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解汉中市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和居民对亚硝酸盐的认知情况,本试验收集了2016年至2017年6月汉中市肉制品共计168批次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占2.4%,其中猪肉(火腿香肠类)、牛肉(酱、卤)中亚硝酸盐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24.97、20.65 mg/kg。认知度调查表明,由于大多数人对亚硝酸盐知之甚少,故在选购肉制品时主要从颜色、价格等因素考虑,未从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等方面考虑。因此,要求相关部门在严格控制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同时,加强公众食物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2.
2008年对上海市某区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灌肠类、烧烤类食品均合格,酱卤、白切、盐水类则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其中盐水类熟肉制品的合格率仅为87.0%.每月采集的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合格率和未检出率均有显著差异.与2005-2007年该区抽检的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相比,2008年的未检出率显著上升,表明2008年该区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总体情况良好,但仍需加强熟肉制品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3.
江朝华  詹铁成  陈旭明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1):126-127,131
测定了潮州市面销售的8种品牌火腿的亚硝酸盐含量,结果显示,所测8份样品中有4份超标,抽检合格率为50%,其中亚硝酸盐残留量最高达29.77 mg/kg,超过国家标准(GB)规定1.49倍;超标检样主要集中在小型肉制品加工厂和个体食品加工者,提示消费者在选购火腿等肉制品时应注意品牌和生产厂家。  相似文献   

4.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及替代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肉制品生产中普遍使用亚硝酸盐作为发色剂, 亚硝酸盐赋予肉制品诱人的色泽,并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但亚硝酸盐具有毒性,可与胺类物质生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食品中亚硝酸盐质量分数的检测方法,对肉制品、蔬菜等食物中亚硝酸盐检测所用的光度法(格里试剂比色法、催化光度法、荧光分析法) 、色谱法、电化学法的测定原理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评述,并对肉制品加工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降低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主要内容、目标: 本课题研究巨大芽胞杆菌选育菌种好氧发酵时NiR产生的规律及代谢调控方法,获得定向诱导生产NiR的技术;研究NiR降解亚硝酸盐的酶学特性并获得该酶的制剂生产技术;探寻亚硝酸盐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生色、防腐作用规律及影响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影响NiR的主要因素,获得肉制品加工过程中NiR酶解亚硝酸盐规律及高效降解肉制品中亚硝酸残留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市售肉制品中的6个品种、60份样品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抽查的国营肉联厂生产的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而个体户的产品有超标现象。  相似文献   

7.
刘广福  王硕  孙蕊  种婷  王凤娇  谷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706-8707,8781
[目的]探讨更适用于实际肉制品分析的分光光度法,用于测定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方法]以氨基磺酸去除亚硝酸盐后在波长210 nm处直接测定肉制品中的硝酸盐含量,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偶合法在波长538 nm处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结果]在0.1~1.0 mg/L范围内硝酸盐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9,样品在0.20、0.30和0.50 mg 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98.91%(RSD为1.32%),检出限0.04 mg/L。在0.1~2.0 mg/L范围内亚硝酸盐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7,样品在0.20、0.30和0.50 mg 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98.55%(RSD为0.26%),检出限0.02 mg/L。[结论]与国标方法相比,该研究方法更简单,易于操作,适用于检测机构对肉制品中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变化。样品分别在冷藏(4~8℃)和冷冻(-18℃)条件下进行贮藏保存。测定结果显示冷藏、冷冻样品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整个冷藏过程中,香肠、猪头肉和腊肉中亚硝酸盐分别下降了30.6%、35.4%、39.3%。冷冻过程中3种肉制品的亚硝酸盐分别下降了5.35%、3.91%、5.23%。这说明温度对亚硝酸盐的降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平凉市水果蔬菜亚硝酸盐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依据国家标准,对平凉市的水果蔬菜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18个样品水果亚硝酸盐检出率为72.7%,合格率为100%;污染指数0~0.65,平均为0.33,属安全农产品.8类24个品种46个样品蔬菜亚硝酸盐检出率为97.8%,合格率为87.0%,平均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叶菜类、薯芋类、白菜类、瓜类、葱蒜类、豆类...  相似文献   

