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J油田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传统的孔隙度-渗透率模型无法准确计算渗透率。利用物性分析试验数据和测井资料,对J油田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岩性及渗透性表征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开展了岩性识别、孔隙结构评价和储层分类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岩性的渗透率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钻井取心资料符合度较高,有效提高了研究区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的测井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贝301区块南屯组储层岩石类型多样化,以砂岩、砂砾岩为主,且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变化大,通过常规的数理统计解释模型计算的渗透率精度低。在划分岩性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物理微观孔隙结构对内部差异相对较大的砂砾岩储层进一步分类,分别建立渗透率模型。该方法经检查井实际资料处理验证,计算渗透率平均相对误差从分类前的180.6%降低到分类后的48.2%,精度明显提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致密砂岩气是我国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目前主要采用水力压裂的方式开采.压裂过程中,由于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压裂液与储层接触后发生渗吸作用进入储层孔喉造成储层伤害.为研究致密气储层从"压裂-关井-返排"全过程中压裂液对储层的渗吸伤害,定量描述不同时刻的渗吸伤害程度,选用临兴致密气区块储层岩心,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压裂液进入储层到返排生产的过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的手段表征了整个渗吸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液的渗吸伤害从压裂液与储层接触就开始发生,进入岩心的深度随着渗吸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从不同时刻的核磁共振的τ2(弛豫时间)谱来看,由于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压裂液先进入小孔隙,然后进入大孔隙,岩心孔喉越小其毛细管压力的作用越强,渗透率较小的岩心由于具有较强的滞留压裂液能力而受到压裂液的损害程度更高;通过核磁共振信号的一维编码处理可以得到不同时刻压裂液渗吸前缘的位置,定量描述渗吸伤害的程度.该研究可为致密砂岩气压后返排渗吸伤害的解除工艺提供定量的分析支持.  相似文献   

4.
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储层进行可动流体研究,针对低渗一超低渗透油藏特点,阐述了核磁共振可动流体的测试原理、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研究了物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对可动流体的影响。研究表明,可动流体分布范围不一,具有明显的非均质特征,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强于孔隙度,孔隙尤其是次生孔隙发育、喉道大小和孔喉连通性是影响可动流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岩心、测井、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Tb)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储集岩类主要为砂砾岩、砂质砾岩,其次为细砂岩;岩石的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总体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Tb成岩作用较强,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A期,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隙与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影响Tb储层的关键因素为沉积作用,而成岩作用则是控制储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该储层物性特征和主控因素的分析,可为致密砂砾岩优质储层的评价与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渗透率是影响煤层气储层能否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参数,其与岩石孔隙结构关系密切。以沁水盆地和顺区块高煤级煤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压汞测试分析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探索基于压汞法的煤储层渗透率估算方法。薄片观察结果显示,研究区高煤级煤储层发育孔缝双重储集空间,孔隙形态多为圆形及椭圆形;割理多被脉状方解石充填,形成期早;此外,煤岩中还存在大量未充填的张性、剪性及滑脱微裂缝,形成期晚。该煤储层具有中孔-低渗特征,孔喉配置关系为微孔-微喉型。通过对比不同入汞量所对应的煤岩喉道半径与毛细管压力间的关系,发现在入汞量约为25%时,毛细管压力曲线存在较为明显的拐点。建立了该拐点所对应煤岩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回归模型,从而实现了对煤岩渗透率的有效预测。该研究对深入探索煤储层渗流机理、储层评价及"甜点"区预测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胜北地区低幅度构造背景下,上侏罗统喀拉扎组(J3k)油藏Ⅲ、Ⅳ油组储层微观结构复杂,油、水分布关系多样,油、水层电性对比度低,测井识别难度大。以胜北地区J3k油藏基本地质特征为出发点,分析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和影响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油水界面以上近似油柱高度情况下孔隙结构是控制含油饱和度的最主要因素,并以此得出了油气的深度剖面分布规律。基于此,给出了针对性的测井储层评价方法,利用测井资料定量计算方解石含量及多元渗透率模型判别储层类型;并针对不同储层类型,采用符合储层微观特征的、差异化的岩电参数精准计算含油饱和度,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识别孔隙分布及流体性质等。该研究方法在现场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推进了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进度。  相似文献   

