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Outlast纤维是一种具有自动调温功能的智能纤维。研究了粘胶型Outlast纤维与真丝不同组分比交织物的调温性能,以及染整加工对织物的调温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粘胶型Outlast纤维与真丝的组分比为57∶43时,织物具有良好的调温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其热焓为5.41 J/g;染整加工使织物的调温性能有所下降,精练后织物的热焓下降到5.17 J/g,染色后织物的热焓进一步下降到3.94 J/g;采用相变微胶囊对染色后的织物进行整理,可使其热焓上升到7.71 J/g,扫描电镜(SEM)下显示相变微胶囊附着于织物表面。  相似文献   

2.
《饲料工业》2019,(22):34-40
为进一步提高微胶囊对乳酸菌的保护性能,以海藻酸钠和瓜尔豆胶为复合壁材,利用乳化法对嗜酸乳杆菌进行微胶囊包被,并通过测定微胶囊物理特性(包被率、粒径大小、外观结构)及胃肠道性能(耐酸性、耐胆盐以及肠道释放)等方面,评估微胶囊对目标菌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复合壁材包被率为(47.49±1.91)%,活菌数(荷载量)为(1.78±0.44)×10~9CFU/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SEM图像展示了复合壁材微胶囊更为有序致密的表面结构;胃肠存活率方面,复合壁材微胶囊显示出更佳的保护效果(P<0.01),胃肠液作用后目标菌活菌数均接近107CFU/g;释放性能方面,复合壁材微胶囊在进入肠液后2 h达到最大释放性能,保证了嗜酸乳杆菌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据此,复合壁材微胶囊对嗜酸乳杆菌有较好的包载效果并对其可以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明胶为壁材,采用乳化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在水中稳定性良好的微米级微胶囊化水产开口料微胶囊。考察了总固形物含量、芯壁材比、进料速度、进风温度对微胶囊粒径以及在水中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了微胶囊化工艺。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芯壁材比5∶1,总固形物含量15%,进料速度17.75mL/min,进风温度150℃。  相似文献   

4.
为使重组乳酸乳球菌在发酵生产后便于存储、运输,本试验利用可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pAMJ399-LFBA/MG1363制备微胶囊,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并对胶囊化后重组菌的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通过对不同壁材及壁材浓度进行控制单一变量试验,测定其包埋量,以筛选出最佳壁材及浓度。通过模拟胃肠液环境试验,比较微胶囊释放率,并对不同壁材进行保存期试验,比较最低活菌数,利用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使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备微胶囊后进行验证。优化后的结果为:选取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作为壁材,在海藻酸钠浓度为2.49%,壳聚糖浓度为0.96%,CaCl2浓度为6.67%,凝固时间为57 min的条件下微胶囊效果最佳,预测包埋量为7.85×108 CFU/g。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稳定存在,在模拟肠液中可完全破裂,能释放出微胶囊内95%以上的乳酸乳球菌。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在4 ℃保存3周后,微胶囊中活菌数为1.41×107 CFU/g。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验证结果为微胶囊的包埋量为8.08×108 CFU/g;常温保存2周后,活菌数仍可达到3.89×106 CFU/g;ELISA方法检测微胶囊内重组乳酸乳球菌可见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抑菌试验可见微胶囊内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对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可制备成为低成本、保存期长、耐胃液的微胶囊,为重组乳酸菌在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喷雾干燥法对NFH(硝基亚铁血色原)色素进行微胶囊化,并将其在肉制品中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壁材为麦芽糊精(55%)、β-CD(25%)和阿拉伯胶(20%);芯材占壁材的添加量为2%,喷雾干燥的进料流量为50mL/min;进风温度为200℃,出风温度为80℃。  相似文献   

