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与双单倍体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民  王凤菊  李思敏  张文祥 《作物学报》2013,39(12):2247-2252
小麦与玉米杂交是诱导小麦单倍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但单倍体和双单倍体产生频率不稳定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选用13个小麦杂种F1代单交组合与玉米杂交, 研究了不同小麦生长环境、生长素处理、培养基和壮苗处理对单倍体及双单倍体产生频率的影响。小麦生长在大田, 去雄后割穗培养与玉米杂交平均得胚率为23.9%, 每个杂交穗平均得胚数6.8个, 均是返青后从大田移回冷温室盆栽的3倍以上;不同小麦杂交组合间胚产生频率存在明显差异。生长素Dicamba蘸穗处理平均得胚率是21.5%, 与2,4-D处理得胚率(21.1%)无显著差异, 但不同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B5培养基幼胚萌发率为70.9%~88.3%, 平均82.0%;1/2 MS培养基胚萌发率为70.0%~86.0%, 平均76.6%;两种培养基平均胚萌发率无显著差异。试管苗经壮苗培养基壮苗处理与试管苗经移栽壮苗处理后加倍效率分别是67.6%和8.6%。移栽壮苗处理的苗分蘖少, 生长较弱, 加倍处理后存活率低和加倍率低是其单倍体加倍效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彭金波 《种子科技》2000,18(2):110-110
水稻有性杂交技术是水稻育种工作者必需掌握和熟知的 ,其程序通常包括选穗、去雄、授粉和套袋挂牌等几个主要步骤 ,其中最关键的技术环节莫过于去雄和授粉了。下面围绕这两个环节结合常规技术浅谈新技术的优点。1 去雄1.1 常规去雄方法 :常规去雄方法很多 ,如温水杀雄、剪颖去雄、化学杀雄等 ,水稻育种用得较多的是前两种。温水杀雄虽然去雄比较彻底 ,但具体操作不便 ,效率低 ,不能满足高效育种工作的需要。剪颖去雄是水稻育种实际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因为此法操作简便、实用。但剪颖去雄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 ,那就是在将一朵颖花中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小穗培养克服小麦与玉米杂种的幼胚败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小穗培养是克服小麦与玉米杂种幼胚败育的一个有效手段。让小麦与玉米的杂交穗在植株上生长14~16天时,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仅为0.2%,而在授粉后2天采用小穗培养,则使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提高到4.2%,获得杂种幼胚的效率提高21倍。  相似文献   

4.
小麦剪药去雄套袋杂交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月华  丁寿康 《作物学报》1992,18(5):387-390
小麦剪药去雄套袋杂交技术与常规杂交法相比,简化了杂交程序,提高了工效5—7倍。结实正常,假杂种少。通过套牛皮纸袋克服了杂交种子瘪小的缺点,提高了杂交种子质量。该技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是小麦杂交的一个实用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获得转bar基因再生植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农杆菌转化小麦授粉10d后的幼胚,经5‰PPT筛选获得大量正常再生植株。PCR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其中23%(18株)再生苗为转化bar基因植株,这些植株可明显提高对basta的抗性。还总结了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高效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的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6.
1978—1981年,研究了用远缘授粉结合生物激素处理的方法对高粱远缘杂交和无融合生殖的效应.母本为0K11A等9个高粱不育系,OK11B1个保持系.远缘花粉分别取自普通小麦、扁豆、向日葵、蚕豆和水稻.使用的激素为赤霉素(GA_3),萘乙酸(NAA) ,或二者混合.授粉和处理后的母本穗大多有子房膨大.当膨大子房开始萎缩时剥开可得到一定频率的胚.在授过粉的129株高粱母本中,有53株(占授粉总数的41.1%)产生了具有萌发能力的胚.其中幼胚数在1%以上的有30株,胚产生频率最高的为10%.从膨大延续19—41天的子房中剥出直径大于2mm的胚,在培养基上都具有萌发能力.高粱品种间产生胚的能力显著不同,而OK11A和OK11B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培养基中Kinetin/IAA为4/1时有利于诱导胚直接分化.而2,4—D含量高(>2ppm)有利于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仅有两个胚萌发产生的幼苗长成了正常植株.对萌发胚根尖细胞和植株花粉母细胞的细胞学鉴定,和对培养获得植株的植物学观察表明,这种胚为无融合生殖产生的单倍体胚,有些能在培养基中激素作用下自然加倍形成二倍体而长成正常植株.  相似文献   

