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推进水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沙颍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访谈农户调研获得210份调查问卷,分析农户土地利用的投入行为和种植行为特征,并从农户家庭因素、农业经济因素、环境意识和政策认知因素中选取变量,分别构建农户土地利用的投入行为和种植行为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结果】农户土地利用的投入行为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劳动力人数减少、投入农业生产时间缩短、生产资金投入增加。农户学历、农作物总产量、农业收入、土地流转状况与其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负相关;农业劳动时间和耕地质量与其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正相关,耕地面积、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及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与其对土地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均正相关。农户土地种植行为特征表现为种植规模有限、种植作物种类以粮食作物为主、土地利用强度大。户主年龄、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粮食作物产量和价格对农户选择种植粮食作物有正影响;户主学历、农业劳动力数量、油料作物产量、农业是否污染水环境对农户选择种植油料作物有负影响;蔬果作物产量和价格对农户选择种植蔬果作物有正影响。【结论】在耕地面积和劳动力数量有限、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现实条件下,农业经济因素对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影响最大,其次是农户家庭因素,环境意识因素影响较小,政策认知因素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推进水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沙颍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访谈农户调研获得210份调查问卷,分析农户土地利用的投入行为和种植行为特征,并从农户家庭因素、农业经济因素、环境意识和政策认知因素中选取变量,分别构建农户土地利用的投入行为和种植行为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结果】农户土地利用的投入行为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劳动力人数减少、投入农业生产时间缩短、生产资金投入增加。农户学历、农作物总产量、农业收入、土地流转状况与其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呈负相关关系;农业劳动时间和耕地质量与其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呈正相关关系,耕地面积、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及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与其对土地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均呈正相关关系。农户土地种植行为特征表现为种植规模有限、种植作物种类以粮食作物为主、土地利用强度大。户主年龄、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粮食作物产量和价格对农户选择种植粮食作物有正影响;户主学历、农业劳动力数量、油料作物产量、农业是否污染水环境对农户选择种植油料作物有负影响;蔬果作物产量和价格对农户选择种植蔬果作物有正影响。【结论】在耕地面积和劳动力数量有限、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现实条件下,农业经济因素对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影响最大,其次是农户家庭因素,环境意识因素影响较小,政策认知因素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松嫩平原中部农作物空间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在国家"玉米调减"、"粮豆轮作"、"大豆目标价格"等种植结构调整政策背景下,分析2011~2016年松嫩平原中部地区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数据参考和科学基础。【方法】选择克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16年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一张图、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本底数据,采取遥感手段提取2011年大豆分布,生成2011和2016年作物空间分布图;选取水稻、玉米、大豆和其他作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农场和县域进行5年内种植结构变化、耕地内部4类作物面积转换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评价。【结果】(1)克山县种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55%左右的耕地种植作物发生变化,目前均以玉米、大豆为主,主要变化方向为大豆改种玉米。(2)克山县县域总体景观MPS变大,CI减小,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总体提升,AWMSI降低,斑块形状更加规则。【结论】(1)克山县种植结构的发展趋势由相对效益较低的大豆向着相对效益较高的玉米、水稻方向发展,种植结构由2011年的大豆为主要作物,转变为玉米和大豆为主要种植作物,且2016年玉米种植规模超过大豆,成为种植规模最大的作物;水稻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较大,面积扩张集中在县域的流域附近。(2)大豆、玉米和水稻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破碎化程度正逐渐趋于一致,其他作物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明显低于3种作物,破碎化程度高于3种作物;大豆、水稻和其他作物分布逐渐离散,玉米区域集中且优势度明显高于其他3种作物。(3)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很好地量化反映作物种植格局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包括规模、空间分布、形状、异质性和相关性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然环境因素对农户农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为农户的适应行为提供决策支持。【方法】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宾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当面访谈方式,获取384个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频率分析方法,从气象要素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及农户种植行为的适应机制。【结果】通过分析农户认知和选择行为发现,气象要素、自然灾害及作物产量对农户作物选择有影响,农户在作物类型变更时首先考虑产量因素,其次是气候因素,再次是自然灾害因素,但在对自然环境要求高的作物类型变化中,如水稻改玉米,自然环境因素受重视程度显著增加。更换作物类型与品种、调整农时是农户适应自然环境因素变化中采用较多的行为。农户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知与实际趋势是否一致,会影响农户是否主动改变作物类型。【结论】为提高农户适应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今后宜从提高农户主动适应行为入手,引导农户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能力,在应对行为上需有更为高层次的区域布局和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5.
