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其中普遍发生较严重的主要是二化螟和三化螟,还有稻苞虫、大螟等。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只为害水稻。一、水稻螟虫发病特点1.大螟1.1大螟在我国一年可发生2~7代,随着纬度的变化自北向南代数递增。大螟的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2.
滁县是江淮丘陵地区主要稻区之一。一般以中稻栽培面积最广,晚稻次之,早稻較少。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三种,其中以三化螟危害最重,二化螟次之,大螟危害最輕。三化螟主要危害中、晚稻,在一般年份里,麦茬中稻白穗率和单季晚稻枯心率均为5—10%;而严重年份白穗率和枯心率可达20—60%,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及时掌握螟情,并及早防治三化螟,是水稻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螟虫的消长主要决定于气候、食料和天  相似文献   

3.
危害罗江县水稻常见的螟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种.据50年代以来的记载,3种螟虫在种群数量所占比例:大螟相对稳定,多年平均约占种群数量的3%,二、三化螟种群数量随耕作制度改变和品种布局的调整,变化幅度大.现将二、三化螟演变原因与混发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水稻螟虫是龙岩市水稻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20世纪70年代重发时曾造成较大面积大减产,局部绝收。历年来龙岩市水稻螟虫以三化螟、二化螟为主,但其重要性正发生着变化,20世纪主要以三化螟为主,进入21世纪后,二化螟的为害比三化螟更加突出,已成为优势种群。1水稻螟虫发生特点1·1两种螟虫的主害代不同龙岩市三化螟和二化螟年发生4代,三化螟是4代多发型,主要造成晚稻白穗;二化螟的主害代是第1代和第3代,主要造成早、晚稻枯鞘(心)。1·2近年来二化螟发生面积比例升高水稻螟虫在20世纪70、80年代几乎年年偏重发生,但随着…  相似文献   

5.
2013年在崇阳县利用诱虫灯监测了中稻生长季节水稻蛀秆螟虫灯下发生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水稻蛀秆螟虫的发生主要以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其中,二化螟发生比例最高,达87.03%,三化螟和大螟发生较轻;各类螟虫灯下雌虫比例明显高于雄虫;三类螟虫在中稻上发生均有3个高峰期;分析了水稻螟虫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组1956年在孝感朋兴乡开展大面积综合治螟工作的同时,结合试行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如后。 一 水稻螟虫的发生为害 湖北省以二化螟为主,分布遍及全省,较三化螟广泛;但不同地区三化螟发生数量也相当多。二化螟一年一般发生3代,间有少数的第4代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省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和褐边螟四种。其中以三化螟近年来持续大发生,为害最严重。二化螟也有上升趋势。根据去冬今春气候温暖,越冬幼虫死亡很少,存活数量很多的情况,今年这两种螟虫都可能是个大发生年。为了彻底消灭它们的危害,保证水稻稳产高产,作者根据我省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的规律,以及多年生产实践和群众性的治螟斗争经验,将二、三化螟虫调查方法及药剂防治指标,整理写成本文,仅供我省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8.
湖南滨湖一带地区,当地水稻螟虫以大螟为主,它的为害远超过当地的二化螟和三化螟。笔者在工作中初步发现大螟的为害与二、三化螟不同,有两个主要特点:(1)幼虫多分布在田边为害。如1956年6月上、中旬在沅江西湖农业社调查田边1—3行水稻的600株枯心苗,共有螟虫100条,大螟占89%,二化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四川省西部水稻螟虫组成及发生危害特点。[方法]于2007~2009年对四川西部稻区螟虫的组成及危害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川西稻区螟虫由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组成。二化螟在川西绝大部分稻区都是优势危害种群;三化螟主要在龙泉和青白江及部分稻区有分布为害,表现出扩散加重趋势;大螟数量很少,但在水稻生长后期危害较重。[结论]研究结果为川西稻区水稻螟虫的有效防控措施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水稻螟虫(钻心虫)包括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以二化螟为害为主。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以一、二代危害较重,第三代危害再生稻。我区常年防治时间一般是:一代螟虫5月上旬,二代螟虫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三代在8月初。防治适期要依据当年气候情况等综合因素而定,具体防治时间以植保部门预报为准。防治方法:①消灭越冬螟虫,压低发生基数;  相似文献   

