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人为观察法对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东北部区域内繁殖期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栖木与巢的距离及双亲是否对栖木重复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斑腹鹀在不同繁殖时期内,其栖木与巢的距离具有极显著差异(F=130.265,自由度为2,P≤0.001),产卵期为(21.90±5.06)m,孵化期为(16.80±5.10)m,育雏期为(7.80±3.85)m,且双亲均有重复利用同一栖木的习性,在育雏期栖木的重复利用最高。  相似文献   

2.
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嘎亥图开展了放牧对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繁殖影响的研究,分析了围栏区与非围栏区栗斑腹鹀的繁殖生境选择和繁殖功效。研究共发现89巢和202枚卵,其中围栏区含有卵的巢为30个(33.70%);成功出飞的巢为4巢(4.49%);总卵119枚(58.91%);出雏34只(16.83%);成功出飞雏鸟15只(7.43%)。非围栏区含有卵的巢为25个(28.09%);成功出飞巢为1巢(1.12%);总卵83枚(41.09%);出雏24只(11.88%);成功出飞雏鸟4只(1.98%)。繁殖大生境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区与非围栏区的西伯利亚山杏密度、贝加尔针茅高度、枯草密度、青草密度、裸地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西伯利亚山杏高度和贝加尔针茅密度存在显著差异,青草的均高、植物种类和腐蚀草厚度无显著差异。此外,斑块的平均面积为(82.63±72.98)hm2,斑块内的栗斑腹鹀为(9.67±9.79)只,斑块内牧群的数量与栗斑腹鹀种群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牧群数量越多,栗斑腹鹀的种群密度越小。  相似文献   

3.
鹀类是长白山繁殖鸟类,对保护森林起着一定作用。1980~1984年对其种群生态作了比较研究,包括居留情况、种群密度、繁殖力、巢、孵卵及育雏,食性做了比较研究。体重增长符合拟合生长曲线。黄胸鹀育雏期对食性做了重点调查,每巢在留巢期育雏昆虫为247克,近1900只昆虫,绝大部分是害虫,鹀类和森林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4.
2010年和2011年3月-6月,对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保护区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Buteo hemilasius)的巢穴结构和巢址选择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法定位了13个大鵟巢址,并对巢址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测量显示,大鵟巢穴的基本结构特征为:外径(94.7+4.2) cm;巢高度(46.1±2.7) cm;内径(24.8±1.5)cm;巢深(14.0±+0.9)cm.生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的巢集中分布在湖岸或水塘附近的悬崖,营巢点坡度为15°-45°之间的阳坡或半阳坡;隐蔽度高于20%;草本密度大于5株/m2;植被均高大于30cm;巢距悬崖上部距离2-5m;距水源l00m以内;距居民点距离大于lkm;距草原道路的距离大于0.5km;而对于物种丰富度没有特殊要求.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个,依次为:隐蔽性因子(主要包括巢址区域的植物特征和地形特征)、干扰因子和食物因子.各主成分中,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植被盖度、距居民点距离、巢的高度和距草原道路距离.  相似文献   

