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受东北冷涡影响,槽前西南气流与涡后冷空气交汇,地面低压冷锋东移,途径河北南部地区,冷锋前部暖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此次强降雨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高空有正的大涡度值不断向下延伸,低层分布有负位涡,不稳定区域上方有冷空气叠加,促进强降雨天气发展;锋前暖平流加强推动地面低压发展,低层暖湿气流促使不稳定层结加强,乐亭县水汽、热力条件充足,再加上不稳定层结积累有利于强降雨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2.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从高空槽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方面对2014年8月31日至9月2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东移南压,并配合低层低涡环流产生。9月1日凌晨分布不均匀阵性降水,由南支槽前不断生成和消亡的对流云团活动所致。9月1日午后,北支高空槽逐步南下,南压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巴彦淖尔市上空交汇,稳定西南暖湿水汽输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强烈辐散通过抽吸作用引起低层强烈辐合,激发气流垂直上升运动并提供抬升动力条件。500 h Pa以上大气处于对流稳定状态,阻挡暖湿气流向上扩散,使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积累,提供能量条件。西南暖湿气流受阴山山脉阻挡和抬升,山前降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2019年4月8-9日我国华东地区发生一次暴雨过程,最强累积降水发生在安徽中南部,最大的24h累积降雨量超过70mm。此次强降雨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锋面系统和黄淮气旋共同影响。高空槽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在对流层低层形成锋面系统。西南低空急流将南海北部和太平洋西部大量水汽向北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锋生附近产生明显水汽辐合,为强降雨过程提供有利水汽条件。这次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暴雨的发生主要与锋面抬升导致条件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关;而在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附近山地地区,地形强迫使西南急流抬升触发强降雨。  相似文献   

4.
2016年4月17—18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安远县出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安远县普降暴雨,局地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与低层辐合的垂直环流结构促进了水汽的抬升形成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5.
2019年5月20日漳州市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通过高空探测资料、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冷空气南下和低层切变东移南压共同影响下造成的;前期倒槽伸展,漳州市处锋前暖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不稳定能量积聚,不稳定性增强,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冷空气以及切变辐合抬升对降水有触发和增幅作用,中低层强水汽输送有利于本次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边秀珊  吴登成 《北京农业》2014,(24):162-163
利用MICAPS常规高空、地面、探空、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3年4月22日白天至23日发生在青海省南部牧区的大到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层结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前部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大到暴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降雪前期青海省南部一直处于层结不稳定状态,低层冷空气的侵入进一步加剧了层结不稳定;低空青海湖锢囚和高空暖切变共同形成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此次大到暴雪天气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高低空显著湿区和湿轴与降雪范围、强度、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春季高原大到暴雪的预报工作中具有实际应用和参考价值;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同时具有强对流天气和大降水天气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06年7月19日至21日发生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动力条件较好且配合副高的阻挡作用,使冷空气不能及时南下,不稳定能量持续堆积,爆发,持续对呼伦贝尔市造成影响;此次大到暴雨过程水汽条件不是很充分;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条件均对降水的发生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大兴安岭的地形抬升作用,加大了降水的强度。  相似文献   

8.
2022年8月27日青海东部出现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多地超过日极端降水阈值,玉树突破历史极值,导致部分乡镇道路、房屋、帐篷、砂石路及沿途网围栏被冲毁,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4卫星云图、双偏振雷达及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极端性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雨过程具有一定的极端性,青海东部地区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北部前期降水主要是高层有短波扰动,低层偏东风辐合和冷空气渗透触发了一定的不稳定能量产生了对流性降水,后期降水是由于短波扰动配合冷空气产生的稳定性降水,南部降水是由于高层风向切变,低层东南风风速迅速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所产生的暖区降水。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1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 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青海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7,(14):60-61
