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99年10月21日至30日,朱镕基总理赴甘肃、青海、宁夏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时指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尤其要看到,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论陕西省的水土保持与投资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桥头堡”的重要地位 ,理应发展自身优势和潜力 ,尽快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客观分析陕西省情 ,投资环境一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生态环境又是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证明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和主体 ,保持水土就是改善投资环境。只要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不断强化领导 ,完善政策 ,严格执法 ,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 ,陕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就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必须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实施新的资源开发战略,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农业投资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移民并村、退耕还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逐步改善恶劣的环境,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简述城市污水河流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城市污水河流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污水河流五大问题,以人水和谐为指导,本着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按照改善环境与防洪排水相结合、维护自然生态与满足行洪排水要求相结合、生态湿地与滞洪蓄洪相结合的三大原则,给出相应的五大建议措施。城市污水河流水系实施生态治理不仅对城市发展主题具有巨大的提升和促进作用,而且将有助于改善当地的水体环境和沿河的投资环境,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水和谐,为城市污水河流改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应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减少自然灾害、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地区形象、发展社会经济。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决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提高全民的环境伦理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系和补偿机制,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实行建设监理制,依法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搞好城市水土保持 创建优美城市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城市水土保持作为保障城市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 ,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建设山区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来落实 ,并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防洪、城市小流域和滑坡综合治理及城市移民迁建紧密结合 ,实施了七大水土保持工程 ,取得了好的效果。介绍了开展城市水土保持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治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长治”一期工程42个小流域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为参照标准,分析了小流域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投资强度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研究区42个小流域的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按能反映三峡库区整体水平的第四类小流域推算,经过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后的整个三峡库区可增加人口承载量516.2万人;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整个三峡库区合理的投资强度(不包括劳力投入)在20世纪90年代以5.5万元/km2为宜,但目前的投资强度应随社会的发展而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福建具有自然条件、水产资源、科技力量、投资环境与开放政策等一系列发展创汇渔业的优势,为把创汇渔业迅速搞上去,几年来狠抓渔业工程建设,加强科技攻关,成果推广,组装配套,系列开发,形成了相当的生产规模,产量、效益逐年大幅度增长,从1980至1991年连上7个台阶,近三年每年创汇额均超过1亿美元。实践表明,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渔业工程,加强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改善投资环境,走渔工贸结合的新路,可有效增强创汇渔业发展后劲与竞争能力,促进创汇渔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涉及临汾市13个县市区近百条流域,7年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2.88 km2,完成投资4 43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 550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调整了项目区农业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生产条件,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80万t,增加了植被覆盖,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介绍了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万彩兵 《中国水土保持》2014,(3):F0004-F0004
<正>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土地生产率提高了近50%,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了2460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据统计,项目区约有34.5万农户130万相对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计得到明显改善,直接受益人口占项目区农户总数的71%,占少数民族农户的72%;项目投资有47%用于农民生计改善措施,新建了7778 hm2基本农田,每公顷粮食产量稳定在7500kg以上,年均增产粮食2万多t;沼气池和节柴灶减少了农民上山打柴的活动,每人每年还可节约买煤成本300元。生计改善项目的实施平均每年为每个农民  相似文献   

11.
浅谈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为我国西北、西南和华中三大区的结合部.自1989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 重点防治工程实施以来,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据第3次遥 感技术调查测算,四川水土流失仍相当严重,是影响四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头号环境问题 .因此,加快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就此笔者对如何搞好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四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云南农村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减贫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客观揭示区域农村贫困影响因素,促进区域性宏观减贫政策的有效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提高减贫成效。该文以农村贫困典型区域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贫困空间关联性,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探讨了全省129个县(区、市)2010-2015年间县域农村贫困格局、主要影响因素及空间影响效应,并分区域提出了减贫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边角"的低、中、高贫困分布格局,贫困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及滇南地区,主要涉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红河等流域地带。2)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回归结果显示,地形起伏度、到所在市政府的交通距离、农村15岁及以上文盲率、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5个因子是造成近年来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的显著影响因素,5个因子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5、0.044、0.380、-1.257和-2.132。3)农村贫困存在区域差异性,云南省区域扶贫开发需针对区域贫困程度和主要致贫因素精准施策,并强化相邻县域之间合力攻坚,巩固减贫成效。该文重点关注的空间效应是区域农村贫困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减贫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该文依据对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调研资料,通过对十三个农产品加工行业进行聚类分析,确立纺织业作为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领域,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找到了制约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两大瓶颈。藉此分析了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现存的四个基本问题,提出了发展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必须创造投资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选择规模大、创汇多、效益好的优势行业重点扶持;发展信息网络,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政策导向,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疆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作为我国最大及地理位置重要的西北边陲省份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区域开发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课题。分析了新疆水土流失的现状、特点和成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新疆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我国最大及地理位置重要的西北边陲省份,随着人口的增长区域开发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课题。分析了新疆水土流失的现状、特点和成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新疆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宏伟生态工程。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现状、生态效应及存在问题的整合分析,探讨了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规模。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1999—2011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累积751.99万hm~2,占全国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36.14%;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和内蒙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面积分别占西北地区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27.89%,21.29%,4.62%,9.80%,10.80%,13.57%和12.03%。(2)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2002—2012年西北地区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且各省(区)增加趋势一致。(3)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在提高,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空间分布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而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近10年植被恢复最快的区域。(4)2003—2014年黄河流域径流量和侵蚀量均低于1950—1995多年平均值,且年际间波动较大。(5)25°以上的坡耕地可退耕180.1万hm~2,占现有耕地的6.0%,15°~25°的坡耕地退耕面积可达296.5万hm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9%,并厘清了各省(区)的退耕规模,最后针对新一轮退耕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沼气建设具有广泛的效益。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可以得到定量结果。本文以一个县的沼气建设为例,对于20年内总投资5400万元发展沼气带来的多种效益进行了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发展沼气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的短缺,而且是促进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文章还比较了不同投资方案的模拟结果。 系统动力学的分析结果可使我们定量形象地认识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以及效益变化的动态过程和趋势,为制定发展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开发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地位。 2 1世纪初期山西水土保持运行机制的初步设想是 :基本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已积累一定的经验 ,它是发展现代水保和实行水保监理制的突破口 ,要不断完善提高 ;项目水保的比重逐渐加大 ,全省每年立项的投资在 2亿元左右 ,要坚持专业队治理 ,积极推行项目报账制 ;农户是治理开发的主体 ,要积极发展水保大户 ,充分发挥大户的典型带动作用 ;“十五”期间也要抓好城市水保 ,投资项目要向城市周围倾斜。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四川省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注重短期效益行为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锐化等原因,使得四川省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土地退化较为严重。四川省只有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才能恢复与重建一个有利于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辽宁西北地区生态问题分析与生态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全国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98-99,125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除科学技术外,政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辽宁西北地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社会、经济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从重视植被的生态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增加投入、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