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珍珠市场行情的不断走低,鱼蚌混养模式已逐步得到广大珍珠养殖户的认可。鉴于养殖模式的改变,珍珠养殖户在鱼蚌混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
鱼蚌蟹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池塘养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这种养殖方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目前,鱼蚌蟹混养在浙江省绍兴县一些渔场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  相似文献   

3.
池塘大面积鳜蚌混养高产高效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这种养殖方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目前 ,鱼蚌混养在我国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养殖场利用 2 0 0亩池塘开展了鱼蚌混养试验 ,取得了产值 3 4 2万元、净利润 81万元的好成绩 ,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养殖条件鱼蚌混养池塘为标准的长方形土池 ,共有 9口 ,每口 2 2 .2亩 ,合计面积 2 0 0亩。池塘水深 2 .0 m左右。每口池设增氧机一…  相似文献   

4.
鱼蚌蟹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池塘养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这种养殖方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目前,鱼蚌蟹混养在浙江省绍兴县一些渔场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鱼蚌混养能有效利用水体的饵料资源,大幅度提高水面的经济效益。但利用小型水库实行“分段养殖、鱼蚌混养、三季轮作”,目前在国内尚未见到报道。  相似文献   

6.
亿龙有机生物鱼蚌混养肥是专门针对鱼蚌混养对饵料生物、矿物元素的营养需求和生态环境要求,充分遵循鱼蚌混养养殖水体的理化特性和物质能量循环定律,采用现代生物工程和超微粉碎技术,科学复配多种有机活性物质,浓缩多种氨基酸螯合矿物营养元素,精心研制的新一代高效鱼蚌混养专  相似文献   

7.
方美娟 《河北渔业》2011,(6):28-29,43
<正>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养殖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本试验采用珍珠蚌、三角鲂混养,池塘立体养殖的方式,养殖效益高,具有周期短、经济效益好、无公害等特点,可以立体综合利用水体资源,有利于改善水生生物的食物链结构、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蚌鱼立体养殖系在河蚌育珠池塘内混养三角鲂为主,并适当混养部分其他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自一九六六年利用河蚌人工养殖珍珠成功,七十年代以来,武进、无锡、吴县等地实行鱼蚌混养,创造了一种综合利用水面的新方法,取得了鱼珠双丰收的好成绩. 鱼蚌混养的水域,养殖鱼以青、草、鳊、鲤、鲫为主,养鱼肥水培养浮游生物,为蚌提供丰富的饵料,育出的珠比同样水域高一个等级,因而鱼和珍珠的质量都有提高.在同一水体中,蚌吊养在上层,鱼养在中下层,较好地利用了水体的生产潜力,一般每亩水面可产鱼五百至八百斤,珍珠二至三斤,比  相似文献   

9.
鱼蚌混养对池塘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4月26日—2012年12月12日通过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放养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研究不同三角帆蚌放养比例对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放养比例统一为3∶7,总密度为1.5尾/m3。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则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单养鲢鳙鱼池塘(0只/m3),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0.8只/m3),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0只/m3)和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2只/m3)。结果显示,混养三角帆蚌池塘的水化指标(TP、PO4-P、NH3-N、NO2-N和NO3-N)均显著低于单养鱼池塘。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除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与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水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3个池塘,并且极显著低于单养鲢鳙鱼池塘。单养鲢鳙鱼池塘藻类平均密度均极显著高于鱼蚌混养池塘,其中在鱼蚌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与三角帆蚌密度成负相关关系。单养鲢鳙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中、高密度鱼蚌混养池塘,并且显著低于低密度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三角帆蚌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鱼蚌池塘中绿藻和裸藻的生物量在养殖过程中上升显著。低、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三角帆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低密度混养池塘中蚌湿重、壳长及壳宽相对增长率均为最大,显著高于中、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研究表明,养鱼池塘混养三角帆蚌不仅能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还能控制藻类数量,促使绿藻和裸藻等大型藻类的生长,提高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总量,最终还能有效提高三角帆蚌的存活率及生长率。从改善水质,藻相结构,蚌成活率及生长等指标角度考虑,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三角帆蚌最佳放养密度为1.0只/m3。  相似文献   

10.
混养就是利用共生关系提高水体的生产力。育珠蚌、鱼和小蚌混养在同一水体中,以青饲料喂鱼,鱼粪肥水,肥水养蚌鱼,可充分发挥“自体施肥”的优势,提高养殖效益。1池塘条件池塘是蚌、鱼生活的场所,池塘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量和效益的高低。1.1水源与水质水源...  相似文献   

