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土地利用工程是缓解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支撑,标准化是联系土地科学与工程实践的桥梁;土地利用工程标准体系是标准化的基础,是制定、修订土地利用工程标准的蓝图。该文根据标准体系及土地利用工程实践活动的特点,初步阐述了中国土地利用工程及其标准体系的内涵;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法,系统收集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的现状及需求;在分析土地利用工程现状需求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标准层次(基础、通用、专业标准)、专业门类(综合整治、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保护)、专业序列(综合、调查、评价、规划、建设、工程技术、材料与装备、管理)3个维度初步构建了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体系框架,编制了涵盖49项需求标准的标准体系表,为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合理可行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为不同条件下露天采石场选择最佳复垦模式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3种土地复垦模式中适宜性评价因子的权重。[结果](1)选择地形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3个层面中采场边坡坡度、采场岩壁粗糙度、植被覆盖度、有效土层平均厚度、年均降水量、社会经济水平、距城市距离、采石场集中连片度这8个因素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2)以焦作市北山露天采石场复垦为缝山针国家矿山公园为例进行验证,评价体系分析结果与现有采石场土地复垦模式相一致。[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可以较好地指导露天采石场的土地复垦工作。  相似文献   

3.
根据铁路建设项目临时占地特点、土地复垦技术理论和土地复垦技术规范要求,结合近两年铁路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研究成果,对铁路临时占地复垦措施体系以及复垦标准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铁路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矿区土地复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矿区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复垦类型划分对指导土地复垦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满城县李兵露天采石场废弃地立地特性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叠加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矿区土地农用复垦类型划分的研究,并对划分结果从复垦类型空间分布、总体数量结构和复垦效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构建的矿区土地农用复垦类型划分体系科学合理的将研究区土地划分为宜耕地区、宜园地区、宜林地区和宜牧草地区四个类型区域,并取得十分显著的综合效益。本文以矿业快速发展的满城县为研究区,得到的土地复垦类型划分符合实际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需求,为建立矿区土地复垦理论体系与技术规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防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对土地的损毁,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特定的生产建设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及土地复垦方案,并作为项目审批立项和开工建设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同一生产建设项目的这两个方案分别由水利和国土部门管理,加之编制人员大多缺少对这两个方案的共性问题进行协调,结果导致对涉及如表土剥离及保护、弃渣场复垦等问题的设计存在差异,造成重复设计和投资,浪费人力物力。为此,针对同一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及土地复垦方案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一是开展土地复垦工程界定,二是做好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方案的衔接,三是在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方案中互相设立专章。  相似文献   

