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泥鳅又名鳅、鳗尾鳅、真泥鳅等。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其它内陆水域(包括渠道、稻田)皆有分布,是主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可食部分约占80%)优(高蛋白、低脂肪)并具有滋补强身的独特功效,素有“天上斑鸠,地上泥鳅”、“水中人参”之美誉。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泥鳅愈来愈受到消费者亲睐,市场供不应求。本市历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泥鳅抗逆性强,适合庭院养殖。庭院养鳅,有钱可图。 1 泥鳅的生物特性 1.1栖息。泥鳅属温水性底栖鱼类,常栖息于内陆水域的浅水区,喜中性和微酸性的粘性土壤。当生活水温超过34℃或低于6~10℃时,泥鳅会潜入水域底质休眠。自然条件下,泥鳅有昼伏夜出的习性。  相似文献   

2.
泥鳅隶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强、食性杂,稻田养殖泥鳅具有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等特点,实践证明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我县从97年开始进行稻田试养,99年已推广到大舜、洪溪、俞汇等7个乡镇进行较大规模的泥鳅  相似文献   

3.
在农儿水产养殖合作社进行了稻鳅共生生态养殖试验.试验结果为稻田养泥鳅每667㎡可产泥鳅62kg;产无公害稻谷450kg.亩增效益1430元,不但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减轻环境污染,而且降低生产成本,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实现稻鳅双丰收.  相似文献   

4.
泥鳅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富荣 《淡水渔业》2000,30(6):23-25
1 泥鳅的人工繁殖11 亲鱼选择根据实践经验,泥鳅人工繁殖用的亲鱼一般不易长期蓄养,因而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捕获不久的天然泥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采集时,从背部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若腹部两侧出现白斑点则是已产完卵的鱼,不能采集。此外,粘液不多或囤养时间太久的也不能采购。催产时,要选择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无伤无病、体长15~20cm以上、体重30~50g以上的泥鳅,雌鳅腹部园大,雄鳅“追星”明显。雌雄区别是: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短而园,呈扇形,第2~3根软鳍条的长短…  相似文献   

5.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别名鳅、真泥鳅等。其肉清淡鲜美、营养丰富,属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佳品,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为探讨泥鳅养殖技术,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2011年临沂市润兴特种水产养殖厂在兰山区水务局指导下,开展水泥池泥鳅养殖试验,所产泥鳅大部分出口日本、韩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路志鸣  吴红英 《内陆水产》2007,32(12):20-21
泥鳅,属于鲤形目,鳅科,分布广泛。是高蛋白、低脂肪、营养较全面的保健食品,日、韩有"药鳝、寿鳖、参鳅"之说,我国也有"天上斑鸠、地上泥鳅"的佳誉。由于野生泥鳅资源日渐匮乏,泥鳅的人工养殖方兴未艾,在农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修建水泥池养殖泥鳅,可以节省土地、便于管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养殖的泥鳅包括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俗称青鳅)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原gurnus dabryanus)(俗称黄板鳅),分属花鳅亚科中的泥鳅属(Misgurnus)和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1]。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名特养殖品种之一,营养丰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2-5]。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年需求量超过100000 t[6]。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泥鳅苗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此,人工繁育苗种成为促进泥鳅养殖业发展的重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较为成熟[7-10],为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8.
泥鳅又称鳅,是温水性底层淡水鱼类,由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正如俗话所说“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是有名的美味佳品,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泥鳅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性味甘,平,具“补中,止泄”之功能。因此泥鳅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是一种优良的淡水养殖对象,目前成鳅养殖的形式有池塘专养、网箱养殖、稻田养殖等。池塘养殖是最普遍的形式,池塘养殖的主要技术要点如下。1池塘的建造标准鳅池的各项技术指标:面积200~300米2的长方形为好,长椭圆形也可以。池深90~110厘米,池壁高出水面40厘米,水深50~…  相似文献   

9.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水中人参”之美称,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市场前景广阔,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出口水产品,远销日本和港澳地区。近年来,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环境,尤其是水域环境极大破坏,自然水域野生鳅资源日益枯竭,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泥鳅的人工养殖遂得到重视,泥鳅的人工养殖在我国农村养殖业结构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为使广大养殖户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泥鳅的人工养殖,本文介绍几种泥鳅养殖模式。一、土地单养模式1.结构。面积…  相似文献   

10.
凌继忠 《内陆水产》1997,22(2):24-24
泥鳅又名鳅鱼,是一种分布广、耐低氧,适应强、食性杂的小型鱼类,常见于底泥较厚的湖汉、池塘、沟渠、稻田等浅水水域,喜栖于静水水域的底层,适合稻田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殖泥鳅,每667m2稻田可产泥鳅75kg左右。1稻田选修凡是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力强、一般能旱涝保收的稻田,面积为667—1333m2都可以养殖泥鳅。养殖泥鳅的稻田还要加工整理,一要加固和筑高田埂,设置水泥防逃板,水泥防逃板高度为70cm,其中要埋入田泥15-20cm,各水泥板相接处用水泥勾缝;二要在稻田内开挖鱼沟和鱼溜,鱼沟的形式有“目、田、井”等类型,…  相似文献   

