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冉光权 《种子》2006,25(3):76-77
利用多个双低恢复系和双低品系与显性核不育株杂交、回交,结合室内品质分析,从中选择优良B株,再用套袋自交、扩繁增加群体选择及夏繁加代等方法选育出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配合力强的隐性核不育恢复系2188R。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高含油量双低品质恢复系,以Ougra-CMS不育胞质杂交种Oug-F1(S(Rfrf))为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供体,高含油量双低亲本D89-44(N(rfrf)为受体,通过杂交、多代同交以及最后自交对恢复基因进行了定向转育...  相似文献   

3.
应用品种间杂交,将优质黄籽品系D180—1的黄籽性状导入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盐1B及其不育系盐1A,育成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盐2A和保持系盐2B。盐2A黄籽株率91.0%,黄籽度3.93,含油率44.5%,不育性彻底,品质双低。与黑籽恢复系及黄籽恢复系材料配组,可选择到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常油杂6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9年,以中双4号与本单位材料94-18杂交并回交,育成了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不育系6918A;以华油杂3号为母本与本单位筛选鉴定的双低优质株系"95-2679"进行杂交并回交,育成了优良恢复系2679C。利用不育系6918A和恢复系2679C选配出优良组合F2006-1,经过4年省、国家区试,表现为优质高产、增产潜力大、抗病、抗倒伏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宝杂油5号是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用自育不育系154A为母本、恢复系2010C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甘蓝型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长势强、抗倒伏、抗冻性强、丰产,适宜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及川塬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肥大,黄色,可散落出部分花粉,但散落出来的花粉无效,自交套袋不结实,雄性不育性稳定。大多数高粱品系对A3细胞质雄性不育表现保持,具有优良性状的多数品系可转育为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这些不育系具有丰产性好、育性稳定、抗败育等特点。A3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源很少,只有极少数高粱品系能恢复其育性,恢复度在40%~95%之间。A3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源少且恢复系难以选育,是A3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主要障碍,解决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选育问题,是实现A3细胞质雄性不育利用的关键。此文主要对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和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及杂交种选育和应用、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遗传表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育种者重视A3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12):1884-1891
发掘野生稻(O. rufipogon)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育成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种技术—FA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定向育种。用野生稻(非轮回亲本)与籼稻品种明恢63(轮回亲本)杂交和多次回交,后代再经过自交,将野生稻中的可育基因分离、转移、重组、整合到明恢63遗传背景中,获得农艺性状似明恢63,花粉和小穗全可育不分离的野生稻新质源恢复系金恢1号。用新质源不育系与金恢1号组配两个组合,其花粉和小穗育性都恢复到正常可育水平,产量高,米质优,实现了新质源不育系三系配套应用和大幅度提高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目的。这项育种新技术可以将水稻可育基因(恢复基因)转移到任一水稻品种中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突破了新质源恢复系育种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恢复系利用稻种资源的育种潜力,为FA型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杂交稻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新型(FA)细胞质源杂交稻可能对丰富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亲本对稻种资源的利用潜力、以及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和产量水平都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12):1884-1891
发掘野生稻(O. rufipogon)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育成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种技术—FA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定向育种。用野生稻(非轮回亲本)与籼稻品种明恢63(轮回亲本)杂交和多次回交,后代再经过自交,将野生稻中的可育基因分离、转移、重组、整合到明恢63遗传背景中,获得农艺性状似明恢63,花粉和小穗全可育不分离的野生稻新质源恢复系金恢1号。用新质源不育系与金恢1号组配两个组合,其花粉和小穗育性都恢复到正常可育水平,产量高,米质优,实现了新质源不育系三系配套应用和大幅度提高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目的。这项育种新技术可以将水稻可育基因(恢复基因)转移到任一水稻品种中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突破了新质源恢复系育种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恢复系利用稻种资源的育种潜力,为FA型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杂交稻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新型(FA)细胞质源杂交稻可能对丰富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亲本对稻种资源的利用潜力、以及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和产量水平都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利用引进双低春油菜品种马努从中选株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31A测交,并用亲本与完全不育的后代连续回交4代,获得稳定的PolimaC-MS105A和保持系105B;2001年用双低恢复系ZD4R(带有波里马不育细胞质)作母本与抗菌核病性较强的半冬性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系98-1079杂交,获得F12002年以F1为供体材料进行小孢子培养;2003年获得67个DH系;  相似文献   

10.
张瑞茂 《种子》2003,(4):54-56
从中油49自然群体中发现的质不育抹经过广泛测交,与具有良好保持作用的黄籽双低常规优质品系YE-2连续6代回交育成了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质核互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RM5637A及相应保持系RM5637B(YE-2选系),并实现了三系配套。其不育系群体不育率100%,花期无死蕾、闭蕾现象,不育性较稳定,不育度在97%以上;恢复源广泛,易选配强优势组合,且具黄籽双低高油分高蛋白质的优良品质。目前我所正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应用干杂交油菜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K型不育系豫麦3号、S43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恢复系豫麦2号和豫麦49组配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回交群体,对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力的恢复系携带的恢复基因对数不同,恢复力较强的豫麦2号携带2对主效基因,恢复力较低的豫麦49仅携带1对主效基因。此外,还有微效基因对育性恢复起作用,这种基因不仅存在于恢复系中,也存在于不育系(保持系)中。在K型细胞质背景下,不携带恢复基因的雄配子的传递率很低,而雌配子传递正常。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从引进双低春油菜品种马努中选株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31A测交,并用亲本与完全不育的后代连续回交4代,获得稳定的PolimaC—MS105A和保持系105B;同时用带有不育胞质的恢复系作母本和双低保持系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分离选择,最后选育出农艺性状较好的恢复系1831R;不育系105A和恢复系1831R配制出杂交组合305。2003—2005年该组合参加国家春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2006年9月14日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青杂5号。  相似文献   

