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山地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化学性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土壤的化学诊断方法,分析闽南山地种植巨尾桉后各年度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杉木采伐迹地种植巨尾桉纯林6年后,土壤化学性质普遍变差,需要通过人工施肥干预才能促使土壤养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人为扰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呼吸差异及翻土后对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呼吸显著小于人工林,而有机质含量却相反;人工林翻土后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保护天然次生林、控制森林砍伐、合理使用土地,这对保持土壤肥力、控制土壤CO2排放、维持全球碳平衡及稳定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森林环境与土壤相对性研究毛静涛(延边林业学校)土壤在形成的过程中,生物、母质、气候、地形和时间是决定其性质的主要因素,通称5大因子。其中,又以生物为最活跃的因素。由于同一地区的5大因子基本相同,其发育起来的土壤的性质即是相对稳定的。但土壤形成以后,在...  相似文献   

4.
板栗幼树在全年管理过程中,秋季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时期。采用得当的技术措施,能促使树势稳定,芽体充实,平衡树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提高果树的产量和果实品质。现将管理措施介绍如下。1土壤管理无论新造幼林还是培育的幼林,每年9月下旬或10月下旬都要深翻1次土壤。此时深翻有利于土壤冻垡熟化、改良结构、消灭病虫害。翻土深度为30~40cm,可结合施基肥进行。2肥水管理栗实采收前半个月,若遇干旱天气,全园浇1遍水,能使栗实个头增大,单果重提高,且耐贮藏。采收后结合土壤深翻施足土杂肥,每hm2用量7.5万kg左…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为计划烧除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供依据,以云南省新平县实施多年计划烧除的云南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立20 m×20 m计划烧除样地和不进行计划烧除的自然对照样地各3块。2019年2月实施计划烧除作业,进行样地调查、火烧强度和枯落物储量调查,2020年6月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入渗性能。结果表明,计划烧除后土壤容重增加且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减少但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减少并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后土壤自然含水率、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和田间持水量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吸湿水量减少并且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后土壤初渗速率、土壤平均入渗速率和土壤稳定入渗率减少;土壤初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在不同样地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对土壤稳定入渗率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和饱和持水率。说明计划烧除后云南松林土壤持水性能下降,入渗性能下降,对于入渗性能的影响主要是源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浅谈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耕地有1/5被重金属污染,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常用理化方法,但成本昂贵,存在一定局限性。现在植物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技术,受到广泛重视。植物修复技术有植物吸收、植物挥发、植物稳定三大类型,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运用综合技术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成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采用孔洞根系生长法,研究了土壤中不同形态铝含量的变化及对杉木、马尾松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铝离子后,土壤pH下降,活性铝含量明显增加,孔洞中林木根系表现为明显的铝中毒症状;加入钙离子后,土壤pH升高,土壤中活性铝含量显著下降,根系生长得到改善,1a后,与原孔洞中土壤相比,土壤中总铝含量降低,交换态铝含量有所降低,腐殖质铝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8.
1 树体防寒 桃、黑加仑、葡萄及新栽苹果园在土壤封冻前应做好树体防寒工作。由于伊犁河谷冬季有稳定的积雪层,覆土厚度在20厘米即可,新栽桃树、苹果树及成龄黑加仑、葡萄园可直接覆土防寒,成龄桃树盖草后再覆土防寒。要拍实拍严不透风。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栽植代数、不同发育时期杉林土壤腐殖质的化学特性、微生物和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后杉林土壤有机碳可能会有增加,但胡敏酸含量和腐殖化度一般都趋于降低,即连栽后土壤腐殖化度减弱,腐殖质的分子量变小,复杂程度降低,腐殖质品种降低。连栽后杉林土壤有机碳可能会有增加,但胡敏酸含量和腐殖化度一般都趋于降低,即连栽后土壤腐殖化度减弱,腐殖质的分子量变小,复杂程度降低,腐 殖质品质降低。连栽后,杉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尿酶趋于降低,削弱了土壤中碳素和氮素的营养循环。对杉林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不利。连栽后,杉木中龄林,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降低,但幼林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人为扰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承才 《浙江林业科技》1999,19(4):18-21,27