10.
姜瑞平  董宇  高宇  高郡  李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27-16428
[目的]通过阿魏酸和异Vc钠的系列复配试验,得到了一种可以部分替代亚硝酸盐的复配型肉类食品添加剂。[方法]选用蒸煮香肠体系,测定了亚硝酸盐残留量、酸价(AV)、过氧化值(POV),辅以感官评定,综合评价此复配添加剂的性能及对产品风味和质量的整体影响。[结果]在原配方的基础上,亚硝酸盐减半使用,同时添加75 mg/kg阿魏酸和500 mg/kg异Vc钠,能显著抑制香肠的脂质过氧化,延长保质期,降低产品中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同时维持香肠应有的感官品质。[结论]阿魏酸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天然肉制品抗氧化剂,可以部分替代亚硝酸盐添加到肉制品中。  相似文献   

11.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化合物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13-2214
采用邻苯二胺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市售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邻苯二胺与亚硝酸盐在酸性介质中化合形成产物苯并三氮唑,其在紫外区280 nm处有一灵敏吸收峰,能去除其他离子的干扰,该法在工作范围内呈线性,检测极限范围为5~250μg/ml.该方法快速、实用、简便、准确,适用于大批量试样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12.
刘中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3048-3049,3059
[目的]研究BHA、BHT、TBHQ对腌制肉发色率及亚硝酸钠残留量的影响,为BHA、BHT、TBHQ在腌制肉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向猪肉中添加BHA、BHT、TBHQ,配合使用2.000%的食盐、0.012%的亚硝酸钠,在0~4℃下腌制32 h后,测定腌制肉的发色率及亚硝酸钠残留量。将效果最好的TBHQ与亚硝酸钠、抗坏血酸、茶多酚、生育酚复合使用,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湿法腌制肉各添加剂的最佳配比。[结果]各因素对腌制肉发色率的影响大小为亚硝酸钠〉抗坏血酸〉生育酚〉TBHQ〉茶多酚,各因素对腌制肉亚硝酸钠残留量的影响大小为亚硝酸钠〉生育酚〉抗坏血酸〉茶多酚〉TBHQ。湿法腌制肉各添加剂的最佳配比为:0.006%亚硝酸钠、0.040%抗坏血酸、0.020%茶多酚、0.040%生育酚、0.012%TBHQ。[结论]BHA、BHT、TBHQ中最适合添加到腌肉中的种类为TBHQ,它与亚硝酸钠、抗坏血酸、茶多酚、生育酚配合使用,可使腌制肉达到较好的发色效果,且亚硝酸钠残留少。  相似文献   

