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植物的繁殖阶段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其生活史繁殖特性随地理和气候因子改变将发生适应性生态响应.研究调查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纬度带贝加尔针茅的生长和繁殖特性.结果表明:随纬度增大,种群的株丛密度显著降低(P0.001),丛围变大,单株生殖枝数显著增多(P=0.008);随海拔升高,种群的株丛密度显著增大(P=0.015),丛围变小,单株生殖枝数显著降低(P=0.013),种子的芒针长随之缩短(P0.001);随年平均降雨量增大,株丛密度、丛围大小和单株生殖枝数3个性状表现出与纬度相反的响应模式;种子长和生殖枝茎高两性状对各生态因子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响应.总体表明,随地理和气候环境变化,贝加尔针茅种群表现出不同的繁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2002~2004年陕西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官池鸵鸟繁育中心101只非洲黑颈鸵鸟子一代繁殖性能统计资料和1998~2004年陕西省鸵鸟良种示范场48只非洲黑颈鸵鸟原种繁殖性能能统计资料分析研究。非洲黑颈鸵鸟子一代第1产蛋年(初产)平均产蛋量22.90±12.55枚,变异系数54.80%,种蛋受精率81.15%±23.62%,变异系数29.11%,孵化率86.56%±28.12%,变异系数32.49%,平均年出雏鸟13.94±9.05只,变异系数64.92%;第2、3产蛋年(经产)年平均产蛋78.01±14.29枚,变异系数18.32%,受精率74.65%±14.21%,变异系数19.04%,孵化率88.04%±18.36%,变异系数20.85%,平均出雏雏鸟44.67±15.46只,变异系数34.61%,不同产蛋年繁殖性能存在差异(P<0.01);经产年与引进的原种鸟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3.
1987~1988年,在浙江江山西山马尾松林悬挂人工毡纸巢箱招引大山雀,招引率为33.9%~36.3%。1987和1988两年大山雀繁殖种群密度分别为0.26巢/hm~2和0.38巢/hm~2。3月中旬开始营巢,巢区半径约24m。产卵期5d。平均窝卵量5.5枚(3~8枚)。孵卵期15d,每天孵卵占全天活动时间的63.1%,凉卵占31.9%,出雏率为88.5%,育雏期16.4d,育雏频次及食量分别为29.25次/d·雏和0.127ml/雏·h。繁殖率为4.87只/对。成鸟食物中昆虫占92.25%,其中马尾松毛虫占55.23%。雏鸟食物全为昆虫。育雏期间对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消费量为1784.92条/hm~2,控制越冬后马尾松毛虫密度为0.85条/株。  相似文献   

4.
1998年~1999年,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芦苇沼泽生境内对大麻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麻于每年4月初迁徙至扎龙自然保护区,4月下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大麻属于分散营巢繁殖鸟类,4月末开始产卵,卵大小均值为(53.85±2.07)mm×(39.66±0.42)mm,窝卵数(5.75±0.50)枚.雌鸟单独孵化.孵化期23~25 d,雏鸟为半晚成雏.在对2个巢共10只雏鸟的统计中,雏鸟的食物共17种,其中以鱼类为主.整个繁殖期两亲鸟多单独活动,针对其他种鸟类的护巢行为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1999—2003年春夏季节对河南郑州城区池鹭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池鹭于每年4月下旬至9月底在城区行道树上营巢繁殖,居留期约155 d.1999—2000年,池鹭单独成群;2001年池鹭开始与夜鹭,白鹭共同形成混合集群.繁殖对数由1999年的360对下降至2003年的94对.池鹭为单配制,但有配偶外交配行为,约占交配总数的40.78%.池鹭窝卵数为4~6枚(5.10±0.57),每窝出雏数为1~6只(4.50±1.35),孵化率为88.24%,留巢期(32.7±1.059)d,雏鸟18日龄成活率为93.33%.  相似文献   

6.
周郁茂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93-15394
2008~2010年在高桥洼林场对山鹡鸰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夏候鸟,每年4月上旬迁来,9月下旬迁离,繁殖期为5~7月,多于5月中下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孵化期约为9~10 d,雏鸟晚成性,13~14 d方可离巢。繁殖后在本地的种群密度平均为1.78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加18.37%。  相似文献   