对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呼吸差异及翻土后对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呼吸显著小于人工林,而有机质含量却相反;人工林翻土后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保护天然次生林,控制森林砍伐,合理使用土地,这对保持土壤肥力,控制土壤CO2排放,维持全球碳平衡及稳定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杉木萌芽林林冠下营造木荷后形成的混交林土壤肥力变化的测定与分析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凋落物量较多,且易于分解,灰分养分较为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好,土体疏松多孔,养分贮量大,供肥能力较强,这表明杉木萌芽林经改造形成稳定的混交林后土壤肥力状况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林龄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桉树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折线变化,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4a时最大,二者正相关性极强;稳定态有机碳在2a最大,4 a时下降幅度最大,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4a桉树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根系对稳定态有机碳的转化量最大.桉树根系可伸入1 m的土层吸收利用稳定态有机碳,反应其较强的吸收利用养分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土壤碳汇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退化毛竹林土壤的修复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覆盖1 a、覆盖2 a、覆盖3 a、覆盖后恢复2 a、覆盖后恢复5 a及未覆盖的毛竹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活性指标,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及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pH值,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探讨土壤细菌、真菌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覆盖3 a的毛竹林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低于其他林地类型,覆盖后恢复5 a的0~20 cm土层酶活性均较高。样地土壤细菌类群中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为优势菌群,真菌类群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球囊菌门所占比例较高。覆盖后恢复5 a的40~60 cm土层细菌和真菌的OUT数量较少,Chao1、Simpson及PD-whole tree指数均较小,表明覆盖后林地深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多样性均受到影响,土壤退化程度较高且恢复缓慢。土壤环境因子对毛竹林土壤细菌门水平的贡献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酸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泥质海岸盐碱地土壤经不同方式整地4年后,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进行了外业调查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台田、台穴、条田、大坑等方式整地后,土壤总孔隙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台穴整地增幅最大。但这4种整地方式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没有实质性改变;和台田、条田、大坑相比较,台穴整地最大程度地改善了土壤的持水性能,而且土壤的三相比也接近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红松阔叶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结构稳定,且14a生混交林分中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已超过红松纯林的蓄积量,表明混交林好于纯林。林地土壤因子调查的结果是混交林内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及总孔浊度均好于纯林。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边坡绿化草灌混播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灌混播又称作普通喷播或湿式喷播.它是以水为载体的的植被建植技术,即将制好的种子、肥料、覆盖料、土壤稳定剂等与水充分混合后,再用高压喷枪均匀地喷射到土壤表面.喷播后的混合物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膜状结构,能有效防止种子被冲刷,并保证在较短时间内植株迅速覆盖地面,可达到稳定公路边坡和绿化美化路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土壤有效含水量处于7.2%至田间持水量之间时,杨树插穗成活率基本稳定在90%左右;如果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插穗的成活率则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减少;如果土壤的有效含水量低于7.2%时,则插穗的成活率随着含水量的减少而相应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以川西低山区天然林及其人工更新形成的1年生(Ⅰ1)、2年生(Ⅰ2)和3年生(Ⅰ3)巨桉林,坡耕地及其退耕形成的1年生(Ⅱ1)、2年生(Ⅱ2)和3年生(Ⅱ3)巨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林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降低,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增加;相反,坡耕地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增加,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现出天然林〉Ⅰ1〉Ⅰ3〉Ⅰ2及坡耕地〈Ⅱ1〈Ⅱ2〈Ⅱ3变化规律。说明天然林改为巨桉林后土壤抗蚀性会有所降低,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抗蚀性有上升趋势,而坡耕地改为巨桉林后土壤抗蚀性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杉木、马尾松轮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杉木、马尾松人工林轮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林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多,酶活性增强、土壤酚类物质减少、土壤酸度降低,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提高以及土壤有效养分增加,并由此导致了林分生长量的提高。轮作林分土壤肥力提高,林分生长量增加的实质在于:人工林林分实施轮作后,由于后茬植物与前茬植物种类的不同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并由此而导致土壤酸度降低,有毒物质减少,速效养分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一、土肥水管理 1土壤管理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果园土壤耕翻,深度20~30cm,翻后耙平保墒。 2合理施肥果园施肥依据土壤化验测试结果进行配方施肥。施肥量一般每生产100kg梨果,需纯氮0.5~0.7kg,五氧化二磷0.30~0.45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