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猕猴桃原产于我国,为多年生雌雄异株落叶藤本植物。全世界现有猕猴桃属植物66种,约118个分类单位(变种、变型),其中62个种原产我国[1]。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猕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  相似文献   

2.
我国猕猴桃优异资源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猕猴桃是20世纪人工驯化栽培野生果树最有成就的四大树种之一(其余3个树种为美洲鳄梨、美国东部越桔和澳洲坚果)。全世界猕猴桃属植物共有66种,中国分布有62种,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猕猴桃属植物经济栽培价值较高的是中国特有的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软枣猕猴桃和毛花猕猴桃。1主要栽培种1.1美味猕猴桃又名硬毛猕猴桃,是猕猴桃属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最主要的可直接利用栽培种,六倍体,染色体数目为174条(2n=174,6X)。主要分布区为湖南、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安徽、甘肃,在广西、云南、贵州的海拔1300~2100m的山区也有分布。1.2中华猕猴桃又…  相似文献   

3.
徐小彪  冷建华 《现代园艺》2011,(4):12-13,21
<正>猕猴桃(Actinidia Lindl.)是20世纪野生果树人工驯化栽培最有成就的4大果种之一。由于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Vc含量高,经济与营养价值高和医疗效果好而倍受关注,素有"果中之王"之称。全世界猕猴桃共有75个种及种下单位,生产上利用价值较高的主要有美味猕猴桃(A. deliciosa C.F. Liang et A.R. Ferguson)和中华猕猴桃(A. Chinensis Planch)及少量的毛花猕猴桃(A. eriantha Benth)和软枣猕猴桃(A. arguta Planch)。  相似文献   

4.
李洁维 《中国果树》2007,(1):32-33,I0001
目前,美味猕猴桃品种海沃德的栽培面积约占世界猕猴桃栽培总面积的60%,我国栽培的猕猴桃品种有1/3为中华猕猴桃、2/3为美味猕猴桃[1]。猕猴桃属约有118个种(变种、变形)[2],长果猕猴桃(Actinidia longi-carpa)是广西植物研究所发现的猕猴桃新种[3],我们对长果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目的是为长果猕猴桃的开发利用和制定适宜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1主要性状1.1植物学特征长果猕猴桃为藤本植物,多年生枝灰褐色,皮孔棱形,淡褐色,髓心淡褐色,片层状,偶尔见到实心。2年生枝暗褐色,除芽苞外,均无毛。1…  相似文献   

5.
猕猴桃组织培养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猕猴桃是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多年生藤本植物.目前全世界猕猴桃属植物有66个种,约118个种下分类单位(变种、变型),我国有62个种.猕猴桃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元素以及14种氨基酸.尤其Vc含量,每100g鲜果肉中可达到90~420mg,享有"Vc之王"的美称.猕猴桃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果酱果汁等,还有医疗保健作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随着猕猴桃栽培的进一步兴起和引种工作的进行,良种苗需要量急剧增加,而采用常规繁育方法周期长、成活率低,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猕猴桃成为重要的良种繁育途径.此外,组织培养也是生理生化和遗传研究必需的基础技术,原生质体融合、重组DNA遗传转化等都必须在组培再生技术相当成功的基础上进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猕猴桃组织培养的研究.随后,更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获得成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影响猕猴桃组织培养的因素,猕猴桃组织培养的应用等方面就近十年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猕猴桃是原产于我国的野生藤本果树,系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植物,其中美味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两个种是世界上新兴的栽培果树。近十余年来,世界各国猕猴桃生产发展迅速,销售量不断上升,需求量日益增加。我  相似文献   