1980—2010年东北地区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种水稻及其组合类型由1980年的8.30%增至2010年18.64%,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地;7种玉米及其组合类型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累积比例增长3.7%,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中西部,是该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5种大豆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减少4.2%,空间上发生了显著的置换,由散布在三省的格局迅速北移集中于黑龙江;7种小麦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从26.82%降为3.17%,是变化最为显著的种植结构类型,现有少量集中于黑龙江嫩江附近。再次,3种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较多,一是由开垦耕地带来的新类型,占所有变化类型比例为20.91%,特别是黑龙江省拓荒带来的大规模水稻种植;二是单一作物型变化为两种或以上作物类型组合,占比为34.90%,组合作物主要为水稻和大豆;三是多种作物组合型变为单一作物型,将种植结构类型集聚,占比为41.36%,主要为玉米种植区的调整。【结论】过去30年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规律为种植结构类型分布受玉米和大豆主导,其中大豆空间转移至黑龙江,水稻正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种植类型,而小麦则持续萎缩至局部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趋势将以玉米、大豆和水稻为主,单一化趋势显著。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应从减少单一玉米型和增加水稻和大豆组合型入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贫困山区农户的耕地流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更为有效的引导机制。【方法】基 于山西和顺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构建 Logistic 模型和 Tobit 模型。【结果】(1)研究 区耕地流转市场较为活跃,约 74% 的农户参与耕地流转,且转出行为发生率大于转入行为。(2)兼业人数、 劳动力人数、种植经济作物和农业保险均在 90% 以上水平显著影响农户转入耕地;户主年龄、家庭最高受教 育水平、人均年收入、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保险均在 90% 以上水平显著影响农户转出耕地。(3)贫困山区的 社会保障有效规避了耕地流转风险,活跃了耕地流转市场。【结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应针对农村发展合理进 行改革,在流入户提升耕作专业技能基础上,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在提升非农就业农户的文化 素养和非农就业竞争力基础上,鼓励其放开耕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农作物时空格局特征分析是微观层面农户农作物选择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宾县乡镇尺度农作物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机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宾县1996—2010年乡镇级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宾县过去15年玉米、大豆、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数量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1996—2010年宾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22.86%,主要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引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2.80%,经济作物减少52.84%,粮经比从88﹕12调整到96﹕4。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3.82%,种植比例不断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05%,水稻种植面积减少29.78%。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即玉米种植在全县范围内分布较均衡,大豆种植中心向东南部集中,水稻种植集中到宾县北部和西部地区。【结论】过去15年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明显,分析掌握其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为科学调整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长江流域12个省(直辖市)的1430个农户水稻生产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效率损失模型,对比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分析农户不同年龄段特征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农户老龄化现象普遍,农忙时节劳动力相对不足;受体力及人力资本限制,老龄劳动力的技术效率高于年轻农户;增加当前结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并不能有效带来水稻种植产出增加。对比看来,长江上游地区老龄劳动力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下游地区中年农户技术效率水平最稳定,部分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老龄农户当前流入土地比率大于年轻农户,但未来土地流转倾向低于年轻农户;文化程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人次、专业协会、农资经营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等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而是否为村干部、土地流转情况、家庭兼业情况、基层信息服务站及地方政府等变量则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应客观认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从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力回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业信息发布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稻农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以东北三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当前对涉及到耕地内部不同作物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大尺度作物种植面积和分布格局遥感提取方法及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指数在作物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基于2005年和2010年作物生育期内遥感影像全覆盖的MODIS-NDVI数据,利用RS、GIS技术,通过分析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结构、物候历及NDVI曲线特征,建立不同作物面积遥感提取模型,提取大尺度农作物空间分布格局信息。同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农作物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与多年平均统计数据比较,基于MODIS遥感数据提取的作物面积信息,2005年和2010年平均精度达到了90%以上;5年间,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豆平均斑块面积减少,面积年动态度为-4.47%,水稻和玉米平均斑块面积均增加,且5年的变化幅度均超过20%。【结论】成本和收益是作物面积增加或减少的主要原因;用中等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大尺度作物面积提取的方法是可行的;景观生态学中格局指数可以用来分析耕地内部作物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农户水稻生产成本收益及种粮意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水稻生产户的投入产出水平、成本收益状况和农户种粮意愿。【方法】通过 田野调查获得微观农户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结合定性分析分析农户生产情况和生产意愿。【结果】当前广东 省水稻生产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和副业化,土地规模小,细碎化严重;在考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前提下,农户水 稻生产普遍面临亏损;劳动力占水稻生产成本最大部分,插秧环节以及打晒环节用工较多;农户种植水稻主要 为满足家庭需求,对国家政策了解有限;随着年龄增加,农户退出水稻生产意愿明显。【结论】广东水稻生产 总体缺乏效率,农民对粮食生产缺乏积极性,通过土地流转和优质品种的推广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和优质稻的 种植者是广东水稻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户农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为优化农作物结构调整与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宾县384个农户进行随机调查,采用频率分析法,从生产要素投入、作物纯收益、作物出售情况、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及农业政策等5个方面,探讨其对农户种地积极性以及农作物选择的影响。【结果】作物纯收益的提高、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补贴与引导政策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种地积极性。而在农户作物选择方面,主要受作物纯收益影响,其次为农业补贴与引导政策。【结论】为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未来的种植业发展,研究区应从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食作物收购价格、提供稳定收购渠道、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和拓展服务内容等方面调动农户种地积极性、优化农作物结构,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家庭资源禀赋是影响着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重要因素,分析农户不同的家庭资源禀赋对其绿色生产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方法/过程]选取福建省福鼎市、安溪县、华安县等地的50个村庄共计458户茶叶种植农户进行入户调研,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的家庭资源禀赋对其绿色生产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13.
