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吸性杀虫剂对瓜蚜生物活性及种群实时增长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新型精准施药方式,筛选防治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高效内吸性药剂,采用茎部用药法,测定了9种内吸性杀虫剂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瓜蚜的校正致死率及试验期间的种群实时增长率。结果表明,20%啶虫脒可溶液剂和10%氟啶虫酰胺散粒剂对瓜蚜的内吸活性最高,分别在施用杀虫剂后10、15 d达到100.0%的校正致死率,且施用杀虫剂后20 d校正致死率均稳定在95%以上。各杀虫剂中,10%氟啶虫酰胺散粒剂速效性最差,但持效性最好;其次为70%吡虫啉散粒剂和10%烯啶虫胺水剂,最大校正致死率分别出现在施用杀虫剂后10 d,分别为99.3%和95.0%,且施用杀虫剂后20 d均稳定在90%以上;25%噻虫嗪散粒剂、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呋虫胺散粒剂和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所有浓度下的最大致死率均低于90%。中、高浓度处理下,20%啶虫脒可溶液剂和70%吡虫啉散粒剂在试验中期对瓜蚜种群增长有明显的阶段性抑制作用,10%氟啶虫酰胺散粒剂在后期持续抑制瓜蚜种群增长。这说明啶虫脒、吡虫啉和氟啶虫酰胺对黄瓜瓜蚜具有较高的内吸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4种杀虫剂对天敌昆虫食蚜瘿蚊的安全性,试验采用浸叶法、喷雾法、药膜法对食蚜瘿蚊幼虫、蛹、成虫进行药剂安全性测定。结果显示:4种杀虫剂对食蚜瘿蚊幼虫的致死率大小为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藜芦碱,所选药剂对2龄幼虫的影响高于3龄幼虫;对蛹的安全性由高到低为吡蚜酮(88%)>藜芦碱(84%)>啶虫脒(70%)>噻虫嗪(46%);对成虫的致死率由大到小为噻虫嗪>啶虫脒>藜芦碱>吡蚜酮,成虫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其中噻虫嗪、啶虫脒均超9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吡蚜酮对成虫死亡率影响最小,处理48 h后与其余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选择吡蚜酮试剂作为防蚜药剂可有效降低食蚜瘿蚊死亡率,增加两者的联合防控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化学防治,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方法】采用浸叶法、浸渍法和药膜法评价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烯啶虫胺4种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花粉蚧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和结论】40 mg·L-1噻虫嗪处理24和48 h后3龄若虫的死亡率:浸叶法为90.0%、98.8%,浸渍法为98.9%、100.0%,药膜法为85.8%、85.8%.应用浸叶法测得的4种杀虫剂对3龄若虫的相对毒力为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虫啉,浸渍法依次为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药膜法依次为噻虫嗪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3种方法测定结果均显示噻虫嗪对棉花粉蚧有相对较高的毒力.3种毒力测定方法中,就吡虫啉而言以浸渍法测定的毒力最高,药膜法次之,浸叶法最低;啶虫脒以浸渍法和药膜法相近,浸叶法较低;噻虫嗪浸渍法较高,药膜法和浸叶法较低;烯啶虫胺3种方法测定的毒力相近.浸渍法较好地反映了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粉蚧的触杀、通过内吸而导致的胃毒等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10%氟啶虫酰胺WG、70%啶虫脒WG、25%噻虫嗪WG、60%氟啶·噻虫嗪WG和35%氟啶·啶虫脒WG对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为科学、合理用药防治提供参考,研究了5个药剂共9个处理对黄瓜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1、3、7和10 d后对黄瓜蚜虫防效差异均显著,以35%氟啶·啶虫脒WG 10 g·667 m-2效果最好,药后3~10 d防效均高于92%;其次为 35%氟啶·啶虫脒WG 8~9 g·667 m-2、60%氟啶·噻虫嗪WG 6~7g·667 m-2和70%啶虫脒WG 2 g·667 m-2,药后 3 d防效超过85%,7~10 d 防效高达88%~94%。建议在黄瓜管理中,根据蚜虫发生程度选择药剂种类和用量,确保农药减量与防效并举。  相似文献   

5.
程根武 《新农业》2007,(3):46-46
新烟碱类是全新结构的超高效杀虫剂,也是自菊酯类以来销售量增长最快的一类杀虫剂。除农民朋友较熟悉的吡虫啉以外,市场上可见到的新烟碱类杀虫剂还有啶虫脒和噻虫嗪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称为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等称为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新烟碱类杀虫剂虽然也作用于害虫的神经系统,但与传统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菊酯类农药不同,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6.
