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病害时空流行动态模拟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描述在二维空间中单一种植或混合种植的植物群体内病害时、空流行动态的计算机随机模拟模型构建完成。模型由寄主、病原2个组分和病斑产孢、孢子传播、孢子着落、孢子侵染、病斑潜育、寄主生长、病害控制等一系列代表病害流行生物学过程的子模型构成。模型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用C++语言编写,能以病害流行曲线图、空间分布图、数据列表等方式显示模拟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模型能反映植物病害流行过程的本质规律,既可作为植物病害流行学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规律和不同因子对病害流行的影响,也可以作为研究工具,对流行学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2.
梨黑星病流行动态模拟模型(PSSM)能以一日为一个步长模拟整个生长季节梨黑星病的流行动态。PSSM的计算机程序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模型中,梨园每一天的状态,如寄主、病原物的相对数量,果园环境的温度、湿度,果园管理措施等,由一个果园状态对象表示。果园状态对象由18个子对象和10个子模型构成。18个子对象分别表示寄主、病原物的相对数量、果园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等。10个子模型模拟孢子传播、侵染、病斑显症等病害流行动态过程。模型运行时,子模型根据果园前期状态和当日环境,计算获得数据,创建表示当日果园状态的对象,并依次类推。程序结构清晰自然,能较好地再现病害发生与流行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曾士迈 《植物保护》1963,1(1):10-13
小麦锈病流行的特点——大区流行 绝大多数植物病害都能在一个较小的局部地区内完成周年侵染循环。大多数病原孢子在一个流行季节内的有效传播距离并不太远,即使有少量孢子被风传得更远,但在病害流行上作用不大,当年不能导致区间流行。小麦锈病由于大量夏孢子能在短期内远  相似文献   

4.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时荧光定量PCR广泛应用于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已开始应用于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定量研究中,本文对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病菌初始菌源的定量分析、病害流行动态的监测、寄主抗病性的快速鉴定和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玉米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我国在玉米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病原学、致病性和寄主抗性机制与综合治理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以往我国学者关于引起茎基腐病病原学的不同观点。根据2种病害的病原镰孢菌在可溶性蛋白质、血清学、同功酶和DNA等不同水平的多态性分析,镰孢菌在寄主根和茎组织内侵染过程示踪和孢子捕捉试验结果,重点讨论了2种镰孢菌病害在病原学侵染规律方面的相互关系,概述了2种病害寄主抗性生理生化机理、抗性遗传和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措施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模拟植物病害流行时间动态的通用模型——Richards函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Richards生长函数及其在植物病害流行时间动态模拟中的应用。该函数的微分形式为(dx)/(dt)=rx((1/x)1-m-1)/(1-m),式中r为病害发展的速率,x表t日期的病情值率(0 < x < 1),m为流行曲线的形状参数。当m=0,m→1,m=2和m→∞时,从理论上证明Richards函数成为单分子、Compertz、Logistic和指数函数模型。以水稻纹枯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进展曲线进行摸拟分析发现,当m取值适当时还可获得较Gompertz或Logistic更逼真的Richards病害曲线拟合模型,而适当m取值的Richards模型比小分子模型对玉米粗缩病的拟合性也更好。因此认为,Richards函数是植病流行时间动态的通用模型。  相似文献   