7.
分析猕猴桃根腐病感病植株和未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差异,可为研究猕猴桃根腐病发生机制及其调控技术提供依据。在浙江省天台县街头镇的“红阳”猕猴桃种植基地,以树龄9年的猕猴桃根腐病感病植株和未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对菌群ITS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注释后,对比分析了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并测定分析了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猕猴桃根腐病的发生极显著地降低了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p<0.01)。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Chao1)显著低于未感病植株根际土壤(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中相对丰度降低的有担子菌门、未分类真菌和接合菌门,其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相对丰度升高的为子囊菌门,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属分类水平上,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相对丰度增加的有赤霉菌属、丛赤壳属、镰刀菌属、假裸囊菌属和肉座菌属,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相对丰度降低的有未分类伞菌纲、枝鼻菌属、粗糙孔菌属、线虫草属、支顶孢属、粪盘菌属、木霉属和被孢霉属,其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贵长”猕猴桃病果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力测定,研究了“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病原菌多样性及致病力差异,以期为猕猴桃蒂腐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病原菌有4类,8株,分别是小新壳梭胞菌属(Neofusicoccum sp.)、间座壳菌属(Diaporthe sp.)、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sp.)、盘多毛胞菌属(Pestalotiopsis sp.),各菌属检出率为25.0%、50.0%、12.5%、12.5%;将菌株序列上传至GenBank,获得登录号MK5875050-MK587753、MK587756、MK587760、MK587762、MK5875063;聚类分析将8株病原菌致病力分为强致病力(37.5%)、中致病力(25.0%)和弱致病力(37.5%),各菌株致病力差异与其所属菌属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以大理州"红阳"猕猴桃枝干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法调查病原菌对其危害状况,对采集的10份病样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单孢纯化法获得病原菌,采用形态和分子法鉴定病原种类,以期明确大理州"红阳"猕猴桃枝干病害的发生状况及危害病原。结果表明:大理州"红阳"猕猴桃枝干病害发生严重,病株率高达69.6%,5个采样点共分离得到15个菌株,其中以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厚坦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和间座壳属中一种(Diaporthe bohemiae)共4类病原菌出现频率最高,是优势种,分离率分别为55.6%、52.4%、49.8%和50.1%。利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所得的所有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优势菌株对猕猴桃茎杆的致病性,进一步明确了引起大理州猕猴桃茎杆的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0.
猕猴桃是原产我国的野生藤木果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狠狠桃系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植物。在我国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经济价值最高的是中华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 Planch),其中软毛猕猴桃或称中华猕猴桃原变种(A.chinen-sis Planch.var chinensis C.F.Liang)与硬毛猕猴桃(A.chinensiPlanch.var、hispida C.F.Liang)是当前国内外重点发展的两个主要变种,它们的芽、枝.叶、花、果实都有明显的区别,是重要的分类依据。本研究通过对这两个变种的花粉及果实的纵横径比值的比较,初步确立了这一形态指标对于软…  相似文献   

11.
猕猴桃是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藤本植物,素有"水果之王"之称,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水果,其果实细嫩多汁,清香鲜美,酸甜可口,营养极为丰富,其维生素C含量比柑桔、苹果等水果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还含大量的糖、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有机物和人体必需的多种矿物质。近年来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是当前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新兴果品之一。随着栽植面积的扩大,病害的危害也逐年加重,已成为制约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猕猴桃优良品种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鹏 《山西果树》1995,(3):20-21
猕猴桃优良品种及其栽培技术张鹏(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100093)猕猴桃是我国特产水果之一,是一种攀缘藤本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属猕猴桃科(Dillen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属之下有许多种或变种类型。全世界有猕猴桃属植物54...  相似文献   

13.
猕猴桃品种改良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猕猴桃(Actinidia Lindl.)是20世纪野生果树人工驯化栽培最有成就的4大果种之一。由于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Vc含量高,经济、营养价值高和医疗效果好而倍受关注。目前世界猕猴桃产业所栽培的美味猕猴桃主栽品种"海沃德"(Hayward)来源于1904年新西兰从湖北宜昌的引种。中国是猕猴桃的起源和分布中心,种质资源极为丰富。近30年来,在猕猴桃资源调查、搜集、整理、鉴评与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广东省和平县猕猴桃栽培品种和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类群聚合,试验采用优化后的猕猴桃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源自广东省和平县的21个猕猴桃品种(引进和野生)进行分子多态性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猕猴桃种间的相似性系数为65%~90%,依据不同的相似性系数水平把21个种及品种分为不同的类群、所聚类群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有一定的差异;猕猴桃野生种与栽培品种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但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2个种内的各个栽培品种在聚类上互有交叉.黄毛猕猴桃品种与毛花猕猴桃、京梨猕猴桃、阔叶猕猴桃等野生种之间差异小,亲缘关系较接近,推测可能起源于同一个祖先种.广东和平县猕猴桃属植物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庐山猕猴桃属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植物园是全国最早从事猕猴桃资源调查和野生群体单株选优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20世纪50年代,我园采集了大量的猕猴桃植物标本,摸清了猕猴桃属植物资源在江西的分布状况。在对中华猕猴桃品种的实生选育研究工作中,庐山植物园对野生优株的驯化栽培、品种稳定性比较以及区域推广试验等做了大量工作。庐山地区的猕猴桃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14种(包括变种),占江西总数的50%;本文介绍了猕猴桃属植物资源在庐山的分布情况,以及猕猴桃属植物在庐山的引种驯化、实生选种、资源保存、蜡叶标本的收集等。  相似文献   

