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搜集吉林省1969—1980年间的全部森林火灾资料,建立Excel资料库;根据受害森林面积来划分重特大森林火灾,对吉林省重特大森林火灾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引起重特大森林火灾的风向主要为西风和偏西风,尤其是西南风和西北风;风速在3~5级容易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4级时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均为最大;当温度在16~20℃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均最大。  相似文献   

2.
建阳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建阳市1985-2008年林火统计数据,包括火灾地点、起火时间、熄火时间、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和起火原因等因子,统计分析研究区域内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森林火灾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及不当的人类活动相关,并提出防范森林火灾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林业信息网提供的2001-2017年西南地区森林火灾数据,计算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火灾面积、受害森林面积、人员伤亡和火源类型等森林火灾指标的年际和空间变化,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西南5省市森林火灾特点和规律,并根据火源引起森林火灾次数和方差分析,确定西南地区主要火源和不同省市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1-2017年,西南地区年均森林火灾次数1 977次,年均过火面积2.43万hm2,年均过火森林面积0.50万hm2,年均成林蓄积损失15.68万m3,年均人员伤亡29人,年均投入扑火车辆2.24万辆,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火灾次数、火灾面积和受害森林面积等在不同省市和空间差异显著,火灾面积对伤亡人数、扑火经费、出动车辆和飞机数量等都有显著影响;3)人为火源占已查明火源的96%以上,其中烧荒烧炭(38.98%)和上坟烧纸(15.39%)分别是最主要的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4)近几年,烧荒烧炭、炼山造林、上坟烧纸、野外吸烟和电线引火是西南地区主要火源,不同省市间人为火起因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森林火灾绝大多数都是人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建议在掌握研究区各省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和火源特征基础上,加强基层防火宣传与教育,加大烧荒烧炭及上坟烧纸等火源的管控力度,是减少该地区森林火灾的重要措施。研究能够为西南地区各省市林火预测和林火管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黑龙江省呼玛县1992—2011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利用ArcGIS10.2等工具,对呼玛县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火源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分布上,该地区森林火灾发生分为1992—1999年、2000—2005年、2006—2011年3个阶段,2002—2005年为火灾高发期,过火面积达303992 hm2,占总过火面积的97.6%,主要是由于烧防火线引起的;1 a内火灾集中发生在3—6月份和8—10月份,分别占全年火灾发生的67%和33%,以3月份和10月份最为严重;空间分布上,火灾多集中在北疆乡和三卡乡,共发生火灾29起,占总火灾次数的60.42%;在火源方面,67%的火灾是由人为所引起的,通对公路缓冲区分析,发现有39.58%的火灾发生在公路两侧2000 m的范围内,说明林火的分布与公路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呼玛县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黑龙江省呼玛县1992—2011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利用Arc GIS10.2等工具,对呼玛县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火源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分布上,该地区森林火灾发生分为1992—1999年、2000—2005年、2006—2011年3个阶段,2002—2005年为火灾高发期,过火面积达303 992 hm2,占总过火面积的97.6%,主要是由于烧防火线引起的;1 a内火灾集中发生在3—6月份和8—10月份,分别占全年火灾发生的67%和33%,以3月份和10月份最为严重;空间分布上,火灾多集中在北疆乡和三卡乡,共发生火灾29起,占总火灾次数的60.42%;在火源方面,67%的火灾是由人为所引起的,通对公路缓冲区分析,发现有39.58%的火灾发生在公路两侧2 000 m的范围内,说明林火的分布与公路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植被指数年际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遥感数据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并且为区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植被监测提供可能。