6.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中土地复垦工程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同一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与土地复垦方案在设计上存在的重复和矛盾,建议对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土地复垦工程进行界定,并提出了工程界定的3个原则,即:生产性原则、永久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根据这3个原则,对生产建设项目中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进行了界定,得出表土剥离、临时用地在终止使用后的土地整治和植被建设工程属于土地复垦工程。建议在编制和评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方案时各方应加强沟通和联系,避免出现矛盾和重复,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国外的分析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旨在通过对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目标、内容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借鉴国外通过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发展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通过土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发现,土地整理日趋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农村建设则成为土地整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中国应从树立以新农村建没为目标的土地整理理念,完善政策导向、公众参与两个机制,构建法律、规划和科技支撑三个体系等方面推进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的结合,提高土地整理服务农村建设的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系统工程和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体系框架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亟需土地整治体系顶层设计的指引。该文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体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土地整治体系和土地科学体系在内容组成、侧重点和框架层次等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类对土地利用和认知的逻辑思维过程出发,将土地整治体系划分为土地整治核心层、土地整治配套层和土地整治准则层3个层次,具体包括技术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文化体系和法制体系等6个部分。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和统计学理论,提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和基本原则,并构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该体系具有系统性、开创性和引导性3个特点,完善了土地整治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科学的体系框架,对中国土地整治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是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性和统领性工作,目前中国在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已积累了较多成功经验,但尚未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该文剖析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所存在的核心问题,基于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生命周期视角,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标准体系构建过程、基本组成、结构维度(包含产业链维、产业维、层次维)、制定原则和结构框图,构建了包括基础、管理通用、产业链链接、方法与专用等4个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最后详细解析了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标准关系的关系;并根据中国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提出亟需制定的相关标准建议,可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该文旨在通过对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目标、内容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借鉴国外通过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发展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通过土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发现,土地整理日趋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农村建设则成为土地整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中国应从树立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土地整理理念,完善政策导向、公众参与两个机制,构建法律、规划和科技支撑三个体系等方面推进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的结合,提高土地整理服务农村建设的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程文仕  乔蕻强  刘志  黄鑫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4):257-261,268
[目的]对甘肃省庆阳市2012—2013年实施完成的15个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期为庆阳市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投影寻踪方法(P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RAGA-PPC模型),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对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15个土地整治项目中宁县和正宁县的两个项目的综合效益为优,西峰区项目为良,合水县等的11个项目为中,华池县城壕乡项目最差。[结论]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效益整体较好,但是还需要在制定和优化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内容和管理时更加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以质量为基础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和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价格评估提供依据,在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内涵及其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差异性的基础上,选择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余江县的4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借鉴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的技术过程与主要方法,同时体现集体建设用地的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土地质量的要求,构建了集体建设用地级别评价的技术思路和指标体系,在确定因素权重、划分评价单元、应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单元总分后,采用总分频率直方图法和实地验证相结合得出了锦江镇、潢溪镇、马荃镇和洪湖乡等4个乡镇的集体建设用地质量级别,将锦江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划分为4个级别、潢溪镇和洪湖乡划分为3个级别、马荃镇划分为2个级别,每个乡镇面积占比最大的都是II级土地。建议尽快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与估价的技术规范、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的质量等级评价和基准地价评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复垦省际格局分异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探索土地复垦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有助于制定全面推进土地复垦的策略。该文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因子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99-2013年中国(除港、澳、台)复垦土地数量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复垦土地数量水平呈现弱空间自相关和三级梯度空间特征;空间聚集性较弱,探测到一个高-高的复垦数量水平聚集区,位于华东地区;任务、驱动、保障是影响土地复垦格局及数量水平的三类重要因子,当前中国土地复垦主要以经济驱动为主,任务驱动为次;东部地区主要动力为资源压力和经济吸引力,中部地区亦受土地资源压力驱动,但活跃的矿业活动负面影响了复垦土地数量水平,西部地区复垦任务重,但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作用。最后,从完善复垦任务驱动机制、改革复垦政策导向、加强复垦科技转移、统筹协调复垦工程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矿区土地复垦方案设计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物元特性的规划方案设计方法。在分析物元特性:发散、可扩、相关、共轭的基础上构建了矿区土地复垦的物元模型,该物元模型的特征值包括:自然状况、地质构造、复垦工艺、沉陷状况、开采状况、资金、政策措施以及保护意识。首先根据物元特性,对物元三要素:事物、特征、量值进行物元变换,得到多个物元模型,建立复垦方案集,并依据实测特征量值获得复垦初选方案;进一步建立以土地生产值、生产成本、农民人均增加收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为特征值的物元模型,对初选方案建立关联函数,通过评价初选方案的优化程度获得最终方案。以项目区的冯村沉陷地块复垦为例,介绍了采用物元模型和优化程度评价方法进行矿区土地复垦规划的过程,体现该方法的推演性和逻辑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   总被引:3,自引:13,他引:3  
保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永久稳定是在土地整治战略背景下持续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该文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例,以美国重要农地保护的LESA(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体系思想为指导,构建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分析体系,采取多因素综合对比分析法,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适宜性评价和非适宜性评价,该研究区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先建设区的面积为11 212.42 hm2,该建设区基本农田质量较优,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较小;划定有条件建设区的面积为18 714.36 hm2,该建设区有良好的基本农田质量条件,但需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影响因素和限制条件采取一定的整治技术和措施;划定限制建设区的面积为7 491.30 hm2,该建设区耕地质量及立地条件差异显著,城区周边受立地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远离城区基本农田质量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6.
国土综合整治背景下上海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编制土地整治战略转型阶段的工程建设标准,以引领和支撑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成为落实土地整治从"搬土填坑"的斑点式整治逐步转向以"田水路林村厂"为工程对象的区域国土综合整治转型的关键。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工程法等,剖析了当前中国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上海实践经验,提出应将土地整治工程体系重建、绿色化整治工程、村庄整治工程、现代农业支撑工程等作为国土综合整治背景下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重点和标准核心内容。研究认为:新的上海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及其编制以土地整治创新实践为基础,以土地整治战略转型目标为基本遵循,响应了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等土地整治战略转型的基本要求,可为新时代土地整治未来发展做好标准支撑,为国土综合整治背景下土地整治标准化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湘赣两省水土保持工作调查报告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林地是两省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之一。林地水土流失年侵蚀量占总侵蚀量湖南为30%~40%,江西为40%~50%。其原因是乱砍滥伐、全垦造林、经济林垦复、针叶纯林比例过高等;坡耕地水土流失年侵蚀量占总侵蚀量湖南为40%~50%,江西约为10%;开发建设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重力侵蚀也不容忽视。主要对策是:实施坡改梯工程,解决农民的基本农田;把林地纳入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之中;强化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全面实施水土保持法;加强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等。  相似文献   

18.
粮食主产区煤炭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测算煤炭资源开采对农用地生态环境影响,构建矿产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新机制。[方法]以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鸡西市东山煤矿为例,采用市场价值法、排污费及机会成本法。[结果](1)煤炭资源开发直接影响农用地完整性及粮食生产,间接影响生态环境及矿区居民健康。(2)资源开发企业造成生态损失由破坏及受益企业承担补偿,不明确破坏主体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损害由政府作为生态补偿主体;矿产资源开发对现代农业产区水土资源造成长期及不可逆转性的生态环境损害,土地整理复垦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主产区重要补偿客体,生态环境治理区及矿区居民也是补偿客体。(3)鸡西市东山煤矿开采与农用地生态补偿为947.20万元/a,补偿标准为煤炭产值的2.92%。(4)政府以财政转移支付作为生态补偿方式,矿产开发企业以资源开采与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形成保证金制度,保证履行生态治理义务。[结论]粮食主产区煤炭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机制应构建以受益企业及政府为补偿主体、土地整理复垦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生态环境治理区及矿区居民为补偿客体,测算煤炭开发对农用地的直接及间接影响作为补偿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