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梨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木虱属,是中国梨树主要害虫之一,梨木虱也叫中国梨木虱,分布很广,近几年在我省各梨产区发生呈严重趋势.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成虫分冬型和夏型.冬型成虫体长2.8-3.2mm,体褐色,头顶及足色淡,触角顶部有丫叉,雄虫腹部瘦,体小,腹面有黑白相间环状纹,雌虫腹部肥大,腹面有红黑相间的环状纹;夏型成虫体小,长2.3-2.9mm,体色由绿至黄变化很大,翅上无斑纹,成虫.胸背均有4条红黄色或黄色纵条纹,静止时翅呈屋脊状叠于体上.  相似文献   

2.
菊花瘿蚊雌蚊释放性信息素的确定和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菊花瘿蚊(Rhopalomyia longicauda)性信息素进行有效提取,本文对菊花瘿蚊成虫性行为进行了室内观察和田间诱捕试验,研究了菊花瘿蚊性信息素释放和求偶的行为规律,并用溶剂浸提和空气收集法提取了菊花瘿蚊性信息素。结果表明:菊花瘿蚊雌蚊羽化高峰期迟于雄蚊1-2 h,雌蚊羽化后5 min左右即外伸产卵器吸引雄蚊交配。活体雌蚊诱捕器田间诱捕雄蚊(233±16.3)头/24 h,活体雄蚊诱捕器诱捕雌蚊0头/24 h、雄蚊(1±0.6)头/24 h,说明雌蚊对雄蚊有引诱作用,而雄蚊对雌蚊、雄蚊均无引诱作用,菊花瘿蚊由雌蚊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蚊交配。“Y”型嗅觉仪测定表明,雌蚊溶剂浸提和空气收集法获得的提取物对雄蚊有引诱作用,且二者引诱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655),雄蚊对雄蚊提取物无选择性,说明2种方法均从菊花瘿蚊雌蚊提取到了性信息素。提取物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空气收集法提取到的雌蚊特有组分的色谱峰面积是溶剂浸提法在该处组分色谱峰面积的2.86倍,说明空气收集法是提取菊花瘿蚊性信息素的更为有效方法。获得含有性信息素的提取物为菊花瘿蚊性信息素化学结构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 Linnaeus)成虫交配行为的观察和Y型管生测仪的生测研究表明,释放化学信息是引起青杨脊虎天牛成虫交尾的主要通讯方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试虫正己烷提取物的定性检测,进一步证明了雌虫释放短距离性信息素,雄虫接触后释放较长距离挥发性物质的推断.雄虫释放的化学物质通过空气传递给雌虫,而后进行交尾.  相似文献   

4.
为生物防治棉大卷叶野螟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棉大卷叶螟雌虫性信息素对雄虫的诱集作用,在野外和室内用棉大卷叶野螟雌虫及其性信息素提取物对雄虫进行诱集试验.研究发现:1~7日龄雌成虫及相应日龄雌成虫性信息素提取物随着日龄的增高,对雄蛾的引诱力逐渐降低;随着距离的加大,其诱集作用亦逐渐下降;1~7日龄雌成虫性信息素提取物对雄成虫...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颈盲蝽大量取食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是防控薇甘菊的重要天敌昆虫。为了研究薇甘菊颈盲蝽的化学信息物质,对薇甘菊颈盲蝽不同部位用正己烷浸提,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头、胸腹、后肠部位的化学成分;使用Y型嗅觉仪分别验证了雌成虫、雄成虫对6种化合物的行为反应,并结合野外诱捕试验验证了6种化合物对薇甘菊颈盲蝽的引诱效果。从薇甘菊颈盲蝽虫体各部位共检测出36种化合物,嗅觉行为测试结果显示,十六烷酸和豆甾醇在浓度为10-5g/m L时对雄成虫有最佳的引诱作用,正趋向率分别为(78.00±8.37)%和(65.00±5.70)%。野外诱捕试验进一步证明,十六烷酸在浓度为10-5g/m L时对薇甘菊颈盲蝽雄成虫有最佳的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6.