本研究采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2000—2009年MODIS/NDVI月值数据,分析和监测该地区年际NDVI变化,并利用趋势分析、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多种影响因子对该地区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10年间年平均NDVI在0.455 4~0.509 3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477 3,年际间变化呈现出无规律的波动,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森林火灾、温度和降水对NDVI的影响,一般森林火灾对过火区域NDVI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重大森林火灾和过火面积小于1万hm2的特大森林火灾会促进过火区域NDVI的增长,过火面积大于1万hm2的特大森林火灾会使过火区域NDVI大幅降低;温度在10~25 ℃时会促进森林NDVI增长,在5 ℃以下对NDVI变化无显著影响;月降水量在75 mm以下会促进森林NDVI增长,大于100 mm对NDVI变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福建三明地区森林火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三明地区2000-2009年的林火数据,选取平均单次火灾过火面积、平均单位面积林火发生次数、平均单位面积损失蓄积量、森林活蓄积量4个因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三明地区11个区县(梅列区和三元区统称市区)林火情况进行了划分,最终得到四类区划:一级火险区为大田县,占总面积10%;二级火险区为尤溪县,占总面积15%;三级火险区包括建宁、泰宁、清流、宁化、沙县,占总面积40%;四级火险区包括将乐、明溪、永安、市区,占总面积的35%.根据各类区划结果绘制了森林火险区划图,并分析了不同火险区林火预防和扑救情况,提出了预防和扑救对策.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森林火灾扑救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rcView、ArcMap与SPSS等软件,结合吉林省林火数据(1992-2008年)与同时期气象数据,研究该地区林火时空动态特征,分析森林火灾损失与蔓延速度的关系,评测森林火灾扑救能力。结果表明:吉林省1950-2009年平均每10a发生森林火灾次数和过火面积呈递减趋势,进入2000年后年均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虽有所上升,但多以森林火警为主;1992-2008年全省火灾频发于中东部,其中敦化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是火灾发生的主要地区;全省平均每次火灾历时2.86h,森林火灾损失价值与平均每小时火蔓延面积显著相关(r=0.87)。平均每小时火蔓延面积可以用作森林火灾扑救能力评测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对商洛不同林区开展森林防火规划,有利于保护现有森林免遭火灾危害,促使我国森林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在摸清各地发生森林火灾规律的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森林防火措施,有利于我国森林防火现代化的实现。商洛地区不同林区自然特点有明显差异,各地人口、交通和经济情况不尽相同,各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在森林火灾季节,火源类别、森林火灾次数、过火面积以及森林防火的特点都有一定差  相似文献   

10.
王琳  王丽  黄甫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083-2084,2092
以云南省1969~2009年的森林火灾资料为数据基础,选择体现火灾特性的火灾次数、森林受害面积为指标,采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云南省森林火灾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级。结果表明:1969~2009年期间特大火灾发生次数为11次,且主要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大火灾发生次数为9次,较大火灾发生次数为11次,一般火灾发生次数为10次;近40年来云南省森林火灾投影寻踪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火灾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干扰之一,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的响应各不相同.由于植被状况及生态环境的不同,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中国不同植被气候类型内表现不同,根据植被气候类型分类系统,将中国主要森林火灾地区划分为4个区域:东北(冷温带松林)、华北(落叶阔叶林)、东南(常绿阔叶林)和西南(热带雨林),应用遥感监测数据和地面环境数据,以时空变量、生态因子(植被生长变化指数、湿度等)为可选自变量,应用半参数化Logistic回归模型,就森林火险对不同生态影响因子的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生态因子的着火概率模型和大火蔓延概率模型,通过模拟及实际数据散点图、火险概率图,评估了模型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及植被含水量在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地区对着火概率影响显著.在4个植被气候区内,土壤及凋落物湿度对大火蔓延的作用较小.在冷温带松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地区,植被生长的年内变化对火灾发生的影响显著,在常绿阔叶林地区,年内植被生长变化对大火蔓延的作用较小.森林火险概率与各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主要呈现出非线性.不同植被气候区内,火险概率受不同生态因子组合的影响,这与不同区域的植被状况及生态环境不同有关.在不同植被气候类型,应用时空变量、生态因子建立半参数化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着火概率和大火蔓延概率的模拟具有可行性和实际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与火灾之间的动态关系、展开生态系统火灾干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可燃物碳储量分布及燃烧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小兴安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可燃物进行分层分类型调查,比较其碳储量垂直分布,分析从未成林地到成熟 林林火种类、行为和燃烧性,据此评估森林燃烧性等级,并提出可燃物处理和营林防火措施。结果表明:未成林碳 储量仅87.660 t/ hm2 ,但各层可燃物连续性好,草本着火且形成高强度地表火后,易引发树冠火,属高燃烧性林分, 应加大灌草清除;幼龄林碳储量138.574 t/ hm2 ,不易发生地表火,但枯死枝可引发树冠火,高林分密度有利于树冠 火蔓延,属高燃烧性林分,应注重整枝,兼顾地表可燃物清理;中龄林碳储量163郾884 t/ hm2 ,可能发生地表火,因间 伐修枝而抬高树冠,降低了林冠火发生的可能性,属低燃烧性林分,可计划烧除灌草;近熟林碳储量199.838 t/ hm2 , 可以发生地表火,甚至树冠火,属中燃烧性林分,应重点清理可燃物累积多的区域;成熟林碳储量253.962 t/ hm2 ,地 表存在大量可燃物,可形成高强度地表火,属高燃烧性林分,应计划烧除。   相似文献   

13.