11.
高邮市临泽镇现有水产养殖面积3.1万亩,以常规鱼养殖为主,同时有鱼虾、鱼蟹等混套养模式。由于鱼池养殖时间长,池塘老化,积淤过深,造成常规鱼养殖病害多,水质难控制,加之近几年成鱼价格不稳定,使常规养殖方式一直处于经济效益不好、渔民养殖积极性不高的局势。为此我们结合该镇实际情况,根据以往该镇鱼蚌混养的经验,结合其它地区的成功事例,于2003年起在该镇推广鱼蚌混养技术,经过3年的养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亩纯效益在原来常规鱼的基础上提高了1000多元,2005年全镇鱼蚌混养面积1000多亩,亩纯效益达2100元,其中临泽镇川东村苏春阳、小葛村金玉喜就是其中的典型,现将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青鱼主食螺蚬,河蚌育珠一般不宜混养青鱼。近年来,在珍珠行情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提倡鱼蚌混养,以养鱼的收益弥补育珠的亏损。为探讨鱼蚌混养新的养殖模式,笔者2008年利用12亩池塘进行了青鱼、三角帆蚌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改革池塘养殖模式,变常规养殖为鱼蚌混养,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亩均效益达到了2000元以上,是常规养殖效益的4~5倍。  相似文献   

14.
2001年我们进行了鱼蚌混养试验,通过在蚌塘中合理搭配一些吃食性鱼类,采用鱼蚌共生,有效地利用了水体空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基本情况1.养殖池塘的选择鱼蚌混养池面积25亩,呈南北向、长方形结构,平均水深1.85米,排灌自由,由水泵提水,源头水质良好,无污染。2.清塘消毒鱼、蚌放养前一周,选择晴天,每亩用生石灰50千克,进行干池清塘消毒。鱼种、虾种放养前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网具和各种工具都要专塘使用,对草食场也要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3.插片河蚌的挂养2001年2月份…  相似文献   

15.
在珍珠养殖池塘开展鱼蚌混养试验,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探索鱼蚌混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我们进行了池塘鱼蚌混养试验,通过合理搭配吃食性鱼类,有效地利用水体空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发展高效渔业探索出合理的养殖模式。1试验材料养殖池塘的选择在万金障农场选择鱼蚌混养池1口,面积2.13公顷,呈南北向、长方形结构,平均水深2米,排灌自由,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清塘消毒鱼、蚌放养前1周,选择晴天,每667米2水深1米用生石灰150千克,进行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进行严格消毒,网具和各种工具专塘使用,对草食场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珠蚌吊养2002年2月,每667米2吊养于2001年10月插好片、体质强壮、无病害的I龄三角帆蚌1000…  相似文献   

17.
鲢、鳙对三角帆蚌池塘藻类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浙江金华汤溪威旺养殖基地的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研究了单养鲢、鳙和三角帆蚌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的差异,以及养蚌池混养鲢鳙对水体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蚌(10#)围隔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和低密度鳙(13#)围隔(P<0.05),绿藻数量则显著低于低密度鲢单养(11#)围隔(P<0.05)。在鱼蚌混养的情况下,单养蚌(10#)围隔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和鳙-蚌混养(17#,18#)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或鳙-蚌(17#,18#)围隔(P<0.01),其绿藻数量显著低于混养高密度鲢(16#)或低密度鳙(17#)的混养围隔(P<0.05)。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鲢、鳙和三角帆蚌三者对水体藻类组成的影响有别,三角帆蚌养殖池中适当混养鲢或鳙可以有效控制蓝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促进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并最终有利于三角帆蚌的养殖,混养鲢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控制藻类生长,而鳙密度的增加促进了裸藻等中大型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蚌鱼混养生态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常州地区自1966年开展河蚌育珠生产以来,较长期地实行以养鱼为主、育珠为辅的鱼蚌混养生态结构模式。80年代以来,一方面从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考虑,另一方面,珍珠快速育成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使不少珠农采用了新的以养蚌育珠为主、养鱼为辅的蚌鱼混养生态结构模式。本文对混养模式的这种改变作一分析探讨。1 蚌与鱼的生产周期 以养鱼为主、养蚌育珠为辅的鱼蚌混养生  相似文献   

19.
正混养是在同一水体内饲养多个养殖品种,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生产潜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产量,达到高效养殖的目的,是我国增养殖技术的一大亮点。它解决了单养水域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在生态环境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均具有科学理论依据和积极现实意义。不同的混养模式对水环境的影响是建立合理混养模式的基础性研究。目前"鳖-蚌"混养模式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在甲鱼养殖池中吊养池蝶蚌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生物共生原理,充分利用池蝶蚌滤食多余的肥源,  相似文献   

20.
蚌鱼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淡水养殖模式。我们于2000年~2001年在诸暨市王家井水产珍珠养殖场进行了光合细菌(PSB)在池塘蚌鱼混养中的应用试验,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养殖条件 蚌鱼混养池塘为标准长方形土池,池塘9个,共计面积200亩。池塘水深2.0m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