甲基丁香酚挥发物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甲基丁香酚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引诱效果。[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不同生理状态下(性成熟与性未成熟)桔小实蝇两性成虫在不同时间内(5、10、15、20、30、40、50和60 min)对不同剂量甲基丁香酚(0.001、0.010、0.1000、1.000和10.000 mg)挥发物的反应。[结果]甲基丁香酚对桔小实蝇对性成熟雄虫有显著引诱作用,但对性成熟雌虫及雄虫、性未成熟雄虫均无引诱作用。测试剂量为0.001 g时性成熟雄虫在10 min时即对甲基丁香酚产生显著反应;在测试剂量达到0.01 g以上时,性成熟雄虫均在5min时即产生显著反应。[结论]甲基丁香酚仅对性成熟雄虫有引诱作用,对性未成熟雄虫、未成熟雌虫、成熟雌虫无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7.
松墨天牛对雪松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改进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健康雪松枝条精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主要为萜烯类化合物。利用嗅觉仪和触角电位(EAG)仪比较分析了松墨天牛成虫对健康雪松枝条挥发物的嗅觉反应和触角电位反应,及其对健康木挥发物的日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交配前雄虫对挥发物的敏感性较雌虫强,15日龄前雌、雄虫的EAG反应值随日龄的增加而升高,未交配天牛对健康木挥发物表现为正趋性,已交配天牛则表现为负趋性;雌虫12日龄和雄虫9日龄正趋性最强,说明不同日龄的松墨天牛成虫对雪松挥发物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选择性。雌、雄天牛之间在EAG和嗅觉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两者对寄主挥发物的行为感受机制相同。  相似文献   

8.
华山松木蠹象性信息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利用华山松木蠹象性信息素防治华山松木蠹象提供理论依据,对华山松木蠹象性信息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观察,确定华山松木蠹象信息素释放的高峰期在19:00~20:00,华山松木蠹象信息素活性粗提物的制取应在这一时段进行;(2)华山松木蠹象雌成虫性信息素粗提物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用甲醇和乙醇作为溶剂浸提雌成虫性信息素腺体,所得粗提物对雄成虫均显示引诱活性,甲醇浸提液显示出较强的活性;(3)采用GC/MS方法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甲醇和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得到的性信息素粗提物均分离出12种化学物质.用甲醇作为提取液得到的粗提物鉴定出6种化合物,为十一烷、十二烷、十六碳烯酸甲酯、十六烷酸甲酯、十八碳烯酸甲酯和十八烷酸甲酯;用乙醇作为提取液得到的粗提物鉴定出化合物5种,为十六烷酸甲酯、邻苯二甲酸甲酯、十八碳烯酸甲酯、十八碳二烯酸甲酯、十八碳酸甲酯.  相似文献   

9.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香梨(Pyrus brestschneideri Rehd.)果实挥发物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雌虫的引诱活性,结合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对香梨成熟果实的挥发物进行收集,并应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寻找桔小实蝇雌虫引诱化合物,为进一步深入开发桔小实蝇雌虫引诱剂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香梨成熟果实气味对桔小实蝇雌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GC-MS分析表明香梨挥发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10种含量大于0.5%的酯类物质,分别为己酸乙酯(28.65%)、乙酸乙酯(21.96%)、丁酸乙酯(15.48%)、辛酸乙酯(4.80%)、正己基乙酸酯(3.50%)、2-甲基丁酸乙酯(3.33%)、(R)-(+)-柠檬烯(1.89%)、水芹酸乙酯(1.18%)、正十四烷(0.54%)和α-法尼烯(0.52%)。可见,成熟香梨对桔小实蝇雌虫具有明显的嗅觉引诱作用,推测上述10种酯类物质是香梨引诱桔小实蝇雌成虫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康敏  马艳粉  李正跃  余菊芬  肖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40-14742