本文利用遵义市区域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11日到12日遵义市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槽东移带动低层700h Pa低涡和850h Pa切变线东移为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过程期间地面辐合线在南部至东北一带维持;中低层及以下为高温高湿区,为过程提供充足的潜在不稳定能量。对所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是全市受低压控制,无冷空气影响,副高稳定维持,致使低层低涡在川东与重庆西部交界区域稳定维持,造成区域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全球分析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8月22—23日海东市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同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大尺度高低空环流系统的有利配置,地面辐合线促进水汽辐合及垂直输送,成为强降雨有利发展机制。海东市水汽充足;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高低空配置促使低层产生强烈辐合上升运动,为强降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500 h Pa与700 h Pa的Δθse≥10 K,K指数达36℃,SI<0℃,CAPE值为786.3 J/kg,具备热力及不稳定能量条件。Δθse700-500≥10 K、K指数、SI及CAPE均可作为海东市强降雨天气预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3年4月30日8:00到5月1日8:00的MICAPS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福建省区域自动站资料等,分析闽东一场在高空槽、低层切变和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下的冷锋锋前暴雨天气过程。通过物理量结构分析发现,槽前西南急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冷锋过境使得大气条件性不稳定,强的辐散场和锋面南压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强的抬升条件。并浅析此次暴雨对铁观音茶青生产及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5日乌拉特中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环境在高空槽、切变线、地面辐合线等天气系统的触发下形成雷暴天气;500 h Pa下游阻塞高压建立,阻挡上游天气系统快速移动,使上游冷空气堆积,形成冷侵入;中高层辐散抽吸作用加剧低层上升运动,为强对流天气提供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卫星云图特殊区域在此次降水短期、短时预报中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ECMWF分析场及自动站等资料分析2014年4月10—11日泽库县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高空短波槽携带冷空气与南部西南暧湿急流在青海东部交汇,中尺度辐合线加强泽库县气流强烈抬升;北支短波槽自带水汽东移和南支槽孟加拉湾水汽输送提供充足水汽条件,南部对流云团东移北上加强,产生短时强降雪,与北支短波云系结合后降水持续。欧洲数值预报能提前2 d准确预测出此次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的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我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和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区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MICAPS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辽宁省岫岩县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环境背景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特点为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天气形势为高空东北冷涡提供冷空气输送,西太平洋副高及台风"海棠"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汽;中尺度系统为高空急流、低空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低层有明显的切变线系统辐合形势,地面有辐合线存在,同时岫岩县山区地形明显,更加有利于辐合抬升及水汽堆积;大连、丹东地区700 hPa以下有比较深厚的湿层,850 hPa风速最大可达22 m/s,比湿最大可达22 g/kg,辽宁省南部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好。K指数大于35℃,沙氏指数(SI)和抬升指数(LI)小于0℃,层结不稳定。CAPE值均大于1 000 J/kg,不稳定能量不断堆积;岫岩此次降水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分为3个阶段,此次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为明显的"列车效应",并具有后向传播及低质心暖性降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南京地区1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对流天气是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其天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水汽条件、大气垂直运动等。2008年5月27日12:19在江苏省南京地区发生的强雷暴天气是1次典型的强对流过程。笔者通过运用多途径分析方式去分析此次过程,使用较为全面的探测资料力求更加准确地分析判断雷暴生命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之前南京地区持续高温使该地蓄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是此次雷暴的先决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强烈的大气垂直运动及大气中的不稳定层结为此次雷暴天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南下的冷空气触动了不稳定能量是此次雷暴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G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丹东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强降水区的移动具有阶段性,并且降水空间梯度大。前倾槽为大暴雨提供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台风"海棠"减弱后,低压在北上过程中为降水提供充足的能量输送和水汽输送条件;台风"奥鹿"通过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度,间接影响此次降水。通过物理量分析得出,降水开始前有明显的正不稳定能量,降水过程中对流层底层有风向和风速的垂直切变,并且有上干下湿的结构,在强降水发生时段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并伴随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形成良好的抽吸结构。以上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湖北省2013年1次倒春寒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空气的冷气团垂直结构上有明显的坡度,即近地层冷气团渗透早于低层,低层冷气团南下早于中高层,冷气团垂直方向南下的时间差相对较大,导致冷空气南下带来的大风、降温更为持久;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北方产生明显的降雪天气,冷空气在南下的过程中强度没有减弱,即变性不明显;东路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降水天气相对北路、西北路,影响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强度更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利用NCEP 1o×1o再分析资料与fnl资料从天气形势、热力、动力等方面对造成201330号台风暴雨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此次暴雨天气分2个阶段,有"海燕"的环流与回流形势携带大量水汽在华南、江南等地辐合,并与南下冷空气交汇,产生暴雨及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位于广东西部和广西中部台风"海燕"的弱环流与对流层中下层反气旋回流南下带来东北、偏东风交汇,在湖南南部和江西南部发生降水过程。此次天气过程水汽由台风环流及后期环流提供,由"海燕"北侧靠近副高一侧东风低空急流从西太平洋和南海输送水汽更加明显;冷空气侵入,使大气斜压性增强,触发不稳定机制,斜压位能释放转为动能,暖湿空气上升运动加剧,为暴雨产生提供必要动力条件;冷空气叠加在850h Pa以下强暖平流下面,上暖下冷不稳定层结被加剧,有利于对流发生,同时使低层辐合加强,动力抬升机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