选择生产中常用的噻虫嗪、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吡蚜酮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6种杀虫剂,研究其对葡萄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田间药效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虫螨腈、啶虫脒和吡蚜酮5种杀虫剂对葡萄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 d的防效在79.3%~91.3%,且对葡萄安全,可用于防治葡萄蓟马,建议在葡萄蓟马发生初期的早晨或傍晚均匀喷雾施于葡萄叶片正反面。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40%氰虫·啶虫脒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每hm2药量450m L、600m L、750m L,施药后13 d控制卷苞和杀虫效果略差于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的防效,表现为速效性一般;施药后24d控制卷叶率效果分别为78.5%、88.1%、91.4%,控害效果优于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的防效,表现为持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新烟碱类农药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按照有效成分比(1∶9、3∶7、5∶5、7∶3、9∶1)混配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24和48 h毒力为噻虫胺>噻虫嗪>啶虫脒>吡虫啉,均高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绿僵菌与噻虫嗪和吡虫啉分别以1∶9、3∶7、5∶5、7∶3、9∶1的比例混配均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绿僵菌与噻虫胺和啶虫脒以9∶1、7∶3的比例混配亦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绿僵菌与新烟碱类农药混配有助于提高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为治理西花蓟马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烟碱类化合物是一类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新型杀虫剂,在国内外市场发展很快。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开发,目前已取得不少进展。新烟碱类杀虫剂有: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氯噻啉、噻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等。据预测,新烟碱类产品今后5年内将占全球农药总量的15%~20%.  相似文献   

10.
<正> 4杂环类杀虫剂 近十年来,含氮杂环类杀虫剂已成为杀虫剂领域研究开发的新热点,其中以烟碱类杀虫剂最为突出。继吡虫啉成功进入市场之后,啶虫脒、噻虫嗪、噻浊啉、噻虫胺等新品种又相继开发成功,成为继拟除虫菊酯以来杀虫剂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吡虫啉是日本拜耳公司于1991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测定18种杀虫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混配增效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啶虫脒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活性较高,48 h致死中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50,简称LC_(50))分别为5.89、6.47、18.32 mg/L。昆虫生长调节剂除虫脲也具有较高杀虫活性,主要影响昆虫化蛹和羽化。药剂混配结果表明,具有相同杀虫作用机制的啶虫脒与吡虫啉或噻虫嗪不同比例混配基本表现为相加作用,除虫脲与吡虫啉或噻虫嗪不同比例混配主要表现为增效作用,除虫脲与噻虫嗪按1∶5混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207.36。  相似文献   

12.
防治烟蚜的新烟碱类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试验表明,噻虫嗪对烟蚜有明显的驱避作用,且持续效果好。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啶虫脒对烟蚜室内毒力高,田间也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活性,且持效期长,以吡虫啉活性最高,是烟田防治烟蚜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3.
该试验选用4种杀虫剂(3%啶虫脒EC、0.3%苦参碱AS、48%毒死蜱EC和70%吡虫啉WG)进行了棉蚜的田间防治试验,比较4种杀虫剂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对棉蚜均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施药后1d,45%毒死蜱2 000倍液防效最好,达到了80.33%;施药后7d,4种药剂防效都达到最高值,均在90%左右;施药后15d,4种药剂防效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以3%啶虫脒2 000倍液和0.3%苦参碱1 500倍液的防效最好,防治为83.76%和85.94%。  相似文献   

14.
