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云南小粒种咖啡高海拔种植适应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适宜的范围内,海拔越高,杯品质量越好。高海拔是生产精品咖啡的重要条件,卡蒂姆咖啡在高海拔种植杯品质量显著提高。发展高海拔咖啡生产,可提高咖啡生产经营效益,对促进国内小粒种咖啡生产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Arabica咖啡(Coffea arabica)、兴隆Robusta咖啡(Coffea robusta Linden)和越南Robusta咖啡为原料,采用正己烷萃取其咖啡油脂肪酸,通过GC/MS分析生咖啡及不同焙炒度咖啡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云南Arabica咖啡总脂肪含量高于兴隆Robusta咖啡和越南Robusta咖啡总脂肪含量;咖啡油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的3种脂肪酸依次为亚油酸(约40%)>棕榈酸(约30%)>油酸(约20%);焙炒程度对咖啡油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影响。此外,3种咖啡中均含有少量的亚麻酸、花生酸和山嵛酸。  相似文献   

3.
为快速、准确地鉴别中粒种与小粒种咖啡,以不同种源的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为试验材料,对514对SSR引物进行中、小粒种咖啡种间特异性引物筛选,最终筛选到1对特异性引物,该引物在小粒种咖啡样本中扩增出90 bp和110 bp双带产物,而在中粒种咖啡样本中只扩增出90 bp或100 bp的单带产物,根据产物条带的数目即可对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进行鉴别。经随机抽取中、小粒种咖啡样本进行种类鉴别准确性验证,验证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以咖啡主栽品种大粒种、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为材料,进行8℃低温胁迫,研究其在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3种咖啡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3种咖啡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著,小粒种咖啡比大粒种和中粒种咖啡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小粒种咖啡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72 h时,较大粒种和中粒种的高。3种咖啡的抗氧化酶变化趋势都是先升后降,大粒种和中粒种咖啡的抗氧化酶在各处理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小粒种咖啡在胁迫48、72 h时仍表现活跃;咖啡的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幅度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3种咖啡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小粒种大粒种中粒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人们对咖啡的主要成分及功能的认识不足,以小粒种咖啡生豆、咖啡烘焙豆、可溶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功能进行分析,并总结对人体的主要功能,有助于咖啡生产者及消费者了解咖啡饮品,同时也为咖啡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链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找到能够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环节。咖啡是海南传统和优势的热带作物,但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咖啡产业无法做大做强。通过对海南咖啡产业链影响分析,提出以销售和服务为主导的战略环节,不断拓宽和延伸咖啡产业链,走原产地保护和品牌化建设之路,培育“兴隆咖啡”和“福山咖啡”两大产业集群主体,大力发展咖啡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和旅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普洱市思茅区是云南小粒咖啡主要产区之一,经20多年的发展,咖啡产业已成为该区财政增长、企业增收、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兴特色产业。面对新的发展咖啡产业的大好形势,2010年思茅区委、政府组织对区内咖啡企业、种植基地和相关单位进行调研,提出了加快思茅区咖啡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异源双根是否能缓解咖啡连作障碍及其可能机制,本研究以大粒种咖啡1号(Caffealiberica,No.1)和中粒种咖啡热研1号(Caffea canephora, Reyan No. 1)靠接形成大粒种-中粒种异源双根咖啡,通过咖啡连作障碍园土壤培养幼苗,评价植株苗木质量,明确异源双根对咖啡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通过双根无分隔、尼龙网分隔、双盆分隔等不同分根方式试验,明确异源双根缓解咖啡连作障碍机制,并探讨双根间在缓解连作障碍上的差异及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较连作障碍咖啡园非根际土,异源双根咖啡或同源双根咖啡经根际土培养后苗木质量指数、总的植株生物量均显著下降,连作逆境抑制咖啡生物量积累,使苗木质量变差;非根际土培养后,异源双根咖啡、同源双根咖啡的苗木质量指数和总的植株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而根际土培养后,异源双根咖啡较同源双根咖啡的苗木质量指数、大粒种根系生物量、中粒种根系生物量及总的植株生物量均显著提高。因此,连作逆境虽抑制咖啡生长,但对同源双根咖啡影响更大,异源双根通过其大粒种根系缓解连作逆境咖啡生长障碍。为进一步明确异源双根尤其是大粒种根系缓解咖啡连作障碍的可能机制,以不同分...  相似文献   

