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记述了裂脖跳小蜂属1新种--韩氏裂脖跳小蜂(Rhopus hanni Zu&Li, sp. nov.),1中国新记录种--硫磺裂脖跳小蜂(Rhopus sulphureus(Westwood,1837))。对新种及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成虫特征照片。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采自辽宁省的卵跳小蜂属1中国新记录种—Ooencyrtus acestes Trjapitzin 1967(远东卵跳小蜂)和首次发现的短翅型黄足卵跳小蜂(O.utetheisae(Risbec,1951))。详细记述了成虫的形态特征、分布和已知寄主,并附有特征照片。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采自海南省的长索跳小蜂属1中国新记录种:沙希迪长索跳小蜂(Anagyrus shahidi Hayat,1979),并附有成虫特征照片;编制了海南省长索跳小蜂属已知种类名录,并给出了详细的寄主、分布信息及主要文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跳小蜂二新记录种(膜翅目:跳小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采集的寄生盘粉蚧的跳小蜂新记录种:盘粉蚧点刻跳小蜂Discodes atraphaxidis Myartseva,以及在陕西西安和甘肃兰州采集的寄生瘤坚大球蚧Eulecanium gigantea的跳小蜂新记录种:大球蚧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ulecanii Pilipjuk et Sugonjaev。并记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寄主、标本记录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跳小蜂二新记录属、种(膜翅目:跳小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青海西宁采集的中国跳小蜂二新记录属、种:寄生球蚧属Eulecanium spp.的暗色球蚧跳小蜂Aphycoides fuscipennis Ashmead;寄生绵粉蚧属Spilococcus sp.的匹粉蚧跳小蜂Tetracnemoidea spilococci Ferriere.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寄主、标本记录等。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中国跳小蜂科一新记录属叶角跳小蜂属Mira Schellenberg及一中国新记录种宽扁叶角跳小蜂M.mucora Schellenberg,本种网扫采自黑龙江省大庆市。  相似文献   

7.
阔柄跳小蜂属-中国新记录种记述(膜翅目:跳小蜂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采自黑龙江省海伦县伦河镇杨树上杨圆蚧Quadraspidiotus gigas(Theim et Gernek)的寄生蜂———杨圆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nadius(Walker)。该种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采自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的纹翅跳小蜂属1新种--广西纹翅跳小蜂(Cerapteroceroides guangxiensis Zu&Li, sp. 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并附有成虫特征照片。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乌苏里长索跳小蜂Anagyrus ussuriensis Sharkov及蛎蚧纹翅跳小蜂Cerapteroceroides fortunatus(Ishii)。前者采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院内(网扫);后者采自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寄生一种蛎蚧(Lepidosaphes sp.)。二种均为国内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采自黑龙江省林口县蒙古栎上一种降蚧的寄生蜂——红蚧花角跳小蜂Blastothrix kermivora Ishii。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云南地区2种主要食用姜的化学成分,比较2种姜品质的差异。[方法]采用GC/MS的方法对云南农贸市场上的2种食用姜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一种是市场上的普通白姜,简称"姜",一种是罗平的小黄姜,简称"罗平姜"。[结果]姜挥发油中检测出56个成分,鉴定了50个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是β-水芹烯(14.800%)、2-十一烷酮(12.648%)、莰烯(12.349%)、香叶醛(8.361%)、龙脑(6.985%)、柠檬烯(6.342%)、香茅醇(2.895%)、β-红没药烯(2.842%)、α-蒎烯(2.824%)、6-甲基-5-庚烯-2-酮(2.598%)等。罗平姜挥发油中检测出67个成分,鉴定了60个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是β-水芹烯(10.832%)、莰烯(8.317%)、香叶醛(8.301%)、桂酸乙酯(6.799%)、1,8-桉叶素(5.795%)、龙脑(5.357%)、柠檬烯(4.643%)、香叶醇(3.650%)、别芳萜烯(2.940%)、乙酸香茅酯(2.675%)、芳香姜黄烯(2.318%)等。[结论]对2种姜的挥发性成分比较发现,两者主要香气特征成分大致相同,罗平姜的香气层次更丰富、更柔和。  相似文献   

12.
