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广东省阳西县开展赤桉和尾叶桉接种10个外生菌根菌的野外试验,根据造林后对树高、地径和胸径的观测,发现菌根菌与树种间存在互作效应,这种效应影响菌根菌接种效果;试验筛选出的菌株:H4461,适于尾叶桉,树高增加2%-21%,胸径增加13%-35%,对赤桉树高生长也有促进作用;H4339,对赤桉1年生内幼树树高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也改善径生长,也适用于尾叶桉;H4111,对赤桉、尾叶桉的后期生长有效果;E4100、H4331、H4338和H4317,有时对参试树种生长有改善作用;其它参试菌根菌E4070,H4937,H4314,在两树种间表现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AM菌对木兰科两个树种的接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6008,3006和9004三个AM菌株接种醉香含笑和深山含笑。研究结果表明:接种300 d后,醉香含笑以接种Glomus caledonium6008菌株为最好,3种AM菌株对苗高生长的作用效应是6008>9004>3006>CK;深山含笑也是6008菌株表现最好,3种AM菌对苗高生长的作用效应是6008>3006>9004>CK。两个树种对菌根依赖性均属于中等或弱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尾叶桉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同其它桉属树种一样,尾叶桉不仅可以形成外生菌根或内生菌根,而且可以同时与这两种类型的菌根真菌形成混合菌根.试验采用优良内生菌根菌苏格兰球囊霉( Glom us caledoniu m) 和外生菌根菌彩色豆马勃( Pisolithus tinctorius) 对尾叶按进行接种.根系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接种菌株均能感染根系并合成相应类型的菌根,在混合菌根合成过程中,两种真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试验苗根系菌根感染率与苗木5 个月时的生物量呈正相关( r2 =079 , P = 005 ) .与未接种对照苗相比,3 种接种处理苗生长量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差异极显著( P = 001) .接种菌根菌还有利于促进苗木根系对基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其中混合接种方式效果更佳.研究证实了尾叶桉苗期菌根依赖性较大,其中对混合菌根的依赖性最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4个树种的叶片形态和气孔结构特征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阔叶的尾巨桉和红锥,针叶的马尾松和杉木的叶片功能性状差异较大,其中叶片面积、周长和宽度都是尾巨桉红锥杉木马尾松,叶片长度是马尾松尾巨桉红锥杉木,而叶片长宽比是马尾松远大于尾巨桉、杉木和红锥,而尾巨桉与红锥相差不大,二者较小于杉木。叶面积指数马尾松最大,其次是红锥,尾巨桉最小。树种间的气孔结构特征差异较大,尾巨桉气孔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气孔密度最大,单位土地面积气孔数量最多;马尾松气孔呈方形,微微下陷,气孔密度最小,单位土地面积气孔数量少;杉木气孔呈窄长方形,微微下陷,气孔密度小,单位土地面积气孔数量最少;红锥气孔呈椭圆形,微微外凸,气孔密度较大,单个气孔较大,覆有厚的角质层,单位土地面积气孔数量较大。此外,马尾松针叶内表皮气孔的长度、宽度和密度都大于外表皮,不同冠层高度位置的气孔长度和宽度都呈显著差异,但气孔密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AM 真菌对4个印度橡胶榕彩叶栽培种的接种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黑金刚、花金刚、红关公、巴西榕4个印度橡胶榕彩叶栽培品种袋苗的AM真菌感染率、依赖度和生长量、生物量指标及根长的测定得出,处理植株根部感染率分别为90%、75%、65%、85%,均高出对照65%以上;它们对AM真菌的依赖性(MD)分别为386.85%、203.45%、213.29%、331.01%,黑金刚、巴西榕对菌根具有高强度依赖性,花金刚、红关公具中强度依赖性;接种AM真菌有利于促进这4种植物根部形成菌根,并对其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蜡磨菌与VA菌根真菌分别对蓝桉和叶桉进行单接种或混合接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类型的真菌均能在桉树苗木根系上成功地定殖,分别合成了外生菌根、VA菌根和混合菌根,证实了桉树不仅是菌根营养型树种,而且能形成多种菌根类型。VA菌根感染率在接种初期较高,但随时间的推移有降低的趋势;而外生菌根菌初期合成菌根的速度较慢,但单位长度根段内菌根根尖数目有明显增加趋势。与单接种VA根真菌苗木相比,外生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7.
