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正一、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菌病,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ESC)该病是由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于1976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斑点叉尾中被发现。1.病原病原是鮰爱德华菌,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非条件性致病菌。从宿主范围、致病性、血清学特性和质粒构型来看,鮰爱德华菌至少可分为两种类型。但是,从患病斑点叉尾鮰分离到的鮰爱德华菌  相似文献   

2.
采用试管稀释法对鮰爱德华氏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腹腔注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检测洛美沙星对斑点叉尾鮰的毒性作用;结合体外抑菌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配制一定浓度的洛美沙星,对人工感染鮰爱德华氏菌的斑点叉尾鮰进行浸泡治疗,检测该药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治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洛美沙星对体外鮰爱德华氏菌的M IC为7.57×10-5mg/mL,对斑点叉尾鮰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其对由鮰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肠道败血症的最佳浸泡治疗浓度约为1.14×10-3mg/mL。  相似文献   

3.
鮰爱德华菌为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爱德华菌属,曾被称为爱德华氏菌"GA7752"群,有研究也将其称为鮰爱德华氏菌或鮰爱德华菌,是多种鱼致病的主要病原菌,1976年,在美国斑点叉尾鮰中首次发现,可引起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和黄颡鱼"红头病"等。鮰爱德华菌病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大面积暴发,流行水温24~28℃,主要感染鮰科鱼类。为更好地防治该病,笔者开展了消毒剂对鮰爱德华菌的杀菌实验,筛选出较好杀菌效果的消毒剂,以期为鮰爱德华菌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斑点叉尾■肠型败血症 (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简称 ESC)又叫■爱德华氏菌病,是由■爱德华氏菌 (E.ictaluri)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斑点叉尾■的传染病。在美国该病每年造成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是斑点叉尾■的最重要疾病。我国自 1987年开始推广养殖斑点叉尾■以来,该病就时有发生,而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损失也随之增大。因而必须对该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一、病原   ■爱德华氏菌是斑点叉尾■肠型败血症的病原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  相似文献   

5.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实用防治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鲶爱德华氏菌感染斑点叉尾鮰引起的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 ESC)是斑点又尾鲴养殖中主要的危害之,该病流行快,流行面积广,造成经济损失大,因此,在世界卫生组织《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第三版(2000)中将ESC列为重要的鱼病。  相似文献   