刘兴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62-16864
[目的]研究沿海滩涂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Girard) Kuntz]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萃取、制备薄层、反复硅胶、Sephadex-LH20、开放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1)、甘露醇(2)、β-谷甾醇(3)、齐墩果酸(4)、槲皮素(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没食子酸乙酯(7)、山柰酚(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9)、(+)-儿茶素(10)、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11)。[结论]化合物4,6,7,10,11为首次从沿海滩涂中华补血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SDE-GC/MS分析丹桂品种乌龙茶香气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SDE-GC/MS)分析丹桂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并比较利用同一品种鲜叶原料制成的绿茶、红茶和白茶的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丹桂乌龙茶以醇类(44.27%)、碳氢化合物(22.15%)、酯类组分(12.29%)为主,其余组分含量较低,醛类、酮类、含氮化合物含量分别为8.19%、3.98%、3.28%、丹桂绿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54.62%)、酯类(18.92%)和碳氢化合物(18.11%)为主,丹桂红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47.78%)、醛类(26.08%)和酯类(11.07%)为主,丹桂白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49.64%)、醛类(17.25%)和酯类(11.12%)为主.丹桂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橙花叔醇(27.1%)、芳樟 .醇及其氧化物(10.94%)、香叶醇(4.04%)、苯甲醛(0.81%)、苯乙醛(6.01%)、β-紫罗酮(2.78%)、顺荣莉酮(0.57%)、顺-己酸-3-己烯酯(1.25%)、3-甲基丁酸-2-苯乙酯(2.47%)、顺-苯甲酸-3-己烯-1-醇(1.S6%)、法呢烯(15.63%)、吲哚(1.64%)、十四烷(2.02%)等.经对比发现,加工工艺上的差异造成了丹桂制不同茶类在香型和香气成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自然病死的西藏牦牛的心、肝、脾、肾、淋巴结与血液病料中分离到128株疑似大肠杆菌,鉴定结果表明,有32株为大肠埃希氏菌,其中的10株菌有致病性;在这10株中3株毒力较强,为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致病率达90%以上,其余7株中等毒力,致病率达50%。首次鉴定出牦牛大肠杆菌血清型有18种:O142,O148,O158,O26,O43,O159,O39,O108,O91,O21,O14,O13,O36,O88,O24,O18,O68和O25。3株毒力较强菌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1号菌株为O148,O142,O158混合型;2号菌株为O26,O148,O142,O158混合型;30号菌株为O26,O148混合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源火蒜与普通蒜的香气成分差异。[方法]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HS-GC-MS)对河源独头火蒜和独头蒜的挥发性物质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该试验条件下,共检出独头蒜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有23种,12种为含硫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二烯丙基三硫醚(25.11%)、二烯丙基二硫醚(19.78%)、3,4-二甲基-1,2-二硫环戊烯酮(18.65%)、二氧化硫(5.20%)、3-乙烯基-1,2-二硫环戊烯(2.61%)、烯丙基甲基硫醚(2.31%)、2-乙烯基-1,3-二噻烷(2.07%)、2-恶唑烷硫酮(2.00%)、甲硫基乙腈(1.78%)、硫氰酸乙酯(1.28%),共占总含量81.73%;共检出独头火蒜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也为23种,14种为含硫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二烯丙基三硫醚(38.03%)、二烯丙基二硫醚(22.63%)、3-乙烯基-1,2-二硫环戊烯(7.95%)、3,4-二甲基-1,2-二硫环戊烯酮(7.55%)、二氧化硫(4.08%)、甲硫基乙腈(4.04%)、二烯丙基硫醚(2.99%)、异硫氰甲酸甲酯(2.08%)、硫氰酸乙酯(1.49%)、烯丙基甲基硫醚(1.41%)、硫化丙烯(1.25%)、2-乙烯基-1,3-二噻烷(1.15%),共占总含量95.59%。[结论]河源独头火蒜的挥发性物质的数量和含量比普通独头蒜都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结合波谱法鉴定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叶的化学成分结构。