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部分武夷名丛叶片解剖结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分析10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叶片解剖结构,对10份名丛资源的产量指标、抗逆性和适制性等进行间接鉴定。结果表明:所选10份武夷名丛的产量均为中等水平,其中JM024产量性状最好,抗性强;JM065和JM051产量相对较高,JM042的抗寒性较强,抗旱性强的是JM024;JM042抗病虫性较强;制绿茶或红绿茶兼制品质最好的是JM051,多数适制乌龙茶。  相似文献   

2.
武夷肉桂茶树品种开发利用姚月明,陈永霖(福建省南平地区茶叶研究所)一、前言武夷肉桂选育于福建崇安武夷菜茶的有性群体,清朝就列为千百种武夷名丛之一,解放前中央茶科所曾收此名丛育苗移至企山名丛观察团。由于肉桂是一种香气易成,滋味难求的品种,且与传统武夷岩...  相似文献   

3.
武夷岩茶“十大名丛”种质生物学特性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对武夷岩茶名丛种质进行筛选和鉴定,对在武夷山收集、保存的“十大名丛”种质,严格按照茶树种质资源的调查统计方法进行科学严谨的调查、观测,记录其植株特性、新梢特性、叶片形态和花果特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十大名丛”种质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各名丛间生物学特性的不同方面各有差异,无特性完全相同的名丛;‘铁罗汉’、‘北斗’、‘白瑞香’及‘金锁匙’春茶开采期较早,‘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半天妖’、‘金桂’及‘白牡丹’春茶开采期较晚;此外,试验中发现个别性状如芽叶色泽、芽叶茸毛、叶齿、叶尖、叶缘、花冠直径、花瓣数等有不同程度差异。武夷岩茶“十大名丛”种质生物学特性的鉴定与评价,将为武夷岩茶优良种质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金毛猴’、‘金罗汉’、‘留兰香’、‘玉麒麟’、‘玉观音’等5份武夷名丛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茶多糖,分析了茶多糖的基本组分,并采用D-脱氧核糖-铁体系法研究了茶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5份名丛中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茶多糖中糖醛酸、中性糖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武夷名丛种质资源具有生化成分多样性;‘玉观音’、‘金毛猴’、‘玉麒麟’、‘金罗汉’、‘留兰香’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IC50分别为4.37、4.80、6.21、6.31、6.75 mg/mL,均高于阳性对照Vc (IC50= 26.03 mg/mL),表明武夷名丛茶多糖是一种较好的羟基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不同名丛间茶多糖活性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国家级品种水仙和武夷名丛金锁匙为试材,分析一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该肥后茶树芽梢密度各处理组内无显著性差异;百芽重方面,金锁匙试验组和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其他处理未达显著性水平;从土壤中的铵态氮、速效磷、有效钾、pH、有机质等来看,处理组土壤肥力没有较好变化;从毛茶审评结果来看,施用...  相似文献   

6.
武夷岩茶的加工技术性强,做青技术实施不仅与鲜叶原料有关,而且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做青要做到"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对武夷岩茶的加工环境与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旨在为武夷岩茶的加工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武夷岩茶之独特风格和优异品质,早已驰名中外。它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前人曾以“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苍香之胜”来形容武夷岩茶所处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品质特征。武夷肉桂更是武夷名丛中之“新贵”,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它一鸣惊人,它特殊之香气,为人们所喜爱而广为传颂,到武夷皆能以喝到肉桂茶为快事,虽价格高昂,亦要千方百计寻求,特别国外来客,虽限量配售,亦是以能买到为最高荣誉,已渐成为武夷岩茶极品之冠。1982年3月在崇召开全国青茶、花茶优质产品评比会上,为到会的十九个省市代表所赞赏,武夷肉桂之名更传遍全国各地。武夷肉桂虽是近年才出名,却有其悠久之历史,早在清代的蒋衡茶歌中已对其独特品  相似文献   

8.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其产量稳定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机械化种植技术。基于此,阐述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优势,介绍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以及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以期能提高玉米生产效率,保证玉米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9.
生物农药武夷菌素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生物农药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作用,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温室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武夷菌素对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武夷菌素能明显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EC50为10.0802 μg/mL。温室试验表明,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而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武夷菌素对灰霉病有较长的持效期,400倍液处理番茄8天后再接种的防效仍然达61.32%。田间试验表明,对保护地番茄间隔7天、连续施药3次,第3次施药15天后2%武夷菌素100倍液的防效达83.93%,显著高于35%腐霉利悬浮剂600倍液的防效。此外对番茄果实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使用2%武夷菌素后番茄除有机酸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等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试验表明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同时可以提高番茄果实品质,为番茄生产上合理应用生物农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为武夷水仙茶进行长期贮藏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以武夷水仙茶为研究对象,选用瓷罐、锡罐、牛皮纸袋以及铝箔袋分别进行包装,并于室温下贮藏1年,隔3个月扦取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及内质理化成分的测定。在试验选定的4 种包材中,综合感官审评及各理化成分的变化情况,对武夷水仙茶品质劣变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牛皮纸袋>铝箔袋>瓷罐>锡罐。为使武夷水仙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和发生最小的理化改变,可采用锡罐、瓷罐及铝箔袋对其进行包装贮藏。  相似文献   