7.
植物病害分子流行学概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植物病理学新研究领域——植物病害分子流行学的基本概念、进展和在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实例。分子生物技术在病原鉴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定量的分子生物技术在测定病菌初侵染源方面显示出特有的快速、准确的优势;分子流行学应用分子生物技术监测病害和病原菌群体的动态,克服了传统流行学方法的弱点;作为有力的补充,分子生物技术正在用于探讨和推测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路径,并注重研究病原菌群体的时、空动态变化,病原菌的长期进化,以及与病害发展的关系;病原群体的竞争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变化是如何导致植物病害大流行;应用分子流行学手段,植物抗病性的鉴定将大大加速和简化;病害防治策略的制定将具有更科学的依据。宏观与微观研究手段的结合将越来越显示其在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由文山春孢锈菌Aecidium wenshanense引起的石楠叶锈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本文以椭圆叶石楠Photinia beckii发病植株叶上的新鲜锈孢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水琼脂平板孢子萌发法对温度、湿度、光照、酸碱度及寄主汁液等条件对该锈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锈菌锈孢子在温度5~30℃和pH3~10的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为6~8;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90%时孢子才能萌发,最适湿度为100%+水;连续光照抑制孢子萌发,而连续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寄主(椭圆叶石楠)老叶的新鲜汁液对锈孢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董金皋 《植物保护》1989,15(3):24-24
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的一项经济有效的重要措施。品种的抗病性鉴定,抗源筛选目前多采用活菌接种,调查病斑大小作为衡量品种抗病的主要指标。根据植物病原真菌在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在寄主上产生一种致病毒素(Pa-thotcxin)的物质,这类物质在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上起重要作用。能否利用这种毒素代替病原活菌筛选抗病品种以及用于其他研究,是目前人们最关心的研究课题之一。作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孢子取样和监测工具,孢子捕捉仪的应用实现了空气中病原菌孢子的捕捉、计数和识别等功能,使许多流行性病害得以提前预警,及时精准施策,从而为作物高产稳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在对各种类型孢子捕捉仪自身特点和实际应用效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孢子捕捉技术的发展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常见孢子捕捉仪的原理、特点、应用范围和捕捉后分析方法,综述了孢子捕捉仪在植物病害流行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如何量化与鉴定所捕捉病原菌孢子的方法。为更好地实现田间病害监测及防治策略制订提出了孢子捕捉仪今后改进的方向,旨在使该类仪器在病害监测方面更好地服务于农林生产。  相似文献   

11.
莫才清 《植物保护》1997,23(4):33-35
标记基因在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中的应用莫才清(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武汉430070)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有真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给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以往研究一直采用病情指数等指标来研...  相似文献   

12.
由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是一种寄生在植物维管组织的系统性细菌病害,在全球多数种植甘蔗的国家或地区普遍发生,对甘蔗产业的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本研究综述了甘蔗白条病的发生和分布、传播与流行规律以及病原菌生物学与基因组特性、鉴定与检测、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机理等方面内容;提出加强抗病种质挖掘与新品种选育推广、加快抗病分子育种进程、切断病害传播途径、加强隔离检验检疫等病害防控策略;此外,评估了该病害在我国蔗区流行暴发的风险,展望今后甘蔗抗病分子育种、病原菌致病机制及其与寄主互作机理等方面的分子基础研究重点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七)植病流行的空间动态植病流行的空间动态着重分析病害传播距离、传播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其定量的研究是定量流行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它既涉及到生物学过程又涉及到物理学过程,这里仅作扼要介绍。 1.一般考虑病原物传播体依种类不同而有多种类型,如孢子、菌丝片段、菌核、细菌细胞或菌脓等等。它们都具有一种或多种特性以适应传播。稻瘟病菌靠传播体数量巨大使得其侵染发病得以成功;多数气传病害的孢子体积小、重量轻而得以被气流传播;有些病原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非寄主和寄主种子分泌物中抗病信号分子,通过显微观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离体接种法对不同种子分泌物处理后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的游动孢子数、孢子囊数、游动孢子释放后残留的空囊数、成囊和未成囊的游动孢子数、萌发和未萌发的胞囊数、菌落直径、卵孢子数进行测量,并计算抑制率,明确非寄主菜豆和寄主大豆抗病品种、感病品种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游动孢子趋化性、生长发育和侵袭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寄主菜豆种子分泌物不吸引大豆疫霉游动孢子,显著抑制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胞囊萌发和卵孢子产生,抑制率依次为97.3%、73.0%和17.5%,然后溶解胞囊,最终导致游动孢子对下胚轴侵袭力降低,抑制率为67.1%。寄主大豆种子分泌物能吸引大豆疫霉游动孢子,感病品种种子分泌物吸引力高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但促进大豆疫霉游动孢子侵袭力;抗病品种种子分泌物显著抑制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胞囊萌发和卵孢子产生,抑制率依次为86.6%、34.3%和12.8%,然后溶解胞囊,但作用强度小于非寄主菜豆种子分泌物,最终导致游动孢子对下胚轴的侵袭力降低,抑制率为24.2%。表明非寄主菜豆和寄主大豆抗病品种的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有抑菌活性,大豆疫霉的非寄主和寄主抗病性与种子分泌物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盐城地区玉米粗缩病成灾规律及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城市常年种植玉米 7万hm2 。玉米粗缩病 1 996年暴发成灾 ,盐城市植保站组织玉米主要产区的植保技术人员 ,在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周益军、程兆榜等专家的指导下 ,进行 3a多的协作研究 ,取得了重要进展。1 对病害发生的基础规律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1 )明确了玉米粗缩病的致病病原和主要毒源寄主。植物呼肠孤病毒组 (Phytoreovirusgroup)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BSDV)为致病病原。玉米种子不带毒 ;大、小麦是病毒的主要越冬寄主 ,是病害流行的直接毒源 ;水稻、禾本科杂草是主要的越夏过渡寄主。2 )明确了灰飞虱带…  相似文献   