16.
对猕猴桃属(Actinidia)的10个种、5个品种、9个杂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不同授粉品种及不同采收期果实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4年的反复测试,观察到猕猴桃果实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所必需的.它们的含量差异较大.杂种F_1代氨基酸含量高低受亲本遗传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7.
红肉优质耐贮猕猴桃——红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伯乐  李兴德 《中国果树》1993,(4):15-15,27
<正> 1 选育经过红阳猕猴桃(原代号苍猕1-3)为自然实生后代选育出的优系。1982年,我们从猕猴桃混合种子(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中精选了1kg,进行实生繁殖。从中再选出有栽培性状的中华猕猴桃壮苗3213株和美味猕猴桃壮苗2474株分别进行假植,并定植于选种圃。1986年有921株开始结果,其中在中华猕猴桃选种圃中有3株为红肉果,经鉴评,其果实中大,风味浓甜,有香气,维  相似文献   

18.
采收期对“徐香”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徐香"猕猴桃为试材,研究了盛花期后97、104、111、118、125、132、139和146d(Ⅰ、Ⅱ、Ⅲ、Ⅳ、Ⅴ、Ⅵ、Ⅶ、Ⅷ)不同采收期的"徐香"猕猴桃果实在常温(20~22℃)下的后熟品质,探讨"徐香"猕猴桃最适采收期。结果表明:早期采收(Ⅰ、Ⅱ、Ⅲ、Ⅳ)时,果个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干物质含量较低,可滴定酸含量偏高,糖酸比偏低,后熟软化过程中的失重率、腐烂率也较高。晚期采收(Ⅶ、Ⅷ)的果实个大,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总糖、糖酸比高,但果实后熟软化期明显缩短,失重率和腐烂率增加。盛花后125~132d(Ⅴ、Ⅵ期)采收的果实,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达6.67%以上,维生素C含量、糖酸比、果实硬度较高,失重率、腐烂率低,表明其为"徐香"猕猴桃的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19.
以7份猕猴桃资源为试材,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猕猴桃属植物相关序列,采用叶绿体基因标记matK和rbcL构建K2P遗传距离矩阵及NJ系统发育树,研究了猕猴桃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以期为猕猴桃属植物属下分类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叶绿体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现行的"四组四系"分类系统不符,净果组与其余3组K2P遗传距离较远,组内实髓系与片髓系之间遗传差距较大,支持净果组分为实髓系与片髓系两系的分类方法;星毛组、糙毛组及斑果组物种相互混杂,难以划分,建议3组合并为"非净果组",原有三组分别降级为"星毛系、糙毛系和斑果系",建立"二组五系"的猕猴桃属植物属下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20.
以2016—2017年采集的"红阳"猕猴桃病果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研究了"红阳"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差异,以期为"红阳"猕猴桃软腐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23株病原菌,获得登录号分别为MF498063~498065,MG775300~775302和MG775283~775299;病原菌分属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sp.、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sp.及间座壳菌Diaporthe sp.,各菌属检出率为30.4%、30.4%、26.1%、8.7%及4.4%;聚类分析将23株病原菌致病力分为弱致病力(26.09%)、中致病力(39.13%)、强致病力(26.09%)和较强致病力(8.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