11.
‘肉桂’品种是武夷岩茶两个主要的茶树品种之一,以其滋味醇厚,香气馥郁辛锐似桂皮香为品质特征,深得消费者的喜爱。肉桂按加工工艺大致可分为果香型肉桂和花香型肉桂。本文探讨果香型肉桂的初加工技术,研究不同条件下果香型肉桂的做青和焙火工艺,进而丰富肉桂岩茶的产品品类,巩固已有消费群体,为武夷岩茶制茶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乌龙茶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 ,而且普及东南亚地区 ,并拓展到了日本 ,欧洲 ,南北美洲、澳洲和非洲等地。成为闻名世界的茶类 ,年销售产值达 10亿人民币。乌龙茶之名出于北宋时期 ,因当时北苑所产的茶被列为贡茶 ,其制法是加工成龙团凤饼而得名 ,到元朝因朝廷设置御茶园于武夷 ,所制的贡茶也是龙团凤饼 ,由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所以到清代武夷茶逐渐取代北苑茶而名扬天下。同时武夷茶经过元、明两代 30 0多年的改进 ,创造了乌龙茶独特的采制工艺 ,改团茶为散茶 ,改蒸青为炒青 ,既简化了繁杂的制茶工艺 ,又保持了茶叶的真味 ,成为品质优…  相似文献   

13.
福建水仙又名水吉水仙,建阳水仙和武夷水仙。原产于福建水吉大湖村,后推广引种至全国多个省份。该茶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武夷水仙、闽北水仙、闽南水仙和漳平水仙,广泛受到不同销区消费者的青睐。水仙茶的优秀品质首先来自良好的种质基因,其次是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通过严控生产基地建立和以肥、剪、采为主等技术环节,以及迅猛发展的现代乌龙茶制茶技艺,均明显促进水仙品质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4.
近来茶叶品质不如建国初期五十年代的高质量。原因虽多,但其主要的是提高制茶品质技术水平,不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前进,而且落后于传统的技术水平,莫同志提出水仙的传统制法,正是武夷岩茶的正规制法。  相似文献   

15.
<正>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管理比较粗放的技术。其中的一些技术还不被农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总结出主要的操作要点,以做好公司基地免耕播种的示范,助于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近年来,公司在秋季小麦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的夏天特别炎热,7月中旬开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金华,气象台连续几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在兰花香茶楼,我和几位好友在一壶清茶里寻找凉意。大家一边品着武夷岩茶,一边聊起岩茶的许多轶事。我说优异的自然环境,独到的制作工艺,优良的品种造就了武夷岩茶。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武夷岩茶的优异品质。以黄岗山等群峰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上苍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其土壤、植被、  相似文献   

17.
耕作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常规的耕作栽培措施(播种时间与密度、收获时间、水分灌溉、肥料的施用),和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所提倡的一些特色栽培措施(有机栽培、秸秆还田、稻鸭互作、免耕、水旱轮作)两大方面综述了不同耕作栽培措施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的影响,以期为研究综合提高稻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总结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价值,概括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和机具系统,论述了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凌燕  李丰志 《种子世界》2021,(8):0156-0158
苹果套袋技术是一种可以提升苹果质量和品质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水果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近年来病虫害防治难度有所增加,苹果品质和产量均出现了下降问题,特别是在摘袋后如果没有对苹果进行有效管理会受到严重影响,需要选择合适的防治技术,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避免出现药物残留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苹果套袋技术的作用,提出了苹果摘袋后的管理技术要点及苹果摘袋后的常见四个病害问题,以期可以为苹果栽培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促进当地苹果种植行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肥模式下保护性耕作春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采用少、免耕技术,地表有覆盖物,肥料一般不能通过翻耕、旋耕等方式与土壤混合,传统施肥模式不适用于保护性耕作。为解决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施肥量不足、施肥模式单一、秸秆覆盖量少等问题,利用平衡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耕作方式,包括翻耕、留茬免耕、整秆覆盖免耕,副处理为施肥模式,P、K肥随播种一次完成,尿素追施,一次追施、二次追施为副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目标产量实现与耕作覆盖方式、施肥模式有密切关系。耕作方式与施肥方法最优组合为—A3B2(整秆覆盖免耕2次追肥),经济效益最高,对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肥管理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