7.
对1998~2004年间48只非洲黑颈鸵鸟原种繁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洲黑颈鸵鸟原种年平均产蛋47.13±23.20枚,变异系数49.23%,种蛋受精率70.93%±21.21%,受精蛋孵化率80.58%±22.62%,出雏鸟27.00±15.38只。研究了非洲黑颈鸵鸟产蛋曲线,以期为非洲黑鸵鸟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4—2006年,利用人工巢箱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中对大山雀(Parus major)的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的关系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利用率逐年减少,年份间差异显著(P〈0.05)。营巢成功率为74.3%,营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和天敌占用。大山雀的窝卵数为6—14枚,平均10.2枚,常见窝卵数为10—12枚,卵质量平均为(1.47&#177;0.12)g,卵大小平均为16.5min&#215;12.9min。孵化期平均为(13.8&#177;1.4)d,平均出雏率为(88.4&#177;1.3)%,育雏期平均为(17.3&#177;0.9)d,平均出飞率为(78.1&#177;2.0)%。大山雀窝卵数与孵化期、出雏率、育雏期和出飞率显著正相关.大山雀繁殖成功率逐年增加,不同年份间繁殖成功率差异极显著(P〈0.01),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大天鹅(Cygnus cygnus)属雁形目、鸭科游禽,是我国珍贵禽类之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源山公园从2002年成立至今陆续引进大天鹅8只,饲养于百鸟园内.2007年有一对自然配对,筑巢繁殖成功,产卵7枚,其中4枚用孵化器孵化,3枚为无精卵,出雏1只,未成活.另3枚卵靠自然孵化,均为受精卵,出雏3只,成活2只.受精率57%,自然孵化成活率67%.  相似文献   

10.
2015年2月—2019年8月,采用定点监测法、直接计数法、同步调查、远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对河南新乡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陈桥湿地青头潜鸭繁殖生态因子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青头潜鸭求偶行为4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旬繁殖配对基本结束。交配行为罕见,为水上交配、持续5~8 s。巢址选择基本要素为水中孤岛(沙洲),密生芦苇丛、香蒲,巢位高出水面50~100 cm,水质透明度较高,人为干扰度较低;该区域青头潜鸭巢位独立,未监测到相邻巢位。产卵:青头潜鸭5月初开始产卵,日产卵1枚,卵亚白色或淡黄色,无斑点。统计繁殖巢窝卵数(N=7),共计69枚,巢均9.86枚;其中寄生卵6枚,巢均0.86枚。卵(N=30)长径均长50.8 mm,卵短径均长36.9 mm,卵均重40.5 g。监测7个繁殖巢,完成繁殖4巢29枚,未孵化3枚,孵出幼鸟26只,孵化率89.66%。其余3巢被黄鼬、褐家鼠破坏2巢,不明原因弃巢1个。监测7巢产卵共计69枚,孵化率为37.68%。青头潜鸭食性以水生植物为主,主要采食莲、香蒲、慈菇等挺水植物的嫩叶,金鱼藻、菹草、茨藻等沉水植物及附着在茎叶上的水生动物、昆虫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上年处理的基础上,于1999年进行重复处理,观察贝加尔针茅草原草群、羊草和贝加尔针茅高度、单位面积羊草植株数量及平均每丛贝加尔针茅植株数量变化的累加效应,结果表明,连续两年重复处理之后,累加效应显著,草群高度在春季刈割后可以恢复到CK水平,7月1日以后刈割,则明显下降,贝加尔针茅高度的时间动态模式与草群相似,对不同留茬的反应更敏感。其植株数受处理时间和留茬高度互作的影响,且上年处理的后效具有长时间的作用,基本上是低留茬、中、晚期处理,植株数减少。羊草的再生高度也与草群高度动态相似,前期处理与CK接近,以后处理对高度的抑制作用逐渐加大,留茬越低越显著,其株数随着处理时间而有不同变化,基本规律是早期处理低留茬促进植株数增加,中期处理高留茬促进植株数增加,而晚期处理再生极少。  相似文献   

12.
黑翅长脚鹬一般在我国北方繁殖,其在南方的繁殖地鲜有报道。本研究于2021年5月-6月在广东省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鸟类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黑翅长脚鹬的繁殖种群,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测量。本研究共发现80个黑翅长脚鹬巢,其中有鸟卵的为37个,黑翅长脚鹬大多将巢修筑在离开水面的滩涂芦苇中,巢距水面平均距离为49 m(0~400 m),巢址处的植被密度为9.4棵/m2,巢周围的植被密度为23.7颗/m2。巢比较简陋,巢材以无瓣海桑、芦苇为主,另有少量小木块、枯树枝、莎草科茎秆;巢外径平均为16.7 cm(14~20 cm),巢内径平均为15.6 cm(13~20 cm),巢深平均为2.9 cm(1.5~4 cm);巢外径、内径均显著大于北方的巢,而巢深没有显著差异。海丰的黑翅长脚鹬窝卵数以4枚居多,平均为3.175枚,卵的长径为42.8 mm(39.9~47.1 mm),短径为31.2 mm(29.4~32.9 mm),与北方的卵大小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影响原鸡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在2020年和2021年2个繁殖期内,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原鸡海南亚种的巢进行搜寻并记录GPS点位。繁殖结束后,利用样方法对其巢址特征进行记录分析。共发现12巢原鸡巢,其中,有4巢孵化成功,8巢雌鸟弃巢,繁殖成功率为33.3%;对原鸡巢设置10 m×10 m的大样方与巢中心1 m×1 m的小样方进行测量记录,并设置对照样方进行分析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样方参数和对照样方参数,结果显示,灌木盖度平均值、灌木盖度2(>3~6 m)、裸地比例、落叶层厚度和离道路距离5个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平均值最大,其次为裸地比例;说明原鸡海南亚种巢址选择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其更倾向于在道路附近开阔位置、枝叶比较密集的草本或灌木下营巢。其中,巢隐蔽度是影响原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人为干扰与边缘效应也影响原鸡的巢址选择。  相似文献   