5.
关于鸟类种群生态的比较研究较少。我们对长白山北坡的两种鹀类作了比较研究,包括居留情况、种群密度、繁殖力、新生雏和离巢幼鸟与成鸟量度比较,巢位、育雏及食物的选择。黄胸鹀和赤胸鹀平均每巢在留巢期喂育昆虫2343只,近321g,其中绝大多数是害虫,两种鸟和森林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鹀科鸟类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特点,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中国吉林地区的鹀科17种鸟类67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态性研究。利用9对引物,共扩增出410条带,其中351个多态条带。AFL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7种鹀科鸟类聚为两大进化分支,其中除栗耳鹀外的所有鹀属鸟类聚为A分支,而雪鹀、铁爪鹀和栗耳鹀聚为B分支。当相似性系数为0. 75时,17种鹀科鸟类可分为8个类群:第1类为栗斑腹鹀和三道眉草鹀;第2类为白头鹀;第3类为白眉鹀、灰头鹀、黄眉鹀、黄胸鹀、田鹀、小鹀和栗鹀;第4类为芦鹀、苇鹀和红颈苇鹀;第5类为黄喉鹀;第6类为雪鹀;第7类为铁爪鹀;第8类为栗耳鹀。研究结果表明,各类群内不同种鹀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2012—2015年每年的4—7月份,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对三道眉草鹀的窝卵数和营巢成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道眉草鹀的平均窝卵数为(4.46±0.72)枚·巢~(-1)(n=47),平均孵卵期为(12.44±0.53)d(n=9),孵化率为0.52,Mayfield营巢成功率为0.22,直接观察法营巢成功率为0.34。三道眉草鹀营巢成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天敌捕食和人为干扰,因此,应加强对西伯利亚山杏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合理的放牧政策以提高三道眉草鹀的营巢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1999—2003年春夏季节对河南郑州城区池鹭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池鹭于每年4月下旬至9月底在城区行道树上营巢繁殖,居留期约155 d.1999—2000年,池鹭单独成群;2001年池鹭开始与夜鹭,白鹭共同形成混合集群.繁殖对数由1999年的360对下降至2003年的94对.池鹭为单配制,但有配偶外交配行为,约占交配总数的40.78%.池鹭窝卵数为4~6枚(5.10±0.57),每窝出雏数为1~6只(4.50±1.35),孵化率为88.24%,留巢期(32.7±1.059)d,雏鸟18日龄成活率为93.33%.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 5头 3月龄安装了瘤胃瘘管 ,体重 18.50 kg左右的雌性东北细毛羊 ,单笼舍饲 ,试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 ,将半胱胺均匀地混入饲料中制成颗粒料或粉料两种剂型 ,按 80 mg·kg-1,W,B的计量 ,每周饲喂一次 ,连续 3周。试验结果表明 ,瘤胃液中 p H值对照期 6.17± 0 .0 9;粉料期 6.18± 0 .0 9;颗粒料期 6.2 0±0 .13。半胱胺颗粒料与粉料对羔羊瘤胃液 p H值影响差异不显著 ,两者与对照期相比也不显著。瘤胃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 ( TVFA)的浓度 :对照期 10 .85± 0 .58mmo L /10 0 m L ;粉料期 9.76± 0 .4 4mmo L /10 0 m L ;颗粒料期 13.2 3± 0 .4 9mmo L /10 0 m L。半胱胺颗粒料使瘤胃液的 TVFA的浓度显著高于粉料期与对照期 ( P<0 .0 1)。瘤胃液中总脱氢酶 ( TDHE)的活性 :对照期 0 .16± 0 .0 2 OD/m L ;粉料期 0 .2 4± 0 .0 9OD/m L ;颗料料期 0 .2 5± 0 .17OD/m L ,总体差异不显著 ,但早饲后至11:0 0时颗粒料期和粉料期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期 (颗粒料期 0 .33± 0 .16OD/m L ;粉料期 0 .2 9± 0 .0 7OD/m L ;对照期 0 .17± 0 .0 2 OD/m L ;P<0 .0 5)试验结果提示半胱胺颗粒料比粉料能较快地进入羔羊小肠 ,通过吸收使其发挥调节作用 ,同时能够增强羔羊瘤胃的消化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0.
扎龙自然保护区白翅浮鸥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芦苇沼泽生境内对白翅浮鸥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翅浮鸥于4月下旬迁至扎龙自然保护区。5月下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属于群巢繁殖鸟类,巢区内巢平均密度为21.25个/hm2,6月上旬开始产卵,卵大小均值为(32.2±0.87)mmx(22.3±1.19)mm。窝卵数2.7±0.65枚,双亲轮流孵化,孵化期为18~19d。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12h内即随亲鸟离巢。整个繁殖期内亲鸟及种群其他个体的领域性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精河县荒漠林鼠害猛禽天敌招引初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设立了栖架和人造巢箱招引猛禽防治荒漠林鼠害,初步结果表明:猛禽对栖架的利用率依季节不同,可达40%~90%.栖架下发现大量猛禽的吐物,其中含有害鼠的骨骼和毛发;至少一种猛禽——红隼(Falco tinnunculus)可在人造巢箱中繁殖:初步调查表明在非繁殖季节,猛禽对栖架的利用表现为广利用、低频率的特点,在繁殖季节则表现为高频率、局限性而形成明显巢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一个由土著燕鸥占据的繁殖岛上,进入一种新的燕鸥定居,由此产生的种间竞争是否会改变它们的资源利用模式、巢址选择偏好和繁殖生态等。为此,我们于2019年,研究了乌屿岛粉红燕鸥,褐翅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的巢址选择偏好和繁殖生态,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种间竞争如何影响到它们巢址选择和繁殖生态。结果显示:(1)大凤头燕鸥占据了粉红燕鸥的巢址,迫使粉红燕鸥侵占褐翅燕鸥的巢区,出现粉红燕鸥和褐翅燕鸥最佳巢址重叠的现象;(2)在大凤头燕鸥的竞争压力下,褐翅燕鸥倾向于低密度的繁殖方式,而粉红燕鸥则偏向于高密度的繁殖方式;(3)大凤头燕鸥进入后,粉红燕鸥平均窝卵数由1.17±0.07增加到1.76±0.43,有2枚卵的巢占比由1/6增加到3/4。  相似文献   