3种增效剂与3种烟碱类杀虫剂混配对棉蚜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棉蚜对传统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的敏感性,研究青皮桔柚、有机硅、激健3种增效剂对棉蚜的增效作用。【方法】 采用浸叶法测,定3种增效剂与3种烟碱类杀虫剂混配后对棉蚜的生物活性及增效作用。【结果】 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对棉蚜24 h LC50分别为11.878、24.452、12.110 μg/mL,吡虫啉和噻虫嗪相对毒力分别是啶虫脒的2.059和2.019倍。添加3种增效剂后,9种农药+增效剂组合对棉蚜的毒力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吡虫啉+青皮桔油、啶虫脒+有机硅、噻虫嗪+青皮桔油的组合增效作用最佳,对棉蚜24 h LC50分别为0.328、1.987、0.704 μg/mL,增效比分别为36.213、12.306、17.202。【结论】 青皮桔柚、有机硅、激健3种增效剂在新疆棉区棉蚜绿色防控和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可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MEAM1烟粉虱隐种[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对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风险,预测交互抗性发展速率,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群体汰选法获得抗性品系,采用数量遗传学的域性状分析法估算交互抗性现实遗传力( h2) ,并预测不同选择压下交互抗性发展速率。【结果】 在50%~70%药剂选择压力下,MEAM1烟粉虱隐种连续汰选9代后,吡虫啉抗性汰选品系对噻虫嗪和啶虫脒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上升了8.72和19.21倍,分别达到低等和中等交互抗性水平,平均交互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198 1和0.285 4;啶虫脒抗性汰选品系对吡虫啉和噻虫嗪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上升了10.08和9.83倍,表现出中等和低等交互抗性水平,平均交互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242 3和0.128 1;噻虫嗪抗性汰选品系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上升了3.12和3.11倍,均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平均交互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142 1和0.068 0。【结论】 吡虫啉抗性汰选品系对噻虫嗪的交互抗性风险小于对啶虫脒的交互抗性风险;啶虫脒抗性汰选品系对噻虫嗪的交互抗性风险小于对吡虫啉的交互抗性风险;噻虫嗪抗性汰选品系对啶虫脒的交互抗性风险小于对吡虫啉的交互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吡虫啉和噻虫嗪2种新烟碱类药剂在播种期施药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的防控效果及其在油菜不同发育阶段中的农药残留量和增产效果,采用播种沟撒施和播种后覆土然后撒施于土表2种施药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60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危害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其中对油菜苗期蚜虫始盛期至减退期的防治效果达98.98%~100.00%,对油菜返青至花期蚜虫的防治效果达79.61%~98.51%,最终使油菜产量增加17.47%~27.19%,且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处理油菜籽粒中农药残留低于美国规定的吡虫啉最高残留限量(0.05 mg/kg)。综合分析,播种期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不仅对油菜安全,可高效防控油菜蚜虫危害,增产效果显著,而且产品中农药残留在安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5种新型农药对宁夏枸杞蚜虫和木虱的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宁夏枸杞生产的标准化和病虫害防治的规范化,试验以枸杞蚜虫和木虱为防治对象,选用5种新型杀虫剂进行田间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和吡蚜酮对枸杞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1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57%、90.51%、87.90%;氟啶虫胺腈的防治效果相对较低,施药后10 d防治效果为69.90%。乙基多杀菌素、顺式氯氰菊酯和氟啶虫胺腈对枸杞木虱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噻虫嗪,且具有一定的持效性。试验各药剂处理对枸杞生长安全,无药害产生,可在枸杞生产中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吉林农业科学》2013,(2):61-63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试验,研究了九种杀虫剂对瓜蚜的有效控制,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与田间药效试验分析,在防治瓜蚜时首先选用11%阿维.烯啶虫胺EC;其次选用25%噻虫嗪Wg、10%氟啶虫酰胺Wg、2.5%高渗吡虫啉WP、3.2%甲维.啶虫脒Me,7 d防效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小松菜对土壤中不同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吸收转运差异,采用小松菜(Brassica rapa var.perviridis)与噻虫嗪、噻虫胺、噻虫啉、啶虫脒等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利用灌根法对土壤进行施药,采集不同暴露时间的土壤、蔬菜根、茎叶,利用Qu Ch 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方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ion,简称HPLC-DAD)对4种农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松菜可以从土壤中吸收4种新烟碱类农药并向茎叶中转移,但不同农药的吸收转运差别较大。通过分析富集因子(enrichment factor,简称RCF)和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简称TF)表明,噻虫嗪最易在根中富集,不易向茎叶中转移;啶虫脒最易向茎叶中转移而不易在小松菜根部富集。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出防治茶树绿盲蝽若虫的有效药剂,指导茶园施药,采用浸叶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茶树绿盲蝽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茚虫威、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唑虫酰胺、虫螨腈和噻虫嗪对茶树绿盲蝽3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药剂处理24 h后,分别为78.06、157.85、170.71、278.98、142.60、169.56和560.03 mg/L;药剂处理48 h后,分别为33.73、42.98、50.61、57.67、96.03、100.86和311.09 mg/L。可见,茚虫威的毒力最高,噻虫嗪的毒力最低。该研究可为茶园绿盲蝽的区域性应急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指导茶园科学用药和实现农药减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