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通过在不同区域的银中杨、小黑杨、青山杨、迎春五号杨人工林设置标准地,利用生物量法对这4种林分的碳储量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4种杨树新品种人工林碳储量与生物量成正比,以树干、树枝、树根、树叶的顺序由高到低排列;4种杨树新品种人工林年净固碳量分别为银中杨4.04t·hm-2·a-1、青山杨3.06t·hm-2·a-1、迎春五号杨2.46t·hm-2·a-1、小黑杨1.98t·hm-2·a-1。  相似文献   

2.
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2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楠木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74.33 t·hm-2,其中乔木层为166.73 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5.6%;楠木林分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76 9 gC·8-1,树皮0.465 4 gC·g-1,树枝0.523 2 gC·g-1,树叶0.495 8 gC·g-1,树根0.493 1 gC·g-1,灌木层0.498 9gC·g-1,草本层0.473 3 gC·g-1,苔藓层0.414 3 gC·g-1,枯落物层0.388 2 gC·g-1;土壤碳含量平均值为0.013 9g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楠木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227.59 t·hm-2,其中乔木层91.33 t·hm-1,占楠木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40.13%,灌木层0.38 t·hm-2,只占0.17%,草本层1.71 t·hm-2,占0.76%,苔藓层0.63 t·hm-2,占0.28%,枯落物层0.66 t·hm-2,占0.29%,林地土壤(0~80 cm)碳贮量为 132.88t·hm-2,占58.40%;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0~80 cm)>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苔藓层>灌木层;楠木林分净生产量为8.570 6 t·hm-2a-1,其中乔木层净生产量为6.669 1 t·hm-2a-1,占林分总量的77.82%.楠木林分碳素年固定量4.253 6 t·hm-2a-1,其中乔木层碳素年固定量3.573 6 t·hm-2a-1,占林分总量的84.01%.  相似文献   

3.
西藏南伊沟林芝云杉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样地调查及标准样木收获法,研究西藏米林南伊沟成熟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亡木、凋落物层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总的生物量为367.49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高276.64 t·hm-2,占总生物量的75.28%,其次是凋落层的生物量40.65 t·hm-2,占总生物量的11.06%.在乔木层中,干材生物量201.23 t·hm-2 (69.32%),皮25.53 t·hm-2(8.79%),枝17.80 t·hm-2(6.13%),叶3.33 t·hm-2(1.15%),根42.87 t·hm-2(14.61%).随着树木的生长,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大,而枝、叶的比例则减小.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为10.65 t·hm-2·a-1,其中乔木层最高5.00 t·hm-2·a-1,占总生产力的46.94%,其次为凋落层3.40 t·hm-2·a-1,占总生产力31.94%.在乔木层中仍以树干生产力最大2.58 t·hm-2 ·a-1,依次为枝(0.89 t·hm-2·a-1)、叶(0.67t·hm-2·a-1)、根(0.54t·hm-2·a-1)、皮(0.33 t·hm-2 ·a-1).  相似文献   

4.
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相对生长法对不同密度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模型W=aDb估测的27年生1 000、500和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生物量分别为85.23、102.60和86.74 t·hm-2;29年生小黑杨林分生物量分别为88.64、104.90和90.94 t·hm-2.林分生物量与林分的密度和年龄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密度对小黑杨器官间生物量分配有重要影响.密度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不同,其中,叶和皮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干、枝和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加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在3种密度中,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小.3种密度小黑杨林分生物量的径阶分配呈正态分布,在1 00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中72.37%的生物量集中在18~22 cm的径阶范围内;500株·hm-2小黑杨林分中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0~26 cm的径阶范围内,占总生物量的90.02%;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中,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6~30 cm的径阶范围内,占总生物量的68.27%.  相似文献   