[目的]探讨马铃薯薯块挥发物对马铃薯块茎蛾的引诱效果。[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马铃薯块茎蛾成虫对自然贮存不同时间(0、15、30、45、60d)完整的和切开的马铃薯块茎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不论是新鲜的还是放置不同时间的完整马铃薯块茎释放出的气味对马铃薯块茎蛾雌、雄虫均无显著引诱效果。剖开的新鲜马铃薯块茎能显著引诱已交配雌蛾,但对处女雌蛾和雄蛾无显著引诱效果。室内自然放置15d以上的马铃薯块茎被切开后所产生的气味不能显著引诱雌、雄两性成虫。剖开的新鲜马铃薯块茎气味不能显著加强雌性信息素对雄虫的引诱效果。[结论]剖开的新鲜薯块挥发物对马铃薯块茎蛾雌虫有显著的产卵引诱效果。但对两性成虫的交配行为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寄主大小模型认为寄生蜂后代性比与寄主大小相关,寄生蜂倾向于在大寄主上产出更多雌性后代,在小寄主上产出更多雄性后代。探讨了以家蝇蛹为寄主时,蝇蛹佣小蜂后代产量和性比变化;单次寄生情况下,寄主大小及寄生顺序对寄生蜂后代性比等影响。结果表明,蝇蛹佣小蜂的产卵期为(8.93±3.34) d,单头雌蜂能产雌性后代(34.11±16.34)头和雄性后代(11.04±8.87)头,且雄性百分比为0.24±0.11。随成蜂日龄的增大,寄生蜂产生雄性后代的比率显著增加。蝇蛹佣小蜂在寄生家蝇蛹时,会优先选择寄生个体较大的蛹;在单次寄生的情况下,蝇蛹佣小蜂倾向于在较大的家蝇蛹内产出更多的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12.
Host-plant volati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cues for herbivores in search of resources, mates and oviposition sites in complex environments. Plant volatile-based attractants can be developed for pes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Previously, we indicated that mated female adults of 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showed choice preference behavior toward 2-hexenal and benzaldehyde. Our objective her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host-derived attractive volatiles in attracting C. chinensis under laboratory and field condition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ratio and concentration of volatiles derived from Vigna radiata play critical roles for C. chinensis in locating this host. Therefore, we collected and identified the volatiles of mungbean by using headspace collection and GC-MS.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ratios and concentrations of two compounds (2-hexenal and benzaldehyde) that elicit C. chinensis searching behavior were examined in Y-tube olfactometer assays. The combination of 300 μg μL−1 2-hexenal and 180 μg μL−1 benzaldehyde loadings exhibited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attracting C. chinensis (82.35%). Compared to control traps, the adults were significantly attracted to traps baited with blends, and more attraction to females than males was found for blend traps in the field experiment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blends of this specific concentration and ratio of benzaldehyde and 2-hexenal can be used in traps as attractants for C. chinensi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3.