8.
应用恒速压汞技术对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类储层孔嚏半径分布范围变化不大。对储层渗透率影响不明显,储层渗透率主要受控于喉道半径的大小以及孔隙与喉道的配置关系;毛细管压力曲线揭示出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孔隙和喉道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处于开发中后期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注重对于喉道的开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储层岩性特征、孔隙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表明,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以砂质砾岩和砾质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不高;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孔和溶孔,溶蚀作用对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储层储集性能总体上是中低孔中低渗。  相似文献   

10.
火山岩毛细管压力强,渗吸作用明显,明确火山岩渗吸规律对提高火山岩油藏采收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新疆西泉井区火山岩油藏岩样开展渗吸作用下压裂液分布特征试验研究,通过监测静态自发渗吸过程中压裂液在火山岩岩样不同类型孔隙中的分布状况,分析了自发渗吸过程中油水变化特征,定量表征了不同孔隙在渗吸过程中的渗吸速率和采出贡献率.试验结果表明,火山岩发生自发渗吸作用的主要孔隙为毛细管束缚孔隙,孔隙区间为0.0017~0.0365μm;渗吸作用前14h毛细管束缚孔隙渗吸速率大,14h后渗吸速率逐渐减小,38h后渗吸作用基本结束,毛细管束缚孔隙渗吸速率与渗吸时间符合乘幂函数关系;毛细管束缚孔隙最终采收率较可动流体孔隙最终采收率高,毛细管束缚孔隙为渗吸产油主要贡献孔隙,在渗吸作用中占有主要地位.该研究结果对于火山岩油藏压裂后焖井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火山岩油藏高效开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A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8段(Psh8)储层80块岩样核磁共振扫描分析,形成一套该地区实验室岩样核磁共振测试分析方法。从岩样核磁横向弛豫时间(τ2)的分布出发,分析 Psh8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计算了τ2的截止值(τ2,cutof ),获得了束缚水饱和度分布情况;依据常规气体渗透率测量数据,建立了2种核磁渗透率模型。  相似文献   

12.
W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最为宽广的伊陕斜坡中段,整体表现为西倾单斜,坡度仅1°左右。延长组长9油层组为典型低孔、低渗储层。利用恒速压汞测试获得不同渗透率岩样的孔道半径、喉道半径分布曲线,其孔道半径分布差异不大,而喉道半径差异较大。运用核磁共振技术结合离心法确定W区横向弛豫时间τ2的截止值(τ2, cutof);渗透率低于0.1mD的岩心核磁图谱主要为单峰结构,平均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3.68%,流体主要受到纳米级和亚微米级喉道所控制;渗透率高于0.1mD的岩心核磁图谱主要为双峰结构,平均可动流体饱和度为55.56%,可动流体主要赋存在亚微米和微米孔隙中。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利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方法,对南华北盆地太康-蚌埠隆起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进行孔隙结构的定量研究,储层主要发育细-小孔(≥5μm)和微孔(<5μm)2类孔隙.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岩样的分形维数,获得不同孔径范围分形维数,发现孔隙结构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其中,细-小孔结构更复杂,表面更粗糙,大小分布更不均匀.以孔隙结构特征为基础,定量计算机械压实、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各个关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对蔚参1井山西组砂岩储层孔隙演化史定量分析得到初始孔隙度为38.53%.早成岩阶段A-B期以快速压实、胶结减孔为主,经压实后损失孔隙度26.17%,损失率68.10%,保留下来的孔隙度为12.36%.中成岩阶段AB期以压实、胶结减孔和溶蚀增孔为主,该阶段胶结作用减孔7.21%,溶蚀作用增孔2.87%,孔隙度降为8.02 %,此时砂岩储层已经致密化.随后山西组地层再次经历燕山期的抬升剥蚀和喜山期的构造沉降,孔隙演化基本进入定型期,最终稳定在2.85%.  相似文献   

