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大豆品种间与种间杂种后代农艺性状遗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大豆栽培种×野生种(Glycine max×G. soja)、栽培种×半野生种(G. max×G. gracilis)、栽培种×栽培种(G. max×G. max)三类组合研究了杂种后代性状的遗传规律及育种效果。结果表明,栽培种×野生种及栽培种×半野生种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分离势远远大于栽培种×栽培种。这三类杂交组合出现优良类型的种类不同,栽培种×野生种容易产生高蛋白、极小粒以及多荚多粒中间类型;而栽培种×半野生种是选育出口型小粒豆的理想材料。栽培种×野生种、栽培种×半野生种性状的稳定速度慢,在选择时要适当放宽选择标准,延迟选择世代。建议引用属于有限型栽培种作为克服蔓生性之手段。试验还证实只有利用狭义遗传力和加性方差来计算预期遗传进度,才能使预期遗传进度同实际遗传进度结果趋于吻合。  相似文献   

2.
运用棉花种间杂交向栽培种转移野生种的某些优良特性,以及利用野生种细胞质培育雄性不育系,具有广阔而诱人的前景。由于种间生殖隔离,致使杂交难以成功,本文旨在分析栽培棉与野生棉杂交的不亲和性。  相似文献   

3.
棉属野生种是在长期自然选择下发展起来的物种,具有许多现今的棉花栽培种所没有的,但又为育种家热心寻求的经济性状。所以,棉属种间,特别是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的远缘杂交育种,越来越引起棉花育种家的兴趣。棉属野生种是具有潜在价值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棉属种表皮毛性状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茎叶表皮毛的多少及其形态特征,是识别种或品种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且与棉种或品种的抗虫性有密切联系。作者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了棉属22个野生种和3个栽培种茎叶表皮毛的性状,将其进行了描述、分类和比较,并明确表皮毛特性与抗虫和抗逆  相似文献   

5.
芝麻(Sasamum imdicum L.)的大部分栽培品种易受病虫危害。目前已发现很多可利用的亲缘野生种具有抗虫、抗病与抗干旱等珍贵性状。由于种间杂交的阻障,因而种种试图用栽培种同野生种所进行的杂交都没有完满成功。杂种胚的培养是一个克服杂交阻障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大豆原产我国,其野生类型(Glycine soja)资源在我国极为丰富,而且分布广。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高,有些还具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抗逆性。因此,近年来各国十分重视野生大豆在育种中的利用,认为:通过栽培种与野生种的种间杂交,是培育高蛋白质含量或某些抗逆性强的品种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根据前人试验,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后代,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强烈的倾向野生亲本,很难直接应用于生产。为了解种  相似文献   

7.
将棉属的某些野生种及亚洲棉所具有的珍贵性状或种质,如高的纤维强力、抗病、抗虫、抗旱、抗低温等性状,通过种间杂交转育于生产上利用的栽培种,这是遗传育种家长期以来的愿望。但由于种间杂交存在不亲和性,一般很难杂交成功,致使种质转育的愿望难以实现。前人及我们的研究(1979)表明,授粉后二天的种间杂交胚珠中,相当一部分已进  相似文献   

8.
将野生棉的一些特殊性状通过种间杂交转育到栽培棉上,藉以培育新的优良品种,这是当前棉花育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棉属野生种中绝大多数的染色体为二倍体,以二倍体野生棉与目前广泛种植的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杂交,存在着杂交不亲和与杂种不育的困难。而野生棉的夏威夷棉(又称毛  相似文献   

9.
花生野生种的利用,是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这是因为花生野生种具有栽培种所不具有的基因源,如结实率高、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虫和适应性强等等。但由于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远,杂交不易成功,因而限制了花生野生资源在花生育种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适应当前及21世纪育种需要的印度棉花种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棉花品种资源较为丰富,具有7000多份栽培种、杂交种及棉属野生种,其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陆地棉4000份,亚洲棉1700份,海岛棉1700份,非洲棉400份,除了24份棉属野生种外,还有400份特异的多  相似文献   