11.
危害水稻的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3种,在我省主要以二化螟为主,农民朋友常将水稻螟虫统称为钻心虫,  相似文献   

12.
水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和三化螟教师钻蛀水稻茎秆。二化螟在南方水稻区一年发生3代以上,以老熟幼虫在禾蔸、茭白遗株等处过冬。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各代螟卵盛孵期大致是: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宜兴市螟虫发生仍属轻发生年份,但三种螟虫发生各有特点:大螟比前两年较重发生;二化螟前期灯下表现蛾多卵少,后期田间表现危害偏轻;三化螟灯下及田间仍难得一见,实际发生量很少.螟虫发生仍存在地区间不平衡性,丘陵山区、沿隔湖乡镇仍相对重发生.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水稻螟虫的越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对四川省水稻螟虫的越冬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在四川稻区均可越冬。二化螟在越冬数量和分布区域上都占优势。二化螟主要以老龄幼虫在稻桩稻秆中都能越冬,以稻秆中越冬的数量更大;三化螟在龙泉、珙县等稻区有分布且占优势数量,幼虫只在稻桩中越冬;大螟数量很少,在部分地区有分布,主要以大龄幼虫在稻秆中越冬。  相似文献   

15.
豫南位于北纬32度左右,东经114—116度,海拔高度79公尺,年降雨量1,000毫米,主要是水稻小麦一年两熟的轮作地区。稻田面积约600万亩,大部分是在淮河以南与大别山以北之间。淮河以北几县种植部分水稻与旱稻。 水稻螟虫在豫南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三种(其中以大螟最少)。水稻区历来螟害严重,特别  相似文献   

16.
贵州山区的水稻螟虫以三化螟和二化螟为主,其次为大螟和褐边螟。三化螟在贵州山区每年发生3-4代,以第3或第4代幼虫在稻桩里越冬。螟蛾盛发期第1代为4月中旬,第2代为6月上、中旬,第3代为7月下-8月上旬,第4月代为9月上、中旬。以第3-、4代为害重,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大螟和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钻蛀性害虫,了解其发生规律,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前提。笔者于2014-2017年调查了贵州省中部地区贵阳市花溪区、安顺市平坝县和贵阳市息烽县稻区两种螟虫的灯下发生动态,并对该地区水稻蛀杆螟虫的田间发生和越冬虫量进行调查。灯诱结果显示,大螟和二化螟在该地区每年发生2代,其中二化螟越冬代螟蛾在4月上旬初见,5月盛发,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终见;大螟越冬代螟蛾在4月上旬初见,4月下旬至5月中旬盛发,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终见。另外,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主要以二化螟危害为主,大螟次之,且二化螟和大螟的发生近年呈减轻趋势,2014年危害最为严重,3个调查点的螟害株率分别为2. 75%,3. 88%和3. 52%; 2017年达到最低,分别为0. 07%、0. 81%和0. 27%。另外,对不同类型田中越冬螟虫数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农事操作能够显著降低螟虫的越冬基数,从而减少冬后螟虫的数量。  相似文献   

18.
单双季稻混栽地区第三代螟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单双季稻混栽地区第三代水稻螟虫在中稻,单晚稻和连晚稻上发生特点和防治。结果表明,第三代螟虫的发生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和大螟数量较少,为害状主要是虫伤株和白穗,枯孕穗极少,中稻,单晚稻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高于连晚稻,且中稻田最早,连晚田最迟。卵孵高峰期基本上与各稻作的破口与齐穗期相吻合,在破口至齐穗期施用20%三唑磷EC和5%锐劲特SC,防效可达88.6%-100%。二化螟幼虫的残留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水稻螟虫,又名水稻钻心虫,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发生较为普遍的是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在豫南地区最为常见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第1代为主害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始见,5月上中旬盛发,因越冬场所的不同,羽化很不整齐,可一直持续到6月上旬。第1代幼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害早栽早发的春稻,造成大量枯心、枯鞘,减产显著。二化螟2代幼虫在7月下旬发生,为害比较分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大螟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自八十年代末以来,三化螟再度回升,成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而近两年二化螟回升势头较猛,2001年沿江地区与三化螟并重发生,局部甚至重于三化螟.1999~2001年我们通过3年的分片设点观察、田间药剂防治试验和对靖江市近5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基本上已摸清我市水稻螟虫的种群演变规律和掌握了防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