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研究显示,黄颡鱼雄鱼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雌鱼,一龄雄性黄颡鱼比同类雌鱼的生长速度快30%左右。养殖第2年的雄鱼可生长至200~350克,而雌鱼却只有75~150克,雌雄生长差异接近3倍。利用鱼类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以YY超雄鱼作为父本、以普通雌性黄颡鱼作为母本繁殖生产的黄颡鱼苗,在实际生产中雄性率可达98%以上,大大提高养殖速度,经济效  相似文献   

2.
<正>在养殖过程中发现,黄颡鱼雄鱼比雌鱼生长快,相同条件下,雌雄生长差异达2~3倍。全雄黄颡鱼就是利用黄颡鱼性逆转技术获得XY生理雌鱼,然后通过XY生理雌鱼雌核发育产生了YY超雄鱼,并且通过与XX雌鱼测交得到了全雄子代。2012年,江苏省洪泽县开展了全雄黄颡鱼成鱼养殖试验,取得了平均每亩养成黄颡鱼621千克、花白鲢225千克、效益5082元的试验结果。现将试  相似文献   

3.
<正>黄颡鱼,俗称昂刺鱼、丁鱼、角鱼等,种类较多,广泛分布于我国河流、湖泊、沟渠等水域中,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该鱼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黄颡鱼一般情况下雄鱼比雌鱼生长快。调查发现,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第一年雄性黄颡鱼比同胞雌鱼的生长速度快30%左右。在养殖的第二年,其雄鱼生长至150g~200g,而雌鱼却只有50g~75g,雌雄生长差异接近3倍。  相似文献   

4.
黄臻 《河南水产》2003,(2):22-23
瓦氏黄颡鱼分类隶属鲶形目,鱼危科,黄颡属,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主要黄颡鱼品种之一,分布于长江中,洞庭湖、鄱阳湖也有少量分布。该鱼是黄颡鱼属中生长速度最快的品种。天然水体中三龄鱼,雄鱼可达400克以上,雌鱼200克以上。一般同龄鱼,雄鱼大于雌鱼。从长江中收集野生苗种人工养殖情况来看:该鱼比其它品种黄颡鱼容易捕捞,水温15℃以上,三网起捕率在85%以上。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将瓦氏黄颡鱼作为生产品种进行引种繁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瓦氏黄颡鱼的主要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体形长,胸腹部平坦,尾柄…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通过连续开展黄颡鱼规模化繁殖技术研究,创新了一种黄颡鱼精子保存液配方,在常温保存条件下可将单尾雄鱼配组繁殖的雌鱼数量提高到300~500尾,单组繁苗量达50万~70万尾,大大减少黄颡鱼雄鱼宰杀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提升规模化繁苗的效率。现将黄颡鱼规模化繁殖的综合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一、亲本选择黄颡鱼亲鱼要求体表完整、无伤无病,且腹部饱满、达到性  相似文献   

6.
一、亲鱼收集和培育1.亲鱼收集初次进行黄颡鱼人工繁殖,亲鱼只能从外荡、水库、江流等水域收集。选购亲本时,要求其雌鱼体重在125克以上,雄鱼体重在150克以上。黄颡鱼雌鱼体型较短粗,腹部膨大而柔软,生殖孔和泌尿孔分开;雄鱼体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黄颡鱼主养池塘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报道黄颡鱼亩产量在170~390千克,普遍水平在250~350千克/亩。但目前黄颡鱼养殖密度高,而且为了追求生长速度而大量投入饲料,忽视对池塘生态系统的调控,导致水质恶化、病害频繁,影响黄颡鱼的生长和产量。本单位于2013年4-12月开展黄颡鱼高产无公害养殖试验,历时8个多月,取得了较  相似文献   

8.
韩九皋 《河北渔业》2006,(12):44-45
2005年3-12月,通过对衡水湖118尾黄颡鱼个体的测量,测得平均体长95.46mm,体重30.35g,比以往研究的结果均减少,差异显著;216尾黄颡鱼的胃肠食物充塞度秋季最高,为3~5级;51尾黄颡鱼的胃肠内食物组成和出现率中,动物性食物占88.85%,说明其为小型肉食性鱼类;146尾标本的雌雄生殖腺发育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成熟系数平均值雌体最大都在5-6月份,为12.458;雄鱼平均成熟系数最大在7-8月份,为0.795;140尾黄颡鱼年龄的结果表明小型化、低龄化,资源面临危机,并分析了产生原因,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臻 《齐鲁渔业》2002,19(11):17-18
瓦氏黄颡鱼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主要黄颡鱼品种之一,分布于长江中,洞庭湖、鄱阳湖也有少量分布。该鱼是黄颡鱼属中生长速度最快的品种。天然水体3龄鱼,雄鱼400g以上,雌鱼200g以上。一般同龄鱼,雄鱼大于雌鱼,通过在长江中收集野生苗种养殖可看到:该鱼还比其它品种黄颡鱼容易捕捞,水温15℃以上,三网起捕率在85%以上。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将其引进并繁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瓦氏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亲本的引种、驯化和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臻 《河北渔业》2002,(5):13-14
<正>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Richerd-son))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颡属,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主要黄颡鱼品种之一,分布于长江中,洞庭湖、鄱阳湖也有少量分布。该鱼是黄颡鱼属中生长速度最快的品种。天然水体3龄雄鱼400g以上、雌鱼200g以上,一般同龄鱼,雄鱼大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江苏省金湖县银涂镇高邮湖村科技示范户冯正涛在8亩池塘内养殖黄颡鱼,实现了4964.75元/亩的养殖效益,为当地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渔(农)民增收又闯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之路。养殖生产情况如下。一、放养模式放养规格为20克/尾的黄颡鱼种1120千克(7000尾/亩),规格为50克/尾的鲫鱼种60千克(150尾/亩),规格为65克/尾的鲢、鳙鱼种52千克(鲢鱼80尾/亩、鳙鱼20尾/亩)。二、投喂管理根据黄颡鱼喜欢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投饲机前方用密眼网围成一个20~30米2的食场。围网四周用竹竿固定,上沿用塑料瓶、泡沫塑料、PVC管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黄颡鱼市场行情较为稳定,养殖效益相对较好。但众所周知,相同的养殖条件下,黄颡鱼雄鱼的长速明显比雌鱼快,于是近年市场上诞生了全雄黄颡鱼。随着全雄黄颡苗在广东、浙江和四川等主养区的逐步推广,养殖效果也逐渐凸显,近两年已初步得到市场认可,但也存在头鱼不大等争议。全雄黄颡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其优势在哪里,又该如何用好全雄苗呢?  相似文献   

