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研究了华南石灰岩地区常见植物任豆,以及两种石灰岩地区造林供选树种楝叶吴莱萸、石斑木在干旱胁迫下体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为在石灰岩地区筛选优良的抗旱节水树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三个树种在干旱胁迫下都表现出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楝叶吴莱萸在干旱胁迫第9d最先达到峰值(5.08μmol/gFW),任豆和石斑木第12d达到峰值,分别为4.46和3.35txmol/gFW。苗木SOD活性也都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在中度干旱时期达到峰值,楝叶吴茱萸和任豆的SOD活性在干旱胁迫的第9d达到峰值,分别为384.89和445.07U/g,石斑木SOD活性则在第12d达到峰值517.40U/g。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石斑木与另两种植物比较,第一个峰值更迟出现,第二个POD活性峰值为1490.24mg·g^-1·min^-1,是三者中最高的。经过对三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植物的抗旱性表现可知,三个树种中石斑木的适应性较强,抗旱性能较好,其次是任豆,楝叶吴茱萸的抗旱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2.
利用盆栽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研究华南地区速生树种尾巨桉、竹柳以及石灰岩地区常见造林树种石斑木、楝叶吴茱萸、任豆苗木土壤含水量与叶水势关系,并从叶水势变化角度对5种苗木的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拟合土壤含水量与叶水势关系得出:石斑木以乘幂方程拟合最好,R2=0.98(P<0.01);尾巨桉、任豆、竹柳和楝叶吴茱萸以对数方程拟合最好,R2>0.92(P<0.01)。2石斑木和竹柳在整个干旱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叶水势,说明其保持水分的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延迟脱水的能力;尾巨桉、楝叶吴茱萸、任豆在受到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时叶水势急剧下降,保持水分的能力较弱。3在干旱胁迫条件下,3个石灰岩树种中石斑木叶水势降低较快,且在土壤含水量相同时石斑木叶水势显著高于任豆和楝叶吴茱萸,说明石斑木抗旱性强于楝叶吴茱萸和任豆;而2个速生树种以竹柳的水势降低较快,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能。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刺槐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适宜土壤水分、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 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刺槐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 ,刺槐叶水势、叶含水量、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及单叶水分利用效率 (WUE)均显著下降 ;在整个生长季中刺槐枝条快速生长和干物质增加主要集中在 4— 6月份 ;适宜水分下总耗水量和总生物量均为最高 ,但总水分利用效率在中度干旱时为最高 ;刺槐最高耗水月、最高耗水日和一天中最高耗水时间段在 3种土壤水分下均有差异 ,在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下的最高耗水日出现的时间比适宜水分下的最高耗水日滞后一个月以上。刺槐的最大耗水月在 3种土壤水分下均在 7月份 ;刺槐日耗水进程在生长季多数月份呈单峰曲线 ,7月份多呈双峰曲线。刺槐属于耐旱性强的高耗水树种。根据刺槐的生长及耗水特点 ,刺槐不适宜大面积栽植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 ,仅适合栽植在阴坡、沟渠等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水分下菌根育苗对大叶相思苗木的影响,本试验以大叶相思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研究干旱胁迫和Pt菌剂育苗对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干旱胁迫和Pt菌剂具有叠加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苗木的抗逆性和造林存活率,其中以Pt菌剂15g+干旱胁迫的造林效果最佳,从而为大叶相思苗木造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6种野生花卉的耐旱机理,采用BP3400精密电子天平,研究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6种野生耐旱花卉苗木蒸腾耗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耐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加重,各苗木的单株蒸腾耗水量和蒸腾耗水速率逐渐下降,在对照、胁迫5d、暂时萎蔫和永久萎蔫这4个时段单株蒸腾耗水量的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叶底珠栓翅卫矛木半夏南蛇藤孩儿拳头蚂蚱腿子,蒸腾耗水速率的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叶底珠蚂蚱腿子栓翅卫矛南蛇藤木半夏孩儿拳头;叶底珠和蚂蚱腿子是耗水较多的树种,孩儿拳头是耗水较少的树种,栓翅卫矛、南蛇藤和木半夏的耗水量接近且居中;各苗木蒸腾耗水量的连日变化呈波动的递减趋势,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的波动一致;单株蒸腾耗水量和蒸腾耗水速率的大小与耐旱性强弱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表明了不同苗木的耐旱性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植物节水性是抗旱性比较的重要指标之一,为造林选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挑选适合西北地区大面积造林的楸树无性系,在楸树生长旺盛期对3个无性系(7080、004-1及015-1)进行为期18天的盆栽自然干旱胁迫研究,比较分析3个无性系干旱期内耗水量、蒸腾量以及水分利用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3个无性系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干旱胁迫加剧而显著下降,无性系7080土壤含水量干旱胁迫前中期(第0天至第10天)显著高于其余两个无性系,正常水分条件下达到45.92±1.35%,但10天后三者无显著差异;3个无性系叶水势也随干旱胁迫而下降,但无显著差异,末期时叶水势平均在-3.0770±0.1457 