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arenicola staudinger)是为害沙柳(Salix psammophila)根部的一种钻蛀性害虫。通过对沙柳木蠹蛾羽化行为、性比和寿命的调查,对各日龄雌蛾求偶和交尾发生时间的统计分析,明确了沙柳木蠹蛾性行为的动态节律。结果表明:沙柳木蠹蛾在19:00~21:00羽化最为集中;雌雄性比平均为0.66∶1;成虫平均寿命4.8±2.2d,其中雌蛾的寿命稍高于雄蛾。雌蛾在进入暗期1~2h内求偶行为明显,最大求偶百分率出现在羽化后的第二晚。1日龄成虫的交配高峰在暗周期的前2h,而2~4日龄成虫的交配高峰是在暗期的1h内;交配持续的平均时间为38.41±11.42min。随着蛾龄的增大,雌虫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发生的时间提前。沙柳木蠹蛾的性活动高峰出现在羽化后连续3个暗周期的前半段,可作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沙柳木蠹蛾最佳时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美洲棘蓟马对12种不同蔬菜和1种非蔬菜的偏好性,并通过对数线性模型和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美洲棘蓟马成虫对13种寄主植物的寄主偏好性及产卵选择性具有显著差异.该虫成虫在南瓜上分布最多,平均每株寄主植物达到23.5头,在油菜上的产卵量最大,每株达50.3粒.黄瓜、南瓜、油菜、黄豆和辣椒上成虫分布量每株均在10头以上,显著多于其他寄主;而上述5种寄主上的每株产卵量也均在30粒以上,显著多于除豆角以外的其它寄主.该虫在黄瓜上发育最快,15d左右即可完成其整个未成熟期;在辣椒上未成熟期存活率最高,为80.1%.上述结果将为该虫入侵风险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柽柳和管花肉苁蓉为材料,研究了多效唑对柽柳生长和柽柳-管花肉苁蓉物质分配的调控作用。多效唑喷施试验结果:1)降低了柽柳株高,降低范围为7.9%~12.2%。2)提高了柽柳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升高幅度分别为19.4%~70.4%和19.0%~69.4%。3)增加了柽柳干物质向管花肉苁蓉的分配比例,管花肉苁蓉单株生物量增加8.2%~35.9%。4)当多效唑浓度为1.0~2.0g/L时,管花肉苁蓉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累积量均高于对照。5)多效唑适宜喷施浓度为:1.5~2.0g/L。结果表明,多效唑具有通过抑制柽柳徒长、提高柽柳光合速率和增加柽柳同化物向管花肉苁蓉的分配而提高管花肉苁蓉生物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的羽化和生殖昼夜节律,在自然光周期和温湿度条件下对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了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合成量与日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在化蛹后11 d,雄蛾在化蛹后12 d分别出现羽化高峰;雌雄蛾的羽化行为均发生在光期前2 h(02:00)至暗期3 h(21:00),雄蛾羽化高峰期为光期6 h(09:00),较雌蛾(11:00)提前2 h。雌蛾羽化约2 h后开始求偶,1日龄雌蛾的求偶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其他日龄的雌蛾仅在光周期开始后的1 h内求偶率降至当日最低(75%),其余时间达到或接近100%;2日龄雌蛾体内的性信息素合成量最高,以后逐日下降。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室内交尾高峰期发生在光期11 h(14: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6 h(00:00)。产卵高峰期发生在光期3 h(06: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2 h(20:00)。综上可见,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7.
多数昆虫能够进行多次交配,随寄生蜂雄蜂交配次数的增加,雄蜂体内精子减少,雌蜂获得的精子数量减少,产下更多的单倍体卵,发育为雄性后代;一些单寄生性的寄生蜂雌蜂一生仅能够交配1次。描述了蝇蛹金小蜂雌雄蜂的交配行为,探讨了雄蜂交配次数对雌蜂后代产量等的影响以及雌蜂的可交配次数。结果表明,交配过程包括求偶、交尾前期、交尾和交尾后期;雄蜂已交配的次数并不能够显著影响其配偶的寿命、产卵期和后代总数量,但显著影响到其配偶的雌、雄后代数量和性比。随雄蜂交配次数的增加,与之交配的雌蜂的后代雄性百分比显著增大,雌蜂在产卵期内更早地出现较多雄性后代,体内精子不足的现象更加明显。无论已交配的蝇蛹金小蜂雌蜂在产卵期中是否出现精子不足,均不能再次完成交配。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对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 Flkv.)成虫生物学特性及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雄成虫出现的时间比雌成虫早24—36h。雌成虫羽化后24—42h为性信息分泌高峰期;羽化后30—48h的雄成虫对性信息素反应最敏感,故雄成虫提前羽化对交配有利。雌成虫无重复交配现象;雄成虫可重复交配,最多可达4次左右。雌、雄成虫在交配过程中有一定的行为反应。补充营养和交配次数对成虫寿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