6.
蚕蛹油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善蚕蛹油的加工性能和延长其保质期,以大豆蛋白和β-环状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蚕蛹油微胶囊。依据蚕蛹油微胶囊乳状液的稳定性检测指标,确定壁材大豆蛋白和β-环状糊精的质量比为1∶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蚕蛹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芯材(蚕蛹油)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2,乳状液中固形物的质量分数为20%,均质压力25MPa,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190℃。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蚕蛹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1.2%。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整理剂用量且不影响整理织物的亲水性,采用端氢硅油和烯丙基聚醚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合成环氧基封端型聚醚聚硅氧烷,并应用于蚕丝织物抗皱整理。研究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对整理剂表面活性及整理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理剂环氧基封端型聚醚聚硅氧烷具有表面活性功能,随着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的增加,整理剂的表面饱和吸附量逐渐下降,当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为726 g/mol时,整理织物的干、湿折皱回复角最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抗皱整理工艺条件对整理效果的影响,得出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整理剂用量5 g/L,催化剂Na2S2O3用量1 g/L,焙烘温度140℃,焙烘时间5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整理的蚕丝织物具有良好的抗皱性能。与疏水性的环氧基封端型聚硅氧烷整理剂相比,新合成的整理剂用量少,整理织物具有与之相当的抗皱性能且亲水性好。  相似文献   

8.
乳化凝聚法制备维生素B_1微胶囊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维生素B1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回归分析法探讨一种能有效降低水溶性营养素从饲料中溶出的微胶囊生产工艺,主要考察了相体积比(X1,20%~40%)、乳化剂Span80添加量(X2,0~10g/l)、芯材与壁材百分比(X3,25%~100%)以及分散剂添加量(X4,0~4g/l)4种工艺参数。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产品性能指标为颗粒粒径(Y1)44.3~168.5μm、包埋率(Y2)4.3%~31.8%、溶失率(Y3)1.1%~43.6%。正交回归分析表明,最佳工艺参数X1、X2、X3分别为20%、6.74g/l、100%,在该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微胶囊能显著降低维生素B1的溶失(P<0.05)。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抗皱整理对蚕丝织物强力的损伤,合成抗皱整理剂双环氧基封端型聚硅氧烷,将其乳化后应用于蚕丝织物的抗皱整理。研究抗皱整理剂乳液粒径和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对整理蚕丝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液粒径小,整理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大;随着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的增加,整理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先增后减,当聚硅氧烷链段的摩尔质量为1 200 g/mol时,干、湿折皱回复角最大。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抗皱整理工艺条件为:抗皱整理剂乳液用量60 g/L,催化剂Na2S2O3用量4 g/L,焙烘温度130℃,焙烘时间5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用双环氧封端聚硅氧烷整理的蚕丝织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抗皱性能和耐洗性,而且具有较高的强力保持率,且不泛黄。与其他常用的蚕丝织物抗皱整理剂相比,双环氧封端聚硅氧烷不失为综合性能良好的蚕丝织物抗皱整理剂。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花朵中富含花色苷,可作为食品着色剂,本研究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紫花苜蓿花色苷,通过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以提高花色苷的提取率,对花色苷进行微胶囊化以提高花色苷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紫花苜蓿花色苷最佳提取工艺为61%的乙醇作提取剂、液料比30 mL·g?1、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25 min、超声功率250 W,花色苷含量为1.581 mg·g?1;以麦芽糊精、黄原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包埋花色苷,其最优比例的壁材为麦芽糊精 ? 黄原胶=30?1(w:w),包埋率高,微胶囊化花色苷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丁香油微囊的制备与测定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丁香油为芯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丁香油微囊,探讨微囊制备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及适宜工艺条件并建立了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丁香油微囊平均粒径为16 μm,包封率为82.4%,符合药典要求,所建立的丁香酚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方法简单易行。在1~10 μg/ml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方程为:A=0.0171C+0.0014 (r=0.9994),即在该浓度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98. 70%,稳定性好,可用于丁香油微囊中丁香酚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恩诺沙星微囊体外溶出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遮蔽恩诺沙星的苦味,改善恩诺沙星的适口性,利用沸腾包衣工艺对恩诺沙星进行包衣,制成恩诺沙星微囊,作为恩诺沙星口服给药制剂的原料。通过体外溶出度试验,测定了恩诺沙星微囊在猪人工胃液中的溶出度。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恩诺沙星微囊在猪人工胃液中均能迅速溶出,60 min即接近最大溶出度。微囊粒径大小对恩诺沙星的溶出有一定影响,粒径越小溶出越快,最大溶出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烯丙孕素微囊中烯丙孕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采用Kromasil 100-5C18 (250 mm ×4.6 mm,5μm)色谱柱,以流动相水-乙腈(30∶70,V/V)、检测波长236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 μL为色谱条件,无水乙醇为溶剂对微囊进行加热超声提取.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14.
Three hundred and thirty-eight sera collected from stray dogs in the Okinawa islands were examined for antibodies against Leptospira interrogans using the 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 (MAT) and the one-point microcapsule agglutination test (MCAT). Seventy-eight sera (23%) showed a positive reaction to at least one of the six serovar antigens, and 69 of these reacted with serovar canicola by microcapsule agglutination test. The mixed microcapsule agglutination test detected 68 of the 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positive sera, and the 10 remaining were negative by microcapsule agglutination test. On the other hand, a single microcapsule agglutination test which was sensitized with serovar canicola detected 77 of the 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positive sera and the remaining one was microcapsule agglutination test-negative.  相似文献   

