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玉米杂交中麦穗小花穗位间的成胚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单倍体胚的成胚率和小麦双单倍体的产生效率,以小麦不同穗位小花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进行探讨。利用同一玉米品种给13个小麦DH株系授粉,对授粉后的麦穗进行剪穗离体培养,并镜检不同穗位小花的成胚情况。结果表明,13个DH株系下、中、上3个穗位小花的平均成胚率分别为30.71%、27.83%和11.46%,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下部和中部小穗的成胚率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上部小穗;13个DH株系从麦穗基部到顶部21个小穗的平均成胚率仍以顶部小穗最低、下部小穗最高,变幅为2.1%~37.96%;3个穗位小穗间成胚率变异系数的大小为中部(CV=10.99%)下部(CV=17.45%)上部(CV=58.28%),表明中部小穗单倍体胚的形成最稳定。用营养液对离体培养的9个DH系的麦穗进行3种喷穗处理,结果表明,在穗培养的前3d用穗培养液喷穗,显著提高了中部和上部小穗的成胚率,同时降低了各小穗穗位间成胚率的差异。说明剪穗离体培养中营养供给的差异是造成麦穗小花间成胚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的得胚率,利用糯玉米西星糯玉1号与普通玉米金博士658的花粉,在小麦雄性不育系K百农192A的始花期、初花期、盛花期授粉,研究不同花期用不同玉米授粉对小麦单倍体胚诱导与不同小穗位、粒位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初花期授粉的每穗颖果数(60.8)显著多于始花期授粉(55.3),且二者极显著多于盛花期授粉(46.1);金博士658授粉的颖果得胚率和每穗胚数(5.3%,2.8)极显著高于西星糯玉1号授粉的(3.3%,1.8),用金博士658在小麦初花期授粉时二者最高(5.6%,3.3)。授粉时期的推移有利于下部小穗的结实,不利于中上部小穗的结实,但对中下部小穗的结实影响不大。同一小穗位不同粒位的结实率差异显著,基本符合:第1粒位≥第2粒位第3粒位第4粒位第5粒位。授粉时期的推移不利于上部至顶部小穗第1、2粒位的结实,而有利于下部小穗第3、4、5粒位的结实;初花期授粉比始花期与盛花期授粉更有利于中上部小穗第3、4、5粒位的结实;西星糯玉1号比金博士658授粉更有利于第3、4、5粒位的结实。  相似文献   

4.
提高小麦×玉米产生的单倍体成胚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的频率,采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室内离体培养法和田间常规杂交法诱导小麦×玉米单倍体,研究了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成胚率、环境温度对离体培养法成胚率以及T>10℃有效积温对常规杂交法成胚率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就平均成胚率而言,室内离体培养法(23.6%)高于常规杂交法(18.1%),且以20℃、光照3 000 Lx、12 h/d、相对湿度70%条件下离体培养杂交穗14 d获得的成胚率最高(28.6%);授粉后足够的T>10℃有效积温是高成胚率的必要条件,获得最高成胚率的T>10℃有效积温在187.9~254.9℃之间;授粉后环境温度是影响成胚速率的重要因素,以20℃最佳。  相似文献   

5.
用玉米给六倍体小麦授粉时,20-30%的小花中产生了胚、胚乳或者胚和胚乳。合子细胞分裂中期具有预期的F_1染色体组合,即21条小麦和10条玉米染色体,这便证明胚来源于种间杂交。然而,杂种在染色体组型上很不稳定,并且所有的玉米染色体在为数不多的细胞分裂的第一周期丢失而成为单倍体小麦胚。发生受精作用的多数小花仅有一个保留着未受精极核的胚,胚乳发育往往很不正常。也许因为缺少足够的胚乳,对小麦×玉米的杂种胚采取常规的胚营救法很难发育成植株。如果把含有异花授粉小花的小穗在授粉2天后离体培养三周,有生活力的胚发育成单倍体小麦植株的频率较高(超过100倍)。玉米能影响在Kr可交配性位点载有显性等位基因小麦的受精,通常会降低小麦和异源物种间的杂交受精率,并且获得中国春(Hope 5A) (kr1,Kr2)和HopPe(Kr1,Kr2)以及中国春(kr1,kr2)的加倍了的单倍体种子。小麦×玉米杂交可用于产生小麦单倍体,并且也能使玉米的DNA转移到小麦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纳米水处理对小麦×玉米中单倍体诱导效率的影响,将4个小麦基因型与1个玉米基因型进行杂交,杂交后用两种不同的2,4-D溶液(溶剂分别为纳米水和普通水)处理杂交穗.结果表明,纳米水处理的平均诱导效率明显优于对照处理.两种处理的子房膨大率分别为67.43%和61.11%;得胚效率分别为3.89%和2.61%;胚萌发率分别为48.87%和37.50%;单倍体植株获得率分别为28.77%和1.79%;单倍体植株获得效率分别为1.11%和0.11%.t测验结果表明,纳米水处理的单倍体植株获得率和获得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由此可见,纳米水处理在小麦×玉米远缘杂交中能明显提高小麦单倍体诱导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昆明自然条件下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将6个小麦材料和3个玉米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并进行小麦×玉米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小麦、玉米杂交可于5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持续期长达6个月;由于玉米花粉充足,采用“滚粉”法授粉,可显著提高授粉效率,杂交颖果结实率达88.77%~98.4%;授粉后晴好天气下的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分别为88.77%和19.94%,是阴雨天的2倍以上;田间取穗剥胚时间以授粉后17~19 d为宜,此时80%以上的单倍体胚直径均在0.5 mm以上,部分已有初步分化;发育饱满的颖果得胚率平均为24.8%,是干瘪颖果的2.95倍;单倍体胚培养的幼苗在昆明不需越夏,5月中旬到6月中旬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苗移栽加倍后一般可于当年9~11月收获加倍单倍体种子。因此昆明的自然条件可为利用小麦×玉米大量诱导小麦单倍体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相似文献   