5.
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伴生下的28年生闽楠人工林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为171.87 t.hm-2,乔木层153.31 t.hm-2,分别比楠木纯林提高了62.79%、59.2%,平均年净生产量5.475 t.hm-2.a-1。乔木层楠木树干117.427 t.hm-2,分配比例为76.6%,比闽楠纯林干材生物量的分配比例68.2%提高了8.4%,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楠木林叶面积指数6.03,低于楠木纯林,但叶净同化率4 193.82 kg.hm-2.a-1,却高于楠木纯林,分别增加了78.8%。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楠木林林分生产力高于楠木纯林。这与闽楠的生物学特性及林分经营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福建林业科技》2015,(4):33-36
以广西南宁市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长过程和生物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1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平均胸径(去皮)、树高、单株材积分别达到13.4 cm、12.9 m、0.0909 m3;灰木莲树高和胸径生长均以前6 a最快,随后随林龄的增长而下降;材积生长在10年生时仍未达到峰值。2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104.73 t·hm-2,其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93.54、0.24、10.95 t·hm-2,分别占89.31%、0.23%、10.46%。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11.80 t·hm-2·a-1,不同器官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树干、树叶、树根、树枝、树皮。  相似文献   

7.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林分密度为900,1 125和1 500株.hm-2的6年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urophglla丰产示范林进行了生物量及生产力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低密度林分是高密度林分的1.48倍;林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林分比低密度林分高出16.82 t.hm-2.年均净生物量高于杉木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的水平,分别达到22.57,24.85和25.37 t.hm-2a-1.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并出现W干> W根> W枝>W皮>W叶>W果的规律.林分结构以中密度林分合理,叶面积指数最高,干材生物量达63%以上.在湘南低山丘岗区发展潜力大,可作为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培育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不同树种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Ⅰ、岷江柏Ⅱ、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和辐射松(Pinus radiata)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40.3707 g、82.2402 g、37.7339 g、34.2295 g、26.6739 g,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769.186 kg·hm-2、272.215 ks·hm-2、72.297 kg·hm-2、68.87 kg·hm-3 和56.016 kg·hm-2.(2)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的根桩、粗根、中根和小根(Φ>2 mm)的根系生物量总和占单株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87%、58.99%、76.8%、83.0%和35.79%,不同树种细根生物量(Φ<2 mm)占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辐射松(64.2%)>岷江柏Ⅱ(41.0%)>榆树(23.2%)>岷江柏Ⅰ(17.1%)>刺槐(17.0%).(3)林木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关系密切,回归分析表明林分根系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符合线性关系.(4)不同林分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岷江柏Ⅰ>岷江柏Ⅱ>刺槐>榆树>辐射松,岷江柏Ⅰ生产力最高,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达128.20 ke/hm-2·a-1,辐射松生产力水平最低,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只有14.00 kg·hm-2·a-1,仅为岷江柏Ⅰ的10.9%.  相似文献   

9.
闽南山地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德化葛坑国有林场1996年种植的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20年生秃杉人工林单株平均生物量为202.56 kg,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67.74、34.81 kg,分别占个体总生物量的82.81%、17.19%;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根桩叶枝粗根细根中根。秃杉林分总生物量达177.75 t·hm~(-2),其中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176.23 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9.14%;凋落物的生物量含量比较小,只有1.52 t·hm~(-2),仅占林分总生物量的0.86%。20年生秃杉人工林的生产力为11.87 t·hm~(-2)·a~(-1),各器官生产力大小排序为:树干树叶树根树枝。  相似文献   

10.
南宁马占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与贮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南宁市马占相思人工林3个不同年龄阶段(4,7和11年生)生态系统的碳素密度、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为455.4~494.5 g·kg-1,各器官碳素密度表现为:皮>干或叶>枝>根;同一林分中各层次碳素密度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0~80 cm土层中碳素密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3个年龄阶段马占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分别为117.63,176.70和202.08 t·hm-2,其中乔木层分别占25.67%,46,10%和50.91%,灌木和草本层分别占1.82%,1.65%和1.62%,土壤层分别占69.84%,49.62%和44.59%,凋落物层分别占2.68%,2.34%和2.88%;3个年龄阶段林分碳素年净固定量分别为10.66,15.70和12.55 t·hm-2a-1,其中乔木层碳素年净固定量分别为7.54,12.14和9.36 t·hm-2a-1,占林分总量的70.17%,74.14%和74.58%;凋落物层碳素年固定量分别为312,3.56和3.191 t·hm-2a-1,占林分总量的70.17%.74.14%和74.58%.  相似文献   