15.
将紫苏油微胶囊产品加入夸克中,考察其对夸克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苏油微胶囊的添加对夸克质构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硬度随着紫苏油微胶囊添加量的增大而先上升后降低,紫苏油微胶囊后添加组在2%的添加量时,弹性出现大幅回升,达到显著水平(P<0.05).紫苏油微胶囊无论以何种方式加入夸克,对夸克凝聚性均没有显著影响.添加紫苏油微胶囊以后,夸克的回复性显著变差(P<0.05).紫苏油微胶囊的两种添加方式对夸克黏着性具有相似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活菌型酸奶具有肠道保健功能主要得益于其中的活性乳酸菌,但在产品运输、货架期内活性乳酸菌会快速死亡,直接限制了酸奶健康功效的发挥。[方法]引入细胞微囊化和复合生物防腐剂技术,通过筛选合适的芯材和囊材,构建了适用于活性乳酸菌的微囊包埋体系,并采用复合生物抑菌剂对酸奶体系进行微生物质控,通过添加酸奶稳定剂强化酸奶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实现在常温环境下活菌数的大幅提高。[结果]实现产品在常温30 ℃环境下保存30 天,活性乳酸菌含量能达到初始含量的53.6%,微囊外微生物浓度为0,酸奶质地未有任何变化,脂肪上浮厚度为0.5 mm;风味评分8分以上,占比97%。  相似文献   

17.
鸡球虫微囊型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微囊型鸡球虫疫苗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强毒微囊组获得的饲养效果最好,其相对增重率和相对饲料转换率分别为104.8%和100%;弱毒水剂组为74.1%和136%,而弱毒微囊组为49.4%和188%。强毒微囊组对球虫病的控制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组,其发病率、病变记分、血便记分分别为20%,6分和3分,而弱毒水剂组和弱毒微囊组分别为40%、10分、7分和50%、18分、8分。所研制的这种新型微囊球虫疫苗,具有使用方便,节省人力物力;疫苗大小适中,流动性好容易与小鸡饲料混合均匀等优点。由于微囊型球虫疫苗投服方便,因此能适合各种规模的鸡场使用,也适合鸡场进行多次或长期免疫使用。这种微囊剂型球虫疫苗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用,可为我国鸡球虫病的免疫预防提供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18.
谭伟 《中国兽药杂志》2011,45(12):35-38
对伊维菌素微胶囊进行制备、表征及其性质研究。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为壁材,伊维菌素为芯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超声乳化,冷冻干燥14h得到微胶囊。红外光谱法对微胶囊产品进行表征,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伊维菌素含量进行测定,同时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的包封率可达到92.27%;连续光照5h和在30~60℃下保存24h,微胶囊性质稳定;红外图谱显示微胶囊制备成功。冷冻干燥法制备伊维菌素微胶囊包埋效果良好,且该微胶囊的光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JA1体外诱导HCC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宁  赵丽  方梅 《中国兽医学报》2005,25(3):281-283
采用噻唑蓝(MTT)还原法,测定了梯度浓度的某植物种子粗提物JA1对人肝癌细胞株HCC增殖作用的影响;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DNA凝胶电泳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在体外观察了JA1对HCC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显示,JA1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HCC的增殖,而且这种抑制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经JA1作用后的肝癌细胞HCC检测标本中有明显的DNA低含量颗粒(“亚G1期”峰);凝胶电泳呈现出典型的DNA梯形条带;电镜下出现细胞凋亡典型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