14.
在低孔、低渗致密性砂砾岩储层研究中,岩性粒级的识别与划分一直是储层孔渗性及流体识别研究中的关键。充分运用岩心分析粒度中值资料及常规测井响应参数,研究了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的岩性粒径分布特点;借助粒度参数与自然伽马相关关系,建立了适合粒度中值的相关计算方法;并通过不同粒径粒度中值,结合不同岩性段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值,探讨研究了粒度中值与孔隙度、电阻率、中子等测井响应参数的相关性,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目的层碎屑岩储层识别与评价的岩性粒级分类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深层发育一套厚200~300m的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低孔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平均渗透率为0.05mD。该套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蚀扩大孔及晚期沿缝网溶蚀微孔—溶蚀扩大孔,具有孔隙结构好、连通性强的特点。储层演化分析表明,表生溶蚀期的溶蚀改造作用形成大孔隙,快速深埋期非均质强胶结保留部分大孔隙,晚期强挤压期造缝、沿缝网溶蚀沟通大孔隙。膏盐岩顶篷构造减压效应,低地温梯度快速深埋,晚期强挤压造缝、沿缝网溶蚀改造是盐下超深低孔砂岩储层形成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6.
针对核磁共振试验获得低渗透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成本高、周期长、应用受限等弊端,深入分析了低渗透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因素。结合恒速压汞、高压压汞等试验提出了计算致密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方法。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与恒速压汞总进汞饱和度、黏土矿物绝对含量相关性较好,将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2种方法获得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差值小于5%,计算误差平均为3.76%。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符合,表明该方法适用可靠。计算研究区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为37.6%,按照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划分标准,研究区以Ⅲ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17.
大庆长垣CC地区扶余油层为砂泥岩低孔、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导致油层和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复杂,流体识别难度大。经大量研究分析可知,孔隙结构相似的储层具有相近的测井响应特征,因此有必要对低孔低渗储层按岩石物理性质进行分类,使每类储层孔隙结构基本一致,以提高油水层测井解释符合率。基于岩电试验和测井等资料建立了岩心和测井资料储层分类标准;在储层分类基础上,应用“逐步判别”方法建立了Ⅰ类储层的流体识别图版;对Ⅱ类储层在考虑层厚影响的基础上,分薄层、厚层建立了Ⅱ类储层流体识别图版。该方法经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孔喉半径是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重要参数,它决定了储层质量的好坏及开发潜力的大小.目前确定孔喉半径的方法主要是压汞法,但是压汞法无法模拟地层原油的实际流动状况,需转换到油层条件下才能使用.为此,从毛细管束渗流模型、等效渗流阻力原理出发,首次建立了基于产量、生产压差等动态资料的一维线性流动、二维平面径向流动下的孔喉半径计算方法.根据等效渗流阻力原理,建立了2种渗流状态下孔喉半径与孔隙度、渗透率及径向流供油半径的关系式,并利用该关系式检验了一维线性流动、二维平面径向流动下的孔喉半径计算方法,证明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实际数据应用结果也表明,新的孔喉半径计算方法结果可靠,简单易行,便于现场应用.该方法得到的孔喉半径代表了油层中真实的流动状态,能够为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渗透率计算、开发效果评价提供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
致密砂岩油藏是塔里木盆地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台盆区志留系柯下段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套海相碎屑岩含油气储盖组合,储层为典型致密砂岩。依合2A井是新钻探的一口重要的区域探井,该井在志留系柯下段获良好油气显示,通过该井系统取心、取样分析,使深入研究这套致密储层特征成为可能。通过对岩心样品进行岩石薄片、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黏土矿物等系统测试分析,详细研究了柯下段致密含油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柯下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细粒、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为特低—超低孔、特低—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晶间孔、粒内孔等微孔隙,次为粒间孔;孔喉结构为细孔 —微孔微细喉型,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的特点可分为4类。造成储层致密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以及较弱的溶解作用,使得孔隙不发育,同时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孔隙空间和结构进一步变差,储层渗透性进一步降低,并具较强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致密砂岩气藏由于其低孔低渗的储层特性,必须通过压裂增产措施才能实现其经济产能。以延安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致密砂岩气藏压裂液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压裂液滤液对储层岩石基质渗透率伤害率和压裂液伤害后核磁共振测试试验;研究中基于压裂液与地层流体及工作液的配伍性研究,对压裂液的乳化率和残渣进行了测定,筛选出了3种适用于延安气田致密气高效开发的压裂液体系。基于岩心伤害测试评价和核磁共振测试评价表明,羟丙基胍胶(一级)弱碱性压裂液体系、羟甲基羟丙基胍胶酸性压裂液体系、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体系虽均能满足延安气田压裂液作业要求,但是对比其他2种压裂液体系,羟丙基胍胶(一级)弱碱性压裂液体系具有低伤害、低残渣和高返排的优势,建议采用羟丙基胍胶(一级)弱碱性压裂液体系作为延长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改造的工作液体系,为该油田储层保护和有效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