MPa,变化区间为-0.658±0.057~-3.178±0.064 MPa;3个无性系干旱期间耗水量显著下降,在耗水速率日变化的比较中发现,无性系7080正常水分条件耗水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无性系,干旱后差异不显著,但其耗水速率下降至几乎为0 g·h-1是在第10天,而其余两个无性系在第6天后即达到0 g·h-1水平;在蒸腾速率的变化中3个无性系表现一致,均随着干旱加剧而显著下降;而正常水分条件下蒸腾速率日变化比较后发现:无性系7080和004-1均出现12:00最低点,14:00达到第二个峰值("双峰")现象,而015-1在14:00时出现最低点1.548±0.104μmol·m-2s-1后不再上升。研究结果表明:楸树正常水分条件下10:00时蒸腾速率(Tr)与日间耗水总量呈良好线性关系,拟合公式为y=18.798x-81.7(R2=0.9815,p=0.0372),可利用该指标对于不同无性系耗水总量进行比较;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变化值(y)与耗水总量变化(x)呈良好拟合关系,公式为y=1.9422x2+9.4586x+69.799(R2=0.9815,p=0.0372)。利用土壤含水量/耗水总量分析3个无性系水分利用能力后发现015-1水分利用能力较004-1及7080弱;楸树日间最大耗水速率/平均耗水速率在正常状态与重度干旱时期均稳定在1.38,在干旱过程中出现波动,其中015-1与004-1波动较大(即耗水速率起伏较大),而7080则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体现较好水分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4种华南乡土植物幼苗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华南优良乡土植物伯乐树(Bretschneidara sinensis)、楝叶吴茱萸(Evodia glabrifoli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岭南槭(Acer tutcheri)2年生苗木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4种乡土植物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无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楝叶吴茱萸、枫香、岭南槭的净光合速率都明显高于伯乐树,其中枫香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在11∶00左右达到最大值18.206μmol·m~(-2)·s~(-1),但在17∶00左右楝叶吴茱萸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其它3种乡土植物,净光合速率为11.613μmol·m~(-2)·s~(-1),说明此时楝叶吴茱萸仍然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控水试验,采用Li-6400光合仪测定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采用称重法测定耗水量,对比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油茶苗期的光合和耗水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油茶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耗水量(W_c)及耗水速率(W_(cr))均造成了显著影响,干旱胁迫处理油茶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及蒸腾速率均显著低于正常供水处理,但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供水处理;干旱胁迫处理苗期的耗水量及耗水速率(单位叶面积耗水量)均显著低于正常供水处理,且各处理耗水速率两两间差异显著。无论正常和干旱处理,P_n和G_s,W_c和W_(cr)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P_n、G_s、W_c及W_(cr)均与T_r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土壤供水条件下黄连木幼苗生长及其耗水规律,可为北方干旱缺水地区黄连木能源林节水育苗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采用盆栽试验法,设置了4种不同土壤含水量梯度,分析各供水梯度下苗木生长变化及其耗水特征。结果表明: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指标在不同水分梯度下差异显著,过高或过低土壤水分含量会降低苗木的茎根比;苗木耗水日进程在生长季各月多呈单峰曲线,4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最大耗水月均在8月份,苗木的月耗水量、总耗水量、平均日耗水量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下降,并且差异显著。