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试验用已分离到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2/JZ05-1基础毒株对犊牛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基础毒种单剂量、超剂量、单剂量重复安全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研究证实,BVDV2/JZ05-1对犊牛免疫是安全的,对犊牛感染BVDV有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病活疫苗BVDV2/JZ05-1株毒力返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BVDV2/JZ05-1株免疫犊牛后是否会出现毒力返强现象.以病毒含量为10-7.26 TCID50/mL的BVDV2/JZ05-1活疫苗滴鼻免疫犊牛(4mL/头),通过疫苗回滴,连续临床观察,采集抗凝血和鼻拭子,对淋巴细胞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并从淋巴细胞和鼻拭子中分离病毒.结果表明,BVDV活疫苗BVDV2/JZ05-1株免疫犊牛没有出现BVDV感染的临床症状,淋巴细胞数量正常,鼻拭子和淋巴细胞病毒分离阴性.可见,该毒株对犊牛免疫没有出现毒力返强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BVDV2/JZ05-1和BVDV1/JZ05-3二价弱毒活疫苗的制备工艺。通过对BVDV2/JZ05-1和BVDV1/JZ05-3疫苗毒传代培养测定毒价后,试制出5批毒价分别是105.4TCID50/mL和105.6TCID50/mL的BVDV二价弱毒活疫苗,经检验符合试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JZ06-3基础毒株犊牛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评价。通过犊牛颈部肌肉接种IBRV/JZ06-3弱毒活疫苗,考察该毒株的单剂量、超剂量、单剂量重复安全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效果。结果证实,在安全性试验中用IBRV/JZ06-3基础毒株接种犊牛后未出现典型临床感染症状,证明对犊牛免疫是安全的;免疫原性研究中,血清抗体检测接种病毒含量分别为106.0TCID50/m L、105.0TCID50/m L的疫苗时,免疫后28d血清抗体能达到1∶512以上,用强毒株攻毒后,保护率均为100%,对犊牛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对IBRV/JZ06-3基础毒株免疫犊牛后是否会出现毒力返强现象进行了研究。以4m L/头病毒含量为107.4TCID50/m L的IBRV/JZ06-3弱毒活疫苗滴鼻免疫犊牛,通过疫苗回滴毒力测定、连续临床观察、采集鼻拭子分离病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BRV/JZ06-3基础毒株免疫犊牛后没有出现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从鼻拭子中未分离出病毒,可见该毒株对犊牛免疫后没有出现毒力返强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自流产奶牛粪便及血液中分离得到的非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为了解分离毒株的特性,进行回归动物试验;【方法】将此分离毒回归2月龄健康犊牛,接毒25天后扑杀剖检,观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自犊牛体内采取脾、骨髓、肠淋巴结及血液接种MDBK细胞进行培养,分离病毒,进行细胞传代,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结果】犊牛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病毒性腹泻症状和病变。自病料分离病毒经MDBK细胞盲传至第9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扩增出相应的665bp的片段;【结论】将分离株接种易感犊牛以复制出BVD-MD病症,并从试验牛体内分离得到BVDV,从而进一步确证分离到的毒株属BVDV。  相似文献   

7.
