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穿山甲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综述了我国穿山甲的数量、资源价值、贸易状况及保护现状。根据穿山甲的种群状况、生态习性和饲养状况,在研究1982-1996年中国穿山甲贸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其保护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姚敏  赵凯  花月  耿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305-3308
[目的]为商城肥鲵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覆盖商城肥鲵分布区全境的8条溪流中环境变量和种群状况的调查,分析该种对生境的选择特点.[结果]在周边植被状况较好、宽度5~6m的溪流中商城肥鲵种群状况相对更好,面积较大、较深的水潭中种群更加健康.尽管最佳生境中成体数量最高,但亚最适生境中的幼体数量远高于最适生境.这说明商城肥鲵存在种内竞争导致幼体迁移的现象,对于物种保护是有利的.[结论]该研究表明对商城肥鲵的保护工作中减少人为干扰和营造良好的植被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刘庆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59-1761
以河北旅游学院的南校区为案例,以景观生态学的的斑块—廊道—本底的模型探讨有利于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绿化设计措施,认为通过整合琐碎的斑块,延长、加密、加宽林带,形成有效节点,补植浆果、坚果等鸟类喜食的树种,有利于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庇护所。  相似文献   

4.
为系统总结回顾云南干热河谷余甘子的保护和利用状况,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对策,通过对云南野生余甘子的利用价值、生境及分布特点、保护利用现状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综述,总结了云南野生余甘子对生长环境条件的要求、主要分布区域及生境概况、群落分布特点、野生群落现状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表明,由于国家建设开发的需求及民间掠夺性的采伐,云南干热河谷野生余甘子种质资源群落在逐年减少,野生余甘子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极大威胁。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余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云南省干热河谷野生余甘子进一步保护、开发的相应技术措施和方法,为余甘子产业发展和种质资源的进创新利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广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德丘  彭定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806-14807
全面阐述了广西分布的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数量、分布等现状,在分析其面临的种群衰退、生境丧失等主要威胁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旨在探讨种群发展动态、分布及其与生境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理解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是退化草地的典型毒杂草之一,开展狼毒种群生态与繁殖生物学研究能为该毒草型退化草地控制与修复、草地资源管理以及草地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综述了狼毒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种群扩散与定植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狼毒的繁育系统特征、传粉综合征以及繁殖分配策略,讨论了狼毒的化感作用和种群生态功能,最后结合当前研究成果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主要结论为:狼毒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聚集、随机和均匀分布,种子近母株散布方式及其较低的萌发率影响种群扩散;狼毒具有自交不亲和系统,属于典型的异交植物,花部特征表现为鳞翅目Lepidoptera的蛾类和蝶类传粉综合征;狼毒随不同海拔和坡向等生境变化常表现出不同的繁殖分配策略;狼毒能通过根系分泌或残体腐解释放化感物质,通过改变土壤养分等对草地群落其他物种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以此对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产生影响。狼毒的种群生态学研究未来应重点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狼毒在草地群落入侵定居和繁殖扩散的生境选择以及其种群扩散与草地退化之间的生态学关系。图1参106  相似文献   

7.
董东平  姜罡丞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031-3035,3044
为查清河南省禹州市大鸿寨山野生黄栌种群的生态学特征,解决其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采用植物群落野外调查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大鸿寨山野生黄栌的种群类型、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大鸿寨山野生黄栌有3个变种;有5种植被型,其中1种为纯林,4种为混生灌丛,经种群数量特征量化分析,属于大鸿寨山山地旱生生境的优势生态类群大多分布于山顶、缓坡上,具有耐土壤干旱、耐寒、种子萌发力强等特点,既可以做山地次生林改造时的保留树种,又可以当园林绿化观赏、药用、化工原料等资源型植物,具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应用价值,应加快其野生引种技术的研究,兼顾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条件下,华盖木自然更新困难,加之林业经济作物种植导致栖息地退化,华盖木正面临野外灭绝的威胁。因此,在加强就地保护的同时,回迁人工繁殖苗、重建种群亦是必要和迫切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探究安徽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状况以及资源混杂程度,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集了中华绒螯蟹4个养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共170尾样本,基于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低,盲目捕捞可能造成野生资源衰退。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未出现显著遗传分化,存在严重的种质混杂。研究探明了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现状,为其科学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异常中断给中华鲟种群保护和恢复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探究该异常现象对中华鲟生活史特征产生的可能影响,本研究根据2004-2020年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异常前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种群特征及洄游习性变化。结果表明:(1)2014、2016、2018-2020年长江口水域未监测到中华鲟幼鱼,自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异常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补充量出现中断的情况;(2)中华鲟幼鱼洄游习性发生显著变化,呈现首现时间提前(提前至4月中旬),终现时间延迟(延迟至10月下旬),出现时间延长(延长118天)的趋势;(3)中华鲟幼鱼生物学指标低于历史同期,最小体长和最小体重分别为7.0 cm和4.9 g。研究结果将为中华鲟繁殖行为、资源变动、产卵场变迁与修复重建等研究工作,以及中华鲟抢救性保护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宁夏银川湿地野生鸟类保护现状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银川市湿地野生鸟类保护现状,提出了银川市湿地野生鸟类保护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开展野生鸟类普查、建立野生鸟类保护地、开展野生鸟类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落实鸟类栖息地承包者责任等措施加强与完善银川湿地野生鸟类保护。  相似文献   