利用福建省67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的气象资料,结合福建森林火险预报模式确定影响森林火险等级的主要气象因子,按行政区划和森林防火期将气象数据归类,最后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气象因子的时空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各地区森林火险高等级的气象影响因子不同,最小相对湿度及温度差对北部和西部地区影响较大,蒸发量对西部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降水量对东南沿海影响较大;各因子的时间分布状态造成1月森林火险等级较高,2月、11月和12月次之,其余防火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就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以丹粳253、沈农6014为试材,采用乳苗抛栽、抛秧、插秧、大垄双行水和水直播(对照)5种移栽方式,比较研究了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群体的产量性状及其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差异极显著。在沈阳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插秧>抛秧>乳苗>大垄双行>水直播;在丹东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大垄双行>抛秧>乳苗>插秧>水直播。乳苗抛栽的产量在不同纬度地区差异很大。丹东地区的乳苗抛栽水稻的产量较沈阳的高3 486.45 kg/hm2。乳苗抛栽平均可比插秧栽培节约1 018.5元/hm2,比抛秧栽培节约726.0元/hm2。[结论]不同栽培方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每公顷穗数、每穗颖花数、成粒率、千粒重的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的精河林场森林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的精河林场,占地面积大,它的管理发展与整个县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区划有利于整个林场的管理和发展。采用3S技术手段,对精河林场的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基础数据的处理,并进行合理区划,探讨了3S技术在森林资源区划中的应用方法。经过统计分析该林场国家公益林总面积27 588.7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7 363.4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2.94%;疏林地914.3 hm2,占3.31%;灌木林地9 311.0 hm2,占33.75%。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树种组成、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探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保护区内火烧迹地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分别设置3块20 m × 20 m样地,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共15块样地,调查林木更新出现的种类和数量,测量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径,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立地因子等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林木更新密度、生长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均值法分析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分别占所有林木更新的38.1%和42.3%,此外还包括油松、裂叶榆、大果榆、榆树、色木槭等。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 0.01)。(3)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种子来源、种间竞争和火灾后生长空间的影响,适宜的微生境、动物携带种子扩散等因素会促进更新小规模聚集。结论火烧后4年的油松林火烧迹地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山杨,中、低强度地表火可以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采取抢救性采伐等管理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7.
对吉林省1969—2013年间发生的森林火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受森林防火条例有效实施的影响,1984年后林火发生次数显著降低并趋于稳定;春、秋两季为林火高发季节,且在进行森林防火资源的调配过程中,火灾次数较多的4月和5月应以控制火源为主要目的,受害森林面积较大的9月应以强化扑火能力为工作重点;此外,月初林火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应针对该时间段提高防火警惕;林火的发生主要集中在8:00—16:00,需重点部署防火工作,而且2:00左右受害森林面积相对较大,火灾扑救能力应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桥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测定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麻栎、油松、及其混交林中,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了枯落物的生物量、持水性能和养分元素含量。结果是:天然林各类型枯落物生物量在10.22~13.89t/hm2之间,差异甚小;油松人工林最高,为23.67t/hm2。净拦蓄量以麻栎林最高,为30.62t/hm2;松栎混交林次之,为20.73t/hm2;择伐油松林最低,为13.77t/hm2。择伐可使油松林枯落物生物量减少约41%,净拦蓄量降低约22%。不同森林类型的枯落物中,养分元素总贮量有很大差异。以松栎混交林最高,为532.92kg/hm2;麻栎林次之,为434.31kg/hm2;油松林最低,为383.80kg/hm2。但各养分元素含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皆为:Ca>N>K>Mg>P  相似文献   

19.
新陆早33号主要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新陆早33号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对新陆早33号于2004-2008年在农二师、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甘肃河西走廊的16个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a间新陆早33号在6个棉区累计种植101 946.619 hm2;其中2007年(50 432.86 hm2)和农八师(35 039.96 hm2)的种植面积分别最大.6个棉区间除了株高、始节位、果枝数、单株铃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始节高、单铃重、衣分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9个性状的差异均不显著.5a间籽棉和皮棉产量呈现显著连续上升的线性趋势,并且有些年份间的差异显著(极显著);其它14个性状的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新陆早33号的主要性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栽培措施的不断完善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挖掘出了其高产潜力;该品种可能还有再增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