13.
对云龙湖黄苇鳽(Ixobrychus sinensis)的筑巢、产卵、孵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黄苇鳽雏鸟阶段的几个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黄苇鳽的筑巢期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巢用水烛叶织,并营建于水烛丛中上部;巢底距离水面1.16±0.29 m,巢-岸距离10.7±3.87 m,巢-敞水区距离2.25±1.01 m;同域巢间距平均为37.5 m;巢深4.0±0.9 cm,巢内面积161.1±48.1 cm~2;窝卵数4.6±0.9个,卵体积6.75±0.51 cm~3,卵重9.41±0.73 g;窝卵数与总卵重呈正相关,窝卵数与巢内面积相关性不显著,窝总卵重与巢内面积相关性也不显著;孵化期为15~18 d,孵化率约为82%;各项形体指标随发育日龄而增长,其中翅长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4.
在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观察了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L.)的营巢、产卵、孵化过程,测定了黑水鸡雏鸟阶段的几个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黑水鸡的营巢期从5月初至5月末,巢营建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和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丛下部,并以芦苇和水烛茎叶织巢;巢底距离水面(10.7±5.4)cm,巢-岸距离(7.38±2.18)m,巢-敞水区距离(2.58±2.13)m;巢密度为0.25~0.40个/100 m~2;巢深(5.5±1.3)cm,巢内面积(241.4±79.6)cm~2;窝卵数(8.9±3.1)个,卵体积(20.15±2.57)cm~3,卵重(20.72±2.46)g;窝卵数与巢内面积呈正相关(r=0.678 5),窝卵数与总卵重呈正相关(r=0.941 8);孵化期为20~21 d,孵化率大于90%;各项形体指标随发育日龄而增长,其中体重增幅逐渐大于体长。由此对黑水鸡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应用截线法、访问法、交尾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黑琴鸡东部分布区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该分布区巢址的林型、食物丰富度、隐蔽级、干扰级、距水源距离、坡向、坡位、坡度、巢位、海拔高度共10项生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分布区黑琴鸡种群数量为(24 785±2 737)只。河北围场县塞罕坝林区种群密度最高,达到(7.28±0.875)只/km2,内蒙古红花尔基林区种群密度次之,为(5.347±0.645)只/km2,河北木兰围场林区种群密度第三,为(3.94±0.474)只/km2。在该分布区中,影响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有距水源距离、食物丰富度、隐蔽级、林型、坡向和干扰级,其中塞罕坝林区、红花尔基林区和木兰围场林区是黑琴鸡巢址选择的最佳生境。  相似文献   

16.
郭瑞萍 《农林科学实验》2013,(24):267-268,275
2011—2013年4—10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虎纹伯劳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虎纹伯劳在该区为夏候鸟,最早4月23日迁来.最晚9月27日迁走,居留期为147~155d。迁来初期,虎纹伯劳常在低山灌丛带、河谷地带的向阳处或电线、电杆活动。进入繁殖期。虎纹伯劳多转移向中海拔地区的疏林灌丛带。虎纹伯劳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在8、9月最大,每千米遇见只数分别为0.51、O.58只;在4、6月种群密度最小。每千米遇见只数0.18只,3年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平均为0.29只/km2繁殖前(5月)每千米遇见只数为O-33只,繁殖后(9月)每千米遇见只数0.58只,繁殖后比繁殖前每千米遇见只数增长76%。繁殖期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上旬营巢,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d,窝卵数4~6枚,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5~16d,雏鸟晚成性,巢内育雏14~16d,平均孵化率为89.7%,平均成活率为89.2%.繁殖力2.2只,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食物种类的98%以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秦岭南坡山地林区4处暗绿绣眼鸟巢穴及其繁殖行为进行长期观察,发现暗绿绣眼鸟的繁殖期一般从3月开始,至7月结束,繁殖高峰期为4—6月;营巢需要8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4 d后离巢,平均育雏天数11.5 d。  相似文献   

18.
藏雪鸡的繁殖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雪鸡的繁殖活动和2月龄内雏鸡的生长发育观测结果表明,藏雪鸡栖息和繁殖有季节性的垂直迁移、春夏之交进入繁殖期,行为尤为机警、筑巢十分隐蔽;雌鸡年产蛋6 ̄7枚,仅孵化1窝。产蛋和孵化期中雌鸡的恋巢性极强,孵化期27d,雏鸡生长至2月龄时,形态,体色,羽毛接近成年。  相似文献   

19.
2004—2006年,利用人工巢箱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中对大山雀(Parus major)的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的关系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利用率逐年减少,年份间差异显著(P〈0.05)。营巢成功率为74.3%,营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和天敌占用。大山雀的窝卵数为6—14枚,平均10.2枚,常见窝卵数为10—12枚,卵质量平均为(1.47&#177;0.12)g,卵大小平均为16.5min&#215;12.9min。孵化期平均为(13.8&#177;1.4)d,平均出雏率为(88.4&#177;1.3)%,育雏期平均为(17.3&#177;0.9)d,平均出飞率为(78.1&#177;2.0)%。大山雀窝卵数与孵化期、出雏率、育雏期和出飞率显著正相关.大山雀繁殖成功率逐年增加,不同年份间繁殖成功率差异极显著(P〈0.01),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