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地形对滇西北高山松火烧迹地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地形因子与幼苗发生时间、密度、生长状况的相关关系得出:地形因子对高山松火烧迹地更新影响明显,坡向、坡位对幼苗发生密度有影响,坡度会影响幼苗发生时间,海拔对幼苗发生密度有微弱影响。根据高山松火烧迹地更新随地形因子变化规律给出了合理化建议,火烧迹地更新方式不易大面积采用,仅为下坡及地势平缓地带易采用火烧迹地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2.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其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4~5年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火烧后8~20年、20~27年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年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香格里拉高山松火烧迹地更新、采伐迹地更新、林隙更新、林下更新4种立地更新类型的优劣状况,[方法]选用单位面积株数、苗木长势的苗高年平均生长量,地径年平均生长量3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火烧迹地更新效果最好,其次是采伐迹地更新、林隙更新、林下更新。调查区实际生产中也主要采用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更新方式,结果与实际生产相符。[结论]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指标评价,既能兼顾单位面积株树和更新苗木长势,同时也避免了分量指标评价分析中出现的分歧,故该方法所得结果对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树种组成、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探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保护区内火烧迹地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分别设置3块20 m × 20 m样地,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共15块样地,调查林木更新出现的种类和数量,测量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径,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立地因子等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林木更新密度、生长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均值法分析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分别占所有林木更新的38.1%和42.3%,此外还包括油松、裂叶榆、大果榆、榆树、色木槭等。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 0.01)。(3)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种子来源、种间竞争和火灾后生长空间的影响,适宜的微生境、动物携带种子扩散等因素会促进更新小规模聚集。结论火烧后4年的油松林火烧迹地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山杨,中、低强度地表火可以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采取抢救性采伐等管理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5.
森林火灾是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干扰因子之一,研究火烧迹地幼苗更新及空间分布格局,对深入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规律和植被恢复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西坡北部2010年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根据迹地存活株数设置3块30 m×30m不同火烧强度(轻度L、中度M和重度H)的固定样地,调查...  相似文献   

6.
吴胜义    张方圆    王飞    林双福    刘强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133-138
以201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数据为基础,叠加数字高程模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研究区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通过应用GIS空间分析,探究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川西云杉、高山柏仅分布于石渠县西南部,金沙江及其一、二级支流两岸的高山峡谷地带,面积19 329.08 hm2。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分布范围基本位于3 250~4 600 m;3 700~4 300 m海拔区间是集中分布区,川西云杉林占比92.19%,高山柏林占比80.78%。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各坡度分布趋势相同,集中在26°~45°,占比分别为78.27%、78.68%。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各坡向分布差异明显,川西云杉林多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占比72.91%;高山柏林则多分布在阳坡和半阳坡,占比80.04%。  相似文献   

7.
为了弥补高原高山森林天然更新研究的不足,促进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种群更新和恢复,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分析了海拔与坡向、种子质量、林隙等对急尖长苞冷杉种子特性和幼苗数量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种子质量、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与幼苗数量的相关性等。结果表明:由于海拔与坡向的不同,急尖长苞冷杉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均存在差异性,尤其是阴坡与阳坡种子带翅长度均表现为显著差异;阴坡种子千粒重分布范围为3.32~12.86 g,阳坡为3.72~14.68 g,阳坡种子质量要优于阴坡;在海拔3 800与3 900 m处千粒重表现为显著差异,阴坡与阳坡亦然。在阴坡与阳坡,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种子千粒重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幼苗数量亦然。林隙研究结果为天然更新幼苗数量林隙>林缘>林下。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种子质量、凋落物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苔藓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可能有利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其中苔藓厚度是影响其天然更新最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8.
高山松是藏东南针叶林的主要建群种之一,高山松林是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尼洋河、帕隆藏布等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采用样地样方调查、野外定位监测、室内试验分析等方法对藏东南高山松天然林的高山松种子雨、土壤种子库、高山松种子萌发及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种子雨强度平均为249.30±78.42粒/m2,其中饱满种子为168.09±56.36粒/m2、虫蛀种子为41.11±20.25粒/m2、空种子为40.10±21.04粒/m2,种子雨强度随时问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型趋势.整个落种过程和不同落种时间的种子空问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与母树距离的增加,种子雨扩散强度减弱,表现为近似正态分布高山松土壤种子库高山松种子平均密度为231粒/m2,其中62.77%的种子分布在枯落物层中、37.23%的种子分布在土壤层中,种子雨到土壤种子库过程中有近8%的种子损失.野外实地播种观测发现,高山种子累积萌发率与萌发天数的关系符合Logistics力程v=91.404/(1+e6.619-0.4491).高山松幼苗和幼树的高度结构、基径结构和年龄结构均呈反”J”型,表明高山松天然更新良好,保护好现有的环境状况,种群将呈稳定增长型.研究结果为高山松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了西藏高原同家生态安全屏障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9.
采用典型样地取样法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泸山紫茎泽兰严重入侵区云南松纯林火烧迹地植被的天然更新进行调查;根据火烧程度,设置3个样地。结果表明,1年内3个样地共发现被子植物56种,隶属25科54属,此外还发现蕨类3种及苔藓、地衣的分布,火烧严重的2个样地有云南松幼苗更新;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均匀度指数(J)总体偏低;1年后,紫茎泽兰在火烧迹地又成功入驻成为优势种群,植株单株可高达1.4 m,调查样地有的平均株高1.2 m,盖度75%,但3个样地均表现一致,紫茎泽兰在火烧后到当年9月其优势并不特别明显。针对研究结果,对紫茎泽兰入侵机制提出见解及对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兴安岭林区自然地理特点和采伐及火烧迹地的立地类型,提出了以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为辅.在采伐后或火烧后的当年与次年及时进行更新的技术思路。通过技术的实施,加快了采伐及火烧迹地更新进度,调整了林分组成,提高了林木生长量,恢复了森林的多种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1.
香格里拉高山松林分直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云南香格里拉县高山松天然林林分直径结构特征,用迈耶负指数分布函数、Weibull分布函数、Logistic方程对林分的直径分布进行拟合,对3种分布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用迈耶负指数分布函数描述高山松直径分布效果最好,可用来预测天然高山松林分的直径结构。  相似文献   