13.
野生稻(O.rufipogon)新胞质改良不育系稻米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2):253-259
通过核置换回交,获得一种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雄性不育细胞质,称为FA细胞质,育成新质源不育系金农1A。研究表明,FA细胞质不育系与WA和HL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不同,野败型的保持系和恢复系、红莲型的保持系和恢复系都可以作为FA细胞质的保持系,而不能成为FA细胞质的恢复系。这是一种新发掘的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源。FA细胞质突破了WA和HL细胞质恢保关系的遗传局限,扩大了保持系育种范围,可以用品质优良的栽培品种培育成优质稻米不育系。新质源不育系金农1A不育度高,不育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开花时间早,稻米12项品质指标全部达到农业部颁发的优质米一级或二级标准,实质性地提高了不育系的稻米品质和综合水平,为培育优质米杂交稻奠定良好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生产上对优质高产宜机收油菜品种的迫切需求,以川油系列新细胞质不育材料为基础,协同改良优质高产宜机收性状,创制双低优质不育系、恢复系,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育成优质高产宜机收新品种川油71,2021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21)510009。该品种具有综合农艺性状好、双低品质、抗病、抗倒、抗裂角、宜机收等优点,适宜在四川省冬油菜产区秋播种植,川油71的育成及其推广应用对提升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宁杂19号油菜示范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景斌 《种子科技》2010,28(12):28-29
<正>宁杂19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MICMS双低不育系宁A7为母本,双低恢复系05N370为父本,于2005年测交配组育成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2009年秋播引进高淳进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优良恢复系6958R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春以R06(从中国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常规品种中双4号中系选的优系)为母本和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种湘油15(从湖南省大面积油菜生产区引进的湘油15中的1个选系)进行有性人工杂交,采用常规杂交育种程序经过7年8代的连续定向选择,于2004年育成了甘蓝型油菜双低常规优质品系(隐性核不育恢复系)6958 R(又简称58 R).其芥酸含量均在1%以下,硫甙21.2 ~25.2μmol/g,含油量42.6%~43.6%,种子蛋白质23.5%~ 25.6%.以该品系作恢复系组配的优质杂交油菜新组合普遍表现配合力强,杂交优势明显,丰产性突出,且组配的绝大多数组合均表现株高适中,分枝角度小,株型紧凑,着果密,角果粗,千粒重大,在生产上比较受欢迎.是一份难得的具有优良、特异农艺性状和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都很强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的骨干恢复系.现已用该恢复系组配选育成功翔油1号、益油1号两个综述性状表现均很突出杂交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从引进双低春油菜品种马努中选株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31A测交,并用亲本与完全不育的后代连续回交4代,获得稳定的PolimaC-MS105A和保持系105B;同时用带有不育胞质的恢复系作母本和双低保持系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分离选择,最后选育出农艺性状较好的恢复系1831R;不育系105A和恢复系1831R配制出杂交组合305。2003~2005年该组合参加国家春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2006年9月14日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青杂5号。1特征特性1.1植株性状该品种为甘蓝型春性不育三系…  相似文献   

18.
K型细胞质对普通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3个K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5个恢复系组配杂交组合,研究K型细胞质对16个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K型细胞质对普通小麦大多数性状有一定影响,但不同性状产生的效应不同,对农艺性状是不利影响,而对品质性状则是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株高变矮,分蘖成穗以及主茎小穗数和主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和主茎穗粒重降低,导致产量的下降,子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则增加。但是,不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所配的组合表现出的效应有很大差异.可以找到细胞质效应较小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材料。  相似文献   

19.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加省  余显权 《种子》2004,23(11):40-44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受到育种家的广泛重视,它的形成机理同细胞质遗传理论密切相关.在杂交水稻生产中不育系决定着杂交水稻的生产及其种植面积.在不育性研究中主要是研究育性恢复基因对不育基因的恢复能力.前人的研究主要是从一个恢复系对应的一个不育系进行,也有人尝试着用恢杂的方式进行恢复基因的位置研究,不同的类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对野败型、包台型、滇型、红莲型、马协型的遗传及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综述,对分子生物技术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中的发展及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岩 《小麦研究》2009,30(1):11-13
选育抗病、高配合力,具有良好制种性状的恢复系,恢复系的恢幅度达到90%,并建立三系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大面积制种产量达到250公斤/亩,制种的纯度达到98%,杂交种的发芽率达到90%,育成超高产杂交小麦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5%,产量潜力在500公斤/亩以上,加工品质优良,抗赤霉病强的杂交小麦品种,创制春性不同细胞质(T、K、Yen型)不育系;培育出春性异源细胞质恢复系;将恢复系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提高不同胞质的春性小麦三系水平;将超高产强优组合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