11.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它是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产者,对保护海湾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植物生物量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红树林生物量的研究,对于了  相似文献   

12.
对海南岛尖峰岭35年生鸡毛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特点、净初级生产力和林分生长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达285 53t·hm-2,其中树干为190 82t·hm-2,树皮为19 19t·hm-2,树枝为35 93t·hm-2,树叶为7 96t·hm-2,根为31 63t·hm-2,鸡毛松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比例为树干∶树枝∶根∶树皮∶树叶=24 0∶4 5∶4 0∶2 4∶1 0。12~22cm径级的立木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70 9%,而8m以下的树干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的80%以上。1~25a内生物量增长迅速,年平均净生产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25a后生物量增长相对较慢,进入生长的平稳期。35a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力可达10 34t·hm-2·a-1,最大可达13 99t·hm-2·a-1,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在宁夏六盘山南部林区香水河小流域,调查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层次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的活体植被总生物量(t·hm-2)差别较大,依次为华山松(102.70)>桦木林(84.42)>山杨林(79.97)>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8.37)>疏林(44.91),按各类森林面积加权平均为78.37,远高于灌丛(20.77)、草地(1.07)和草甸(2.29)。各类森林的枯落物现存量(t·hm-2)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21)>华山松林(11.99)>桦木林(10.90)>山杨林(7.67)>疏林(7.06),也都远高于灌木林(3.13)、草甸(0.82)和草地(0.49)。森林生物量集中在乔木层(占91.04%),灌木层仅占8.09%,草本层更低至0.87%。森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乔木层为树干(54.06%)>枝(21.04%)>根(16.92%)>皮(5.34%)>叶(2.65%);灌木层为枝干(62.68%)>根(30.55%)>叶(6.77%);草本层为地上茎叶(58.82%)>根(41.18%)。乔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的平均值为4.49,几种阔叶林都在4.0左右,但华北落叶松林为6.41,华山松林为5.80,都远大于灌木林的2.82、草地的1.89及草甸的1.20。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均随林龄和林冠郁闭度的增大而几乎线性增加,并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密度超过900株·hm-2后生物量增速减缓并渐趋其最大值。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1月至2003年10月在福建沿海中部惠安县崇武镇赤湖林场用收集筐法收集木麻黄凋落物,分析了凋落物各组分的归还量;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木麻黄凋落物的热值,并测定分析了凋落物各组分的灰分含量.结果表明:木麻黄人工林的凋落物归还量为14.18 t·hm-2·a-1,其中小枝占72.21%,枝条占23.41%,球果占2.68%,其余部分占1.69%.归还分布情况是:4-9月为归还高峰期,占总归还量的68.48%,其它月份占总归还量的31.52%.凋落物各组分灰分含量平均值顺序为:花(5.32%)>小枝(4.90%)>枝(4.69%)>球果(3.20%);凋落物干物质热值平均值顺序为:小枝>(21.11 Kj·g-1)>花(20.96 Kj·g-1)>球果(19.91 Kj·g-1)>枝条(19.89 Kj·g-1);凋落物去灰分热值的顺序为:小枝(22.19 Kj·g-1)>花(22.18 Kj·g-1)>枝条(20.87 Kj·g-1)>球果(20.63 Kj·g-1).整个林分的能量归还量为294.55 GJ·hm-2·a-1,其中小枝占主体,归还量为215.79 GJ·hm-2·a-1,其次是枝条66.07 GJ·hm-2·a-1,再次是果7.66 GJ·hm-2·a-1,花最小5.02 GJ·hm-2·a-1,各月的能流变化与凋落物生物量相似.  相似文献   