采用蜡磨菌与VA 菌根真菌分别对蓝桉和尾叶桉进行单接种或混合接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类型的真菌均能在桉树苗木根系上成功地定殖,分别合成了外生菌根、VA 菌根和混合菌根,证实了桉树不仅是菌根营养型树种,而且能形成多种菌根类型。VA 菌根感染率在接种初期较高,但随时间的推移有降低的趋势;而外生菌根菌初期合成菌根的速度较慢,但单位长度根段内菌根根尖数目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与单接种VA菌根真菌苗木相比,外生菌根真菌抑制了VA 菌根菌在根系上的进一步侵染,体现在较低的VA 菌根感染率;而外生菌根菌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并能在接种后9 周时开始形成子实体。在混合菌根中,外生菌根有逐步替代VA 菌根的发展趋势,两种类型的菌根真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作用关系。基质磷(P)素水平对菌根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ECM和VAM菌混合接种对尾叶桉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混合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和VA菌根真菌苏格兰球囊霉对尾叶桉苗斯有接种效应。根系样口检查表明接种的两个菌朱均能在尾叶桉上成功合成的相应的菌根。接种后5个月试验的苗生长量和生长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与未接种对照差异极显著,其中,两种混合接种方式苗木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40.3%和194.3%;苗高生长增加了73.8%和41.7%;地径增加了17.2%和19.3%。试验苗木对菌根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接种菌根菌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尾叶桉和巨尾桉为材料 ,1993和 1994年在广东省开平市镇海林场建立了 2个外生菌根菌接种试验 ,均采用裂区设计 ,4次重复 ,每试验均 2个树种为主区 ,菌根菌处理为副区。试验 1有 8个外生菌根菌处理 ,每处理小区 6株或 9株 ,试验 2有 3个外生菌根菌处理 ,每处理小区 9株。造林后 ,定期观测树高、地径或胸径。试验结果表明 :树种内菌根菌效应分析发现 ,巨尾桉所有指标在菌根菌间存在显著差异 ,尾叶桉只是某些指标在菌根菌间有显著差异 ,表明两树种对相同菌根菌处理的反应不同 ;树种联合方差分析表明 ,试验 1中所有指标在区组间、树种间、菌根菌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 ,从方差分量看 ,树种效应 >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或菌根菌效应 ;试验 2中树高指标在树种间和菌根菌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而 2 4个月时胸径指标在树种间无显著差异 ,但胸径在菌根菌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 ,树高指标的方差分量为树种效应 >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或菌根菌效应。胸径的方差分量为菌根菌效应 >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 >树种效应。分析表明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存在时间上的不稳定性 ;同时 ,讨论了外生菌根菌应用中树种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桉树与红锥适宜的混交比例,将尾巨桉DH3229与红锥按照1︰3、1︰4、1︰6的株数比例进行星状混交造林,调查分析12年生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下,混交林中红锥胸径、材积达显著差异水平,以N(尾巨桉)︰N(红锥)=1︰6处理的平均胸径最高,达到15.26 cm,平均单株材积最高达0.164 m^(3);混交林中尾巨桉DH3229的胸径、树高、材积在不同混交比例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以N(尾巨桉)︰N(红锥)=1︰4混交比例的最优,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平均林分蓄积量分别达到26.64 cm、27.04 m、0.767 m^(3)和99.643 m^(3)/hm^(2)。综合混交林的各项生长指标,以N(尾巨桉)︰N(红锥)=1︰4为最优,可进一步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1.
红菇和正红菇菌种接种三个乡土树种的苗期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正红菇和鳞盖红菇2个菌种,对木荷、红锥和黎蒴3个乡土树种的苗木进行接种试验,定期观测苗木的苗高、地径及最终生物质量。结果表明两个菌种对3个乡土树种的苗期生长均有明显的促生效果。接种270d后,3个树种接种处理苗期的苗高、地径、地下干质量和地上千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显著优于未接种对照苗的各生长指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红锥接种苗的苗期各生长指标极显著优于未接种对照苗;黎蒴和木荷接种苗苗期的各生长指标与未接种对照苗有显著差异。菌根感染强度及依赖性分析结果表明,红锥的感染强度为4级,属强依赖性;黎蒴与木荷的感染强度为一般,属弱依赖性。红锥树种可与两个红菇菌形成较佳的共生体,其中以鳞盖红菇的接种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10种乡土阔叶树种造林效果初报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在增城市营造了10种乡土阔叶树种的生态示范林,样地的早期生长结果显示,山乌桕、红锥、红苞木、枫香等树种生长较快,观光木、深山含笑、石栎和胡氏青冈等生长较慢,野外观察发现,夏季高温天气会灼伤观光木和合掌木幼嫩部分及叶片,这些植物的早期生长需要半荫蔽环境;个别秋枫植株受蚜虫侵害,生长受抑,因此造林初期需要重视虫害防治,针对乡土树种的特性,还对生态林造林和抚育技术的改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东省东江林场7 a生人工林20个树种的生长表现调查及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树种间的树高、胸径、冠幅均差异极显著(P<0.01),而且3个指标间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0个树种分为4类,红花荷和南酸枣生长表现最优,属于速生树种;西南桦、深山含笑、山杜英、翻白叶、山桂花、青冈、红锥、大叶紫薇生长表现次之;阴香、荷木、枫香、火力楠、海南红豆、黎蒴、樟树属中等速生树种;格木、楝叶吴茱萸、麻楝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14.
