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这个名词,最早由联邦德国volker Rush博士于1977年提出,并在赫尔本建立起第一个微生态学研究所。该所主要工作是研究生态疗法和生态调整,培养一些生理细菌,如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为活菌制剂,研究这些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相互关系。至1985年,V.Rush博士正式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微生态学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也就是说,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微观层次。  相似文献   

2.
益微(有益微生物)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研究所研制的生态制剂,是以芽孢杆菌为主的一类细菌。该植物微生态制剂是从生物体内筛选得到有益于生物个体的微生物.经过工业化生产,再用到生物体上。2002年我市马铃薯应用益微取得了较好增  相似文献   

3.
微生态、微生态失调性疾病与微生态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化高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无菌动物和悉生生物技术,人们对人类、动物、植物和附属于他们身体体内外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逐渐的形成一个崭新的交叉性学科——微(观)生态学说.微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人类、以至植物个体体内外所携带的正常微生物种群和人类、动物和植物(这里姑且叫宿主)的相互关系生态规律的科学.微生态学者研究后发现:在人类以及动物体内外存在着120种、数量高达100兆以上的综合性细菌群体,若以重量计:成年人体内、体表大约携带127lg微生物细胞(动物体内外微生物数会比这个数目更大),微生物的原核细胞总数为1×10~(14)个,而人类自身的细胞只有1×10~(13),即人类的自身细胞仅占携带全部细胞的10%,90%是微生物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些附着在人体、动物体内外的微生物群和宿主细胞在微观层次上融合在一起,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微生物种群在生存部位、种类、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并与宿主相互影响、制约,互助惠利,和平共处.菌群的稳定比例,保持了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的身体.  相似文献   

4.
动物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长期使用 ,其弊端也日益明显 ,如引起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 ,耐药菌的产生 ,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药物的残留等。于是动物微生态学和动物微生态制剂的飞速发展成为必然 ,在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动物微生态学理论及基于该理论的微生态制剂得到空前发展。动物微生态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动物微生态制剂1 1定义动物微生态制剂 (AnimalMicroecologial geent,AMEA)是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 ,将从动物体内分离到的有益微生物 ,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只含活菌或者包含细菌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  相似文献   

5.
植物体内往往生存着许多内生微生物,其中内生细菌属于主要的成员,它们与宿主植物长期协同进化,在演化过程中与植物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对宿主植物有固氮、促生、抗病、抗逆等多方面的有益作用,因此植物内生细菌已经成为了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十几年,关于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已经取得极大进展,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的竞争、入侵植物对入侵地取食动物的防御能力等方面,而关于入侵植物与其内生菌(特别是内生细菌)关系的报道则极少见.植物内生菌不仅对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同样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内生菌对提高入侵植物的入侵性亦有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针对内生细菌的研究方法、生态学、有益生物学作用等进行了综述,并着重针对植物内生菌在入侵生态学中的研究前景做了展望,以期为入侵生态学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琦 《油气储运》2006,(4):19-19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采用营养缓释技术、生物发酵技术和特殊生产工艺,把一些富产消化酶的芽孢杆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新型高科技微生态制剂。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联系电话:010—62810432)立足于芽孢杆菌,结合优良乳酸菌和酵母菌,经过特殊工艺研制而成的“畜禽康”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不含任何对畜禽有害的物质,无副作用,对环境安全。2004年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计量等方法对已有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近50年园林生态学科领域科研发展经过了起步探索(1962-1981)、缓慢发展(1982-2001)、快速发展(2002-2011)3个时期,园林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末初见端倪,作为一门新兴独立的应用生态学分支学科于21世纪初已基本形成.中国园林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问题、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问题以及园林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问题.当代园林生态研究主要有生态效益研究、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4个方面,目前园林生态学研究主要侧重生物与环境研究和生态效益研究,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占总体研究成果的76.3%.不同研究方面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如生物与环境研究侧重对植物的研究,生态效益研究侧重净化环境、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则侧重生态规划与设计.对四个研究方面的论文主题词检索和高频主题关键词的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的热点有多样性、群落、水土保持、防灾避险、净化环境、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对CNKI中4个研究方面成果中获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进行统计(不排重),总体成果中基金项目论文所占比重为10.8%,国家和地方基金是园林生态学科研基金资助的主要来源,基金论文比例之和达到85.4%,且国家和地方基金资助论文较多的是“生态与环境研究”和“生态效益研究”,合计占基金论文79.1%.SCI-E中收录的文献基金论文率为47.1%,是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基金论文率的4.3倍,且国际基金是基金论文的主要资助来源之一,说明中国园林生态学领域部分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学界关注.基于CNKI相关主题词统计,“园林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只有“景观生态学”的1%,“城市生态学”的8.3%,“园林生态学”学科系统理论研究在相关生态学科研究中所占比重很低,其理论和方法研究还较薄弱.今后在进一步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持续开展生态效益和园林植物研究的同时,为更好地研究和解决人-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提供更多的科学理论支撑,还需拓展交叉生态心理学或环境心理学等其他相关理论,更多地关注人与环境互相作用关系以及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既使环境更好地满足人的行为需求,也使人认识到改变一些行为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8.
植物微生态学研究是生物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分支,专注于探索和理解植物微生物类群的组成、功能、分布演替以及与宿主之间的关系。该领域的学者通过运用计算机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能够从微观层面了解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动可以是互利共生的,例如植物依赖根际菌根真菌来吸收养分,而真菌则从植物中获取碳源。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抗病性和促生长特性来提高植物的耐逆性和生长表现。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微生态系统在植物生长、健康和适应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也被认为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害的能力有关。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植物微生态制剂的定义及分类,对植物微生态制剂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以便为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雨久花牌复合微生物叶面肥含有高活性微生物固氮菌、解磷解钾菌和植物微生态制剂——益微增产菌。是土壤生态学理论和植物微生态学理论的科学结晶,运用现代的生物发酵技术,经过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活菌含量高、代谢物丰富、营养全面、疏松土壤、增根壮苗、提高品质、增加产量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微生态制剂的营养生态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玲 《饲料博览》2003,(12):29-30
人类对微生物菌群研究由来以久,Metchnikof于1907年便用酸奶来调整畜禽的腹泻和肠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人体内正常的生理菌群治疗疾病;60~80年代,实验动物学家将单一菌和多种菌引进了无菌动物体内,对其生理功能、菌与菌、菌与宿主之间关系作了一系列的研究。1974年,Parker将益生素(Probiotics)用于饲料添加剂,随后寻找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的研究相继开展起来,各种微生态制剂在市场上日益增多,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开发逐渐走上产业化道路。微生态制剂(Microeclogics)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正常微生物群成员或其促进物质制成的调…  相似文献   