11.
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分布广、数量多的普生型小型鱼类。泥鳅体肥肉多,肉质细嫩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泥鳅肉含蛋白质65.21%,与名贵的鳗鲡、虹鳟相当,还有多种药用功能。泥鳅不仅在国内畅销,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也很大,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但由于近年来农药及工业废水等污染了泥鳅的栖息场所,资源遭到破坏,泥鳅天然产量大为减少。因此,大力发展泥鳅人工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特别适合于目前农村家庭式饲养,是渔民致富的新  相似文献   

12.
泥鳅在分类学上隶于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本属共有10余种,为温带、亚热带小型淡水鱼类。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其他地区均有泥鳅分布。适合人工养殖的还有另一种属于副泥鳅属的大鳞副泥鳅,该鱼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福建和台湾,其中尤以洞庭湖区出产的大鳞副泥鳅最为有名。泥鳅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每100g鱼肉中含蛋白质18.439、脂肪2.699,因此是传统的外贸出口水产品。日本的泥鳅售价几乎与鳗细不相上下,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冬季的泥鳅价格也高达20~30元/kg。由于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比较容易养殖,市场需求量大,所以…  相似文献   

13.
第三讲泥鳅菲殖一、养殖水域丑.养殖水域的选择泥鳅养殖首先可利用那些土质较肥,有一定水源保证的连片稻田作为养鳅基地,其次也可利用浅水湖库、沼泡、芦苇滩地等大型水域进行泥鳅的增养殖。小规模养殖则可利用房前屋后的宅基田、旧坑由、低洼地、小沟渠和低产鱼池、藕塘、育珠塔等水体,也可建造一批专用的养鳅池。2.养鳅水域的改造与设施(l)整修田埂池便通常要求池便应高出水面30cm,并在埂上沿加设向池中的尼龙在网或金属A网,防止泥鳅翻埂逃窜。(2)注水口水流最好经由泣水管进入池(田)内,并在注水管出口处绑一个长约50cm的…  相似文献   

14.
一、泥鳅的繁殖泥鳅二龄成熟即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无异形,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雄鳅个体不肥不大较平扁有纵隆起。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6月水温在25℃时是产卵的盛期。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理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注入新水,待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3)放入池中,每平方米放300克左右,当地水温度上升到20℃时,开始放入鱼巢,并注意检查清洗其上的泥尘污物,以免影响泥鳅产卵时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结束。产卵后要及…  相似文献   

15.
<正> 泥鳅因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美容价值受到人们的青睐,价格日益高涨,养殖规模从南到北也随之扩大,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也应该看到其养殖技术的难度,特别是初次养殖户,更应该小心。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养鳅的经验,认为想养好成鳅,须把好八关,现表述如下: 1.把好苗种质量关。苗种质量是养殖成败的关键。用来养殖的泥鳅苗种应该是:体长大于3cm,色泽鲜艳一致,无杂色、白苗,体表洁净,无脏物,个体大小均匀,运动活泼有力。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2014,(3):53-54
<正>"趁泥鳅在进入越冬期前,挑选出健壮的泥鳅做繁育的种鳅……"2014年1月28日,在游仙区魏城镇圣水村浅水滩养殖基地,总经理樊光成正和技术员在种鳅池打捞选育种鳅,他说:"这个养殖基地目前占地100亩,由70亩泥鳅养殖池、20亩鳅苗池、10亩种鳅池组成。2012年12月,每亩池塘里投  相似文献   

17.
泥鳅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泥鳅的人工繁殖1.1亲鱼选择根据实践经验,泥鳅人工繁殖用的雌雄亲鱼一般不易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捕获不久的天然产泥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采集时,从鳅鱼的背部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若腹部两侧出现白斑点则是已产完卵的鱼,不能用c此外,粘液不多或囤养时间太久的也不能采购。催产时,要选择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无伤无病、体长15-20cm以上、体重30-50g以上的亲鳅,雄鳅腹都圆大,雄鳅“追星”明显。雌雄区别是: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短而圆,呈扇形,第2…  相似文献   

18.
泥鳅人工繁殖试验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闽北地区,4月上旬当水温达到16℃以上时,即可进行泥鳅人工繁殖。试验期催产雌鳅289尾.获产213尾,在水温19—28℃条件下,效应时间为8.5—17h,平均催产率为73.7%,产卵数60.47万粒,平均受精率76.1%,得苗27.21万尾,孵化率为58.6%。文章还就进一步提高泥鳅人工繁殖的“三率”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泥鳅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鲤形目、鳜科、泥鳅属,也称为鳗属泥鳅或真鳅,是一种小型的淡水鱼类,泥鳅的个体虽小,但其群体数量大,肉味鲜美,肉质细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随着野生资源的日趋枯竭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00年,玉林市玉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泥鳅养殖试验,获取了初步成功。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泥鳅亦称鳅、鳛,属鱼纲鳅科。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据分析,每100g鲜肉中含蛋白质9.6g、脂肪3.7g、碳水化合物2.5g、灰分1.2g、钙28mg、磷72mg、铁0.9mg,蛋白质含量与河鳗、虹鳟鱼相近。泥鳅还可供药用,对治疗多种疾病有一定作用。在国外,尤其是在日本,泥鳅已经成为一种滋补食品,也是我国出口的水产品之一,价格较高,有时与河鳗的价格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