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皮肤寄生虫白点虫的感染所造成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大多数气候带内的淡水养鱼场的一个主要问题:水过滤能去除白点虫分裂体(从而阻止孢囊体和自游体的形成)。当结合使用一种对环境呈中性影响的化合物——过碳酸钠(SPC)——通过释放过氧化氢来消除具有感染性的自游体,则白点虫感染就可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用各种浓度(8,16,32和64mg/L),温度(11-13和21—22℃)和处理时间,对SPC作了测试,并与传统上使用的抗自点虫化学品甲醛(FA)作比较:发现SPC比FA效率更高,但温度和浓度对寄生虫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产科技情报》1999,26(4):187-189
二、白点病(Cryptoearyoniasis)白点病是石斑鱼养殖中的常见病,也是危害最大的鱼病,台湾省几乎全年皆有发生,往往造成业者很大的损失。1.病因由海水白点虫(Cryptocaryoniritans)引起,其生活史及寄生情况与淡水鱼的白点虫(...  相似文献   

3.
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及白点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集约化海水养殖过程中,很多寄生性原虫都能很好地生长繁殖,其中,海水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海水小瓜虫学名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形成针头大的小白点,所以生产上俗称“白点病”。该寄生虫会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菌的继发感染。在自然情况下,野生的海洋鱼类很少受到海水小瓜虫的严重感染,因为宿主的聚集密度不够,虫体的繁殖量不足以达到严重感染的程度。然而,在水泥池、室内的水族箱或渔排的网箱等高密度鱼类养殖场所,虫体就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而致病。  相似文献   

4.
二、白点病(Cryptoearyoniasis)白点病是石斑鱼养殖中的常见病,也是危害最大的鱼病,台湾省几乎全年皆有发生,往往造成业者很大的损失。1.病因由海水白点虫(Cryptocaryoniritans)引起,其生活史及寄生情况与淡水鱼的白点虫(...  相似文献   

5.
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又名"海水小瓜虫病"。由于寄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海水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白点为症状,在水产养殖行业俗称"海水鱼白点病"。该病流行的海水鱼种类多,传染速度快、防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对海水鱼养殖业危害极大。本文借鉴众多学者对刺激隐核虫的研究,从刺激隐核虫的发现、病原、症状、流行、致病原因等方面进行概括,探讨了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调查和养殖试验,总结了海南省石斑鱼养殖期间常见的寄生虫病原种类:海水小瓜虫、车轮虫、淀粉卵涡鞭虫、固着类纤毛虫、盾纤毛虫、指环虫、本尼登虫、海水水蛭等。分析了石斑鱼感染各类寄生虫后的症状,并介绍了相应的药物治疗和综合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7.
3.寄生虫性疾病(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8.
3.寄生虫性疾病 (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 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鮰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9.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原生纤毛类寄生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海水硬骨鱼类并导致死亡,给海水鱼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刺激隐核虫体表寄生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鱼类黏膜免疫机制的良好病原模型,可为高效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展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已有研究表明,受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斜带石斑鱼皮肤黏液或其培养上清液能使幼虫发生阻动,由皮肤中的抗体分泌细胞产生的特异性IgM抗体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刺激隐核虫感染时,多种免疫细胞如NCC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寄生虫周围聚集,趋化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量在寄生虫感染部位上调,暗示其调节的免疫细胞也参与抗虫免疫;此外,研究发现黄斑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具有天然抗性,其血清和皮肤黏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和滋养体均具有杀灭作用,已从其血清中分离到一种天然抗虫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免疫实验证实疫苗防控刺激隐核虫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秋季是金鱼易发白点的季节,由于秋季日昼温差关系,金鱼及易感冒,诱发白点病。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是体外寄生虫中最厉害的一种。如不及时根治,极有可能造成全缸感染,以至死亡。小瓜虫成虫游的很快,他们穿透表皮的粘液层,到达体表。以  相似文献   

