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竹子内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 4-二甲氧基苯基)-乙酮(1)、吲哚-3-乙酸乙酯(2)、吲哚-3-乙酸(3)、吲哚-3-乙酮(4)、吲哚-3-乙酸甲酯(5)、latifolicinin C(6)、白僵菌素(7)、1, 3-diamino-1, 3-dimethylurea(8)和2, 3-丁二醇(9)。[结论]除化合物3、7、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须弥紫菀中黄酮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须弥紫菀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须弥紫菀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6二-羟基-2,7,3′,4′-四甲氧基黄酮醇(Ⅰ)、5,6二-羟基-2,7,4′-三甲氧基黄酮醇(Ⅱ)、Oxyayanin-B(Ⅲ)、木犀草素(luteolin)(Ⅳ)。[结论]这4个黄酮化合物首次从须弥紫菀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虫生真菌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虫生真菌Isaria cateniannulata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β-麦角甾醇、豆甾-4-烯-3-酮、5α,8β-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methyl-5,6-dihydro-2H-pyran-2-one、(R)-甲羟戊酸内酯、对羟基苯甲醛、β-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除化合物4外,其余化合物均是从该种中首次分离得到。抗肿瘤结果显示,化合物7、8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结论]该研究为新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方面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4.
五味子鲜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常规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五味子鲜叶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4-羟基苯甲酸甲酯(2)、schindilactone A(3)、五味子醇乙(4)、Wuweizilactone acid(5)、五味子乙素(6)、五味子甲素(7)、五味子醇甲(8)。[结论]首次系统分离并鉴定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郑毅  伍斌  陈有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23-1324,1329
[目的]研究曼陀罗植物内生真菌Ym311977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及其有效成份。[方法]对Ym311977菌株进行扩大发酵培养,从发酵产物中分离单体化合物,并研究单体化合物对2株皮肤致病真菌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分离到的4种单体化合物中的1种对2株皮肤致病真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石膏样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0、200μg/ml;该化合物经1HNMR及13CNMR分析,确定其结构为5-丁基吡啶甲酸,即镰刀菌酸。[结论]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曼陀罗内生真菌代谢产物镰刀菌酸对2株皮肤致病真菌具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钩藤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柱层析对钩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然后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所得到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钩藤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乌苏酸、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柯诺辛碱和钩藤碱。[结论]该方法分析研究了钩藤的化学成分,为钩藤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田永强  赵海波  刘航  田苗  侯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40-14341,14344
[目的]研究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Bunge)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镰形棘豆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柚皮素(2)、5,6-二羟基-2,7,3′,4′-四甲氧基黄酮醇(3)、5,6-二羟基-2,7,4′-三甲氧基黄酮醇(4)、3′,4′,5,7-四羟基双氢黄酮(5)、黄芹素(6)、7α-hydrox-ysitosterol(7)、7-oxositosterol(8)。[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等真菌黑壳木层孔菌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向硅胶、反向硅胶、凝胶等现代色谱分离手段,采用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高等真菌黑壳木层孔菌[Phellinus rhabarbarinus(Berk.)G.Cunn.]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2个苯环衍生物、2个三萜和1个甾体化合物。[结论]所有分离到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黑壳木层孔菌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夹竹桃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了夹竹桃的化学结构。[结果]从夹竹桃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过波谱解析确定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β-谷甾醇、槲皮素-3-O-洋槐苷、芦丁和夹竹桃苷。[结论]该研究为夹竹桃的应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黔产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贵州产香茶菜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甲醇提取香茶菜,反复运用各种层析技术分离其甲醇提取物,结合IR、UV、NMR、MS等波谱数据解析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贵州产香茶菜中分离得到3种无色结晶化合物。[结论]贵州产香茶菜中分离的3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酸、β-谷甾醇、齐墩果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古代麻黄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来探讨其化学成分的稳定性。[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麻黄中的化学成分,并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古代麻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4″-E-(4-羟基)-肉桂酸酯(3)、刺五加酮(4)、胆甾-5-烯-3β-正十四酸酯(5)、β-谷甾醇(6)、正二十八烷醇(7)和正二十六羧酸(8)。