结果从番茄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香草醛、对羟基苯甲酸、N-反式-对-香豆酰基酪胺、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尿嘧啶、番茄碱苷、番茄碱-3-O-β-D-吡喃葡萄糖、蜀羊泉碱-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半乳糖苷、白英素B、蜀羊泉碱苷、槲皮素、α-菠甾醇、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芦丁,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油菜花上真菌种类及其对菌核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油菜初花期与盛花期采取油菜不同部位花瓣和花药进行真菌分离.除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外,还以不同的频率分离到葡萄孢菌(Botrytis spp.),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芽枝霉菌(Cladosporium spp.),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附球孢菌(Epicoccum sp.),镰刀菌(Fusarium spp.).其中葡萄孢菌、交链孢菌、芽枝霉菌出现较早,为初花期主要真菌群;盛花期还分离到叶点霉菌和附球孢菌,以镰刀菌出现最迟.1991年从分离真菌中选择101个菌株.通过培养皿法和花瓣法测定对菌核菌的拮抗作用,初步筛选出A_3,A_(25),A_(26),B_(10),B_(13),B_(11),B_(26),B_(31),B_(3(?)),C_8,E_1和E_2 12个对菌核菌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用以上拮抗菌和菌核菌的孢子悬液于24h 时内在实验室条件下先后喷雾接种开花的油菜植株,所有拮抗菌占领花朵百分率为63%~96%不等,而菌核菌不能定殖其上.1992年从151个分离菌株中,筛选出59个对核盘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菌株,其中葡萄孢菌41个占69.49%,交链孢菌5个占8.47%,芽枝霉菌1个占1.69%,镰刀菌12个占20.34%.  相似文献   

18.
郑州奶牛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虫种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郑州市郊8个奶牛场奶牛球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发现7个场为球虫阳性;是性率最高的场为58.33%,平均感染率29.6%;成年牛感染9.82%,OPG值163.64,青年牛感染率40%,OPG值369.23,犊牛感染率63.04%,OPG值1862.07,发现13种艾美耳属球虫和2种等孢属球虫,分别是椭圆艾美耳球虫(检出率33.72%),奥博艾美耳球虫(检出率12.27%),阿拉巴艾美耳球虫(检  相似文献   

19.
分离女性阴道中的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通过PCR和Kirby-Bauer(K-B)纸片扩散法探究其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及其耐药表型,为揭示粪肠球菌感染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157个样品中共分离出22株粪肠球菌;在这些粪肠球菌中:毒力基因检出率为efa A (100%)、asa1 (90.9%)、cyl A (90.9%)、fsr (90.9%)、cpd (90.9%)、acm (86.4%)、gel E (81.8%)、esp (68.2%)、ace (54.5%)和hyl (0);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van A (0)、van B (0)、van C (18.2%)、aac (40.9%)、ant(6)-1 (59.1%)、erm B (68.2%)、mef A(54.5%)、tet M (72.2%)和tem (81.8%);药敏结果显示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具不同程度的耐药。由此得出,阴道易受粪肠球菌感染,体外实验支持糖肽类抗菌药物可用于粪肠球菌感染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小鼠2细胞胚卵裂球电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800v/cm、40~80μs的单个电脉冲;800v/cm、160~320μs的单个电脉冲;1000v/cm、160~320μs的单个电脉冲;1200v/cm、160~320μs的单个电脉冲;1000v/cm、160~320μs的2个电脉冲所获得的胚胎融合率分别为84.6%(33/39),100.0%(59/59),97.4%(74/76),95.1%(39/41),64.7%(11/17)。融合胚作培养后,2细胞胚的发育率分别为15.2%(5/33),39.0%(23/59),47.3%(35/74),43.6%(17/39),18.2%(2/11)。以1000v/cm,160~320μs的单个脉冲诱导注射LH39~43h,44~48h回收的2细胞胚,胚胎融合率分别为100.0%(27/27),96.4%(27/28);发育率分别为44.4%(12/27),33.3%(9/27)。2细胞胚卵裂球融合的适宜条件为1000v/cm和160~320μs的单个脉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