14.
曹振岭  陈玉峰  杨建丽  邓昕  周晓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13-16714,16723
[目的]了解苍眉蝗莺的繁殖过程。[方法]历时9年,对30多只苍眉蝗莺跟踪观察以便掌握牡丹江地区苍眉蝗莺的迁抵时间与繁殖生育过程。[结果]雄鸟以鸣叫引起雌鸟的注意,雌鸟选择做巢的树木,一般都是幼龄乔木、灌木类树种。新巢用细软草茎、禾本科杂草以及绳头、塑料编织绳等物筑成。筑巢时间约为5d,新巢筑造时雌雄鸟开始交配。苍眉蝗莺的产卵时间多在早晨6:00~7:40,卵的纵径为2.0~2.1cm,横径为1.4~1.5cm,每巢4~9枚卵,孵化天数为12~14d。雌鸟产下最后1枚卵后便开始孵化。育雏期雌鸟总是在巢中守护,将全部幼雏覆于体下,雄鸟哺食,有时轮替。[结论]该研究为了解牡丹江地区苍眉蝗莺的迁徙繁殖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羊草+杂类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退化程度下的植物群落组成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群落物种组成逐渐单一,数量逐渐减少,其中代表草甸草原成分的物种重要值变化较明显,群落伴生种的重要值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有些耐践踏、适口性差的物种如寸草苔、披针叶黄华、糙隐子草等对草甸草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的物种重要值具有上升的趋势;群落物种组成发生明显变化,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仍以禾本科为优势种,退化指示类的菊科植物的重要地位得到提升,中度退化区蔷薇科和毛茛科植物不断增加,袁重度退化阶段,多以耐践踏的菊科植物、莎草科和小型禾草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巢址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省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个东方白鹳巢(其中7个天然巢,10个未使用的人工巢)的生境因子进行了测量,并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树种、树高、巢位高、隐蔽度、距干扰源(道路)距离是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此外,天然巢同未使用过的人工巢的巢高(P<0.05)和巢径(P<0.05)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金腰燕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方法]2007~2009年的5~8月,采用逐户走访的方法对牡丹江城市周边地区金腰燕的巢址选择和营巢行为进行调查,并对燕巢的口径、巢高、巢宽及巢径长进行了测量。[结果]在牡丹江城市周边地区共发现完整金腰燕巢172个,其中新巢58个,旧巢112个,破巢21个,巢离地面高度一般为3.0~15.0m,其中距地面3.0m处巢最多,占巢总数的87.3%;治山林厂金腰燕巢数最多,平安村金腰燕巢数最少;金腰燕巢具有1个出口,且出口朝东的巢数量最多。[结论]金腰燕多栖息于山地村落,喜欢在有檐的建筑物上营巢,且营巢高度一般为距地面3.0m。  相似文献   

18.
Intraspecific brood parasitism (laying eggs in another's nest) occurs widely in colonial cliff swallows (Passeriformes: Hirundinidae: Hirundo pyrrhonota). In colonies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ten nests, up to 24 percent of the nests were sometimes parasitized by colony members. Laying eggs in a conspecific's nest may be a benefit of coloniality for parasitic individuals and simultaneously may represent a cost to host individuals within the same colony.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建设的植被的生长状况与适宜性.【方法】通过对典型地貌区实地调查,得到研究区植被状况的数量指标值(树种、高度、密度、频度、显著度等),分析与评价当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植被的生长状况.【结果】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选用的林木和草本植物均较适宜研究区的生长环境,在不同的地貌区林木的种植基本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研究区植物重要值的计算分析得出,流域内刺槐的重要值(0.871 6)最大,是乔木林群落的优势树种,其他各树种重要值依次减小,各树种生长状况良好,群落结构合理;研究区山杏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柠条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紫花苜蓿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会宁县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面积大幅度增加,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人工挂巢招引白眉[姬]鹟控制森林虫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在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采用人工挂巢招引白眉[姬]翁鸟控制森林虫害的试验研究进行了总结,主要采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的巢区测定法测定取食范围,剖胃分析法和束颈法进行食性分析和食虫量测定,并结合样地内白眉[姬]翁鸟种群数量调查,综合分析后得出一对白眉[姬]翁鸟控制虫害面积5.87亩,挂巢密度为3.3巢/公顷,一对白眉[姬]翁鸟及一窝雏鸟在该区停留期间共食虫80258条,食落叶松叶蜂占52%,食舞毒蛾30.5%,采用人工招引白眉[姬]翁鸟等益鸟控制森林虫害的效果显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均很显著等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