9.
咖啡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过氧化物酶、酯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同工酶为生化指标,对咖啡的萌发种子、叶、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小粒种咖啡花的雄蕊和雌蕊在不同的发育期,不同种咖啡花的雄蕊和雌蕊在相同的发育期,不同种咖啡的叶片,激素处理咖啡的萌发种子和幼苗的叶片,其有关同功酶谱带的数目和活性都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差异为咖啡的生长发育,不同性状的差异,种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应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中粒种咖啡(Coffea canephora)适宜施氮量,以其高产无性系24-2为试材,在咖啡果干物质积累高峰期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咖啡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施氮,CK)相比,施氮能够显著提高咖啡株高、冠幅等形态指标,显著增加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果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且显著提高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随施氮量增加各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对咖啡产量与各测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发现,咖啡产量与一级分枝对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通过提高咖啡光合能力和增加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来提高产量。综上,重视咖啡果干物质积累高峰期的氮素供应,是确保植株较高光合能力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仅以产量考量,N760为最佳施氮处理。本研究结果为海南中等肥力咖啡植区的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潞江坝的Catimor系列品种咖啡鲜果为材料,研究不同采收期对咖啡果实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成熟期果实的物理性状差异为极显著,其中,早期和晚期成熟的咖啡鲜果和咖啡豆颗粒较小,物理性状较差,而中期成熟的咖啡鲜果和咖啡豆颗粒较大,物理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12.
由专性寄生菌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引起的咖啡叶锈病是影响咖啡产量的最主要真菌病害。为建立对咖啡驼孢锈菌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易操作的分子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咖啡驼孢锈菌DNA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ITS4序列与其近源序列作多重比较分析,获得其特异性区域,并于特异性区域设计了1对引物Hv-ITS-F/R。利用该特异引物,通过对咖啡驼孢锈菌、咖啡褐斑病菌、咖啡锈菌重寄生菌、咖啡炭疽菌以及不同属其它真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此引物对仅能从咖啡驼孢锈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396 bp的特异条带,对其它相似或相近的病原真菌则无扩增条带。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在DNA水平上检测浓度可达10 pg/μL。进一步通过田间健康与疑似发病植株的检测,结果呈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由此表明,该引物对能有效地用于咖啡组织中驼孢锈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把中国人自己的第一粒樱桃样的咖啡红果采摘下来,第一次烘焙、第一次研磨、第一次冲调、第一杯热咖啡飘散出醇香的时候,有关中国咖啡种植业和新中国咖啡产业60年的崛起历程就永久载入史册,成为一段动人的历史佳话。本文总结中国咖啡产业60年的崛起所经历的4个历史时期,农业科研院所对中国咖啡的助推以及对外开放和国外企业挺进对中国咖啡产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咖啡和茶文化中的中英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延潼 《福建茶叶》2016,(4):260-261
咖啡和茶文化的中英文化都蕴含着各自的价值观,通过对比中英咖啡和茶文化可以发现两者的价值观也不同。咖啡和茶中都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但咖啡是人们工作之余用来休闲与放松的,中国的茶则有表示敬意的成分在其中。在英国,咖啡只是作为交际的一种饮品,人们注重的是交际而不是咖啡本身,但在中国茶是一种情谊的媒介,喝咖啡是为了放松,中国以茶待客却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感情的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英双方交流越来越频繁,英国人的生活中也出现了中国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出现了咖啡,但在英国咖啡属于休闲饮品,但在中国咖啡却被冠以"小资"等头衔,失去了其休闲的性质,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中英方文化价值的差异。本文对咖啡和茶文化中的中英文化价值观进行了对比研究,归纳出两者文化价值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6种光谱技术(紫外-可见、近红外、中红外、拉曼、荧光、核磁共振光谱)及其在咖啡质量控制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咖啡的起源、分布、风味品质及功能特性的描述,拟帮助消费者对咖啡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和低成本的分析方法,可替代传统的化学成分和感官特性分析方法,实现对样品的无损检测,由于光谱的这些特点,使得光谱技术在咖啡的质量控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将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结合能更好的实现对咖啡风味品质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茶叶、咖啡和可乐这三大嗜好饮料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 ,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咖啡咽的存在。尽管人们对咖啡咽的研究历史很长 ,但笔者仍认为作为了解乌龙茶的健康功能和饮茶中出现的一些生理反应还有必要作一个简短概述 ,以供读者参考。1 咖啡咽182 0年瑞士学者Runge首次发现咖啡咽1) 后 ,时隔 55年Medicus在LiebigsAnn Chem 杂志上发表了他关于咖啡咽在化学上最早的研究成果2 ) 。咖啡咽的化学分子式C8H10 N4 O2 ,分子量为 194 19。由于咖啡咽分子内含有非氨基酸的氮原子 ,故咖啡咽又属于生物碱类…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省普洱市小粒咖啡主要栽种区病虫害及荫蔽树种类、杂草和荫蔽树与咖啡病虫害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普洱市小粒咖啡害虫有13种,病害有7种,常用荫蔽树有17种。文中还分析杂草和荫蔽树与咖啡病虫害关系,就普洱市咖农的管理技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海南咖啡生产适宜的栽培模式,分析比较了咖啡单作和咖啡香蕉间作2种栽培模式下咖啡的生长量、产量、光合特性及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2种栽培模式下咖啡生长量、产量、净光合速率差异均不显著;咖啡香蕉间作比咖啡单作模式下叶面积、叶绿素SPAD值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咖啡香蕉间作模式下4年单位面积总投入比咖啡单作高58.5%,总收益率比咖啡单作高60.7%。咖啡香蕉间作模式在缩短投资回收期、提高产值、增加收益方面显著高于咖啡单作。  相似文献   

19.
咖啡与茶叶、可可列为世界三大饮料,出口价值高.随着国内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内市场对咖啡需求量将日益增长.近几年,我省咖啡种植业已在恢复和发展.为了种好咖啡,根据我们多年的生产实践与观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设置了槟榔和咖啡单作及间作盆栽试验,对比分析了单作和间作种植形式下槟榔和咖啡生长量、生物 量、根系形态、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抑制了咖啡株高的生长,显著减少了咖啡的 茎鲜重、干重,促进了槟榔株高、茎粗的生长,槟榔茎鲜重、干重显著增加;从槟榔咖啡根系空间分布可见,咖啡根 系在盆栽土层内比槟榔根系分布范围宽,其根系延伸到槟榔根系生态位,能使该生态位槟榔根长密度增加,槟榔根系 主要分布在本株根系空间范围内;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咖啡对氮、钾肥的吸收量大于槟榔, 槟榔对钙、锌的吸收量大于咖啡,两者间养分吸收的差异,减少了作物间养分的竞争;间作咖啡氮平衡指数和叶绿素 含量大于单作,间作槟榔叶片氮、磷,茎干氮、磷、钾,根氮、磷、钾累积量均大于单作。综上,槟榔间作咖啡根系 互作具有对土壤养分资源利用的互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