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番茄青枯病菌生化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茄青枯病是我国南方各省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茄果类作物病害。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na-cearum Smith具有多变性,存在着不同的生化型。本文报道浙江省番茄青枯病菌生化型研究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2.
棉花苗期病害综防要点谭荫初(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410125)棉花苗期病害种类多,为害重,其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有立枯病、炭疽病等。发病率一般为20%~30%,严重时达50%~90%。尤其是早春低温阴雨,棉苗长势弱,出苗慢,极易遭受病菌的侵染,引...  相似文献   

3.
番茄为害症状 :病害主要为害叶片 ,严重时也为害茎、花、果实等。叶片染病 ,叶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 ,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紫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 ,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条件适宜时 ,病叶正面也长出霉层。病害严重时可引起全叶卷曲 ,植株呈现黄褐色干枯。果实染病 ,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 ,硬化稍凹陷 ,不能食用。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上相似。褐枝孢霉分布区域 :番茄叶霉病是番茄的常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以北方保护地番茄上为害严重。发病特点 :病菌随病残体或在种子上越冬 ,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4.
番茄病毒病是房县番茄生产上的四大病害之一,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发病率为10%-30%,严重时高达50%以上,造成产量损失较大,对露地栽培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探讨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和最佳施用剂量,2012年6月底笔者进行了0.5%香菇多糖水剂防治番茄病毒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并与常规使用药剂进行比较,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广东、海南荔枝采后主要病害及其发生和危害情况,从两省荔枝主产区取果,在常温贮藏条件下观察荔枝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及其对荔枝采后生理变化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采收后在28℃下贮藏,炭疽病、霜疫病和酸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95.3%、6.5%和8.2%。炭疽病在采后3—4天开始表现症状,7天后发病率为60.8%~100%,9天后发病率为83.1%~100%,该病害是引起荔枝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来自采前潜伏侵染。从幼果果皮上可分离出潜伏侵染的炭疽病菌,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上的潜伏侵染率不断上升,到采收时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达到90%左右。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较高的荔枝果实。其采后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果皮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褐变腐烂较快,贮藏效果较差,即使在采后用杀菌剂处理,防治效果也不明显。采收时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越低,贮藏效果越好。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间喷雾2—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减轻荔枝采收后炭疽病的发生严重程度,提高荔枝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6.
节能日光温室中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 3年对节能日光温室环境温湿度监测、病菌孢子捕捉和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研究明确 ,一般年份 ,灰霉病在番茄叶片上表现为明显的始发期、盛发期和末发期等 3个阶段 ;果实发病后 ,即进入盛发期。温室中病菌的发生与病害呈正相关 ,病菌的高峰期较病害的高峰期提前10~15d。持续的低温、高湿、苗期带病等是引起番茄灰霉病发生的重要因子。提出要从优化设施环境等方面来控制番茄灰霉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高效杀菌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大豆、向日葵、油菜菌核病,是这几种主要油料作物的重要病害,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严重,菌核病菌除为害这几种油料作物外,还为害番茄、黄瓜、芹菜、菜豆、甜椒、茄子、莴笋、甘蓝等多种蔬菜,尤其是保护地栽培中,为害损...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变革,我市日光温室大棚番茄的种植面积也逐年有所增加。在诸多番茄病害中,植株表现卷叶的病虫害主要有番茄生理卷叶病,番茄病毒病,茶黄螨危害症状。近几年,这几种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重发病田发病率高达90%以上,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茶黄螨由于螨体极小肉眼难以观察识别,易于被误认为是生理病害或病毒病害,上述3种卷叶症状较难区别,  相似文献   

9.
保护地番茄叶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硕 《植物医生》1997,(2):22-22
叶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仅为害番茄,是保护地番茄的一种重要病害,可造成20%~30%的减产,必须加以防治。一、发病症状:叶片、叶柄和果实均可受害,但以叶片为主。发病初期,多在叶片背面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白色霉斑,霉斑多时可相互融合,布满叶背面,颜色变成灰紫色或墨绿色。被害叶片正面随背面病斑的扩大,逐渐褪绿变黄,直到全叶枯黄,严重时叶片正面也长霉斑。果实发病多围绕果蒂形成圆形黑色硬质病斑,稍凹陷。二、发病条件: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助于病菌侵染和孢子的形成,在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为20~25…  相似文献   