遮阳网遮光度对红椎大田播种育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了4种不同的遮光处理:全光照、遮光度40%、遮光度60%、遮光度70%,探讨不同遮光度对红椎大田播种育苗苗木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度对红椎大田播种育苗苗木保存率和苗木生长有显著影响。遮光度达70%时,其苗木保存率、苗木高生长与地径生长均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惠州市生态公益林乡土树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广东省博罗县梅花林场11种8年生乡土树种的生长状况,并应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红苞木(Rhodoleia championii)、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生长较快;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柳叶桢楠(Machilus salicina)和拐枣(Hovenia dulcis)生长较慢。与造林初期相比,改造后8年生的林分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稍有下降。研究表明,白楸、红苞木、红锥和火力楠均适合作为惠州市生态公益林和风景林的树种。  相似文献   

16.
火力楠和刨花润楠接种AM菌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个AM菌根真菌接种乡土阔叶树种火力楠和刨花润楠苗木,种植4个月后观测AM菌根菌对两种树种生长和保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树种接种AM菌对其树高生长和保存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火力楠的菌根效应较刨花润楠显著,苏格兰球囊霉90036菌株、地表球囊霉9004菌株和木薯球囊霉3008菌株适用于火力楠小苗接种,而刨花润楠有待筛选更适合该树种的优良菌种或菌株。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乡土用材树种与菌根型食用红菇菌的高效共生组合体,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白锥Castanopsis fabric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宿主,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07240、07242、07243、0204和0553菌株和鳞盖红菇Russulalepida0005菌株为菌种,开展了苗期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红菇菌株均可在红锥、白锥和马尾松苗木根系上形成感染,感染率46.7%~90.0%。马尾松的接种效应最快,不同接种处理之间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差异分别在接种后1个月和4个月时达到显著;而红锥和白锥苗高生长差异则在接种后10个月,地径生长差异分别在接种后12个月和14个月时达到显著。以0553菌株接种的红锥、马尾松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高于其他5个菌株接种处理。与对照相比,0553菌株接种下的红锥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增长量分别达24.1%、19.8%和50.4%,马尾松则分别达20.9%、18.6%和49.1%。对于白锥,则以07242菌株接种处理下的生长效应最大,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增长量分别达54.0%、20.2%和57.2%。红锥、马尾松与正...  相似文献   

18.
南亚热带4个珍优阔叶树种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萝卜、西南桦为受体植物,以西南桦、红椎、米老排和火力楠为供体植物,从供体植物的纯林内收集鲜叶、未分解和半分解枯落叶以及林下表土制备系列水浸液,通过种子萌发试验揭示其化感作用。结果表明:①西南桦鲜叶以及米老排、红椎和火力楠未分解枯落叶的1∶10水浸液对萝卜种子萌发存在显著的化感作用,其半分解枯落叶和林下表土的系列水浸液大多表现出对萝卜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著;②米老排对西南桦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最为明显,西南桦亦表现出显著的自毒作用,火力楠和红椎对西南桦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相对较弱;③在选择西南桦的混交树种时,红椎是最为理想的伴生树种,其次是火力楠,而米老排则不适合与西南桦混交。  相似文献   

19.
在东江中上游,对6年生木荷、红锥、火力楠、藜蒴、灰木莲和枫香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生态指标开展观测研究,结果表明:8月,6种树种均表现较强的生活力,保持了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10月,6树种均通过降低光合、蒸腾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逆境。8月平均Pn和Tr要比10月均值分别高71.86%和129.22%,10月WUE却要比8月均值高25.78%。6树种Pn、WUE的平均值高低排序,均表现为木荷〉红锥、藜蒴和火力楠〉枫香和灰木莲,说明木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旱能力,其次为红锥、火力楠和藜蒴,而灰木莲和枫香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