13.
杨美玲  朱运德  崔东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149-18150
[目的]亚硝酸钠是肉制品中常用的添加剂,也是一种毒性较强的化学物质。通过分析香肠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建立亚硝酸钠快速检测手段。[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确定最佳吸收波长,根据最佳吸收波长,检测不同食用方法的香肠中亚硝酸钠的含量。[结果]亚硝酸钠的最佳吸收波长为538 nm,未处理的火腿肠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最高,为8.07 mg/kg,炒制过的火腿肠中含量最低,为5.27mg/kg。[结论]炒制加工后的肉制品比未处理过的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低,食用更安全。该研究建立了一套简便、实用的亚硝酸钠含量的检测方法,为肉制品中亚硝酸钠含量的快速、高效检测提供了方法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芥菜腌制发酵工艺,控制腌制芥菜亚硝酸盐含量。[方法]以芥菜为原料,以亚硝酸盐含量、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芥菜腌制发酵工艺的生产方法;以亚硝酸盐含量、亚硝峰峰值的抑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确定异抗坏血酸钠、EDTA-2Na、藠头及柠檬酸对亚硝酸盐含量的调控作用。[结果]在乳酸菌接种量5%、食盐添加量5%~7%(取6%)、温度30℃、发酵9 d的工艺条件下,腌制芥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为0.74 mg/kg,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20 mg/kg的标准,所得的腌制芥菜风味可口。异抗坏血酸钠和藠头能有效抑制亚硝峰的峰值及降低成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而柠檬酸和EDTA-2Na仅能有效抑制亚硝峰的峰值,不能有效降低成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结论]研究可为腌制芥菜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The meat industry cannot respond to increases in demand by ever increasing resource use. The industry must find solutions to issues regarding animal welfare,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and will have to do so in the face of competition from emerging non-traditional meat and protein products 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regulatory environment. These novel meat and protein products, otherwise known as ‘artificial meat' are utilising ground breaking technologies designed to meet the issues facing the conventional meat industry. These artificial meats, in vitro or cultured meat and meat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have no real capacity to compete with conventional meat production in the present environment. However, meat replacements manufactured from plant proteins and mycoproteins are currently the biggest competitors and are gaining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market. Manufactured meats may push conventional meat into the premium end of the market, and supply the bulk, cheap end of the market if conventional meat products become more expensive and the palatability and versatility of manufactured meats improve. In time the technology for other artificial meats such as meat from 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s or cultured meat may become sufficiently developed for these products to enter the market with no complexity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meat products. Conventional meat producers can assimilate agroecology ecology concepts in order to develop sustainable animal production systems. The conventional meat industry can also benefit from assimilating biotechnologies such as cloning and genetic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 using the technology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respond to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from artificial meats. Although it will depend at least partly on the evolution of conventional meat production,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meat produced from stem cells appears uncertain at this time.  相似文献   

16.
丁楠  王玉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671-12673
[目的]降低肉制品中亚硝酸钠的残留量,并有效利用废弃的血资源。[方法]将牛血制备的亚硝基血红蛋白添加到灌肠制品中,通过对照试验,分别对灌肠产品的感官、色度、物性、微生物水平、挥发性盐基氮、亚硝酸钠及铁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斩拌时添加亚硝基血红蛋白的灌肠品质明显优于添加亚硝酸钠的灌肠,降低了灌肠中亚硝酸钠的残留量,同时增加了铁含量,抑制细菌的生长,延长产品的保质期。[结论]亚硝基血红蛋白替代亚硝酸钠应用于灌肠制品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并掌握乌鲁木齐市区内高校及其附近早餐店凉菜中亚硝酸盐污染情况。[方法]2016年6~9月,随机采集乌鲁木齐市区高校食堂及附近早餐店销售的各种腌制凉菜538份,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GB 5009.33—2010)中的第二法——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结果]所检测的凉菜食品合格率为90.00%(484/538)。其中,蕨根粉合格率最高,为100%;胡萝卜丝和咸萝卜干合格率最低,分别为81.30%和81.60%。采集学校食堂的样品合格率为94.20%(260/276),而采自学校附近早餐店、牛肉面店的样品合格率为85.50%(224/262)。[结论]乌鲁木齐市餐饮行业早餐店销售的凉菜中仍然存在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状况,而学校食堂销售的腌制凉菜质量高于附近早餐店和牛肉面店销售的凉菜质量,建议广大消费者尽量选择卫生质量好的早餐店就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大肠埃希氏菌在熟肉制品中的生长预测模型。【方法】分别将大肠埃希氏菌接种到熟猪肉的不同部位(猪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以及接种到经不同盐质量分数加工过的熟肉中,测定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数,用Origin 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结果】两个温度下大肠埃希氏菌在熟猪瘦肉和脂肪上的生长用Gompertz方程拟合要比线性方程拟合的好,而Logistic方程则能较好的描述不同盐质量分数时大肠埃希氏菌在熟肉上的生长。模型拟合的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相对较好,表明建立的Gompertz方程、线性方程和Logistic方程的模型均有效。【结论】Gompertz方程和Logistic方程能够很好预测大肠埃希氏菌在不同熟肉制品中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