12.
珠颈斑鸠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的1~12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珠颈斑鸠的繁殖生态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观察。在该区珠颈斑鸠年繁殖1次,巢多营建于小树枝杈、或岩石洞穴中,有利用旧巢的习性,窝卵数多为2枚,卵重平均15.67(15.0~16.4)g。雌雄鸟均参加孵卵,孵化期18d,孵化率100%,离巢率87.5%,巢内育雏17~19d,种群密度为15.79只/km。  相似文献   

13.
陈文德    朱坤  姚文文  黄钟宣  彭俊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82-190
大熊猫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世界珍稀动物的旗舰保护物种。经过历史环境的不断演变,野生大熊猫不仅仅在食性上由食肉转变为食竹,而且其个体形态、行为和生理等方面也有一定改变。由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稀少和习性的改变,相关保护工作和科学研究更具意义。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来减轻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基于大熊猫繁殖生境分布较为破碎和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少,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大熊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MaxEnt模型和GIS空间技术对岷山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时空变化分析及21世纪50、70年代栖息地范围预测,揭示大熊猫分布区与气候环境因素、坡度、植被和海拔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面积均超过0.9,显示模型建立准确性“极好”,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野生大熊猫在岷山地区的适宜栖息地集中在中低海拔(2 500~3 000 m)、年平均温度(6~7℃)适宜、降水量(800 mm)丰富的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野生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BIO15,并且大熊猫生境最适宜生存的区域在岷山片区明显向南偏移。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岷山片区大熊猫适宜生境进行动态分析,预测出不同情景下未来最适宜生存区域,为岷山片区内的自然保护地分布及管理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4.
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信阳市平桥区野生植物资源及保护现状的分析,提出当地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温上升对鸟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该领域已经成为生态学、动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在气候变化对鸟类的影响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根据野生鸟类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了气候变化对于野生鸟类分布、繁殖生态以及种群动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鸟类的地理分布范围向高纬度地区移动,繁殖期过程中产卵期提前,并且种群数量逐渐减小.文章还探讨了近几年在该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方法,大多数以建立模型进行预测评估为主.最后,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我国鸟类资源的实际情况,建议今后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并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对广西西北部的隆林县金钟山保护区、九万山保护区(融水县分区)和巴马县西山乡平垌大队3地野生石斛资源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报道石斛种类、数量和生境,分析石斛种间生境的差异,并提出野生石斛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基于空间直观种群模型研制的易泛滥成灾野生动物种群预警系统(WSWAP)与景观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分别设置4个生境面积和生境质量变化的情景,模拟了生境面积和生境质量对野猪种群时空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境面积和生境质量的改善,野猪种群数量逐渐增加,但生境质量对野猪数量彩...  相似文献   

18.
鸻鹬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侯森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73-15874
鸻鹬类是生活在浅水中的一类中小型水鸟,其种群动态是衡量湿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鸽鹬类的研究进展,包括种类的组成、食性、生境选择以及影响其生境选择的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界中,传粉者为植物提供授粉服务以完成整个繁殖过程,而植物又为传粉者提供报酬。植物与传粉者之间互惠互利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多样的传粉生态。国内传粉生态的研究在近二十年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自然群落,很少有研究关注到农业生态系统。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种间传粉对植物结实的潜在影响都在农业发展中有较强的应用和意义。野生传粉者的下降可能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未来研究应当关注于野生传粉者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方面对中国野生黄檗生长繁殖的更新特点,以及资源利用现状进行研究综述,分析其内在和外在的濒危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从而保护黄檗资源,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