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刺参(Aposl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稚参后期至幼参的培育结果不仅影响幼参单位面积出苗量,也影响到幼参(种苗)的出池规格.培育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饵料的效果、培育管理技术是否得当以及培育密度等因子.  相似文献   

2.
刺参人工育苗研究——稚参用配合饵料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已获较大进展。单位水体出苗量已达较高水平。但稚参至幼参阶段的培育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单位面积出苗量及成活率均较低。提高这一阶段的成活率,关键在于解决适宜的饵料,特别是稚参用配合饵料。但国内、外对此还很少研究,为解决稚参用配合饵料这一技术关键,我所从1981年以来开展了此项研究,现将试验研究结果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饵料对稚幼参生长变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了藻粉,浮泥,人工配合饵料,混合饵料对稚幼长岛县牝一海水育苗场变色的影响。经3个胸月的投喂试验。结果:人工配合饵料组稚幼参体长,体重增长较快,纯藻粉组,浮泥组投喂效果都较差。藻粉中添加部分“海丰”牌饲料预混剂和30%的浮泥,对稚参有明显的助长作用,日均增长,增重是纯藻粉组的2倍以上,且明显快于人工配合饵料组。  相似文献   

4.
<正>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功突破,从亲参选择、性腺发育规律,产卵、受精的技术处理到刺参幼体各发育阶段及稚参培育的技术措施及饵料种类的最佳选择,培育水环境的理化因子对幼体、稚参的影响,幼体及稚参病害防治等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5.
利用坑道培育和海捕的皱纹盘鲍亲体,进行人工催产、授精;以高密度集中培育浮游幼虫;用以舟形藻、卵形藻和菱形藻为主的底栖硅藻作为开口饵料,进行稚鲍前期培育;以幼鲍专用饲料作稚鲍后期饵料,进行稚鲍后期流水平面培育。1996年在8m2的采苗水面培育出壳长1.0~1.2cm的稚鲍2.4万个;1997年在50m2的采苗水面培育出壳长1.0~1.7cm的幼鲍16万个。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锦州市水产研究所,在进行海参育苗时,试用发酵的稻草浆做海参幼体的后期饵料,稚、幼参生长发育良好。幼参的成活率稳定在30—50%,并获得了较大规格的参苗和较高的出池数量。1980年,在41立方米的水体中,共育出平均体长1.41厘米的幼参13.2万头,成活率为34.6%,其中达到1厘米以上的幼参占出池总量的71.5%;1981年,在40立方米的水体中,共育出平均体长1.21厘米的幼参12万头,成活率达到49%,其中1厘米以上的幼参占出池总量的65%。利用发酵稻草浆做稚、幼参的饵料有以下好处:  相似文献   