13.
正截至目前,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黄颡鱼新品种有黄颡鱼"全雄1号"(GS-04-001-2010)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GS-02-001-2018)。新品种的培育推动了黄颡鱼产业的发展,其养殖产量从2010年的18.43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53.69万吨。随着黄颡鱼产业的蓬勃发展,苗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苗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苗种的好坏与亲本的质量紧密相关。但黄颡鱼苗种繁殖过程中所用的母本非常混杂,没有经过系统的选育和培育;部分苗种生产场利用黄颡鱼雄鱼比雌鱼生长快的特性,直接过筛将小个体的黄颡鱼作为母本进行培育,但其中混杂了20%~30%的雄性黄颡鱼,又将生长快、个体较大的母本过筛掉。本文总结了全雌黄颡鱼的培育及繁殖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6月-2014年6月,扬州市江都区水产管理站在扬州春盛渔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黄颡鱼"全雄1号"高产高效养殖,共引进黄颡鱼"全雄1号"夏花42万尾,经12个月养殖,每亩获得规格为100~150克的商品黄颡鱼产量约1295千克,产值约32590元,效益约13650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相关技术与模式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建丁 《中国水产》2017,(12):86-87
<正>养殖全雄黄颡鱼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福建省漳州市鱼种场实验表明,全雄黄颡鱼苗种培育,苗种暂养放养密度在160尾/m~2~220尾/m~2,养成放养密度在24尾/m~2~28尾/m~2比较合理,会有较高的成活率。黄颡鱼别名黄腊丁、黄呀姑、黄鳍鱼。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小型底层鱼类,在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体中能够形成自然种群。亚洲地区的东部及南部如朝鲜半岛、日本和印度等地也有分布。黄颡鱼具有含肉率高、无肌间刺、肉质细嫩,且肌肉中含人体必需氨基酸高,味道鲜美等优点,在国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16.
<正>顾扇渔业合作社在2008年对黄颡鱼的养殖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以搭养花白鲢滤食浮游生物、套养花等摄食残饵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年终获150克/尾黄颡鱼2527.5千克、翘嘴红鲌4549千克、花600千克、花白鲢575千克及青梢红鲌1000千克,亩利达8165.5元。现将主要养殖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池塘养殖黄颡鱼试验项目自2014年6月1日开始实施,至10月20日结束,历时140天。试验池塘面积200亩。2014年6月1日放养黄颡鱼鱼种,鱼种规格70~100尾/千克,放养量10000尾/亩。2014年10月20日经省市专家对黄颡鱼样本现场测重,个体规格较大的150克/尾。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条件项目试验地点选在任城区喻屯镇御美生态园和唐口街道利民渔业专业合作社。两处池塘标准,每个池塘面积10亩左右,环境清洁,交通  相似文献   

18.
瓦氏黄颡鱼与长吻鮠杂交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氏黄颡鱼俗称江黄颡鱼,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流域,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的品种.瓦氏黄颡鱼的上市规格500g/尾以上,养殖周期一般需要3年,雌性则要4年甚至更长时间,严重降低了养殖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本试验希望通过"杂交"手段,培育出"不育"或"全雄"的后代,达到群体生长效果好,外形、口感与瓦氏黄颡鱼接近的"杂交黄颡".  相似文献   

19.
正一、品种概况(一)育种过程1.亲本来源长江流域梁子湖的黄颡鱼野生群体,长江流域岳阳段至武汉段的瓦氏黄颡鱼野生群体为选育亲本。2.技术路线以生长优势为主要选育指标,用经连续三代选育的黄颡鱼雌鱼与连续两代选育的瓦氏黄颡鱼雄鱼经杂交制种,培育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技术路线见图1。3.培育过程(1)黄颡鱼群体选育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黄颡鱼幼苗为研究对象,设计蛋白含量为36.5%、38%、39.5%、41%,能蛋比水平为8Kcal/g、8.5Kcal/g、9Kcal/g、9.5Kcal/g下的16种饲料,在恒温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70天,研究不同能蛋比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含量为39.5%,能蛋比为8.5Kcal/g的实验组,黄颡鱼生长性能最佳;蛋白含量低于38%,不能满足黄颡鱼营养需求,生长性能较差。蛋白含量为41%,能蛋比高于9Kcal/g后,不利于黄颡鱼幼鱼生长。因此,黄颡鱼幼鱼膨化饲料适宜的蛋白含量为38-41%,适宜的能蛋比为8-9Kcal/g,过高或过低的能蛋比均不利于黄颡鱼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