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醋酮血症又称酮血症、酮尿病、酮病,是牛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生在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通常发生在母牛产犊后20 d以内,最迟的一般不会超过6周。此病的主要特征就是酮体酸毒症,表现为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症等,有的还有神经症状。此病给奶牛养殖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给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简单阐述了此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奶牛酮病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断性地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奶牛酮病分为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在1.72mmol/L以下,亚临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在1.72~3.44mmol/L,而临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都在3.44mmol/L以上。  相似文献   

3.
正奶牛酮血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和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等症状,间有神经症状。奶牛产犊后10~60天多发,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而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  相似文献   

4.
最近统计年产奶量在5600~6800公斤的奶牛中有15~20%的初产母牛在产犊后第一个月患上了关节炎病。在产犊前的一个月内或是在产犊以后,患牛很快出现关节微肿,患肢疼痛,负重艰难症状。2~3个月以后,患牛的跗关节破溃流脓,难以站立,产奶量下降。用传导法治疗疗效差,一般在患病3~5月后被淘汰。 为了研究奶牛关节炎病的病因,我们进行了肢体关节病理解剖学研究和血  相似文献   

5.
奶牛酮病是泌乳母牛产后发生的一种以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乳产量下降为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本病通常发生于母牛产犊后10~60d,各胎次的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相似文献   

6.
牛醋酮血症,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又称奶牛酮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产犊后10~60d多发。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三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  相似文献   

7.
牛醋酮血症,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又称奶牛酮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产犊后10~60d多发。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三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  相似文献   

8.
浅议奶牛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性疾病。特征是血液、尿、乳中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2流行病学多发生于产犊后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周。各胎龄均可发生,但以3~6胎及产乳量高的母牛多发。无明显季节性,但冬春多发。3病因3.1在母牛产犊后4~6周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8~10周,因此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需要,造成供需不平衡。3.2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给不足,精料多,粗料少。精…  相似文献   

9.
奶牛酮病是高产母牛产犊后6周内最常发生的一种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代谢病.以低血糖、酮血、酮尿、酮乳、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运动失调等为特征。目前奶牛场酮病的发生率较高,对奶牛的影响较大。现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将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及防制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吸引很多人加入到奶牛的养殖当中。但由于饲养者饲养水平和技术的差异,导致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存在不小的差距。生产中营养代谢病的发生频率比较高,其中奶牛酮病属于比较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也称醋酮血病,临床常见母牛在产犊后6周以内发生,尤其是营养状况佳但缺乏运动的舍饲高产奶牛最容易出现酮病,如果防治措施不当,会给饲养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病因分析在奶牛产犊后的早期泌乳阶段会给高产奶牛饲喂过多  相似文献   

11.
芬兰专家研究了在当地条件下,奶牛产前产后血液中葡萄糖、尿素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AT)水平与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以便预测以后的繁殖力。   研究采用来自芬兰南部 3~ 10岁 45头高产奶牛。奶牛按芬兰饲养标准舍饲喂给牧草青贮、精料和干草。产犊季节从 12月至 3月。产犊前 1个月和产犊后 2周采血样,当日分析尿素、 ASAT和葡萄糖。产后 2个月第一次正常发情时授情。用乳硝酸盐试验诊断酮病并根据是否需要治疗将牛分为酮病组和非酮病组。   在被测母牛中,产前葡萄糖值高,产犊后下降,以后逐渐增加。在泌乳早期 ASAT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调查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Mary,2000),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在我国高产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2%-20%,而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10%-30%,  相似文献   

13.
<正>常规饲养管理条件下的健康牛群,母牛一般繁殖率正常,很多奶牛和奶牛养殖户所饲养的奶牛繁殖率却很低,主要表现为母牛产犊后发情推迟,情期受胎率低。很多母牛产犊后4~5个月才能  相似文献   

14.
奶牛酮病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降低,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出现间断性神经症状为特征。奶牛酮病分为临诊酮病和亚临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指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含量一般在1.72mmol/L(100mg/L)以下,亚临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为1.72~3.44mmol/L(100~200mg/L),而临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都在3.44mmol/L(200mg/L)以上。  相似文献   

15.
奶牛酮病又称牛酮血症,酮尿症。是因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功能失调的代谢疾病,其特征是血液、尿、乳中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神经症状。本病常见于产犊后3~6周饲养管理较好的奶牛,产3~6胎的奶牛发病率最高,临产母牛酮病发病率占母牛酮病发病率的2%~30%,且有逐年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6.
奶牛酮病是泌乳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为特征,不食,昏睡或兴奋,体重丧失,产奶量下降,偶尔发生运动失词。在实际生产中,亚临床型高于临床型酮病的发生率,并且发生酮病的多是舍饲高产母牛。  相似文献   

17.
奶牛酮病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星期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1病因分析1.1生产性发生在体况极好、具有较高的泌乳潜力,而且饲喂高质量日粮的母牛,是因能量代谢紊乱、体内酮体  相似文献   

18.
奶牛副结核病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疫病。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等,少则6个月,多则15年以上。所以奶牛感染副结核病后,在一定的时期内不出现临床症状,较多的情况是在产犊后体质虚弱时才出现临床症状,3~5岁的奶牛发病最多。特别是在母牛开始怀孕、分娩以及泌乳时,易于出现临床症状。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此病在公牛和阉牛比母牛少见得多;高产  相似文献   

19.
正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该病在本县较为常见。其特征是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1流行病学(1)本病多发生于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周内。各胎龄母牛均可发病,但以3~6胎母牛发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病又称牛酮血症,酮尿症。是因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功能失调的代谢疾病,其特征是血液、尿、乳中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神经症状。本病常见于产犊后3-6周饲养管理较好的奶牛,产3-6胎的奶牛发病率最高,临产母牛酮病发病率占母牛酮病发病率的2%-30%,且有逐年升高趋势。1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