7.
水温(22.8±1.5)℃,将体长1.0~2.0 mm的仿刺参稚参放养到容水40 L的塑料槽中,每槽150头,研究不同饲料搭配及投喂量对稚、幼参生长和成活的影响。在前一试验中,给幼参分别投喂含鼠尾藻、酵母和配合饲料98.0%、2.0%、0%(1组),95.0%、0%、5.0%(2组),30.0%、5.0%、65.0%(3组),60.0%、5.0%、35.0%(4组),90.0%、5.0%、5.0%(5组);投喂量为360.7%~107.1%;在后一试验中,采用第4组的搭配比例,6、7、8、9、10组的投喂量分别为第4组的1/4、1/2、1.0、5/4、3/2。每组4个平行。试验结果表明,稚、幼参摄食不同搭配饲料时,第1个月生长和成活率差异不显著;中期,第1、2组的幼参生长显著快于其他组;后期,第3组生长显著快于其他组。稚、幼参的成活率与配合饲料的添加量呈正相关。在后一试验中,前期稚参的生长速度随投喂量的增加而加快;中、后期,各水槽稚参的总质量随投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平均每头质量与投喂量不呈正相关,第9组的稚参增长最快,第8组成活率最高,第6、7组的成活率最低。中、后期换水前水中氨氮含量显著高于换水后。文中提出了仿刺参苗种培育期间的适宜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刺参池塘生态育苗技术,在淤泥底池塘用盐膜造底,采用石袋、袋瓶、土袋等3种造礁方法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和养殖的比较试验,比较了不同造礁方法对刺参稚参的附着效果以及对幼参产量、成活率、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袋礁和袋瓶礁适宜稚参的附着及生长;在培育成活率、苗种体质、苗种消化机能等方面,刺参生态苗种均优于人工苗种。文章总结了生态育苗的基本模式为:池塘造底—造礁—防害—调水—育苗—保苗,该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技术简明、产品健康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增殖糙海参资源,2014年6月—2015年5月,以采自海南陵水沿海的天然糙海参为亲参,通过探索糙海参亲参运输、培育、诱导精卵排放以及幼体和稚幼参培育等技术,建立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体系。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薄膜袋充氧干运法运输糙海参,亲参成活率可达99.8%;亲参培育成活率达97.1%以上;采用阴干与流水相结合诱导亲参排放精卵,成功率达93.3%。以培育的亲参进行了12批次初耳幼体和稚幼苗培育试验,共放养初耳幼体5474万个,培育出体长1.0~5.5 cm幼参445.9万头,初耳幼体培育总成苗率8.1%。初步实现了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1控制培育密度 适宜的培育密度,不仅可提高稚参成活率和参苗质量,而且能加快稚参的生长速度。适宜的密度为0.2~0.4头/cm2,这个密度再加上管理措施得当,成活率可达50%以上。2饵料要质好量足 刚变态的稚参,体长在 0. 2 cm之前,饵料以底栖硅藻为主,适当投喂海滩表泥及浮泥,增喂一些单细胞藻类沉淀液。稚参体长达到 0. 2 cm以后,饵料以鼠尾藻粉为主,日投2~3次,日投量50~80X 10-6。随着体长增长,每 3~4日加喂一次含蛋白质较高的人工配合饵料。3加强水质管理 采用流水法培育稚参,可保持…  相似文献   

11.
<正> 今年育苗在四个0.4吨的水槽和一个6吨的水泥池中进行,用566万耳状幼体培育出稚参58.90万,其中三个水槽188万耳状幼体,以塔胞藻为饵料,育出稚参49.04万,平均成活率为26.1%,每方水出稚参40.8万,取得了好的育苗效果。水泥池以扁藻和塔胞藻为饵料育出稚参9.86万,后期出参苗3.06万,每方水出苗0.51万,养成率31.0%。  相似文献   

