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现有5种主要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林农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对5种主要印楝农林复合模式的印楝生长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探讨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对印楝生长结实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与印楝纯林相比,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不会显著抑制印楝生长结实,同时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以净现值进行比较,5种林农复合模式经济效益从高到低排序为印楝-辣木间作印楝-咖啡间作印楝-甘蔗间作印楝-玉米间作印楝-木薯间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地区印楝种植及其产品开发(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以来,中国引进印楝属2个种24个种源。本文概述印楝种植及其产品开发的相关研究,分析引种印楝子代的形态特征、物候、生长规律、传花授粉和种子产量等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印楝大多数种源在云南省具热带气候特征的干热河谷地区能正常开花结实和生长。开展了引种印楝的区划,提出了优良种源和优良无性系选择的标准,探讨了印楝农药原料林建造的技术措施降低印楝杀虫剂生产成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印楝的生物学特性和神奇的用途 ,分析了会理县发展印楝产业的优势和条件 ,详细总结了印楝的育苗造林和管理技术 ,并对如何发展印楝产业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及成熟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表征及成熟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种子的长宽比与印楝素含量相关,并且认为它是能反映印楝素含量的主要表征,得出种子长宽比(X)与印楝素含量(Y)的关系为:Y=0.295 0.134X-0.028X2.种子长宽比接近2.39时,种仁的印楝素含量出现峰值,可将印楝种子的形态表征作为初步估测印楝素含量的指示参数,而种子的成熟期与印楝素含量无关.在印楝原料林良种优良母树筛选中应尽量选择各个种源中生长良好、结实量大、种子饱满且长宽比接近2.39的植株.  相似文献   

5.
室温粉碎搅拌法从印楝种仁中萃取印楝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快速粉碎搅拌的方法从印楝种仁中萃取印楝素,分别研究了萃取时间、溶剂的选择及用量对印楝素萃取产率的影响。优化的工艺条件为:208g去油后的印楝种仁(相当于300g印楝种仁),以750ml甲醇做溶剂,在快速粉碎搅拌下萃取21min即可以达到最高萃取产率,与微波辅助法、超声波法、浸提法相比,具有提取率高、设备和操作简单、节约溶剂、快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印楝素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系楝科楝属乔木,被美国农业部誉为“可解决全球问题之树”。从印楝植株中发现了以印楝素(Azadirachtin)为主的80余种活性物质,可防治10目400余种农林、仓库和卫生害虫,是理想的生物杀虫剂,但其杀菌活性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本研究选用公认的质控菌株,对其抑制细菌生长活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悬浮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条件。结果表明,印楝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以B5培养基,NAA2 0~4 0mg·L-1,采用直接倾倒法作为接种方法为好;基于生物量、印楝素含量和印楝素产率综合分析认为,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条件为B5培养基,NAA2~4mg·L-1,蔗糖30g·L-1,培养温度25℃,及根据培养容器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转速和装液量。  相似文献   

