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采石场废弃地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为人工辅助其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河北省井陉县不同恢复年限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群落特征、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自然演替2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2 a道路边坡的植物群落结构相似,物种组成较简单,以1年生草本为主,且物种多样性低;自然演替11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物种多样性较演替2 a标准地有较大提高,物种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结论]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植被明显好于自然演替11a采石平台植被,通过改善采石废弃地的立地条件,遵循植被的演替规律,可以加快其植被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2.
矿区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晋宁磷矿矿区废弃地不同恢复措施下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林地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旱冬瓜、圣诞树林地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高,旱冬瓜林地的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最高,荒坡地、废弃地中有机质、速效钾及速效磷含量最低。植被恢复措施提高了矿区废弃地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其中旱冬瓜林、旱冬瓜+圣诞树林及圣诞树林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直干桉林、藏柏林、蓝桉林的物种多样性较低,废弃地物种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广东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的植被和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64种,隶属于30科59属.主要包括禾本科(10种)、菊科(7种)、豆科(5种).全部定居植物中,1~2年生草本植物29种,多年生草本植物13种,木本植物18种,藤本植物4种.风播种子和果实是废弃地上植物繁殖体的主要来源.废弃地植物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单种斑块和小群落,这些小群落组成、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总体水平偏低.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猪屎豆Crotalaris mucronata、艾蒿Artemisia argyi等可在煤矿废弃地上成功定居,并成为这些植被中的优势种,可作为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的优先选用物种.群落存在着由草丛向灌草丛、灌木林演替的趋势;随着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废弃地的坡向和坡度也是影响植物定居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矿区废弃地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解决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植被恢复来改善土壤质量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最佳策略。从土壤物理特性(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化学特性(氮、磷、钾等)和土壤生物学活性(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动物)方面阐述了土壤特性对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为阐明磷矿废弃地的土壤特性响应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建议:采用土壤动物作为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标准,加强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变化响应机理,以便更好地探索昆阳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与植被关系。  相似文献   

5.
定点测定大沽河河口滩涂不同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地上部和地下部初级净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基本可将其分为4个演替阶段,这个演替序列代表了受到人为干扰后滩涂植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演替前期,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低,群落组成以碱蓬为主,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分别为1.9922kg/m2和0.3427kg/m2;随着演替进行,生物多样性达到最大,群落组成包括碱蓬、结缕草、罗布麻、白茅,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比演替初期有所降低为1.1378kg/m2和0.2452kg/m2;在演替后期,生物多样性又有所降低,群落中的生物组成以芦苇为主,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达到最大分别为2.7189kg/m2、0.7370kg/m2。深入研究不同植被与干扰的关系以及植被动态,对于科学管理滩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葛宝明  张华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54-6555,6558
该文介绍了我国城市绿地土壤动物群落研究发展现状,探讨了影响城市绿地中土壤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因素,包括绿地中的植被条件、土壤性质和人为干扰等。该文还提出统计学手段是研究城市绿地土壤动物群落的重要手段,土壤群落演替与城市化过程的关系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土壤动物的恢复、群落演替及其多样性对于铜尾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在铜陵市铜尾矿区设置4个样地23采样点,共捕获土壤动物4622只个体,隶属5门10纲18目29类.结果表明,铜尾矿自然废弃地与其对照组土壤动物多样性差异明显,自然废弃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大型土壤动物密度、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D·G指数均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而复垦废弃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和D·G指数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H''大于其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其他土壤动物群落指标与其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相似系数q表明,外围林地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大,其次是复垦废弃地与外围林地间,自然废弃地与其它3个样地间相似性最小.从垂直分层来看,复垦废弃地土壤动物表聚性强于自然废弃地,尾矿废弃地表聚性强于外围林地.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铜尾矿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指标关系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总钾含量,重金属全镉含量也不容忽视,植被因素和土壤全铜含量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土壤含水量、土壤基质的优劣、土壤有机质与营养元素的含量等因素限制了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而这些因素的改善主要归功于尾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和作物种植.所以,尾矿废弃地的复垦与利用有利于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库布齐沙地人工生物结皮区高等植被恢复状况,揭示人工生物结皮形成后高等植被群落演替过程。[方法]采用样方法对不同接种年份的人工生物结皮区高等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结果]共发现42种高等植物,分属于31属10科,优势种为油蒿、沙蓬、绳虫实、猪毛蒿、羊草、披碱草。随着人工生物结皮发育演替时间的延长,高等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也逐渐增大。[结论]在人工结皮区,高等植被群落的演替顺序为油蒿、沙蓬、猪毛蒿、羊草群落。  相似文献   

9.
