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Although water and energy resources are well-recognized concerns regard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little specific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both water and energy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water and electricity-use patterns in Shenzhen, South China during 2001-2009. A curve regression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nd electricity use pe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n Shenzhen and its three sectors, i.e., agriculture, industry &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ial life & services. Results showed that agriculture only covered less than 10%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use in Shenzhen, while industry &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ial life & service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0%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use in Shenzhen,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city'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water and electricity use per GDP in agriculture was the biggest among three sectors in Shenzhen during 2001-2009, which means inefficiency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use in agriculture. Due to transitioning to advanced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both water and electricity use per GDP in industry & construction decreased during 2001-2009 and their utilization efficiencies gradually increased over time. The same held true for those in residential life & services transformed toward modern business, creative culture, finance services, etc. Derived from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competing for limited water and electricity resources, agriculture in Shenzhen has been gradually substituted by industry &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ial life & services, with much higher efficiencies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use.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will not be sustainab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except high-tech intensive agriculture with low water and energy cost. Furthermore, by means of curve regression, we foun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quadr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use per GDP and electricity use per GDP in the entire city and its three sectors. Suitabl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advancement was a very effective way to save water and energy for modern cities. Thi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systematic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allocation and use in agriculture, industry &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ial life & services in a city.  相似文献   

2.
开展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高集约利用程度,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有限土地供给的矛盾,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以地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测为例,建立了南通市地均GDP预测的灰色模型,并预测了2008~2020年南通市的地均GDP。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探讨了南通市地均GDP受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建设用地非农产值、建设用地增量、建设用地面积影响的程度,并提出了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调整方向。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为今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对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EKC曲线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山东省1981~2007年的经济和环境数据,通过建立人均实际GDP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对数和多项式模型,具体分析了典型环境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在研究时段内(1981~2007),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实际GDP之间呈倒"U"型关系,而SO2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实际GDP之间呈"三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中国薪材利用的基本状况,指出中国薪材资源总体而言是在不断减少的,农村人口不同程度地缺少薪材。其次,文章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薪材消费与相关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在影响薪材利用的相关因素中,与薪材消费相关性由强到弱的因素是乡村人口、人均GDP和人均商品性能源消费量。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经连续30年成为世界化肥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也长期居世界高位水平,化肥的过量施用既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也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收集了美国、加拿大等12个典型国家1961—2015年的人均GDP和化肥消费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法得出各国人均GDP与化肥消费量显著相关(P<0.05),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在8000~13 000美元区间时,化肥消费量由增长阶段进入稳定或降低阶段。从我国目前人均GDP(>8000美元)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化肥的历史消费轨迹来看,我国的化肥消费量已经具备了从增长阶段转变到稳定阶段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田飞  张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842-17844
兼顾政府的经济实力(供方)和贫困群体的实际生活状况(需方)来确定贫困线更符合我国实情。参照7个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GDP指标与贫困线之间的关系,建立5个供方贫困线预测模型。依据数据本身、我国国际地位、我国经济实力和党中央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等原则选择一个最佳模型。若采用美国模型,2008年我国供方贫困线为年人均18972元。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演变问题,开展农业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研究,验证农业经济增长与农用化肥使用量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方法】本文采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我国及31个省市1952到2007年间的化肥、人口、农业总产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除少数省市外,我国和大部分省市的化肥投入量无论在人均还是总量上都与人均农业总产值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且均已出现拐点并跨越峰值,说明我国化肥的投入量已出现整体的下降趋势。而部分出现倒U的省市化肥投入量还将持续增长一段时间。【结论】总的来说,我国化肥投入为增产手段的趋势已基本得到了扭转,人们消费行为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消费也在渐渐提高,其中对水产品的消费也随着增加。为给水产品相关企业的决策和政府管理提供政策借鉴,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选取上海地区作为分析对象,以上海市人均GDP,消费者价格指数水产品的产量作自变量,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作为因变量,并以2000年为划分点考察了两个时间段上海市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影响因素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1999年之前影响水产品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DP,2000年之后影响水产品消费量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人均GDP和水产消费价格指数及水产品产量,还包括一些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9.
提出基于小波分析,GM(1,1)模型和AR(P)模型结合的预测方法。通过多分辨率小波分解,将中国人均GDP依尺度分解成不同层次,对低频部分和高频部分分别进行重构,然后对每层建立不同模型进行预测,再合成得到所需的预测值。实例验证,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协整理论.根据福建省197842007年度数据.对福建省财政收入与三大产业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财政收入与三次产业GDP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2)福建省财政收人对第一产业GDP的弹性大于1,而对第二产业GDP和第三产业GDP的弹性小于1;(3)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第一产业GDP和第二产业GDP不是财政收入的Granger因.财政收入也不是第一产业GDP和第二产业GDP的Granger因。在滞后期为1的情况下,第三产业GDP是财政收入的Granger困,但财政收入不是第三产业GDP的Granger因.  相似文献   

