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试验于2007年对云南省丘北县辣椒田的主要害虫、天敌种类及其发生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害虫有桃蚜、烟青虫、棉铃虫和斜纹夜蛾;主要天敌有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桃蚜的发生高峰期在8月上旬,平均每株11.3头;斜纹夜蛾、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的发生高峰期均在8月中旬,平均每株虫量3.9头、斜纹夜蛾3.0头。主要捕食性天敌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8月中上旬和8月下旬,平均每株虫量七星瓢虫0.82头、异色瓢虫1.3头。由于田间桃蚜种群数量处于较低水平,秋季辣椒生长期间对桃蚜可不采取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2.
1996、1997两年大田系统调查和普查结果表明:水稻蚜虫主要虫态为无翅蚜,有翅蚜数量极少。为害高峰期为10月上旬到中旬,水稻处于乳熟期或腊熟期。药剂对比试验表明,9月20日以前用药,对田间天敌有一定杀伤作用,导致后期施药区蚜量高于不施药区。水稻蚜虫天敌有瓢虫类、蜘蛛类、步甲类、草蛉类等,瓢虫科混虫是蚜虫天敌的优势类群,其中稻红瓢虫在田间种群数量占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经调查,宁夏灌区甜高粱田间主要虫害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和二斑叶螨。玉米蚜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禾谷缢管蚜8月中下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亚洲玉米螟6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逐渐降低;双斑萤叶甲在6月中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高峰期,8月中旬以后种群开始消退;棉铃虫6月中旬左右(1代幼虫)达到第1次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2代幼虫)出现第2次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青花菜上桃蚜种群数量及其天敌动态。[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调查青花菜和其他寄主上有翅桃蚜、无翅桃蚜和天敌数量并加以分析。[结果]桃蚜可以在小白菜、菊花、萝卜和青花菜等作物上互相转移为害。在11月中旬以前桃蚜保持较低密度,11月中旬以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其数量显著增多,至12月上旬其数量达到高峰;天敌共有6科11种,其中六斑月瓢虫、菜小脉茧蜂为优势种;随着桃蚜种群的增加,天敌数量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跟随效应;将桃蚜数量与天敌数量进行回归分析,桃蚜数量与天敌数量显著正相关。[结论]佛山青花菜种植区桃蚜发生高峰期为11月至12月间。  相似文献   

5.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我国常见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为更好评价七星瓢虫在油松林生态系统中的捕食状况,以利于在生产中有效的应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观测了七星瓢虫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油松和荆条上2种蚜虫——松大蚜(Cinara pintabulaeformis)和棉蚜(Aphis gossypii)的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在棉蚜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松大蚜的种群数量时,七星瓢虫明显喜好捕食棉蚜;在松大蚜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棉蚜时,则喜好捕食松大蚜;在2种蚜虫种群数量相近,或者松大蚜种群数量略高于棉蚜时,七星瓢虫仍较喜好捕食棉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摸清和田县果农间作模式下核桃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类及种群动态.[方法]生长季节,在间作核桃园采用定点定期的系统调查方法.[结果]和田县间作核桃害虫7种,主要包括核桃黑斑蚜[Chromaphis juglandicola(Kaltenbach)]、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枣球蜡蚧[Eulecanium gigantean (Shinji)]、皱大球蚧(Eulecanium kuwanai);天敌种类24种,主要包括食蚜绒螨(Allothrombium sp.)、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Stephens,1836)]、叶色草蛉(Chrysopa phyllochroma Wesmael)、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菱斑巧瓢虫(Oenopia conglobataL.)、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 Linnaeus)、孪斑瓢虫(Chilocorus geminus)和蜘蛛类(Araneida).核桃黑斑蚜、春尺蠖、介壳虫(枣球蜡蚧和皱大球蚧)发生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5月中旬、4月上旬至5月上旬.食蚜绒螨、草蛉和蜘蛛类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结论]初步摸清了和田县果农间作模式核桃主要害虫、天敌种类及其田间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DNA分子检测技术定量评价新疆棉田重要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害作用,为有效发挥捕食性天敌在棉田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提供支撑。【方法】田间系统调查棉蚜种群数量,运用DNA分子检测技术定量分析的捕食性天敌中肠棉蚜检出率并分析相关性,以棉蚜检出率为依据研究新疆棉田优势捕食性天敌,基于棉田和邻近苜蓿条带采集捕食性瓢虫的中肠对棉蚜和三叶草彩斑蚜的检出率分析捕食性瓢虫的取食偏好习性。【结果】2019~2021年,棉田棉蚜种群数量和捕食性天敌中肠棉蚜检出率均密切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和0.839;多异瓢虫是新疆棉田优势捕食性天敌。2019年当捕食性瓢虫采自苜蓿条带时,三叶草彩斑蚜在6月、7月和8月的检出率分别为52.50 %、73.70 %和27.95 %,棉蚜在6月、7月和8月的检出率分别为0、21.10 %和38.71 %;当捕食性瓢虫采自棉田时,棉蚜在6月、7月和8月的检出率分别为18.11%、75.52 %和49.53 %,三叶草彩斑蚜在6月、7月和8月的检出率分别为92.12 %、29.60 %和5.61 %。当棉蚜种群数量较少时,捕食性瓢虫以取食苜蓿条带的三叶草彩斑蚜为主,当棉蚜和三叶草彩斑蚜同时发生时,捕食性瓢虫以取食栖息生境的蚜虫种类为主。【结论】利用DNA分子检测技术可以定量评估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害作用。邻近棉田的苜蓿条带可以为捕食性天敌提供替代食物,对其具有重要的保育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武汉地区梨园天敌优势种群消长动态及影响因子的系统观察和调查表明,捕食性瓢虫类发生高峰期为6月上旬至中旬,塔六点蓟马6月中旬,食虫蝽类6月中旬至下旬,青翅隐翅虫6月中旬,草蛉类6月中旬至7月中旬,捕食性蜘蛛类6月中旬至7月下旬.