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多酚与细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微量热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两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及与DNA的亲合作用,作出其热谱图,得出各种浓度下茶多酚的抑菌情况和DNA亲合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620 g/ml时,茶多酚对产气杆菌的作用十分显著。3.3 mg茶多酚与12.6 mg DNA相互作用的亲合热效应为-0.003J。  相似文献   

2.
天然抗氧化剂对α-亚麻酸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chaal烘箱法和加速氧化法,分别考察了不同纯度、不同添加量的天然VE、茶多酚、鞣花酸、竹叶黄酮等天然抗氧化剂对α-亚麻酸乙酯的抗氧化效果。分析两种方法的结果,可以得出几种天然抗氧化剂对α-亚麻酸乙酯抗氧化效果的顺序为:90%茶多酚>82%鞣花酸>50%茶多酚>竹叶黄酮,在添加量为0.05%时对α-亚麻酸乙酯的抗氧化效果最好;加速氧化法较Schaal烘箱法更直观、快速简便,试剂损耗小。  相似文献   

3.
吸附茶多酚树脂的筛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徐向群  陈瑞锋 《茶叶科学》1995,15(2):137-140
通过对4种离子交换树脂和16种吸附树脂对茶多酚的交换或吸附及解吸性能的研究表明,92─2和92─3吸附树脂对茶多酚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好解吸性能,优于AmberliteXAD─7和日本HP─21。经这两种树脂静态吸附后,其提取物的茶多酚含量均可达60%左右(对照仅为26.6%,用日本《茶分析法》修改法测定结果)。表明这两种树脂适于从茶叶中制取高纯度茶多酚制品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日照红茶为材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对茶多酚超声波辅助提取清除DPPH的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超声温度、乙酸乙酯萃取静置时间4因素与DPPH清除率之间的回归优化模型,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86.54%,超声时间69.61min,超声温度60℃,静置萃取时间82.26min,在优化后的最佳工艺参数下,红茶茶多酚对DPPH的清除率最高可达74.84%,研究表明红茶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提取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庆云 《中国茶叶》2003,25(1):15-16
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重要成分,它不仅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近年发现还具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消除人体自由基、降血糖血脂、防治心血管病、抑菌抑酶、沉淀金属等一系列特殊的药理作用。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茶多酚在化妆品、日用化工、轻化工等领域也开始得以应用。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目前已有了相当的研究,其中溶剂浸提、金属离子沉淀是研究和报道较多的提取法,近几年来还有一些新的方法报道,如树脂吸附法、超临界萃取法、超声波浸提法、微波浸提法等。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利用新型绿色环保溶剂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BMIM]Br)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多酚.在以[BMIM]Br浓度、提取时间、提取率及料液比为单因素的试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法优化普洱茶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BMIM]Br浓度0.3 mol/L,料液比1:30,提取...  相似文献   

7.
邓嘉 《福建茶叶》2016,(6):24-25
研究茶多酚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目的在于了解茶多酚的特点及其影响运动能力的各个方面,找到运用茶多酚提升运动能力的举措。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因素,茶多酚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提出使用茶多酚提高运动能力的措施如下:坚持合理、科学的使用原则;坚持长期原则。  相似文献   

8.
刘殿宇  张吉宁 《中国茶叶》2009,31(12):34-35
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等的总称,因其化学结构中有多个活性羟基,对人体的保健极为有利,且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功能,作为医药和食品等的添加剂,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看好。茶多酚提取工艺之一为溶剂提取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乌龙茶初制过程中几个主要工序的蒸青固定样为试验材料 ,采用离子沉淀法对试验样品进行茶多酚 (TP)的分离、提纯研究 ,对 TP分离提纯过程中各种氧化提纯因素及常规水浴蒸馏法和旋转减压蒸馏法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发现分离提纯时间长短、蒸馏时温度高低、沉淀时溶液酸碱度是影响TP氧化的重要因子 ;旋转减压蒸馏法较常规水浴蒸馏法能得到更高纯度的茶多酚  相似文献   

10.
茶多酚,即茶鞣质,英文tea polyphenol。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一项总称,也是茶叶中保健功能、药理的主要成分。根据已有研究表明,茶多酚的作用很多,如常见的抗氧化、抗辐射、解毒、降血糖、降血脂等。有关茶多酚的研究成为了药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茶多酚药理作用作了简单的阐述,展望茶多酚的未来保健、药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溶剂法、乳剂法和分子修饰法等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改性,以制备具有较好脂溶性的改性茶多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用于茶多酚改性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改性后的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茶多酚改性技术发展与脂溶性茶多酚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的补充和运动能力研究要基于茶多酚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行,茶多酚的补充与运动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对茶多酚的实际效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茶多酚及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介绍,对茶多酚补充与运动能力关系的进行了探究,并对茶多酚药理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保健功能研究进展与保健食品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类出色的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保健功能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在茶多酚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皮肤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防治功能的最新发现。同时,简单分析了我国利用茶多酚开发保健食品的现状,并从进一步发挥茶多酚保健功能的角度对茶多酚保健食品开发进行了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了多种有关茶多酚含量的检测方法,为对红茶的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的研究分析打下理论基础。本文针对茶多酚的性质,概述了测定茶多酚含量的滴定法、光谱法、色谱法等多种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丽娜  闫超 《福建茶叶》2017,(12):12-13
茶叶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是茶多酚,茶多酚具备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茶多酚的药理作用,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效果予以准确的阐述。首先探讨茶多酚的构成及药理作用,然后概述了模糊数学方法的基本概念,最后从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油甘脂等三个评价指标出发,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对茶多酚药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茶多酚能够显著性提升机体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电化学法快速测定茶多酚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电化学循环伏安法,讨论了3种低成本自制工作电极——银电极、碳糊电极和玻碳电极在茶多酚含量测定应用上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茶多酚在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行为,发现所制银电极不适宜检测茶多酚,碳糊电极、玻碳电极的氧化电流峰值与茶多酚含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制玻碳电极测定绿茶茶样中的茶多酚含量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较碳糊电极好。与国标方法相比,碳糊电极、玻碳电极检测茶多酚所需时间大大缩短。结果表明,电化学方法可应用于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测定,从而为快速、低价、便捷检测茶多酚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综合征是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症等疾病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茶多酚是茶叶中的特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最新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的共代谢过程,进而达到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目的。本文系统总结了茶多酚的吸收与代谢,以及茶多酚在体外发酵模型、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阐述了茶多酚-微生物群-宿主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有助于以肠道菌群理论为基础探讨茶多酚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并为茶多酚的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茶多酚对酒精性肝病(ALD)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茶多酚对AST、ALT及肝脂质过氧化的影响、茶多酚防治ALD作用机制等3个方面阐述了茶多酚防治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不仅具有抗氧化作用,而且能够提升人体免疫力,发挥出控血脂、抗病毒等多元化的作用。在运动员训练与竞技中,茶多酚对于调节运动员身体机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对茶多酚及其保健作用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从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与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的益处两个层面,对茶多酚在运动员身体机能调节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充分挖掘与发挥茶多酚在调节运动员身体机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茶多酚在日化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茶多酚日化用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茶多酚在日化用品领域上的应用研究,旨在为茶多酚未来的应用拓展提供借鉴参考,并对未来茶多酚日化用品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