12.
尹江  罗薇羽  王飞  沙敏  马骏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1):139-140,144
[目的]研究滇中地区华山松-旱冬瓜天然混交林不同郁闭度对6种中草药地下药用部分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华山松-旱冬瓜天然混交林下,0.2、0.4、0.7郁闭度下种植云木香、桔梗、党参、附子、秦艽、珠子参,研究不同郁闭度对中草药地下药用部分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选择出不同郁闭度下最适宜种植的中草药品种。[结果]滇中地区旱冬瓜-华山松天然混交林在郁闭度为0.2的林分下,可套种云木香、桔梗、秦艽、附子;郁闭度为0.4的林分下,可套种党参;郁闭度为0.7的林分下,可套种珠子参。[结论]该研究为滇中地区林下不同郁闭度套种中草药的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罗雪  杨云飞  阮涛  王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98-12500
[目的]探明引起四川安岳柑橘衰退病的病原。[方法]利用RT-PCR、克隆、测序等技术对四川安岳地区的柑橘类果树进行柑橘衰退病毒(CTV)检测,并对其外壳蛋白(CP)全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81个疑似CTV侵染的样品中共有18个检测呈阳性,检出率为22.2%,表明安岳地区柑橘类果树衰退病由CTV引起。基于CP全序列同源性比较及进化分析表明,危害该地区柑橘类果树的CTV分属5个组群,亲缘关系较复杂。[结论]为安岳地区CTV的防控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作英  严伟  刘菲  燕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43-19744,19777
[目的]测定四川道地药材—"川麦冬"中残留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以评判川麦冬作为四川道地药材的质量情况,为川麦冬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试验数据,也为三台县所产麦冬作为四川道地药材的用药质量提供了依据。[方法]以四川三台县所产川麦冬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总六六六(BHC)、总滴滴涕(DDT)和五氯硝基苯(PCNB)的含量。[结果]三台县所产川麦冬中残留有机氯农药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结论]从有机氯农药残留含量方面印证了川麦冬作为四川道地药材的优越性,符合国家中药材GAP标准和食品标准。  相似文献   

15.
川西北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醇溶蛋白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弄清川西北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与所建指纹库材料的遗传差别。[方法]对采集于川西北高原、新疆、西藏、青海的55份垂穗披碱草材料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A-PAGE),建立醇溶蛋白指纹库,将川西北高原材料的醇溶蛋白指纹与指纹库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川西北高原材料中分离出41条带纹,多态率为87.80%,少于所建指纹库材料(45条带纹,多态率93.33%)。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遗传相似系数也小于所建指纹库材料,表明川西北高原材料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川西北高原材料的特有带纹条数(2条)占指纹库共有带纹条数(5条)的40%,说明川西北高原垂穗披碱草具有自己特有的遗传特征。[结论]川西北高原材料可聚为一类,其醇溶蛋白图谱类型与材料所在的海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揭示天然红松居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及变异模式,以吉林省的6个天然红松居群为研究对象,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红松居群的13个表型性状(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1)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P < 0.01)。(2)在居群间红松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9.33%,其变异大于群体内(40.67%)。(3)6个居群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11.30%,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依次为针叶性状(14.56%) > 球果性状(10.48%) > 种子性状(5.87%)。(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居群表型多样性基本来源为针叶性状 > 种子性状 > 球果性状。(5)利用欧氏距离对红松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红松6个居群划分为3大类群,分别为P1与P6、P3与P5、P2与P4。(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以种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对天然红松居群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个居群。  结论  红松居群具有中等的表型多样性,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红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为红松优良居群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7.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0cm地温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0 cm地面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点,通过对生长季内林隙各样点0 cm地面温度的连续观测,利用基本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林隙0 cm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林隙地面温度不同,空间样点之间存在异质性,且异质性的强度、尺度和空间结构组成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各月0 cm平均地面温度斑块形状复杂,林隙0 cm地面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6、7、8、9月,月平均0 cm地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布位置不固定,同一月份地面温度从大到小为空旷地、林隙、郁闭林分。[结论]该研究可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合理安排各产地烟叶打叶复烤加工顺序,缓解库存压力。[方法]对福建、安徽和四川C2F等级烟叶打叶复烤前自然醇化过程中物理特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随着醇化的进行,3个产地C2F烟叶的物理特性变化趋势不完全一样。烟叶厚度、叶质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平衡含水率呈上升趋势;拉力和延伸率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根据气候状况、物理特性变化规律和储存实际确定福建、安徽和四川烟叶适宜打叶复烤加工时间分别为3月份、3月份和4月份之前。[结论]研究可为科学地设置打叶复烤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