农药、不同的间作作物、气候条件是影响天敌种群及其发生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经调查,宁夏灌区甜高粱田间主要虫害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和二斑叶螨。玉米蚜6月中旬至7月上旬达到危害高峰,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禾谷缢管蚜8月下旬危害达到高峰;亚洲玉米螟6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高峰期,中旬以后逐渐降低;双斑萤叶甲在6月中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危害高峰,8月中旬以后种群开始消退;棉铃虫6月中旬左右1代幼虫达到第1次危害高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形成2代幼虫,第2次出现危害高峰,7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杏李园生态系统天敌亚群落中,草蛉类的数量占优势,同时在绣线菊蚜大发生的5~7月,草蛉类、蜘蛛类种群密度较高,瓢虫类的关联度明显高于其它两类,是绣线菊蚜的优势天敌种类,这三类共同控制了绣线菊蚜的数量.天敌与绣线菊蚜的同域效应高,对绣线菊蚜有较强的追随作用,抑制着绣线菊蚜种群数量的增长.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多异瓢虫是美国杏李园内的瓢虫类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东北地区大豆蚜、有翅蚜及天敌昆虫的种群动态。[方法]采用棋盘式样点取样法对东北地区大豆蚜种群及其天敌昆虫种群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结果]大豆蚜于6月中旬出现在豆田,9月中旬消失,大豆生长季内共有3个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有翅蚜在6月中旬出现,8月中旬开始迁飞到冬寄主越冬,并在8月末至9月初完全消失。有翅蚜共有3个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末、7月末至8月初和8月中旬。天敌昆虫在田间发生较早,跟随现象明显。[结论]大豆蚜及有翅蚜在大豆田共有3个发生高峰,天敌昆虫对大豆蚜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地区棉蚜发生动态及植物源农药药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棉蚜田间种群动态消长规律,筛选得到高效、低毒的植物源农药,为棉蚜的绿色防控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2018年在甘肃省敦煌地区棉田采用田间人工调查方法调查虫情,选用以植物源农药0.5% 藜芦碱可溶液剂、0.5% 苦参碱水剂、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 阿维菌素乳油等为主的10 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开展田间防治棉蚜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2017、2018 年棉蚜种群的发生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每年从5月上中旬棉蚜即迁入棉田持续为害至棉花收获前,有两个相同的高峰期,分别为6 月上中旬和 7 月中下旬,但不同年份间发生程度存在差异,2017和2018年最高峰值三叶虫量分别为平均8 713.3和1 880.0头/百株,化学农药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持效性最好,药后14 d防效达90.22%,两种植物源农药0.3%印楝素乳油和0.5%苦参碱水剂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4 d 的防效分别为84.41%和85.06%。【结论】 河西走廊敦煌棉区棉蚜田间年发生动态有两个高峰期,棉蚜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为7月上旬;植物源农药0.3%印楝素乳油和0.5%苦参碱水剂可用于棉蚜的绿色防控药剂,也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该项目在山西省糯玉米主产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调查研究,旨在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适期有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采取成虫诱集、卵和幼虫定点和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结果]调查结果表明,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年发生两代,世代基本不重叠,两代间有较明显的间隔。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上中旬,一代成虫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一代卵盛期为6月上旬末至6月下旬初,二代卵盛期为8月上旬中期至8月下旬。亚洲玉米螟对不同生育时期糯玉米的产卵趋性表现为,在糯玉米抽雄之前,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增强;而在糯玉米抽雄之后,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减弱。生育时期基本相同、长势基本一致的糯玉米上的落卵量较普通玉米上为多。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一代发生危害轻二代发生危害重。一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早播田重于中播田,而晚播田基本上不受一代幼虫的危害,由于一代幼虫发生轻,不论早播还是中播糯玉米虽然受害但一般较轻。二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晚播田重于中播田,早播糯玉米在二代幼虫危害初期即采收,一般年份不受二代幼虫的危害或受害较轻,由于二代幼虫发生量大,因而对晚播和中播偏晚播种的糯玉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糯玉米果穗穗腐病的发病率与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密切相关,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者,穗腐病发病率高。[结论]糯玉米产区应加强中、晚播糯玉米田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木荷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空间序列代时间变化”的方法,选用胸径作为个体大小的指标研究了木荷Schimas uperba种群大小级结构,结果表明,木荷种群通过侵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或枫香Liquidamber formasana林向木荷林以及成熟木荷、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林发展,5个地段木荷种群大小级结构存在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种类型.随着演替的进展,木荷种群密度逐渐降低.木荷种群动态分析暗示木荷表现出了一种顶极先锋树种的特点,既不同于马尾松等阳性先锋树种,也不同于枫香等阳性阔叶树,更不同于樟、栲类耐荫性树种,它在森林演替位置中居中间.  相似文献   

15.
