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1.病原大豆灰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大豆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为棍棒状或圆柱形,具隔膜1~11个,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具0~3个隔膜病菌的寄主范围窄,只能侵染栽培大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美国已鉴定  相似文献   

2.
1,病原及症状。桃炭疽病的病原是半知菌亚门炭疽病属的一种真菌。病菌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集生其内。分生孢子梗无色,丝状,很少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形。发病温度为12-32℃,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48℃。 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叶片和新梢。幼果指头大时即可染菌发病。初为淡褐色水渍状斑,后随果实膨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中心凹陷。气候潮湿时,在病部长出橘红色小粒点。幼果染病后即停止生长,形成早期落果。气候干燥时,形成僵果残留树上,经冬不落。成熟期果实染病后,  相似文献   

3.
<正> 1 草霉灰霉病 早期可感染叶柄、叶片、花蕾、花朵和果梗,以浆果成熟期症状最明显。叶片受侵染后,开始出现不明显的褐色湿润斑点,果实发病初期,病斑为褐色油渍状小斑点,果肉组织变软,失去香味和色泽,使整个果实腐烂。果实表面形成一层灰色绒状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4.
一、发病症状 葡萄炭疽病原为小丛壳菌,属于囊菌亚门,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此病主要危害葡萄果实,也危害穗梗、穗轴和叶片.果实受害后,软腐,排红色粘液,病果被触易脱落.果实表面起初发生水浸状或赤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色泽较深,有轮状纹.  相似文献   

5.
一、病原及症状病原:Leveillula taurica(Lev.)Arn.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单胞。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75%以上。  相似文献   

6.
一、症状主要发病在苗期,但有的病株可延续到不同生育期.病株根部表皮变成褐色,主根粗短或细长,病株矮小,叶片由下而上渐次变黄脱落. 二、病原及侵染循环病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镰刀菌属,病菌无性世代产生两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为全镰刀形或新月形,无色,有3~5个分隔,两端稍大,小型分生孢子圆筒形,无色单胞,偶尔有双胞的,能形成厚膜孢子.分生孢子枝有单生或密积成垫状.  相似文献   

7.
1病原 属半知菌天门冬拟茎点霉真菌.可产生典型的线状孢子和出现中间类型孢子.病菌主要以休眠菌丝和分生孢子器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广西大化县的石韦叶斑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des(Penz.)Sacc.].病害叶部症状初为凹陷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部褐色.病斑外缘可见黄色晕圈.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5~35℃,最适温度为30℃,在pH 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6,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min.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在相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G-果糖、葡萄糖、甘露醇和硝酸钾,分生孢子形成最适碳、氮源分别是甘露醇、可溶性淀粉和大豆粉.  相似文献   

9.
正1病害1.1炭疽病1.1.1症状为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叶片受害初呈水渍状圆形或纺锤形斑点,渐变为黑色圆形斑,有时有晕圈和同心轮纹,干燥时,破碎穿孔;潮湿时,病斑正面生粉红色粘稠物或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茎蔓和叶片受害,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变黑色长圆形病斑,稍凹陷。果实受害,初为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大呈褐色圆形凹陷斑,凹陷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虫霉目的1个新记录属和1个新记录种。新记录属采自太白山原始林斑腹蝇尸,只产生外生休眠孢子,外壁桔黄、刺状,不能脱落,未见分生孢子,只能鉴定为斯魏霉属Strongwellsea。新记录种布伦克虫疠霉Pandora blunckii(Lakon etZimmermann)Humber.系宁夏六盘山林区松线小卷叶蛾流行主要病原,分生孢子倒拟卵形,假根单菌丝状,末端有盘状固着器。尖突巴科霉Batkoa apiculata(Thaxter)Humber.分生孢子为球状,乳突端部有尖突,为西北地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苹果霉心病病原Alternaria alternata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产孢细胞形成及孢子形成均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PH。在25℃、PH 5.6和有水滴存在等条件下的孢子萌发最好、产孢最多;黑暗有利于产孢细胞的形成;不同品种的苹果花粉、果实渗出液、不同的糖类等营养物质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产孢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常瑾  陶贵荣  李莺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0):120-123
郁金香种球在贮藏期枯萎病发病率较高,使大量种球品质退化或失去生产价值。病害症状初期为紫红色的小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黄色至浅褐色病斑,严重时种球干枯成褐色。对患病种球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PDA培养基25℃条件下菌落初为白色,后逐渐成为紫红色;菌丝及分生孢子梗无色;大型分生孢子偶见,无色,细长镰刀形,具3~5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多数,无色,短棍棒形或椭圆形。以上特征结合DNA的ITS片段序列比对结果说明,引起该病害的主要病原为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似文献   

13.
山药炭疽病是山药上的重要病害.1999年在四川雅安市,该病病株率达100%,减产90%~100%.文章报道了山药炭疽病危害叶、茎及零余子等部位的症状特点.根据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及计测其大小,鉴定雅安山药炭疽病病原种名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相似文献   

14.
草莓褐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大小为(5.7~7.3)mm×(2.0~3.0)mm;根据病菌形态,确定该病原菌为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 obscurans(Ellis Everh.)B.Sutton。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植物病原真菌海洋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植物病原真菌雪腐镰刀病菌(Fusarium nivale)、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玉米小斑病菌(Biploaria maydis)、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小麦根腐霉病菌(Biploaris sorokinian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和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作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海洋细菌的抑菌作用,用打孔法测定海洋细菌的无菌发酵液对指示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海洋细菌及其发酵液对供试的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海洋细菌导致病原真菌菌丝扭曲、分生孢子芽管畸形.其中菌株L1-9对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哈密瓜采后主要致腐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新疆哈密瓜采后贮藏中发病的果实进行病原真菌的分离,以及对冷藏中健康的果实进行潜伏侵染的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后确定新疆哈密瓜采后主要致腐病原真菌为:根霉属(Rhizopus);镰孢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青霉属(Penicillium)。  相似文献   

17.
张建  陈静  毛晓英  梅超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79-80,220
通过对新疆蟠桃采后贮藏中发病的果实进行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后确定新疆蟠桃采后主要致腐病原真菌为:根霉属(Rhizopus)、镰孢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防治大果紫檀叶斑病提供理论依据,对发生于广东大果紫檀上的一种新病害——叶斑病的病原进行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分离培养病原菌并观察菌落形态、产孢结构及分生孢子特征,并结合病菌DNA序列对比,最后将其鉴定为间座壳属真菌,其无性阶段为拟茎点霉属。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西瓜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导了西瓜枯萎病在甘肃的分布和危害。经采集培养、单孢分离,32个标样(320个病组织块)中,镰孢属真菌占73.1%,其余为链格孢等。按C.Booth标准条件培养,经致病性、专化型测定,甘肃省酒泉、民勤、兰州西瓜枯萎病的病原为尖镰孢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ium f.sp. niveum)。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需要液态水;分生孢子在pH4.53~9.18均可萌发,最适pH5.91;适宜浓度的马粪、土壤、蔗糖、瓜叶汁液对孢子萌发均有刺激作用,8小时内高出对照(清水)22%以上。刺激作用在4小时前表现最为明显;在相同条件下,大型分生孢子较小型分生孢子萌发快;4~8小时是大型分生孢子萌发的对数增长期;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率缓慢增长。  相似文献   

20.
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黑心病,近几年来蔓延迅速,是茄子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一般发病后产量损失20%~30%,严重时损失达到60%以上。 一、发病原因及特点 1.病理:茄子黄萎病的病原为大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轮枝菌属。病菌以菌丝体、拟菌核和厚垣孢子随病残株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也可以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种子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