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舒城县1961—2010年逐日降水、气温等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舒城县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0年舒城县暴雨日数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最为集中的月份为6—8月,这段时间出现的暴雨日数约占全年的69%;(2)近50年舒城县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并以0.067 d/10年的速率缓慢增加;(3)Morlet小波分析表明,1961—1979年存在7年振荡的主周期和3年振荡的次周期,1980—2000年存在12年振荡的主周期和4年振荡的次周期,2000年以后存在6年振荡的主周期和2年振荡的次周期;年际变化最强信号出现在1991年,年代际变化最强信号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4)M-K突变检验表明,近50年舒城县年暴雨日数总体是逐渐增加的,这与线性趋势分析的结果一致;1988—1990年和1991—1997年增加趋势显著,2008年发生突变,由之前的减少再次转为增加;(5)年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年平均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56-259
利用鲁南58024站1971—2015年汛期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鲁南地区汛期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振荡周期及突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贡献率都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演变特征;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6 d、202.5 mm和36.0%,趋势系数分别为0.016 d/10年、-4.44 mm/10年、-0.009%/10年,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都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前期为少雨期,90年代末至2009年为多雨时段;汛期暴雨日数没有发生突变,汛期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都发生了增大和减少的2次突变;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大多存在2~3年、6~8年、10~15年和25~30年的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1965—2011年平塘县暴雨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塘县气象站1965—2011年暴雨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等方法,分析了平塘县47 a来的暴雨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塘县年均暴雨日数为2.6 d,年际变化不大,暴雨日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其线性减少率为-0.1 d/10 a;每年出现2~3 d暴雨的概率占57.5%;暴雨多发生在5~7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66.1%;暴雨初终日出现推迟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4.
周小云  白玉洁  李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55-9057,9071
[目的]分析广州汛期暴雨的频数和强度及周期变化。[方法]利用1951~2010年广州市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60年来广州市汛期暴雨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汛期暴雨与年平均温度的关系。[结果]近60年来,广州汛期暴雨量和暴雨日分别以6.23 mm/10a和0.27 d/10a的线性趋势增长,日数(雨量)最多的年份均为2001年,为15 d(1 085.7 mm),最少年份没有暴雨(1990年);广州汛期暴雨量和日数的年际变化均在近20年明显增多;前后汛期暴雨年代和年际变化均存在差异,前汛期趋势增多,后汛期趋势有微弱减少。广州汛期暴雨日数与年平均温度的正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22,通过α=0.02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广州市前汛期暴雨总日数主要存在4.2年左右的年际和52.9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后汛期主要存在5.5年左右的年际和18.4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变化。[结论]该研究为汛期降水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19个台站1971-2008年近4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暴雨日数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暴雨日数最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暴雨量日数存在10年的主周期,此外还存在3年的次周期;暴雨日数在1998年前后存在一次突变,1999-2008年年均暴雨日数比1971-1998年年均值减少了17.1d。  相似文献   

6.
以1958—2017年怀化站日降水大于50 mm的地面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小波分析、M-K检验、线性趋势分析,探究了暴雨气候特征,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分析了暴雨与西太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日存在以20年为主的周期、最大暴雨量存在以22~23年为主的周期。暴雨日、最大暴雨量分别在2014年、1988年存在突变,最大暴雨量呈增加趋势。暴雨可发生于2月中旬—11月下旬(除3月上旬、11月中旬外),4月下旬—7月中旬为暴雨集中发生时域。年暴雨日数、年平均暴雨量、年最大暴雨量、年暴雨总量、年暴雨总量占总降水百分比均呈增加趋势。年暴雨日数的振荡幅度最大,年平均暴雨量振荡幅度最小。西太副高标准化典型相关变量byr与暴雨日数呈滞后负相关关系,西太副高标准化典型相关变量bfb与暴雨总量占总降水百分比呈滞后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华北地区1961~2005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作物生长期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作物生长期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年代变化特征;华北地区虽然年年都发生暴雨和大暴雨,但年际变化较大,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6.9%和53.1%;特大暴雨每4~5年发生1次,暴雨过程则平均11年一遇,特大暴雨和暴雨过程虽然只发生在较少的年份,但年际间波动更加明显;20世纪60年代是暴雨强度较大和暴雨过程多发期的峰值区,而1999年以后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则处于1961~2005年历史阶段的低值区;70~90年代则处于两者之间,期间不同强度暴雨发生并不同步。此外,华北地区年均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北向东南明显增加的趋势,暴雨日数变异系数则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趋势。一般地,年均暴雨日数越多,变异系数越小,反之亦然。统计还表明,华北地区降水量与暴雨日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广东潮州暴雨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赛缄  凌良新  唐仰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62-16464
利用广东省潮州观测站1957-2008年52年出现暴雨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暴雨和大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潮州市暴雨日数的增加趋势不明显;使用MHF小波分析方法分析暴雨强度,发现暴雨强度存在2~4年尺度和13~15年尺度的周期振荡。造成潮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前汛期为锋面(冷峰、静止峰)、西南倒槽、低涡、急流、高空槽、切变线等,后汛期为热带气旋、ITCZ、东风波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鄂州市1959―2018年气候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鄂州市近60年霜日数、积雪日数、低温日数、高温日数、雨日数和暴雨日数等6类高影响天气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1世纪10年代以来鄂州市霜日数、积雪日数、低温日数、暴雨日数减少趋势十分明显,高温日数和雨日数增多趋势明显。近60年来霜日数和低温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高温日数呈现明显增多趋势;积雪日数、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趋势总体平稳,略有增多。霜日数1月和12月最多;低温日数和积雪日数1月最多;高温日数7月最多;雨日数春季3―5月相对较多,秋季9―11月相对较少;暴雨日数6月最多。霜日数、积雪日数、低温日数、高温日数、雨日数、暴雨日数分别在2010、2001、1981、2005年,2000年和2015年之后,1968年发生突变。霜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准20年的年代际周期;积雪日数在1964―2014年存在着准20年的年代际周期;低温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18~22年的年代际周期;高温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准16年的年代际周期和4~6年的年际周期;雨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准22年的年代际周期和准8年的年际周期。高影响天气的变化能对鄂州市农业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云浮地区4个气象站(市区、新兴、罗定和郁南)1965—2011年降水量、暴雨日数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分析云浮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云浮地区降水量呈较明显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最少;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较显著上升趋势,其他3个季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均呈现较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