田闻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水稻品种间稻飞虱种群在时间系列上呈现迁飞规律一致;向北迁出前期,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在水稻2个敏感生育期间有所选择,6月底种群高峰集中在孕穗期水稻上,在7月上中旬转移至分蘖期水稻,回迁种群高峰出现在分蘖中期水稻上;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小范围生境转移规律性不强.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日均温和日均气压对褐飞虱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最大,当天的关联度分别为0.387 3和0.384 6,而回推3 d的关联度分别上升至0.449 0和0.424 3;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属于短期效应因子,日照时数属中长期效应因子,而日均风速的作用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6.
低温和高温对仓储绿豆象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绿豆象最耐受低温或高温的发育阶段,得到不同温度下完全防控该虫所需时间,为防治仓储绿豆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5和40℃下,分别对绿豆象卵、幼虫、蛹和成虫进行处理,确定最耐受低温或者高温的虫态。在此基础上,对低温(-5、-10、-20℃)以及高温(40、45、50℃)下最耐受虫态做进一步的生物测定,从而得到完全防控绿豆象的时间。【结果】绿豆象幼虫和蛹耐寒能力较强,卵、幼虫、蛹和成虫在-5℃的LT50分别是12.57、24.93、30.54和15.76 h。绿豆象蛹耐热能力较强,卵、幼虫、蛹和成虫在40℃时的LT50分别是4.29、17.76、22.33和14.50 h。绿豆象的蛹在低温-5、-10和-20℃下的LT50 分别是30.54、6.50和0.96 h,LT99分别是189.70、33.81和2.90 h。在高温40、45和50℃下的LT50 分别是22.33、3.64和0.85 h,LT99分别是169.43、17.77和3.71 h。【结论】绿豆象各虫态耐低温和耐高温的能力均为蛹较强,据此得到处于不同温度下完全控制绿豆象危害所需时间。因此,利用低温或高温防控仓储绿豆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黑龙江烟田烟蚜发生及为害情况,更好的对其进行防治,对黑龙江大庆地区烟蚜越冬情况及烟蚜在烟株上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庆地区烟蚜生活史属于全周期型,在烟株上烟蚜数量的消长主要呈"单峰常发区",主要以卵在刺玫、李树、杏树等植株的腋芽四周、枝条上的斑痕和枝杈上越冬。4月中旬开始孵化干母,5月上旬有翅蚜开始迁入烟田,7月中旬出现高峰期,8月中下旬有翅蚜开始迁出烟田。通过此次研究可以为黑龙江烟区烟蚜的田间预测预报提供依据,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治烟蚜的为害。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葡萄斑叶蝉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的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葡萄斑叶蝉种群动态开展定点定时系统监测,每3 d调查1次,分析种群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年生活史和各代发生期.[结果]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树缝和墙缝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成虫迁入葡萄园危害,8月为发生盛期,10月初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斑叶蝉进入越冬场所;5月中旬1代若虫孵化,6月中旬2代若虫孵化,7月下旬3代若虫孵化,9月上旬4代若虫孵化.[结论]5月中下旬1代若虫发生高峰期为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9.
喷施沼液对棉花新陆早13号蚜虫数量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棉花不同生长发育期喷施沼液、磷酸二氢钾和清水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喷施沼液和磷酸二氢钾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田间虫口数量增长和蚜虫扩散,对蚜虫的虫口数量减弱作用可持续10d左右。蚜虫迁入高峰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对蚜虫迁入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沼液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蚜虫大发生期间不宜喷施沼液,沼液对叶片营养的改善有促进蚜虫虫171数量增加,延缓虫口数量减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