11.
对世界小麦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世界小麦消费总量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数量关系。以此为基本背景对中国小麦消费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展望。指出在关注小麦消费总量长期变化趋势的同时。更应关注影响中国小麦短期消费量变化的暂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二恶英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恶英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GDP的关系。[方法]利用公式“源强=排放因子ב活动率’”估算出二恶英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研究二恶英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GDP的关系。[结果]根据二恶英(PCDD/Fs)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log(PCDD/Fs)-log(CO2)曲线,log(PCDD/Fs)和log(CO2)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二恶英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二恶英排放量与GDP做出log(PCDD/Fs)-log(GDP)曲线,log(PCDD/Fs)和log(GDP)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二恶英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GDP存在相关性。log(PCDD/Fs)-log(CO2)和log(PCDD/Fs)-log(GDP)曲线都显示出良好的相关性。[结论]该研究表明高GDP地区也是二氧化碳和二恶英排放量较高的地区,技术水平的地区差别没有导致二氧化碳和二恶英排放量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国民经济产值变化之间关系,以便更好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及相关农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来提高国民经济产值.结合回归分析法,运用软件SPSS 17.0的相关性分析功能,对金沙县(研究区)近10 a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平均每增加1 hm2建设用地,GDP增长7...  相似文献   

14.
李艳  邓良基  魏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78-5082
以多年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和衡量乡镇经济状况的指标GDP为基础数据,以经济效益好的乡镇为样板,通过多元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乡镇经济状况(GDP)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原则和模型,并对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乡镇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目标优化和效果预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稳定了耕地数量,适量增加了园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度减少林地,使全区GDP总量和单位面积量增加了近1倍,同时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及非参数统计方法(卡方检验和K-S检验法)对广西1950年至2006年共57年的GDP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最佳准则(即AIC准则)下建立了ARIMA(1,2,1)时间序列模型,并利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对此模型进行了适应性检验,然后利用2001年至2006年的实际值与该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比较.最后,本文利用该模型对广西未来五年的GDP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特征,运行原则和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比重与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运用对比分析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90~2007年江西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江西省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生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退耕还林生态政策实施10年来森林覆盖率和GDP变化及二者相关度,对目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后续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提供参考。结合退耕还林实践经验和统计资料,对退耕还林前后森林覆盖率和GDP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对GDP和森林覆盖率的相关度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10年来,我国整体平均森林覆盖率和区域森林覆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区域差异性较大。GDP和森林覆盖率的纵向和横向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说,森林覆盖率和GDP二者高度相关,但区域关系表明二者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为此,在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应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个性化退耕还林政策。  相似文献   

19.
边境贸易是毗邻国家间特有的一种贸易方式,是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与中亚五国地理上紧密相连,为双方开展更深层次的边境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分析了新疆与中亚五国边贸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新疆边贸发展与GDP增长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提高双方边贸绩效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灰色GM(1,1)预测模型及其在甘肃省GDP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介绍灰色预测方法GM(1,1)模型的构造与检验的基础上,对甘肃省近年来GDP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GM(1,1)预测模型,应用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两种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实证检验表明,预测模型可靠,精度较高。应用模型预测得出2011年甘肃省的GDP将突破5000亿,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