11.
网箱养殖翘嘴红鲌小瓜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养殖业户常常面临寄生性原虫的困扰,其中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小瓜虫学名为多子小瓜虫,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淡水鱼类的体表、鳍和鳃上,形成小白点,所以在生产上称之为“白点病”。该寄生虫会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菌的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2.
海信 《齐鲁渔业》2002,19(1):30-30
症状与危害:病鱼游于水面,鳃上粘液增多,鳃丝末梢发白、溃烂,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若不及时处理,上述症状出现2日后即开始死鱼。幼苗感染 100只虫、成鱼感染 1000只虫即可出现大量死亡。日死鱼可达 3%~5%,幼苗死亡率更高。 病原海盘虫是锚首科海盘虫属单殖吸虫的总称,我国有20多种,是海水鱼类常见的寄生虫。其形态结构与寄生于淡水鱼类的指环虫十分相似,常被误作指环虫。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指环虫全部寄生于淡水鱼中。而海水鱼鳃部类似结构的寄生虫主要为海盘虫。肉眼仔细现察红的鳃丝,可…  相似文献   

13.
康惠 《内陆水产》1985,(3):34-34
在夏花培育和鱼种越冬期间常发现有的鱼身上和鳃部长着许多白点,将长有白点的鳃组织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不一会就可看到小如针尖的白点在水中不停翻滚,这些小白点是小瓜虫的胞囊。  相似文献   

14.
对养殖松江鲈鱼主要病害的诊断和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性烂鳃病、鞭毛虫病、车轮虫病是暴发性疾病,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病原体为小车轮虫和指环虫的烂鳃病,病鱼的躯干部会出现白点、白斑、溃疡等特殊症状。鞭毛虫病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该寄生虫要经过染色才可以镜检,容易漏诊。对于有些疾病的病因、病理及控制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2007、2008年福建省主要养殖区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危害最大的寄生虫疾病--刺激隐核虫病的流行情况,分析病因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水产科技情报》2000,27(1):36-37
八、鱼蛭鱼蛭俗称土虫或黑虫,是石斑鱼养殖中偶尔见到的一种外寄生虫。淡水、海水中均有分布。海水性品种较少。1.病因鱼蛭类似于陆栖的水蛭,体扁平细长,长约2~5cm,具环节,能游泳运动。体躯前后各具一个吸盘,前吸盘较小,由口部周围肌肉形成,用来吸附于宿主以吸食血液...  相似文献   

17.
八、鱼蛭  鱼蛭俗称土虫或黑虫,是石斑鱼养殖中偶尔见到的一种外寄生虫。淡水、海水中均有分布。海水性品种较少。1.病因鱼蛭类似于陆栖的水蛭,体扁平细长,长约2~5cm,具环节,能游泳运动。体躯前后各具一个吸盘,前吸盘较小,由口部周围肌肉形成,用来吸附于宿主以吸食血液...  相似文献   

18.
(1)病因及症状:病原体为小瓜虫。小瓜虫寄生处容易形成白点,肉眼可以看见,故该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全身各处遍布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不正常。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镜下可以发现有马蹄形的圆球,即可判断为小瓜虫。  相似文献   

19.
小瓜虫是重要的淡水鱼类寄生虫.小瓜虫抑动抗原是重要的保护性抗原,它在防治小瓜虫这类体表寄生虫方面有着巨大应用潜力.本文阐述了小瓜虫抑动抗原的发现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并介绍了抑动抗原免疫学研究进展.本综述旨为抑动抗原在小瓜虫疫苗研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体表寄生虫保护性抗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草鱼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养殖鱼类。我国草鱼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技术较为成熟。草鱼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多,春末夏初一般是"老三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并发症)的高发季节。根据烂鳃病发病原因可分寄生虫性、真菌性和细菌性三种。寄生虫性烂鳃病例进行镜检时,可发现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或黏孢子虫等常见寄生虫;而真菌性烂鳃病例的镜检则会发现鳃霉菌丝;细菌性烂鳃病病原包括鱼害黏球菌等。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