乌云娜  裴浩  冉春秋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71-6475
基于对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禁牧、弃耕)植被恢复系列的群落学调查,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种类组成、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生态优势度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到固定沙地,每一阶段都对应着一个典型的群落类型,每一群落类型都有一个作用明显的优势种。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群落生态优势度指数、生活型结构和分类科属组成的变化,都表明了植被发育程度的提高和群落生态功能的恢复。在演替早期,一年生、二年生和旱生植物功能群在各个阶段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优势地位,对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多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表明多年生植物在群落功能维持中占据重要地位。藜科植物在演替过程中种类数量较为稳定,特别是在演替早期藜科植物占有很高的优势度。禾本科种类随演替进展不断增加,且在群落中的优势度逐渐上升。禾本科和豆科种类的增加表明草地质量改善和提高,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也随之改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固定沙地>撂荒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流动沙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群落的组成变化是物种适应性和群落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种、功能群组成的变化,基本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化和环境基质稳定性增强等一系列植被与生境系统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工艺选择、目标群落设计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道路边坡、采石边坡2类最常见的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工艺选择、目标群落设计进行了总结,对工程效果进行了调查和观测。结果表明,道路边坡的植物群落总的演替顺序为草本植物群落→灌、草混生群落→乔、灌、草立体群落,单纯草被群落在后期生物演替过程中存在退化,而乔、灌、草混合生态模式则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值得推荐的植物配置方式;采石受损边坡植被覆盖率较高,复层混合群落结构占主导,生物多样性丰富,演替过程明显,但局部存在植被退化现象。总体而言,调查样地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工艺选择与目标群落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微生物培养、BIOLOGGN微平板培养分析,研究了新开地、连作地施用生态有机肥前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番茄青枯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新开地没有发生青枯病,连作地番茄青枯病发病率为100%,连作地施用生态有机肥后,青枯病发病率降低至49.86%,土壤真菌、放线菌的数量略微增加,细菌的数量变化不大,但平板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的不同形态菌落数明显增多。新开地、施用生态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在BIOLOGGN微平板温育过程中的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Alatalo均匀度均显著高于连作地土壤,PIE相遇几率则相反。新开地与施用生态有机肥土壤之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施生态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从生态水平上抑制番茄青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通过对落叶松人工林皆伐区与对照区土壤动物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比较皆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共获得土壤动物4 740头,4纲15目32个类群,通过分析皆伐与未皆伐林分土壤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蜱螨目、弹尾纲为皆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共占物种总数的88.36%,且皆伐区土壤动物群落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度指数有所提高,而优势集中度指数C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未进行稻草还田处理作为对照,采用大型手捡和干、湿漏斗法,于2016年6月和9月(稻草还田后2个月和5个月),对稻草焚烧、覆盖、填埋3种还田方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获得的土壤动物隶属于50个类群,各处理下均以线虫纲为优势类群。还田后,稻草覆盖处理的土壤动物密度较对照显著(P<0.05)提高,但二者动物类群数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还田2个月后,各处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差异;但还田5个月后,稻草覆盖和填埋处理的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显著(P<0.05)高于对照。说明恰当的稻草还田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4.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在稻麦轮作条件下,肥料管理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特征和方式。【方法】在水稻收获后,对长期不同肥料处理小区,具体包括不施肥(CK),仅施氮肥(N),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施氮磷肥(NP)和均衡施肥(NPK),进行杂草群落调查。分析杂草密度、多样性指数Shannon-H’,均匀度指数Pielou-EJ和丰富度指数Margalef-DMG,并进行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结果】杂草总密度的排列次序为NP>CK>N>NK>NPK,稻槎菜,牛繁缕,菵草和大巢菜是主要农田杂草。氮磷养分亏缺提高了杂草多样性,Shannon-H’指数排序为CK>NK>PK>N>NP>NPK。主成分1、2的特征值分别为0.498和0.235,稻槎菜,野老鹳草,异型莎草和菵草与主成分1夹角较小,能更多地解释主成分1。对提取的主成分1、2值与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回归分析,其中有效氮、磷与主成分1值回归决定系数分别为0.85、0.86(P<0.05),主成分2值与土壤养分因子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太湖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盈亏决定了田面杂草密度和优势种群,氮磷亏缺导致杂草群落多样性高于氮磷钾均衡施肥,且土壤氮含量对杂草群落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5.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ca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but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lack empirical confirmation. Using soil microcosms, we show experimentally that functional dissimilarity among detritivorous species, not species number, drives community compositional effects on leaf litter mass loss and soil respiration, two key soil ecosystem processes. These experiments confirm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that biodiversity effects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can be predicted by the degree of functional differences among species.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地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50%秸秆还田情况下玉米产量高于100%秸秆还田;正常施肥秸秆不还田时,玉米产量最低。正常施肥秸秆还田的土壤中土壤大型动物数量高于秸秆50%还田的土壤,地下大型土壤动物数量最少的是秸秆100%还田。在45个方样田块中共采集土壤动物472只,隶属26科;其中,地蜈蚣科、纽带科、蚁科为优势类群。秸秆还田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影响较大,但对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及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土壤螨群落与土壤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螨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螨的群落分布。在北方传统农业区研究了小麦玉米常规轮作农田,1年温室蔬菜大棚、4年温室蔬菜大棚和4年露天菜地下土壤主要理化指标和螨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露天菜地和温室大棚的利用方式均会提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同时温室大棚的长期利用会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螨群落分析显示常规农田中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常规农田转变为温室大棚后,由于施肥造成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增加,以及人类对土壤扰动程度的提高,无气门亚目取代甲螨亚目成为温室内螨优势类群。但随着温室年限的延长,螨多样性和粉螨科丰度都要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磷累积和强扰动效应的共同后果。常规农田转变为露天菜地后,加强的人类扰动也会降低甲螨亚目丰度,但与温室螨群落相比,4个亚目分布要相对均匀。温室在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对土壤螨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从土壤功能的自我维持和修复方面来讲是十分不利的,温室内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于2011年夏季对黄河首曲湿地中河曲马场、阿万仓、曼日玛3种典型生境下的夏季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以样方法调查其植被数量及种类,以分析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因素对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鸟类群落结构受其生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生姜青枯病的生态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连作地、新开地及施加有机肥的连作地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与生姜青枯病的关系,结果发现,连作地在施加有机肥后,青枯病的发病率降至37.64%,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土壤的几丁质酶活力增加,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及MeIntosh指数、Aiataoa均匀度均显著增加。结果表明,施加生态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微生物多样性,从而抑制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