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真菌被列为全球第八大植物病原真菌,在全世界范围内可引起众多单双子叶植物病害,人参属(Panax)植物被炭疽菌属真菌侵染后产量受损、品质下降,直接或间接导致严重经济损失。对人参属植物炭疽病菌的分类学进展、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并讨论了人参属植物炭疽病菌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系统研究炭疽菌属真菌致病机制和人参属植物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团队是一支依托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科研团队,主要开展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信号转导研究。其研究目标是通过探索植物抗病以及病原微生物致病的分子机理,寻求控制植物病害的新方法。应用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植物先天免疫分子机理、水稻广谱抗病性和热带作物病害防控基础等。该团队共有专职人员15名,  相似文献   

3.
病原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的病原微生物。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病原真菌致病性分子机理研究的最析进展;评述了真菌致病基因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报道了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解析真菌对植物吸附,侵入,定殖和扩展过程的研究结果,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4.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进化出大量细胞表面和胞内免疫受体以感知病原体侵染相关的各种信号。细胞表面模式受体PRR可以感知病原物模式分子以激活基础免疫,引起活性氧(ROS)快速产生、Ca2+内流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反应的启动等,从而限制其致病性。病原物为了克服植物的这种免疫反应,通过分泌效应蛋白干扰PRR蛋白的功能及其免疫相关过程,促进病菌致病性。为了应对效应蛋白的致病效应并阻止病害发生,植物进一步进化出胞内核苷酸结合富亮氨酸重复序列受体(NLRs),以感知病原体效应物并启动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长期以来,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发的免疫反应(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PTI)和效应蛋白激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在识别机制及早期信号转导上存在较大差异,被认为是相对独立的2类系统。但是随着植物免疫学研究的广泛和深入,PTI和ETI从相对独立变得交叉模糊,而研究PTI和ETI如何相互作用以抵抗病原体也成为植物免疫学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以PRRs和NLRs介导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分子植物病理学与抗病育种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李明福现代技术进步使人们已能从分子水平上对植物病害进行研宪,分子植物病理学因此成为植物病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抗病育种的认识和意义进一步加深了。特别是目前分子水平上的寄主病原相互作用的研...  相似文献   

6.
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人类克服植物病害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利用抗性资源,通过常规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病品种。但由于植物抗病性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植物与病原物互作机制认识的匮乏,再加上常规育种途径本身的局限性,抗病育种一直是农业生产上的重大难题。而最近的几年里,人们克隆到了多个植物抗病基因,使得对寄主与病原相互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得到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抗菌肽(AMPs)的研究概况,分析了转抗菌肽基因植物以及昆虫抗菌肽控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研究趋势,可为开发利用可控制植物病害的抗菌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两株油樟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与降解纤维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游玲  王涛  王松  杜江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46-48
为了研究两株油樟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并对其生防能力做出评价,采用对峙生长法研究了油樟内生真菌YY6、YG48对辣椒疫霉病原真菌(Phytophthora Capsici)、杨树溃疡病原真菌(Dothiorella gregaria)、苹果炭疽病原真菌(Glomerella cingulata)、棉花枯萎病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玉米大斑病原真菌(Fusarium graminea-ru)、水稻纹枯病原真菌(Corticium sasakii)的抗菌活性,同时采用滤纸酶活测定法检测其发酵液的纤维降解能力。发现油樟内生真菌YY6对辣椒疫霉、杨树溃疡、苹果炭疽、棉花枯萎及玉米大斑这5种常见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发酵液的滤纸酶活性可达0.327 U/mL,YG48对辣椒疫霉病原菌、玉米大斑病原菌及水稻纹枯病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很难降解利用纤维素。因此,YY6具备开发为多种植物病害生防菌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几丁质(N-乙酰氨基葡萄糖线性聚物)是病原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几丁质酶通过破坏细胞新物质的沉积,激发寄主植物的抗病反应,使病原真菌细胞壁中的几丁质降解。植物几丁质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几丁质的酶基因工程成为目前抗真菌基因工程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GchiI,利用IPTG诱导表达,经PAGE分析表明,该基因表达的蛋白分子量为34kD左右,其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抑茵圈试验发现,IPTG浓度为0.6mmol/L时抑茵效果最佳。本研究对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病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植物的过程中会分泌细胞壁降解酶来破坏植物细胞壁,以达到成功入侵寄主的目的。研究表明,病原菌分泌的细胞壁降解酶中的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几丁质酶、酯酶均参与了植物细胞壁的降解和病原菌致病的过程,但是对于细胞壁降解酶中的裂解多糖单加氧酶在病原菌侵染植物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较少。根据近年来辅助活性酶类以及属于辅助活性酶类中的裂解多糖单加氧酶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辅助活性酶的分布、种类、功能以及裂解多糖单加氧酶植物病害中的作用研究,旨在为辅助活性酶类在植物病害中的功能研究和病害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MAMPs又称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在植物的抗病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充满潜在致病微生物的环境中,植物能够很好地存活下来,主要功劳在于其具有强大的病原体识别体系和快速的免疫应答系统。植物可以从寄生病原菌和非寄生病原菌中识别几种通用的MAMPs。MAMPs对于病原菌微生物来说,经常是序列高度保守且组成结构不可缺少的。在植物中,MAMPs被其相对应的PRRs识别的过程称为微生物或病原菌引起的免疫。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MAMPs及其在植物天然免疫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许平震  张美蓉  钱平  吴阳春  张国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62-13964,13968
先天免疫系统的激活是通过一系列高度保守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肽聚糖识别蛋白家族是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从昆虫到人类均高度保守,可识别肽聚糖和含肽聚糖的细菌,在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识别和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病毒入侵后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RIG-I样受体(RIG-I-like receptor, RLR)识别从而启动抗病毒RLR信号通路的激活,先天免疫反应的异常激活将导致慢性炎症和免疫器官损伤,甚至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了防止抗病毒信号过早激活或过度激活,机体建立了完善的调节系统防止信号传导过程发生紊乱。蛋白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是调节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下游信号蛋白稳定性和活性的关键机制,而泛素化(Ubiquitination, UB)作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部分在抗病毒信号通路中被广泛研究。其中K48和K63连接的泛素化最为常见,通过K48连接的泛素链能够引起靶蛋白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而K63连接的泛素链能够促进蛋白激活和细胞信号转导。RIG-Ⅰ、MAVS、TBK1以及TRAF家族相关蛋白作为RLR通路的信号传递分子,其蛋白的泛素化修饰也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讨论了K48和K63泛素化在抗病毒免疫信号通路中的研究进展,特别是RIG-I样受体引发的信号传导途径中蛋白的泛素化修饰。  相似文献   