综合考虑苗木生长及耗水特性认为: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5%时,能够实现能源林苗木壮苗的定向培育目标,同时又能实现水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快速称重法对金沙江干热河谷28种植被恢复树种盆栽苗蒸腾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干热的3月份,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25个供试树种盆栽苗在典型晴天里全天蒸腾耗水量为171.80~731.00 g,白天蒸腾耗水量为147.10~631.70 g,白天蒸腾耗水量占全天耗水量的78.83%~91.16%,其中,24个树种的盆栽苗白天平均蒸腾耗水速率为0.95~6.91 mmol·m-2·s-1,表明不同盆栽苗的耗水能力存在明显差异.(2)在湿季10月份,14个供试阔叶树盆栽苗全天的蒸腾耗水量为204.06~303.28 g,白天平均耗水速率为0.82~2.12mmol·m-2·s-1.(3)所有供试盆栽苗在干热季节里的蒸腾耗水速率均大于湿季,干热天气加剧了参试盆栽苗的蒸腾作用,加大了蒸腾失水的速度.(4)干热胁迫推迟了大部分树种盆栽苗蒸腾耗水量日变化峰值出现的时间,对绝大多数参试盆栽苗而言,干热胁迫降低了蒸腾量的日变化幅度.(5)充分供水条件下,盆栽苗木蒸腾耗水量及耗水速率日变化的单峰分布特征不受季节变化所引起的大气干旱胁迫程度的影响,随着土壤干旱胁迫加深,苗木蒸腾耗水量的日变化峰值有所提前,单峰态类型有向多峰态类型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We studied photoprotection and antioxidative protection in the three major species of the Canarian laurel forest (Laurus azorica (Seub.) Franco, Persea indica (L.) K. Spreng and Myrica faya Aiton). Trees were exposed to drought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by withholding water until 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 reached 50-55%. Drought reduced photosynthetic rate (P(N))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quantum yield of photosystem II (PSII) electron transport and increased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NPQ) in L. azorica and M. faya, but did not increase NPQ in P. indica. Drought-treated trees of L. azorica had the highest de-epoxidation state (DPS) of the xanthophyll cycle and the highest zeaxanthin (Z) concentration, suggesting that this species had more effective photoprotective mechanisms than M. faya and P. indica. Moreover, beta-carotene remained unaltered in L. azorica trees during drought, suggesting that the chloroplasts of this species are better protected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than those of M. faya and P. indica. Increased antioxidation by ascorbate peroxidase,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glutathione reductase in L. azorica removed activated oxygen species (AOS) generated during drought treatment. Although M. faya was able to increase its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by forming Z and thus increasing the DPS of the xanthophyll cycle, it did not respond to drought-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with the result that beta-carotene degradation occurred. Persea indica did not activate an energy dissipation mechanism in response to drought treatment, hence formation of AOS was likely high in the drought-treated trees. In general, L. azorica was most resistant and P. indica most sensitive to photoinhibi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during drought.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了翅莢木、滇楸和银荆树3树种当年生实生苗的光合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3树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则呈上升的趋势;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逐渐从典型的单峰型转变成双峰型,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在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引起的:而重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引起的.干旱复水后,3个树种的净光合速率均有明显的恢复.利用隶属函数与反隶属函数法对3个树种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抗旱能力为:银荆树>翅莢木>滇楸.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自然干旱和覆水等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对绢毛匍匐委陵菜(Potentilla reptans L.)