6.
由鮰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鮰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妇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又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妇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拄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孤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又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7.
3常见鱼类爱德华氏菌病及症状由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的鱼类疾病统称为鱼类的爱德华氏菌病(Edwardsiellasis),由Etarda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鲶鱼气肿性腐败病(emphysematous putrefactive disease of catfish,EPDC),又称迟钝爱德华菌病;由E.ictaluri引起的则主要是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hannel catfish,ESC)和黄颡鱼红头病 (Red-Head disease of Yellow catfish)。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5±1)℃下,给平均体质量(80±5)g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腹腔注射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Formalin-killed Edwardsiella ictaluri,FKE)后,第2、4、6、8、14、21,和28d测定外周血液免疫指标,并在免疫后第28天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注射鮰爱德华氏菌灭活菌苗后,斑点叉尾鮰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白细胞分类组成变化显著,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凝集抗体效价显著上升。第4d免疫组红细胞和白细胞达峰值2.52×106/μL和4.67×105/μL,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分类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在第4d达到峰值,分别为22.3%、5.67%、39.3%和4.3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凝集抗体效价在第21d达到峰值,分别为54.33%和1:341.3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4.3%。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免疫后,斑点叉尾鮰获得较强的抗鮰爱德华氏菌感染保护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免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由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叉尾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I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叉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咸鱼的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了确定该病病原,本试验对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南宁和合浦两地分离到NN和HP两株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斑点叉尾鮰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以上研究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本研究首次对国内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证实了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的流行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国内该病的控制及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鱼回)爱德华菌为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爱德华菌属,曾被称为爱德华氏菌"GA7752"群,有研究也将其称为(鱼回)爱德华氏菌或(鱼回)爱德华菌,是多种鱼致病的主要病原菌,1976年,在美国斑点叉尾中首次发现,可引起斑点叉尾肠道败血症和黄颡鱼"红头病"等。(鱼回)爱德华菌病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大面积暴发,流行水温24~28℃,主要感染(鱼回)科鱼类。为更好地防治该病,笔者开展了消毒剂对(鱼回)爱德华菌的杀菌实验,筛选出较好杀菌效果的消毒剂,以期为(鱼回)爱德华菌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由爱德华菌引起肠道败血症近年来不断暴发,其发病时间长,难以治疗,是斑点叉尾养殖过程中的一种高致死类病害,给斑点叉尾养殖业带来造成重大损失。江苏大丰某斑点叉尾鱼种养殖塘口从2018年6月初开始发病,取样分离病原菌并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实验,指导养殖户用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流行病学易感性: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最早是在河鮰上发现,后发现斑点叉尾鮰、白叉尾鮰、云斑鮰、短棘鮰也对其有较高的易感性。各个生长阶段、不同性别的斑点叉尾鮰均能感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细菌病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养殖斑点叉尾鮰的细菌性传染病频繁暴发,危害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柱形菌病、出血性败血症、烂尾病等常见细菌病的病原、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刚 《中国水产》2017,(9):69-70
<正>本文主要介绍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并根据生产实践提出预防与治疗措施。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天然分布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区,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我国自1984年引进斑点叉尾鮰并试养成功,经三十多年的示范推广,现养殖区域北至黑龙江,南到两广等20个省市,主产区在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中部省份,养殖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4月,四川简阳三岔湖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了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在发病10天左右时间就造成了大批斑点又尾鮰死亡,死亡率高达85%,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中心对该地区网箱养殖发病的斑点叉尾鮰进行了现场调查采样,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鲁氏耶尔森氏菌感染,本文就此病诊疗情况介绍如下,以期对今后斑点叉尾鮰鲁氏耶尔森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发酵饲料进行了合理饲喂,并确定了其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的影响。实验设置3组:持续投喂组(A)(即在膨化饲料中持续添加发酵饲料),间隔投喂组即向膨化饲料中按周间隔添加发酵饲料(B),对照组仅投喂膨化饲料(C)。实验共持续6个月。实验结束后,对斑点叉尾鮰进行称重,并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和基于液相色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分别检测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组成以及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间隔投喂组斑点叉尾鮰终末体重(FBW)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持续投喂组(P<0.05)。间隔投喂组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持续投喂组群落丰富度最低(P>0.05)。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蓝藻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异常球菌门(Deinococcota)是优势细菌门。优势肠道菌属包括未命名的叶绿体科中的一个属(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持续投喂组主要通过N-乙酰-D-半乳糖胺显著上调影响肠道菌群半乳糖和磷酸转移酶系统代谢通路(P<0.05),进而影响鱼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而间隔投喂组差异代谢产物L-丝氨酸和L-苯丙氨酸显著上调(P<0.05),影响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硫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继而影响斑点叉尾鮰能量吸收、抗炎症和免疫等能力。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发酵饲料投喂方式的探索和健康绿色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和肠型败血症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是一种高发病和高致死的传染性疾病,为了对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与危害大、死亡率高的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进行鉴别诊断,以达到生产上有效区分并防治这两种细菌性疾病的目的,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主要症状、耐药性和病原鉴定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阐明以上两种鲴鱼疾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斑点叉尾(鮰)的养殖技术(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肠道败血症这是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批的斑点叉尾死亡,故又称斑点叉尾传染性套肠症。病原:鱼爱德华氏菌。症状: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旋转游动和在水面窜跳。有两个典型症状:一是在病鱼头部有头穿孔;二是体表出现红斑或白斑,大的褪色斑块直径3厘米,以后  相似文献   

20.
正5.防治方法(1)预防措施:(1)进行免疫接种。ESC疫苗1991年问世,但是疫苗的使用效果比较差。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年龄和自身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及诱导产生强抗菌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3周内的斑点叉尾鮰鱼苗对鮰爱德华菌没有免疫应答,减毒菌疫苗对3周以上的鱼苗具有较强的诱导免疫反应。使用抗病新品种也是降低病害损失的有效途径。(2)严格掌握饵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