15.
在面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时,植物用2类先天性免疫系统对侵染做出免疫应答,第一类内免疫系统能识别很多种类微生物的共有分子并对其做出应答,第二类是对病原体分泌的毒力效应因子产生应答反应。该文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对植物免疫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传真菌病害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危害性大,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化学杀菌剂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会造成农药残留、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加,而且还会造成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及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际微生态是与植物根系发生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土壤微域,是植物自己营造的有利于植物健康和生长的生态系统。深入探究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有利于从根际微生物、环境因子、抑病物质等方面挖掘防治土传真菌病害安全高效的方法。本研究着重从土传真菌病害的危害、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研究及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Liu T  Liu Z  Song C  Hu Y  Han Z  She J  Fan F  Wang J  Jin C  Chang J  Zhou JM  Chai J 《Science (New York, N.Y.)》2012,336(6085):1160-1164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confer plant resistance to pathogen infection by recognizing the conserved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The cell surface receptor 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1 of Arabidopsis (AtCERK1) directly binds chitin through its lysine motif (LysM)-containing ectodomain (AtCERK1-ECD) to activate immune responses. The crystal structure that we solved of an AtCERK1-ECD complexed with a chitin pentamer reveals that their interaction is primarily mediated by a LysM and three chitin residues. By acting as a bivalent ligand, a chitin octamer induces AtCERK1-ECD dimerization that is inhibited by shorter chitin oligomers. A mutation attenuating chitin-induced AtCERK1-ECD dimerization or formation of nonproductive AtCERK1 dimer by overexpression of AtCERK1-ECD compromises AtCERK1-mediated signaling in plant cells. Together, our data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chitin-induced AtCERK1 dimerization is critical for its activation.  相似文献   

18.
Citrus canker, an epidemic quarantine disease caused by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 has brought a great damage in citrus production worldwide. Herein, a rice PRR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gene Xa21 together with GUS reporter gene and hygr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gene (HPT) was introduced into Anliucheng sweet orange (Citrus sinensis Osbeck) via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embryogenic callus. The transgenic calluses were screened on MT basal medium containing hygromycin (HYG) and detected by histochemical GUS staining. The transgenic plantlets were recovered through somatic embryogenesis pathway. The regenerated plantlets were accustomed to and maintained in the greenhouse. The transgene integration of recovered plantlets was identified by PCR and 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It showed that all the transgenic plantlets tested had undergone single copy integration, the expression of Xa21 in eight different transgenic lines detected by qRT-PC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ades, high for T5 and T6, middle for T4 and low for the rest. The tolerance to citrus canker disease of the three recovered transgenic lines T2, T4 and T6 was assessed by in vitro pin-puncture ino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three transgenic lines conferred improved resistance to citrus canker bacterium infection and the T4 transgenic line displayed the highest resistance. The mechanism and feasibility of rice Xa21 in triggering innate immunity in citrus was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遗传基础角度讨论了植物抗病分子机制以及植物抗病毒、真菌、细菌和线虫病基因工程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有关进展作了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20.
角质蜡质是植物在长期的生态适应过程中进化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参与了植物抗逆、抵御病虫害侵染等诸多抗性生理过程。角质蜡质在植物-病原互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植物抗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植物角质蜡质代谢及其抗病机理的认知不断深入。本研究综述了植物角质蜡质生物合成与其抗病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植物角质蜡质的抗性机理研究主要集中于组成型抗性和诱导型抗性2类。角质蜡质作为角质层主要成分,一方面可作为组成型抗性成分发挥物理抗性(物理屏障)和化学抗性(抑菌)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作为诱导型抗性成分发挥作用,诱导产生的角质蜡质单体除了作为角质层主要成分发挥物理抗性外,也可作为信号分子或者诱导子激活下游的抗性反应进而发挥其化学抗性功能。未来可侧重于对角质蜡质诱导抗性机理的深入阐释,进一步丰富植物化学生态学研究理论体系。此外,基于角质蜡质的诱导抗性作用,可开发角质蜡质类生物农药(植物免疫诱导剂),为植物病害防控提供新思路。图1参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