侯石安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1):4508-4516
【目的】研究农户家庭土地禀赋、人力资源禀赋、财产禀赋的差异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农地流转选择的影响,从而分析农地流转的根本动因。【方法】基于2010年全国8省、1 585个农户的微观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分位数选择模型和贝叶斯估计方法,测算不同初始禀赋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转出和转入农地的选择影响。【结果】各种资源禀赋和政策变量对农户农地流转的选择并不具有稳定的单调关系,而是呈现明显的分位数效应。【结论】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地流转的增收效应存在替代关系,对于初始禀赋处于劣势的农户,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更加显著;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对农户转入农地的激励作用有限;农业补贴政策应与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小额信贷对农地流转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新疆昌吉市182个番茄种植户的实地调查,分析农户不同时期番茄种植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计分析和Multinomial logit多元选择计量模型.[结果]农户选择种植不同时期番茄面临不同的产出、价格及风险因素,农户基本特征、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和番茄种植基本特征使得农户选择种植不同时期的番茄.[结论]相比种植晚期番茄而言,户主年龄、文化程度、种植规模等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早期番茄有负向显著影响;而户主年龄、种田经验年数、番茄采用灌溉方式、是否参加番茄订单等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中期番茄有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农场(户)组织结构角度分析云南省农业结构特征,为政府决策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云南省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云南省、中国年鉴,采用列举对比法分析云南省农业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云南省农业结构呈以下特征:(1)云南省大部分农业生产者仍采用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2)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建立了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但仅有少数农户加入合作组织;(3)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低,较少受过专业培训;(4)农户收入低,且大部分收入均用于生活必须开支;(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不健全;(6)生产率低,农村存在大量隐性失业者;(7)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处于分散状态。【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加大农村金融贷款扶持力度、合理有序地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导向工作,切实有效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农户对不同稻作方式的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为稻作方式的发展及推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实地调研数据,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对农户采用直播稻、机插稻和手栽稻的行为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稻作方式的省工特性对农户采用直播稻和机插稻均有显著影响;稻作方式信息可获得性对农户采用机插稻有显著影响;稻作方式的生产性投入与农户采用直播稻呈负相关;水稻种植面积与农户采用直播稻呈负相关,与农户采用机插稻呈正相关;农户兼业性与其采用直播稻和机插稻呈正相关。【结论】稻作方式的劳动投入量是影响农户采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农户的兼业性促进了其对轻简稻作方式的采用;生产性投入低是农户采用直播稻的重要原因。推进水稻规模经营、为农户提供方便有效的技术信息可促进机插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吕新业  朱晓莉  周宏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4):5124-5219
 【目的】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超级稻种植过程中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推广到位效率。【方法】通过对超级稻种植环节的分解,确立农业技术推广到位效率的关键指标,借助于超效率DEA方法对获取的第一手田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超级稻示范户水稻生产效率都有效,非示范户的生产效率平均仅有80%;3个时间偏差指标对产量的总影响占15%;通过松弛变量分析,对于非有效指标的离差程度进行了分析和定量说明。【结论】超级稻推广环节的到位情况对超级稻的产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研究充分说明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在种植管理中不仅影响到产量,也影响到种植成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是南疆苹果园一种重要害虫,严重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论文旨在明确农田景观配置与组成对苹果园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为解析南疆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下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趋势及灾变机制并制定种群区域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2020年,在阿克苏地区共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