检测了4批自制禽脑脊髓炎冻干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最小免疫剂量,并对疫苗进行了病毒含量测定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鸡接种疫苗后精神、食欲及发育均正常,疫苗安全性良好;接种病毒剂量为500 E ID50时,可使免疫鸡产生可靠的免疫力,抵抗AEV VR株强毒的攻击,降低鸡群发病率,所以该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500 E ID50/羽。4批疫苗病毒含量均大于103.5E ID50/羽份,攻毒后保护率均在87.5%以上。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代表种,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无Poly(A)尾。传统的3'-末端快速扩增方法不适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3'-末端克隆测序。本研究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组3'-末端共有特征碱基,设计回文锚定引物CGend。以BVDVJZ05-1毒株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反转录及3'-末端克隆测序。结果表明,CGend的反转录效果优于随机引物和一般特异性下游引物,并且扩增得到了JZ05-1的3'-末端完整序列。本研究为瘟病毒属病毒反转录和3'-末端克隆测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活疫苗(VAXXITEK HVT+IBD)的免疫效果,以最小出厂剂量(HVT:2 000 pfu/只)经皮下接种1日龄SPF鸡,28 d后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标准强毒BC6/85株攻毒。攻毒后连续观察4 d,记录临床不良反应,至第4天剖检法氏囊。结果表明:试验鸡在临床上均表现正常;法氏囊剖检显示疫苗免疫组100%正常,攻毒组100%出现典型法氏囊病变。VAXXITEK HVT+IBD疫苗免疫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攻击能产生良好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河北分离株HB株的特性,阐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致病机理,更好的控制BVDV感染、流行提供理论依据特进行此项试验;【方法】用理化学及生物学方法对BVDV河北分离毒株HB的特性进行检测,与BVDV准毒株OregonC24V株进行比较,分析了其理化性及生物学特性。电镜负染检查可见直径为40 ̄60nm有突起的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毒颗粒,病毒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13 ̄1.14g/cm3。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颗粒相似。毒力测定TCID50为10-4.5。理化学研究表明,该病毒对氯仿、乙醚、胰酶敏感;不耐酸、对碱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对56℃30min较敏感,56℃70min可使其完全灭活。血凝试验表明,该病毒对鸡、兔、猪和绵羊的红细胞均无血凝性;5-碘脱氧尿核苷(5,-IUDR)不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核酸分型试验表明该病毒株基因组为RNA;病毒纯化后经SDS—PAGE电泳出现了5条主要结构蛋白带,与BVDV国际标准毒株OregonC24V株结果一致;【结论】河北分离株HB株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呼吸型IBV HI抗体水平与蛋鸡产蛋率的对应关系。【方法】将180只SPF鸡分为4组,第1组和第2组首免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活疫苗免疫,1羽份/只,4周后采血,第2组鸡同时用3批次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H9亚型)三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M41株+HN6株)分别进行加强免疫,试验同时设置攻毒对照第3组和不免疫攻毒对照第4组。灭活疫苗免疫4周后,当产蛋率稳定在80%以上时,对试验鸡采血测定抗体,同时使用M41株病毒进行攻毒,记录攻毒后4周内各组鸡的产蛋性能,分析抗IBV HI抗体水平与攻毒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组抗IBV HI抗体水平在2-8.2~2-9.3时,免疫鸡能够耐受IBV强毒的攻击,其产蛋性能不受影响。弱毒活疫苗免疫组抗体为2-4.8,产蛋量下降了12.69%。攻毒对照组抗体水平为2-2.0,攻毒后产蛋量下降45.22%。【结论】蛋鸡抗IBV HI抗体效价与产蛋率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强毒的攻毒保护之间呈正相关,可以用HI抗体检测来评价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对产蛋鸡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以H1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制成油乳剂灭活苗的免疫效果,为预防SIV的发生和蔓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SIV H1H2亚型油乳剂灭活苗对猪只进行免疫,免疫后采血,用HI试验测定抗体效价,连续测定至第10周,然后对猪只进行攻毒,并观察其临床症状及进行病毒检测等。【结果】中免疫剂量组(4 mL/头)和高免疫剂量组(6 mL/头)的抗体滴度高于低免疫剂量组(2 mL/头);免疫组与对照组在攻毒后猪只的体温无显著差异(P >0.05),免疫组攻毒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除中免疫剂量组在攻毒后第1 d检测出鼻粘液病毒外,其他时间及其他剂量组均未检测到SIV,对猪只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结论】SIV H1N2亚型油乳剂灭活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对同亚型病毒的攻击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最佳免疫剂量为4 mL/头。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在猪用活疫苗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情况,利用抗原捕获ELISA方法对用于制作原代睾丸细胞的犊牛血清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为阳性的1份犊牛血清,接种于MDBK细胞上,盲传3代,出现明显细胞病变。用BVDV 5′-UTR端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一株2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并将其命名为JN-2。