8.
在宁南县金沙江干热河谷进行印楝栽培,试验研究表明:及时补充施肥是确保幼树生长的重要措施。对印楝幼树补充施肥时,应以氮肥和磷肥或氮肥与磷肥、钾肥配合施,能较好地促进印楝幼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方法,并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方法]以印楝药用优树和平均木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完全谱系设计建立无性系品比试验,采用重复力估算法在表型水平上对无性系当代种子农药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提出"农药型印楝"的概念和标准,根据该标准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结果]无性系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随优树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无性系内和无性系间都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同一无性系各分株间的印楝素B变异(5.26%37.55%)较印楝素A变异(6.06%15.80%)和印楝素AB变异(2.95%16.14%)大,印楝素B和印楝素AB几乎呈退化和/或趋中遗传倾向,而印楝素A则既有退化和/或趋中遗传倾向又有超母遗传倾向;无性系间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性状具有异质性(P0.01)。无性系印楝素A重复力(0.78)、印楝素B重复力(0.81)和印楝素AB重复力(0.83)均较高,表明无性系间印楝素组分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效应和一般环境效应造成的,受特殊环境效应影响较小。按农药型印楝标准,评定LD0505、WW0401、AT0515三个无性系为"农药型印楝品种",LD0505和WW0421是"农药型印楝亲本"。[结论]重复力估算法适用于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优树种子农药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力强,无性系能保持优树农药品质的优良特性;评定LD0505、WW0401、AT0515为农药型印楝品种,LD0505和WW0421还可作为农药型印楝亲本,其余优树无性系不宜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室温下用间歇式快速搅拌法从印楝种仁中浸提印楝油和印楝素。讨论了料液比以及浸提时间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种仁300g,以750mL石油醚做溶剂,在快速搅拌条件下浸提21min时印楝油得率最高;将300g去油后的印楝种仁以900mL甲醇做溶剂,在快速搅拌下浸提21min时印楝素得率最高。由此得出,快速搅拌法浸提印楝油的最佳条件是:溶剂石油醚、料液比1∶2.5(g∶mL,下同)、时间每次7min、浸提3次,出油率30.4%;快速搅拌法浸提印楝素的最佳条件是:溶剂为甲醇、料液比1∶3、时间每次7min、浸提3次,印楝素A的得率为0.438%,印楝素B的得率为0.142%。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扼要介绍英德、龙山和信宜三个良种基建设情况,提出良种生产单位的首要任务是不断给林业生产单位提供品质愈来愈好的种苗,同时,这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加大育种资源的研究利用,可以采取“先易后难”、“优者居先”,逐步开展,力争取得实效;重视种内各层次的遗传变异,要在地理变异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抓紧子代测定,为了取得实效,应重视亲本组合的选择;提高种子园种子产量,增加无性繁殖系数是当务之急;加强领导,完善管理、生产与研究三结合是良种基地持续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西站乘火车沿京九线南行3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河北省衡水市。城不在大,有水则秀。衡水市因为有了衡水湖而值得前去看看。衡水湖是面积与蓄水规模仅次于白洋淀的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因其独特的北国水乡风韵被誉为华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衡水湖俗称“千顷洼”,水域、沼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玫瑰引种栽培试验,观测引种玫瑰的形态特征、生态适应性和其主要物候期;嫩枝扦插试验结果为NAA500mg/L和IBA250mg/L溶液处理玫瑰嫩枝插穗,能促进插穗生根;草炭:素沙=1:1混合基质能促进玫瑰扦插苗生长;筛选出四季玫瑰、转基因中天粉红和转基因中天粉白等适宜嫩枝扦插繁殖的玫瑰品种。  相似文献   

14.
从北京西站乘火车沿京九线南行3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河北省衡水市。城不在大,有水则秀。衡水市因为有了衡水湖而值得前去看看。衡水湖是面积与蓄水规模仅次于白洋淀的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因其独特的北国水乡风韵被誉为华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5.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危机已对流域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从深入探讨危机的成因入手,提出流域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青海省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青海水土保持及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苗木花卉和杂果收入在周至农民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分析了周至县发展苗木花卉和杂果经济林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城市绿色廊道的概念、类型、功能等进行阐述、分析与探讨,并结合国内外城市绿色廊道的研究进展,将景观连接度理论对城市绿色廊道规划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单纯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城市绿色廊道规划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城市绿色廊道规划的思路与原则,为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改善旬阳县狮头柑产量、质量,笔者总结了狮头柑建园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为实现该产业在旬阳县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Ohne Zusammenfassung
Fish-poison plants as insecticides A Review of recent Work. (Fischgiftpflanzen als Insektengifte. Ein überblick über das neuere Schrifttum.) Von F. Tattersfield (Rothamsted Experimental Station, Harpenden, Herts., England. The Empi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 Bd. IV, Nr. 14, April 1936. S. 136–1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