8.
19个六倍体小麦品种与玉米(F_1代)Seneca60品种杂交,其中14个冬小麦的受精率为32.1%-47.5%(平均为39.5%),5个春小麦的受精率为40.7%—51.4%(平均为47.8%)。在某些情况下受精小花只形成胚乳,胚形成率较低,冬小麦成胚率为28.2%-45.9%(平均为36.4%),春小麦为39.8%—48.6%(平均为45.1%).就其平均值看,春小麦品种显著地高于冬小麦品种,但在春性品种或者冬性品种之内未发现显著差异。5个春小麦胚的平均生成量(亦即单倍体植株潜在生成量)是球茎大麦四倍体无性系PB179的3.4倍,14个冬小麦平均成胚量则高达PB179的10.9倍。所有品种都达极显著差异(P<0.001).用玉米花粉授粉后1d再用2.4-D处理穗子能使19个小麦品种都形成胚。950朵小花的成胚数为311个(平均每穗有7.3个胚),其中有191个萌发,平均每5朵授粉的小花产生1个单倍体植株(每穗为4.4个单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胚,再经幼胚离体培养及染色体加倍诱导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用这种方法创建的DH群体是进行小麦分子标记研究和QTL分析的重要遗传材料。本文对DH群体创建过程中影响单倍体胚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植株形成等因素以及双单倍体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亲本选配原则、花期调节技术、2,4-D处理、玉米花粉和小麦柱头发育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等对诱导单倍体胚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同时对利用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为了研究在小麦×玉米中亲本及2,4-D对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影响,将36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1植株与4个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远缘杂交,杂交后用50、100、150mg·L-1三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杂交穗,结果表明,不同小麦杂交组合远缘杂交的得胚率差异显著;不同玉米品种远缘杂交的得胚率总趋势表现为:爆烈玉米(9.9%)>糯玉米(8.9%)>普通玉米(8.2%)>甜玉米(4.6%);2,4-D对小麦单倍体的形成是必须的,且不同浓度之间存在差异,以100mg·L-1浓度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同时,2,4-D重复处理的得胚率高于一次处理。  相似文献   

11.
鲜食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佳琪  王琨  徐梅艳  毕文文  谭静 《玉米科学》2021,29(5):15-21,27
选用不同基因类型的鲜食玉米(普甜玉米、超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糯玉米)共15个材料作为母本,4个不同诱导材料作为父本,分别在景洪冬季和昆明夏季于抽丝后的不同时期进行杂交,统计诱导的单倍体后代,研究不同遗传背景、诱导基因、生态条件以及授粉时期对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遗传背景、诱导基因、生态条件以及授粉时期对单倍体诱导均有重要影响,昆明夏季进行单倍体诱导的效率显著高于景洪冬季,吐丝早期授粉比晚期授粉的诱导效率要高;不同的母本基因型与不同的诱导系都对单倍体的诱导率产生极显著影响,但同一鲜食玉米类型不同品种的单倍体诱导率表现不同,说明单倍体诱导率的表达不受甜糯基因的影响;父本诱导系的诱导率则表现较为一致,都是诱导系CAU-1和(CAU-1×CAU-5)-B的单倍体诱导率显著高于诱导系(MT1×H780)-B和MT1的诱导率。在进行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时,选用诱导系CAU-1和(CAU-1×CAU-5)-B在昆明夏季于吐丝早期进行诱导,可以大幅提高单倍体的诱导率。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试验采用三种玉米类型,两个F2小麦杂交组合,研究不同玉米类型对小麦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普通玉米组合胚产生频率在3.75%~7.02%之间(平均为5.65%),4个粘玉米组合在3.48%~8.10%之间(平均为6.54%),4个甜玉米组合为6.67%~11.36%(平均为8.70%)。不同类型的玉米对小麦单倍体胚的产生具有基因型差异,即:甜玉米>粘玉米>普通玉米。用100mg/kg的2,4-D、赤霉素、激动素、吲哚乙酸进行茎注射和喷施处理。结果表明,2,4-D茎注射处理产生小麦单倍体胚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赤霉素、激动素、吲哚乙酸。茎注射2,4-D从10~200mg/kg均可得小麦胚,以100mg/kg为最高。当浓度为500mg/kg时,杂交穗枯黄死亡。  相似文献   