和蛇莓(Du-chesnea indica)等地被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变化。结果表明,绢毛匍匐委陵菜和蛇莓对水分胁迫有较强的适应性,承受时间可长达20 d,其中绢毛匍匐委陵菜的耐旱性优于其耐涝性,而蛇莓的耐涝性优于其耐旱性。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和2006年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选择不同季节的典型晴天测定了18个试验树种的叶水势,结果表明:(1)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叶水势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曲线均有一个明显的高峰,绝大多数呈单峰状分布,高峰值大多数出现在下午14:00;干热生境中的树种具有丰富的叶水势多样性.(2)元谋干热河谷主要树种的叶水势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所有树种均表现为3月份叶水势大于5月份叶水势以及5月份叶水势小于10月份水势,5月干热胁迫的加深加剧了树种间水势的进一步分化,而雨季后干热胁迫的解除能降低分化的程度;各树种叶水势日变化在干热的5月份变动幅度最小.(3)各树种叶水势与温度、湿度及光照强度分别呈负、正、负相关,相关性可由线性方程予以恰当描述.(4)不同海拔区域所引起的环境因子与物候的差异能影响到某些树种水势的日变化幅度以及季节变化规律;以坡位而言,相对低的坡位有利于各树种叶水势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印楝在3种混交模式中叶水势高低依次为:印楝与大叶相思>印楝与银合欢>印楝与久树,这种排序与印楝所受到的竞争强烈程度紧密相关,极度的干热环境降低了不同混交模式对植物水势的影响程度;灌溉有利于缓解或解除5月极度干热所形成的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条件下白榆光合与蒸腾特性对光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彧 《森林工程》2009,25(3):26-29
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即对照组(含水量90%)、轻度干旱胁迫(含水量70%)、中度干旱胁迫(含水量50%)和重度干旱胁迫(含水量40%),以1a生白榆(Ulmus pumila)为试验苗木,分1800、1000、500、200、50和0μmol·m^-2·s^-1 6个光照强度,利用LI-6400测定白榆幼苗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探讨白榆的光合特性和蒸腾特性对光强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梯度下白榆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升高呈先上升然后逐渐趋向于平稳的趋势,蒸腾速率的变化曲线与光合速率变化曲线趋势大致相同,适度干旱胁迫下,水分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水分胁迫严重时,水分利用率开始下降。说明白榆具有抗旱能力,在比较干旱的条件下也能够很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13个阔叶树种在广东省清新县白湾镇石灰岩山地的早期生长表现。结果表明,楝叶吴茱萸、任豆和千年桐3个落叶树种的存活率在90%以上,生长也最快,3 a生平均树高在3.0 m以上。2个常绿树种浙江润楠和铁冬青表现次之。肥皂荚和长叶竹柏的存活率也较高,但生长较慢,3 a生平均树高不到1.3 m。亮叶含笑、金花茶、蝴蝶树和肖蒲桃的试验苗木几乎全部死亡,表明这些树种不适宜在石灰岩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木兰科6个树种抗旱性及其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木兰科6个树种进行28 d春旱处理,以观察田间生长状况,并测定土壤含水量及树种凋萎系数;干旱处理21 d时,测定植株叶片的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阔瓣含笑、乐昌含笑暂时凋萎系数均为7.6%,永久凋萎系数均为3.78%;金叶含笑、观光木、红花木莲、桂南木莲暂时凋萎系数均为14.2%,永久凋萎系数均为7.6%。根据以上结果及田间观察,6个供试树种抗旱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阔瓣含笑、乐昌含笑、金叶含笑、观光木、桂南木莲、红花木莲。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水分胁迫21d时,观光木和红花木莲总抗氧化能力有所降低,其余4个树种均升高;而抗坏血酸(V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6个树种中均升高。其中,阔瓣含笑和乐昌含笑升高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8.
10个木兰科树种北移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种木兰科树种进行北移引种试验,比较不同树种在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河南省西南部的适应性及引种潜力。采用1~2 a生容器苗和地栽苗移栽,按常规水肥管理,并观测苗期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旱害和冻害等适应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除观光木外,其余都能适应河南西南部的气候条件,生长基本正常,部分树种已开花结果。在-3℃~-4℃气温下,观光木受冻率达100%,冻害指数为V级,苗木地上部分冻死。1年生红花木莲,由于苗较小,受冻率为5%~30%,冻害指数I~II级,部分叶片受害。在持续秋旱60天的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采用每天人工早晚浇水一次,引种成活的9种木兰科植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旱适应性,受害率不到1%,仅有极少数植株发生枯梢受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