11.
花生野生种具有抗逆性强,含油量高等特点,若能把这些有利基因转移到栽培种上来,对花生生产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具有这些优良性状的花生野生种多是二倍体种(2n=20),与栽培种杂交只能得到不育的三倍体杂种。所以要研究利用花生野生资源,首先要解决花生染色体的加倍技术。这个问题国外已有研究和报导,国内则未见有报导。我们于1981—1982年开展了此项研究,获得了六倍体的种间杂种和同源四倍体的野生种。  相似文献   

12.
棉属种间杂交创造新种质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棉属2个栽培种和5个野生种通过杂交—培育—选择—鉴定—繁殖,创造出抗病、抗虫、抗旱、优质纤维、特早熟等9种类型76个各具不同优异性状的新种质系。  相似文献   

13.
花生栽培存在高产与不抗病的矛盾,在育种上需要具有高抗和适应强的“基因源”渗入栽培种。可是在育种中却面临着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花生属植物资源,具备这种“基因源”的条件。如何使野生种的抗性基因引入栽培种已为花生育种者所关注。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本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就已开始对花生属植物资源的利用研究.1935年Hull及Caruer以栽培种和A.glabrata杂交,未得到杂种;1946年Gregory报道他试图用花生栽培种与两个野生种(A.Villosalicarpa及A.diogoi)进行种间杂交,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14.
大豆属多年生野生种及栽培种种子蛋白质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分析了5个多年生野生种及栽培种的种子水溶性蛋白。结果表明:各个种基本都有其特征电泳图谱。多年生野生种G.latifolia.G.microphylla及栽培种G.max的种内蛋白质图谱较为一致,而多年生野生种G.falcata,G.tabacinaG.tomentella种内蛋白质图谱则差异较大。种间蛋白质图谱比较表明:多年生野生种G.latifolia,G.micropylla、G.tabacina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其他种间关系较远。野生种G.tomentella与栽培种G.max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花生属植物10个栽培种和10个野生种的酯酶同工酶谱带进行测定分析。根据酶谱的差异,栽培种花生与花生区组野生种的平均相似值为12.93%,与其他区组相比其相似值高。表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近,从生化测定证实了花生区组的野生种是栽培种的近缘祖先的推断。另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栽培种与花生区组的各个野生种的亲缘关系也存在差异,其中以珍珠豆型品种与A.durenesis的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起源于南美的小基因源,因此其遗传变异相对狭窄。但是,人们经常做栽培种与野生种间的杂交,以增加遗传多样性,尤其是在抗病性改良方面。虽然马铃薯野生种的叶片和根系可能具有很多优良的形态和生理特性,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报道极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扩大栽培的四倍体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的遗传基础,茄属(Solanum)的二倍体(2n=2x=24)以块茎繁殖的野生种在马铃薯繁育种中受到广泛应用。实际上,野生种是栽培马铃薯许多有用性状的重要来源。几位学者(Ros,1996;Ha...  相似文献   

18.
花生属植物除一个栽培种外,都是野生种,这些野生种具有多花多实,抗病抗虫,耐旱耐涝等有利性状,其抗性尤为突出,是改良栽培花生珍贵的种质资源。1959年至1983年期间,W.C.Gregory等28人10余次亲赴南美洲收集考察花生野生资源,并编号保存。1984年世界各国收集花生野生资源718份,1986年增加到802  相似文献   

19.
棉属野生资源是棉花育种的宝贵种质资源库,但由于遗传隔离的原因,直接利用野生种的有益种质存在一定困难,而陆地棉半野生种系(Races)与栽培的陆地棉亲缘很  相似文献   

20.
为了鉴定高粱属品种、系统特性时的性状选择,以及对所选择的性状进行分类,对高粱属的14个种76个系统的46个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性状间相关性及主成分作用效应等,选择了光泽性等21个性状作为系统分类的主要性状。在以此21个性状所做的主成分分析中,根据第一主成分的评定值首先进行原生单源种的分类,又根据第二主成分进行种与系统群内形态及生态的分类,再根据第三主成分在种、系统群内依据籽粒品质进行分类。在栽培种中分成2个群,在栽培种与草高粱野生种之间的种与系统中分成2个群,在草高粱野生种中分成2个群,计分成6个群。轮生花序高粱与最早的栽培种双色高粱亲缘关系较远。对野生轮生花序高粱向栽培双色高粱的进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