13.
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是一种新的单倍体产生途径,近年来研究进展很快。本文就影响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因素、幼胚离体培养及双单倍体植株产生三个方面论述了小麦×玉米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玉米远缘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胚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获得高而且稳定的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从而使小麦×玉米远缘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方法应用于小麦育种实践,采用三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材料在四种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使用含四种不同体积浓度二甲基亚砜(DMSO)的100 mg/L 2,4-D溶液进行激素处理,获得小麦单倍体胚.结果表明,三种冬小麦材料与玉米杂交都能获得单倍体胚,但得胚率存在差异,以小偃22最高(9.9%);不同生长环境条件的得胚率也存在差异,以温室条件下的最高(11.2%);不同体积浓度激素处理的得胚率无差异,平均为7.8%;各处理中以温室条件下陕农757用含3%DMSO的100 mg/L 2,4-D溶液进行激素处理的平均得胚率(22.6%)最高.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广全 《麦类作物》1998,18(6):12-14
试验采用三种玉米类型,两个F2小麦杂交组合,研究不同玉米类型对小麦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普通玉米组合胚产生频率在3.75%-7.02%之间(平均为5.65%),4个粘玉米组合在3.48%-8.10%之间(平均为6.54%),4个甜玉米组合为6.67%-11.36%(平均为8.70%)。不同类型的玉米对小麦单倍体胚的产生具有基因型差异,甜玉米〉粘玉米〉普通玉米,用100mg/kg的2  相似文献   

16.
小麦单倍体育种是加快小麦育种进程、提高小麦育种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对小麦单倍体育种的几种方法作了简单的比较,并着重研究和论述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玉米(Zea mays)杂交培育小麦单倍体的机制、方法和过程,以及取得的理想结果。还指出了影响单倍体胚和植株频率的各种因素。认为小麦与玉米杂交将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小麦单倍体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两个属间杂交组合(大麦×玉米和大麦×意大利黑麦草)获得大麦单倍体。在两个杂交组合中,为了获得大麦单倍体胚,授粉后进行2.4D处理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大麦×玉米杂交组合中,证明了应用75ppm 2.4D溶液处理增加了胚分化率(获得的胚数/授粉小花数)和单倍体产生率(获得的单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日本小麦品种与四倍体球茎大麦的可杂交性以及由胚培养产生单倍体。采用高湿以及授粉后施用赤霉素的杂交程序,提高了种子结实率,且小花成熟良好。在8个供试的日本小麦品种中,有7个品种可与球茎大麦杂交,平均种子结实率为4.4~24.0%。通过胚培养,半数左右的日本小麦品种×球茎大麦的杂种胚发育成单倍体小麦植株。本结果表明,与球茎大麦杂交的双单倍体方法有希望应用于日本的小麦育种计划。  相似文献   

19.
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是一种新的单倍体产生途径,近年来研究进展很快。本文就影响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因素、幼胚离体培养及双单倍体植株产生三个方面论述了小麦×玉米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从与球茎大麦(Hordeum bulbosum L.)的种间杂交组合中可以产生大麦(Hvrdeum vulgare L.)单倍体。通常由于球茎大麦为冬性,需要春化处理才能产生花粉。为了有利于栽培大麦与球茎大麦的杂交,本研究选择并估测了中选春性无性系的胚形成率(获得的胚数/授粉小花数)和单倍体产生率(获得的单胚数/授粉小花数)。未春化处理的183个无性系有23个开花,这些无性系可产生足够的花粉。胚形成率为26.3%—86.5%,单倍体产生率为8.2%—41.9%。某些无性系优于常规的冬性无性系,它们可以用于改进大麦单倍体的形成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