16.
 蚕豆疱疱病是川西北高原春蚕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面积约6万亩。罹病茎、叶起疱,一般因病减产20%左右。病原为巢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巢豆油壶菌及其所致病害发生于日本,我国尚属初次发现。该菌寄主范围广,易见的自然寄主为蚕豆、豌豆和歪头菜。在人工接种下,除可侵染大豆、菜豆、箭舌豌豆、兵豆等多种豆科作物外,也能侵染油菜、结球甘蓝、大白菜、萝卜、黄瓜、南瓜、莴苣、菠菜、荞麦等作物。以病株残体内的休眠孢子囊在土内越冬,翌春萌发侵入寄主,在寄主细胞内形成游动孢子囊,通过出管释放单鞭毛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潜育期13~18天。游动孢子亦起配子作用,结合形成双鞭毛游动合子,以合子侵入。后期在寄主细胞内形成休眠孢子囊。  相似文献   

17.
李庆基 《植物保护》1982,8(4):42-44
在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着极为重要作用。即使致病的病原物与感病的寄主植物同时存在,甚至已经接触,但如环境条件不适宜,病害仍不会发生,或只是局部发病不致流行成灾。所以病原物、寄主植物与环境条件被称为病害流行的三要素。 环境条件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二大类;非生物因素如气候(包括气温、雨量、  相似文献   

18.
1985年8月12日—8月31日,西北农学院植保系受农牧渔业部委托,举办了全国“植物病害流行学”讲习班,邀请西德吉森(GIESSEN)大学农学院著名植病流学行学家 J.Kr-anz 主讲。参加讲习班的有数十名来自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和农科院、所的研究人员。J.Kranz 讲述了十五个专题,内容有:(1)植病流行学概论;(2)植病流行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病害流行的发展过程、要素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4)病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将番茄晚疫病流行过程分解为寄主叶面积生长、病菌侵入、潜育和显症、病斑扩展、产孢、孢囊着落及孢囊存活等子过程,利用系统分析和模型的方法描述了以上组份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分别建立了子模型,将所建立的各子模型通过一定的接口有机地联系起来便组建成番茄晚疫病流行模拟模型.BLIGHT系统则是在流行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是世界三大农作物之一。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玉米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产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为了更好地研究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本文梳理了该病害的症状与为害、病原学特性、流行规律、防治方法和致病机制等信息。玉米细菌性茎腐病菌寄主范围广,在土壤和病残体中存活时间长,且高温条件下果胶酶活性高。因此,今后需要加强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研究和防治,以避免该病害更大范围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