10.
山西长治地区旱地番茄由于其丰富的营养及独特的口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但是最近几年病害发生严重。究其原因,一是从外地购苗时将病菌带回种植区导致病发;二是种植户零散育苗,无法采取防护措施导致染病。可以通过穴盘集中育苗来预防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1.
近年连山区设施农业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全区温室大棚面积667 hm2左右.由于连年重茬,土壤环境恶化,土壤中病菌数量和种类增多,导致多种作物土传病害较重发生.常见的土传病害有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疫病、根腐病、猝倒病、立枯病、根结线虫病等.该类土传病害具有发生快、发病机制复杂,难以逆转、防控难、为害严重、持续为害等特点,已成为制约设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连山区土传病害发生面积近233.3 hm2,占温室棚菜面积的35%左右,一般发病株率70%左右,严重发生地块病株率100%,每667 m2经济损失高达数千元,番茄经济损失可达15 000元以上,有的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2.
塔娜 《植物保护》1988,14(1):20-20
1987年7月上旬,在呼和浩特市西把栅乡沙良村发现番茄溃疡病(农牧渔业部检疫所刘泮华鉴定),定点观察,苗期发病率为10%,7月中旬调查其发病率为26%,全队种植的84亩番茄有20多亩因此病基本绝收。8月中旬几次暴雨后,病株激增达64%,造成严重损失,已成为威胁番茄生产的最重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生物熏蒸用于植物土传病害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以生物物质为材料的土壤熏蒸技术,研究了其对植物土传病害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棉纱缸熏蒸装置中以甘蓝叶不同用量对黄瓜枯萎病菌在32℃条件下熏蒸,1.5kg/m^2以下时,6d后对菌落扩展的抑制率不足15%;2.5kg/m^2时抑制率快速上升到50%以上;继续增加施用量抑制率增长变缓;甘蓝叶对黄瓜枯萎病菌的EC50值为3.25kg/m^2。施用量为3.5kg/m^2时,黄瓜枯萎病菌生物量累积比对照减少83.1%,产孢量为对照的0.5%,所产孢子的萌发率为对照的18.8%。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在甘蓝叶施用量为3.5kg/m^2时对黄瓜枯萎病菌、番茄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立枯病菌、番茄黄萎病菌和茄根腐疫病菌的抑制率达60%以上,对菌核病菌、辣椒猝倒病菌和小麦根腐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8.7%、17.4%和41.6%。对不同芸薹属植物熏蒸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芥菜和雪里蕻的叶片组织及芥菜疙瘩对供试7种病菌的抑制效果优于甘蓝。对不同添加物增效作用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甘蓝碎叶中添加麦麸后比只施用甘蓝对番茄立枯病菌的抑制率提高6.7%,菌丝干重累积减少45.5%。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在25和32℃条件下甘蓝对番茄立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0.2%和62.9%。田间试验表明,用4种植物熏蒸土壤后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效显著优于太阳能和土壤还原消毒法的防效。其中,芥菜(3.5kg/m^2)添加麦麸(1.0kg/m^2)后的防效达到68.2%。  相似文献   

14.
可杀得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灰霉病试验胡桂华,郁伟(江苏南通蔬菜科学研究所,226001)番茄灰霉病是番茄座果期的主要病害,近几年来由于推广大棚早熟栽培,发病程度逐年加重,一般年份烂果率在40%以上,产量损失3成左右。由于长期用百菌清等农药,使病菌产生抗...  相似文献   

15.
周域 《植物保护学报》1963,2(3):236-236
甜菜黑脚病在内蒙西部甜菜栽培区广泛发生,一般为害率10—20%,严重者可达40—50%。根据镜检,它是由蛇眼病菌 Phoma betae 和猝倒病菌 Pythium sp.所致:病害发生与品种有明显关系。在幼苗期进行田间调查结果,P632和 Kleiwazleben E 两品种发病率最低,分别为8.2%和10.1%,AB 品种最高,为40.0%,其余 B020为22.4%,M_2为25.0%,PZHR_4为27.7%,CLR 为27.8%和 Beta 242/53为29.5%,均是中度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6.
番茄早疫病发生规律和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早疫病是阳新县蔬菜种植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在冬春季遭遇连阴雨低温天气时,常导致其迅速蔓延。近3年阳新县番茄早疫病一般株发病率36%~74%,减产24%~46%,并影响果实品质。生产上亟需采取有效、实用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确保农户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1985—1987年,在京郊蔬菜病害调查中发现下述3种新病害: 一、番茄灰斑病 1987年,北京东郊农场温室番茄严重发生。该病于10月中旬零星出现,11月初平均病株率50%,局部约85%。11月中病株率达100%,重病株的中、下部枝叶枯死或全株  相似文献   

18.
番茄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唐珊秀潘玖顺(广西资源县病虫测报站541400)番茄青枯病在资源县大合镇从1988年开始严重发生,发病轻的田块死苗30%~40%,发病重的田块死苗90%,菜农已不敢种植番茄。病菌还为害茄子、辣椒、烟草、马铃薯等作物,近2a辣...  相似文献   

19.
曹立武 《植物医生》2003,16(6):16-17
辣椒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病菌寄主广泛,可侵染黄瓜、茄子、菜豆、番茄、西瓜等,在温室、大棚较易发生。2003年春季温室大棚辣椒灰霉病发生早,面积大,危害重。据笔者4月中旬在夏县南大里乡、埝掌镇,瑶峰镇等温室辣椒种植区调查,发病率达70%~90%,病叶率达30%以上,严重者达60%以上,病果率达15%~20%,造  相似文献   

20.
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是番茄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尤其是保护地番茄,重茬连作集约栽培,加之常年高湿气候条件,病菌终年大量繁殖,为该病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番茄灰霉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随着用药次数的不断增多,使用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