将该病毒用蚀斑方法进行克隆纯化,并对纯化前后病毒的TCID50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发现纯化后病毒滴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河南省不同地区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 (BVD)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 ,将处理好的 6份病料接种MDBK细胞 ,并盲传 4代 ,得到了 2株可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 2株病毒的TCID50 分别为 10 - 5.59和 10 - 5.51;琼脂扩散试验表明 ,2株病毒均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OregonC2 4 标准阳性血清反应 ,出现沉淀线 ;中和试验表明 ,2株病毒均能被BVD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 ,中和指数分别为 10 3.30 和 10 3.16 ;电镜观察到圆形 ,直径为 4 0~ 6 0nm ,有囊膜 ,囊膜表面有突起的病毒粒子 ,与BVDV颗粒基本一致。因此 ,确定分离的 2株病毒均为BVDV ,分别将其命名为HN - 1株和HN - 2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并鉴定陕西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方法】采集腹泻犊牛的肠系膜淋巴结,处理后接种于MDBK细胞,盲传,逐日观察是否有细胞病变产生。采用病毒蚀斑技术对病毒克隆纯化后,提取其RNA,进行RT-PCR鉴定。将扩增的NS5b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中,采用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并对质粒进行EcoRⅠ和SalⅠ双酶切、SalⅠ单酶切及PCR鉴定,对阳性克隆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采用病毒蚀斑试验测定分离毒株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结果】盲传4代后细胞出现典型、规律的细胞病变。RT-PCR扩增出预期长度(360 bp)的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的基因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NS5b基因,其与BVDV VEDEVAC株NS5b基因核苷酸序列有99%同源性。BVDV陕西株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为3.6。【结论】成功分离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陕西株,为陕西省BVDV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本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的黏膜病。1病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为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80nm,呈圆形。本病毒能在胎牛肾,睾丸,肺,皮肤,肌肉,鼻甲,气管及猪肾等细胞培养物中增殖传代,也适应于牛肾传代细胞系。BVDV株中有的能引起培养细胞形成空泡及死亡,有的毒株只能使培养细胞产生  相似文献   

17.
牛黏膜病也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或者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牛的一种病情较为复杂的、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重要的传染性疾病,本病主要感染牛,尤其是犊牛,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将牛黏膜病定为三类疫病。本文就牛黏膜病通过病原体、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与广大养牛朋友交流。  相似文献   

18.
用增殖与浓缩后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分别免疫健康牛犊和家兔,制备牛抗BVDV和兔抗BVDV超免疫血清,并用层析法纯化牛抗BVDV IgG和兔抗BVDV IgG,建立了检测BVDV的双抗体夹心ELISA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牛抗BVDV IgG包被浓度为100μg/mL,兔抗BVDV IgG最佳工作浓度为50μg/mL,样品反应时间为90min,酶标抗体工作浓度为1∶8 000,以D490nm≥0.177作为阳性判定标准.该ELISA检测方法的重复性CV小于10%,最低检测限为1.87μg/mL,与牛轮状病毒、牛冠状病毒、猪瘟病毒、犊牛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等病原无交叉反应,该ELISA试剂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6个月.用该ELISA方法和IDEXX公司抗原检测试剂盒对甘肃省不同地区牛场156份临床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3%和16.7%.表明本试验建立的ELISA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且重复性好,可用于BVDV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和掌握我国犊牛腹泻的病因,文章对2017—2022年涉及BVDV、BRV、BCo V 3种病原体引起犊牛腹泻的国内调查文献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旨在找出这3种病原体在腹泻犊牛中的流行规律,用以指导犊牛腹泻的临床防治工作。结果表明,(1)犊牛BVDV的病原学阳性率为0~34.58%,平均阳性率为14.61%;血清学阳性率为18.75%~65.00%,平均阳性率为47.28%;分别累计不同类别样品(粪便或肛拭子、血液)、腹泻牛与非腹泻牛样品的BVDV病原学检测数据,免疫牛与非免疫牛的BVDV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测数据,发现上述各组的检测数据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犊牛BRV的病原学阳性率为0~56.74%,平均阳性率为10.42%;腹泻牛与非腹泻牛样品的累计检测数据存在极显著差异;犊牛BRV的血清学阳性率为0~25.00%,平均阳性率为15.15%(5/33);各组犊牛的BRV病原学和血清学累计的检测数据无显著差异。(3)犊牛BCoV的病原学阳性率为0~33.33%,平均阳性率为12.87%;血清学阳性率为0~25.00%,平均阳性率为9.09%;各组腹泻牛与非腹泻牛样品的BCoV病原学和血...  相似文献   

20.
牛病毒性腹泻病又称之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v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Bovine viv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的粘膜病。BVDV会破坏牛自身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病牛容易被机会致病菌侵袭,感染其他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由于该病流行范围广、危害大。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BVDV检测方法对于阻断BVDV的传播及实现BVDV的净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检测技术和净化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旨在为规模化牛场提供检测技术参考和BVDV的净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