15.
对建立在广东开平的尾叶桉MLA6年生无性系施肥试验林进行了生物量和养分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尾叶桉MLA无性系幼林早期施肥促进了无性系的生长,也促进了生物量的增加。生长最佳的施肥处理N75P200K50,其6年生的生物量最大,地上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分别为65 95、54 94t·hm-2,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2 37和2 36倍,分别是最大施肥量处理N75P300K75的1 65倍和1 67倍。通过胸径和树高与生物量建立的回归方程,可预测尾叶桉MLA无性系单株或林分生物量。叶片的N、P、K含量较高,施肥促进了尾叶桉无性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16.
山西太岳山典型灌木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收获法研究了山西太岳林区榛子,虎榛子,黄刺玫3种有代表性的灌木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3种灌木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54.3.43.3,35.7t.hm^-2,其中木本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占落总生物量比例为:榛子群落75.67%,9.9%,14.4%;虎榛子群落80.3%,8.7%,11.0%,黄刺玫群落76.7%,11.0%,12.3%,在活生物量的构成中,3种妙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占32.7%,30.6%,34.7%;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占67.3%,69.5%,65.3%;这种生物量结构与同一地区的乔木林生物量的结构正好相反,对灌木树种生物量的相对生长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树种的总生物量,枝干生物量及叶生物量与基径平方乘高(D2H)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表现出与乔木树种类似的相对生长规律,关系式W=a(D^2H)^b可较好地描述这种规律。  相似文献   

17.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径级标准木收获法,研究了从幼林到成熟林的5种不同林龄的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树木干物质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其比例与径阶大小无关,而与发育阶段有关.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平均木在18 22a生物量年增加速率最大,而林分是在12 18年生.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占48%以上)随林龄增加而增加,而枝、叶、皮刚好相反,18年生以前,根所占百分比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此后趋于稳定.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干、枝、根、皮、叶.8、12、18、22、30年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33.94、89.94、204.51、223.71、234.14t.hm-2,净生产力为:6.24、11.14、15.63、14.07、11.93t.hm-2.a-1.中龄前,生物量按径阶分布的规律与株数按径阶分配规律相似,多呈左偏态,此后呈右偏态,峰值比株数按径阶分布向右移动1 2个径阶.培育纸浆材林,在18年生前利用最佳.  相似文献   

18.
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定向培育过程中的密度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浮市造林后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密度(625、833、1 111、1 667、2 500株·hm~(-2))林分平均树高、优势木高、胸径、保留率和枝下高等生长指标进行连续4年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米老排林分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保留率、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显著减小,而枝下高、林分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显著增加。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造林密度对林分高生长的影响比较小。造林后第6年,密度1 667株·hm~(-2)林分的平均树高最大(11.4 m),优势木高以密度1 111株·hm~(-2)林分的最大(13.3m),树高连年生长量以密度625株·hm~(-2)林分的最大(1.5 m·a~(-1));密度625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14.3 cm、2.5 cm·a~(-1)、0.097 3 m~3和0.038 2 m~3·a~(-1),比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分别增加27.7%、81.0%、49.0%和82.4%;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枝下高、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6.0 m、149.4 m~3·hm~(-2)和44.8 m~3·hm~(-2)·a~(-1),分别是密度625株·hm~(-2)林分的2.61、2.52、1.95倍。[结论]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米老排初期生长的影响,对米老排人工林的培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对2008年冰雪灾害后广东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九峰山不同海拔受损阔叶林枯落物量、持水量、持水率、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枯枝落叶层总量为25.34 t·hm-2,其中叶、枝、干分别为8.84、6.01、10.49 t·hm-2;枯落物量及各组分的比例与样地植株受损形式、受损比例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