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地农民就业是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城市化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产生失地农民的根源;同时,城市化进程又是用于创造就业、提供就业机会的最有力手段和工具.因此,要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就要从城市化人手,以科学的城市化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要素禀赋与就业决策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调查分析显示:物质资本禀赋对农民工就业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力资本禀赋水平高的农民工倾向于通过市场化途径获得就业机会,而人力资本禀赋水平低或社会资本禀赋水平较高的农民工倾向于通过亲友途径获得就业机会;对不同风险偏好农民工而言,选择县外市内就业是实现其收益最大化的就业决策;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是增加农民工收入的关键,对社会资本禀赋的利用能提高男性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已婚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使其就业行为呈现对丈夫就业情况的"依赖",并且社会资本禀赋的作用呈下降趋势,收入水平的性别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钱海燕  汪雯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90-2293,2312
基于2009~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劳动力项目入户调查得到的陕西省6个县的微观数据,统计了非农就业者10年的工作经历,分析其在职业选择、就业地点、就业途径方面呈现的趋势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省内转移与跨省转移并存,逐渐趋向于跨省就业;在就业途径中自主就业与社会关系网络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从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就业渠道、户籍制度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和完善保障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有没有再就业问题 不少人认为农民有承包土地,当然不存在再就业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就业,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失业,是指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人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丧失了劳动机会的社会现象.再就业,是指失业后重新获得就业机会.如果农民存在失业现象,那么就一定无法回避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文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创建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和应聘能力三层次九维度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并围绕该模型,引用高校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理理念,从政府、企业、高校、学生4个方面提出了政府要加强促进就业的政策调控;企业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自身定位要准确,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弱势地位及改善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永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213-1214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中的就业受到制度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在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就业保障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建议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就业市场机制的转变及个人努力来改善其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理论上分析影响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意愿的因素。分析得到六类变量:个体基本特征与偏好、家庭基本特征与偏好、专业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就业考虑因素和政策认知,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六类变量均对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意愿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个人基本特征与偏好对就业考虑因素影响最大;第二,对"重要的他者"的态度的态度,即农科大学生是否考虑父母期望,对自身就业地域选择意愿影响最大;第三,父母对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意愿上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子女的社会层面思考,而不是经济层面。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文章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AutoCAD课程是必须的,AutoCAD软件目前是世界最流行的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设计软件,而且在就业和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AutoCAD的设计方向需要有正确的选择。针对AutoCAD的方向选择展开论述,以确定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面对着就业的巨大压力,产生了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自卑、自负,依赖等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产生这些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因素.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采取加强就业市场的法制建设,为大学生营造平等的就业机会;高校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构筑心理保健体系,做好毕业生的心理保健;加强大学生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营造家庭和谐的气氛,培养自主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子女向上流动中面临的考学困境、创业困境、参军困境及成为专业人才困境。推动农村子女向上流动,个人方面要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层面要营造透明公正的社会就业秩序,政府层面要进一步协调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的经济产业;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台。社会就能增加5~7个间接就业机会.就业拉动功能明显。甘肃省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就能找到一把开启就业之门的金钥匙,找到加快和谐社会构建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扩大农民工就业的障碍及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均  赵泽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93-8195
影响扩大就业的障碍可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就业主体层面,即与劳动力直接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保障机制和劳动力素质等问题;二是就业环境层面,即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就业观念、社会制度设置等不平衡状况。对此,需要推进以社会公平为导向的制度创新,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等五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杨凌示范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要充分开拓农村内部就业空间,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结合杨凌示范区本地实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开拓就业新领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4.
女性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奇 《现代农业》2009,(2):64-65
性别歧视一直是女性就业中的难题,但是作为女性中一类特殊的人群女性农民工,受到的压力和歧视更加严重,她们在就业机会、工资报酬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改变这种状况,对于推动女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就普遍状况来看,生源为农村的大学生实现就业状况相对不佳,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高校除了要强化教学能力,提高专业与社会用人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以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大学生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行以职业规划为核心的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强化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能够对帮助自己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得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好地展示自己,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6.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让搬迁农民(新市民)实现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能融入,其中关键环节是能就业,就业稳,家庭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和谐。要想搬迁农民获得高就业,就必须向搬迁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技能培训机会。当下,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投身于搬迁农民的就业培训中来,帮助搬迁农民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本文主要通过探寻高职院校如何助推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的就业能力,寻找切实可行的就业技能培训路径,为搬迁农民就业快、就业稳、收入稳作贡献。  相似文献   

17.
胡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155-14156,14159
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林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指出社会环境因素、就业机制、教育体制与思想工作、学生自身原因,是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最后提出了农林类院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对策与能力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入世对我国就业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中短期内,主要表现为消极影响,会增加就业的压力;而从长远看,会使我国体制改革、市场开放程度等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9.
杨文 《上海农业科技》2010,(4):12-12,24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农民在失地后由于自身浓厚的小农习气、对市民意识的陌生,以及非农就业能力的缺乏,造成就业机会少、就业水平低,进而生活面临困难,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和失地农民共同努力,尤其是失地农民要通过教育培训,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提高非农技能。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98-5299
从5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拓展农业就业规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推动小城镇建设则增加农村地区当地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关键;同时应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