[结论]研究发现,麻黄中黄酮类成分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夹竹桃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日本夹竹桃枝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日本夹竹桃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夹竹桃枝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东莨菪内酯(1)、对羟基苯乙酮(2)、白桦脂酸(3)和齐墩果酸(4)。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日本夹竹桃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对人体肺癌细胞模型VA-13和人体肝癌细胞HepG2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显现出一定的抗癌活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日本夹竹桃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MCI柱色谱法及半制备HPLC研究西藏沙棘枝叶的化学成分,依据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结构。[结果]试验共得到7种化合物:Δ5,22豆甾醇(1),齐墩果酸(2),3'-甲氧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3'-甲氧基-槲皮素-3-O-a-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4),表儿茶素(5),对羟基苯甲酸丁酯(6),3,4-二甲氧基-5-羟基-苯酚-1-O-α-D-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7);其中化合物1、5、6、7为首次从西藏沙棘中分离得到。[结论]研究可为西藏沙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堂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53-9654
[目的]对蓼子朴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蓼子朴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GC-MS对所提取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蓼子朴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0种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8-亚异丙基二环[4.3.0]-2-壬酮(13.92%)、二乙醇缩乙醛(10.38%)、二乙二醇缩乙二醛(10.30%)、邻丙酰基苯甲酸甲酯(10.08%)、肉豆蔻酸(8.03%)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7.38%)等。[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蓼子朴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红树林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sp.R5的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代谢产物,波谱技术鉴定结构,滤纸片扩散法测试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结果】分离鉴定5-羟甲基-2-呋喃甲醛(化合物1),(3R,4R)-顺-4-羟基蜂蜜曲菌素(化合物2),(3R,4R)-顺-4,7-二羟基蜂蜜曲菌素(化合物3),Clavatol(化合物4),酒渣碱(化合物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化合物6),β-谷甾醇(化合物7)、3β-胆甾-5-烯-3-醇(化合物8)、丁二酸和顺丁烯二酸10个化合物。在250μg·m L~(-1)时,化合物5对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高度抗菌,化合物5和6对番茄枯萎菌F.oxysporum、小麦赤霉菌F.graminearum中度抗菌。【结论】从Fusarium属分离得到化合物1~8,其中,化合物5、6可作为相应农药抗菌先导化合物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GC-MS法分析鸡皮果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分析鸡皮果叶[Clausena anisum-alens(Blanco.)Merr]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鸡皮果叶挥发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获得其总离子流图,对各个色谱峰进行了定性,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共鉴定了20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质量的99.12%。主要成分为:4-甲氧基6-(2-丙烯基)-1,3-苯并二恶唑(28.97%),(+)-4-蒈烯(24.84%),大根香叶烯B(11.41%),十六烷酸(4.82%),1,2,3-三甲氧基5-(2-丙烯基)-苯(3.84%),斯巴醇(3.19%),1-二十二碳烯(2.82%),石竹烯(2.79%),1-甲基咪唑-5-甲醛(2.75%)。[结论]揭示了鸡皮果叶的药理作用,为综合开发利用鸡皮果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朱小勇  林世炜  卢汝梅  李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76-13377
[目的]研究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 Champ.ex Benth)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玉盘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紫玉盘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58个色谱峰,鉴定出37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9.70%,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棕榈酸、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已醇酯、双环吉玛烯和苯甲酸。[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玉盘叶挥发油的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头花蓼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头花蓼的化学成分,为科学利用头花蓼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对头花蓼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光谱数据等,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10 kg干燥带花全草头花蓼中分离纯化出6种化合物,化合物1为1.25 g,化合物2为33.00 mg,化合物3为0.90 g,化合物4为0.78 g,化合物5为0.14 g,化合物6为31.00 mg,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β-胡萝卜苷、β-谷甾醇、香草酸、7-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基-5-羟基色原酮。[结论]从头花蓼全草中得到了6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β-胡萝卜苷、β-谷甾醇、香草酸、7-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基-5-羟基色原酮。  相似文献   

19.
张荣祥  都姣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534-9534,9567
[目的]为科学利用石松科植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利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从而对黔产扁枝石松干燥全草80%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从黔产扁枝石松中共分离到5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3乙-酰基齐墩果酸(Ⅱ)、阿魏酸(Ⅲ)、β-胡萝卜苷(Ⅳ)和石松碱(Ⅴ)。[结论]化合物Ⅱ~Ⅳ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