12.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一种新方法浓缩的几种海洋单胞藻膏分别投喂稚参和幼参,结果显示:浓缩盐藻膏和新月菱形藻膏投喂刚附着的稚参,成活率均优于投喂鼠尾藻的对照组.用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盐藻膏、角毛藻膏投喂2cm左右的的幼参,试验表明:盐藻膏、角毛藻膏是幼参的优良饵料,而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同一批初始壳高(3.90±0.96)mm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分成四份,每份10串,分别放在四个不同的养殖地点,采用浮筏养殖进行中培。每周测量一次稚贝的生长、养殖海水的温度、盐度和饵料密度,分析不同中期培育模式下香港牡蛎稚贝的中间培育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四个中培地点的水温相近且均呈下降趋势,无显著差异(P>0.05);四个地点盐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青菜头、亚公山、沙井港和海边池塘,青菜头和亚公山盐度显著高于沙井港和海边池塘(P<0.05),实验期间四个地点盐度均呈上升趋势。池塘饵料密度较高且含量稳定,沙井港饵料密度也较高但波动较大,青菜头和亚公山饵料密度较低。池塘生态中培的牡蛎稚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壳高增长(16.34±2.56)mm,存活率为93.60%;其次为沙井港、亚公山,青菜头稚贝生长最慢,平均壳高增长(6.23±1.44)mm,存活率为80.68%。池塘生态中培的牡蛎稚贝的生长率显著高于海上间的稚贝(P<0.05),效果最好,盐度和饵料密度显著影响中间培育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香港牡蛎养殖提供理论指导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稚、幼鳝阶段对不同饵料的适应性,用稚、幼鳝两种规格人工繁殖苗种,用鳗鱼开口料、水蚯蚓、水蚤、血虫、鲢鱼糜和诱食剂+配合饲料6种不同的饵料投喂,比较其在饱食状态下的生长性能。实验结果:稚鳝(平均体重0.11g),投喂水蚯蚓组生长性能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饲喂诱食剂2+配合饲料的生长性能指标相对水蚯蚓组略低,但显著高于血虫组、鲢鱼糜组、鳗鱼开口料+配合饲料组和水蚤组,水蚤组生长性能最差。幼鳝(平均体重0.36g),投喂水蚯蚓组生长性能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饲喂诱食剂+配合饲料组和血虫的生长性能指标显著高于鲢鱼糜、鳗鱼开口料、水蚤组,水蚤组生长性能最差。综合两组实验结果:投喂水蚯蚓组稚、幼鳝特殊生长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组;水蚤组的生长性能很差,鲢鱼糜组两种规格的生长性能指标均位于六组的中间,血虫组生长性能指标幼鳝好于稚鳝。稚、幼鳝对各种饵料的适应情况不尽相同。水蚯蚓是稚、幼鳝阶段的最适饵料;血虫是幼鳝阶段的适宜生物饵料;值得注意的是常规鱼苗适口饵料水蚤作为培养黄鳝苗的饵料未能取到好的效果;选择适宜的诱食剂,稚、幼鳝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且能得到较好的增重率。  相似文献   

16.
刺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隋锡林 《水产科学》2004,23(3):44-46
幼参培育稚参长到1cm左右,即成为“变色参”,即体色由白转成青缘或红褐色,通常将变色参称为幼参。  相似文献   

17.
皱纹盘鲍幼鲍期不同饵料的喂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稚鲍和幼鲍期饵料的研究,一直是鲍人工育苗工艺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对壳长5毫米以前的稚鲍,目前国内外均采用附着性底栖硅藻类为饵料;对壳长5毫米以后的幼鲍,底栖硅藻的饵料效果尽管很好,但往往因其数量难以保证,应用于大规模种苗生产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对幼鲍期饵料的研究,早已为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所重视。坂井英世(1976年)以冷冻裙带菜切成的薄片作饵料,  相似文献   

18.
中间球海胆的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上期)1 6 稚海胆的培育管理稚海胆生长发育阶段,由于摄食习性的转化,前后两个时期的管理要点与技术措施各不相同。1 6 1 前期培育:稚海胆前期以摄食(采苗板上的)底栖硅藻类为主,因此,本培育阶段的管理要点是设法提高采苗板上硅藻饵料的增殖速度,满足前期稚海胆摄食的需要,加速生长,提高育成率。具体管理措施是通过调整光照、加大换水量、适量充气、适度施加营养盐等手段,提高饵料硅藻的增殖速度。光照强度多控制在500~3000Lx之间,光照过强则绿藻繁殖过快,抑制硅藻的生长;光照过弱则影响硅藻的繁殖。在培育水体中保持适当的营养盐浓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升温促熟的方式培育魁蚶亲贝,经产卵、孵化、选幼,筛选出健康苗,在亲贝培育和幼体培育中采用投喂光合细菌的方法,结果发现投喂光合细菌的亲蚶性腺发育提前1~2d,投喂光合细菌的幼体变态率和生长速度均高于不使用光合细菌的幼体。后期培育中同时采用室外虾池所培育的饵料,效果较好,在500m3水体中,共育出健康稚贝37亿,海上中间培育,使用过光合细菌的幼体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室内受控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实验设暗光、微强光、强光3个光照处理,同时每个光照处理组分别投喂两种饵料(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加底栖硅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下,幼参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每种饵料处理下强光处理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明显高于暗光处理组,而相同光照强度下两种饵料处理对幼参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个光照处理下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平均分别为0.26%、0.63%、0.98%/d,日增重为0.53、1.39、2.26 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