11.
生态防治是以调整平衡失调.恢复生态平衡为目的,是重在治本的方法。当前.生态学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宏观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与植物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而微观生态学则是研究人类、动物、植物表面和体内正常的微生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以及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寄主的微生物群的共生、拮抗、相关、不相关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群与寄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酶、维生素、氨基酸、抗生素、免疫物质)是营养学的核心内容,应用生态学原理,调整动物体内和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体内微生态平衡和机体健康,激发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广泛地、高效地利用一切可能的饲料原料(包括中草药、低聚糖),低成本地生产优质健康的畜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这就是最新兴起的生态营养的新概念.随着微生态理论在畜牧界的传播和应用,动物营养界进行了大量微生态产品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研制出来的微生态制剂——益微(有益的微生态制剂及某些二代增产菌)制剂,它是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是农业研究的新领域,是农业增产的新途径。益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植物微生态学的确立和完善,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截至现在,已在全国31个省、市、10亿多亩耕地,50余种作物上,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一般增产10%以上,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增产15%以上,投入产出比在1:30以上,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农业生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思得富多元长效生物有机复合肥在春小麦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得富多元长效生物有机复合肥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发明专利。该复合肥是根据植物营养学、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学原理 ,将有益的微生物、有机肥和无机肥科学配合在一起的多功能新型肥料 ,可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减少环境污染 ,对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有良好作用。2 0 0 0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所研制的微生态制剂——益微(有益的微生态制剂及某些二代增产菌)制剂,是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益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植物微生态学的日趋完善,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截至1994年,已在全国30个省、市,7亿多亩(相当14亿亩次)耕地,50余种作物上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该项是投入少,见效快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态制剂以其天然、无毒、无副作用、无污染、无残留、安全可靠的优越性而倍受世人关注。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越来越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1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体内环境之间所构成的微生态系统内,一旦失去了优势种群,则微生态平衡失调,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恢复优势种群。微生态制剂中的好氧菌种,进入畜禽消化道后生长繁殖,消耗氧气,造成厌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增殖,限制了有害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增殖,使肠内正常微生物之间恢复平衡状态,达到防病目的。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微生物可竞争性…  相似文献   

17.
壮园牌生态菌肥是北京双龙万通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植物营养生理学和土壤微生态学 原理,采用现代生物发酵工程技术研制开发的一种高科技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该制剂内含 多种有益微生物,并含有生物发酵产生的激素等物质。应用该产品后大豆百粒重、产量均有一 定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益生素(菌)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5年Lilley和Stillwell首先使用益生素(Probiotics),将其定义为“由一种微生物分泌,刺激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物质”。Probiotic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共生的意思,与Antibiotics相对。1974年,Parker认为“益生素是维持肠道内微生物平衡的微生物或物质”,并指出“益生素内含有抗生素的可能”。益生素有多种名称,例如活菌制剂或生菌剂,商业产品名称更是繁多,Fuller[1]把益生素定义为一种可通过改善微生态平衡从而对动物施加有益影响的、直接饲喂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DirecFeedMicrobials,DFM)。1992年,Havenaar等拓宽了益生素定义中的“宿…  相似文献   

19.
“百花山”净水宝(水质调理微生态制剂)是由有益的芽孢杆菌制成的活菌生物制剂,能够有效降解水中氨氮、亚硝基氮,分解硫化氢;消除有机物、腐殖质,净化水体;增加水体中和鱼、虾、蟹、蚌体内有益菌群,抑制有害细菌生长,增加鱼、虾、蟹、蚌等水产品的抗病能力,预防鱼病发生;稳定水  相似文献   

20.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积累量大且不易降解,因此微塑料长期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通过收集近年来有关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效应相关的文献,全面系统介绍了土壤微塑料积累后,土壤物理环境的变化、土壤动物摄入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响应、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响应、以及植物对微塑料的吸收及其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污染对土壤容重、团聚体组成和持水性等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变,而这些改变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甚至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有一些研究关注土壤无脊椎动物(如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跳虫Folsomia candida等)对微塑料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同时,微塑料也会被这些土壤动物所摄食,并导致土壤动物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以及对其生长产生影响。此外,微塑料在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积累及其效应也受到关注,比如,被蚯蚓摄食的微塑料可通过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摄食蚯蚓进入鸡体内积累。在系统介绍土壤微塑料污染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微塑料组成与性质的复杂性以及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4个未来研究方向:①建立土壤微塑料污染毒理学诊断的标准化方法体系;②研究土壤微塑料与微生物、植物和土壤动物之间的作用机理;③揭示微塑料与物质转化之间的关键微生物学机制;④开展不同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塑料圈”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评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提供科学支撑。参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