7.
玉米隔行去雄、人工辅助授粉,是一项简便易行、费省效宏的增产技术。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水平,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我市在抓好玉米常规的高产配套技术措施的同时,积极推行玉米隔行去雄、人工辅助授粉,结合后期去雄的技术措施,获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各地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玉米推行隔行去雄、人工辅助授粉的技术后,一般增产5.0%~8.0%,雌穗授粉花丝萎焉后再去雄增产3.0%。  相似文献   

8.
进籽粒发育的水稻杂交新方法江苏省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225009)王忠,顾蕴洁,徐宗进目前,在水稻常规育种中普遍采用的杂交方法是剪颖法,即温汤去雄后,将母本植株上的颖花剪去颖壳的顶端,然后授予父本的花粉。这样做使得父本的花粉易散落在母本的柱头上,提高...  相似文献   

9.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问世,为小麦在育种领域开辟了新的育种途径,使得自花授粉的普通小麦,可以利用异花授粉的特点进行轮回选择和杂种优势的利用等。而有效地利用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异花授粉率的高低;异交结实率高,则获得种子费用低,经济效益高,在生产实践中易于应用。为此,近年来许多人采用了剪颖等辅助授粉的方法,剪颖辅助授粉可以有效地提高异交结实率,剪颖不但耗费较多的势力,而且损伤了生物体有机组  相似文献   

10.
摘 要: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 ,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2,4-D适宜的点药时间为6-36小时;适宜的2.4-D药液为 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0C为宜。本文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11.
罗大刚  张淑平 《种子》2000,(3):49-50
以大颖野生稻(O.grandiglumis,CCDD)为父本、若干雄性不育系为母本研究了不经幼胚培养直接获得后代种子的远缘野栽交简化技术。结果显示:1.以不育系为母本的该远缘野栽杂交能获得同结实率和具有一定发芽成苗率的F0种子,因此推测水稻中可能不存在与小麦中kr基因作用类似的杂交亲和性基因;2.以不育系为母本的该远缘野栽杂交F0种子败育胚乳含量和发芽成苗率与不育系剪颖授粉后颖壳的永久性张开度或裂谷比例成正相关;3.该远缘杂交F1营养体生长优势可划分为3种类型;4.该罢栽交F1用栽培回交曾得到近饱满和半饱满回交种子的事实暗示,水稻中可能存在与小麦中ph基因作用类似的杂种亲和性基因;5.复合激素处理能有效促进授粉后子房伸长膨大和防止颖花脱落,但对促进回交结实可能无效。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适宜的2,4-D点药时间为6-36h;适宜的2,4-D药液为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为宜。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13.
小麦和野生杂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进行种间杂交后通过去掉白茅染色体得到高频率的小麦单倍体。对其根系进行细胞学分析后发现,再生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1。小麦的所有F1代与白茅的杂交都获得了单倍体再生植株,这暗示小麦与白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具有非专性特性。观察了与白茅杂交的小麦F1杂种形成种子的变异(44.9~84.5%),形成胚的变异(15.1~47.7%),以及再生率的变异(27.0~75.0%)。  相似文献   

14.
选用21个小麦F1杂交组合与4个玉米基因型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结果表明,不同小麦F1杂交组合的得胚率存在明显差异,最高组合D026/D035为11.6%,最低组合Ta01/C98仅为1.2%;二者相差10%以上;不同玉米基因型的得胚率趋势表现为:甜玉米(35.7%)>普通玉米(11.6%)>爆裂玉米(8.7%)>糯玉米(7.3%);玉米扬花期间,不同阶段授粉对得胚率具有显著影响,以开花当日授粉最佳,越往后得胚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三倍体OT百合与二倍体东方百合组间杂交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倍体OT百合与二倍体东方百合系间杂交育种规律,培育系间杂种。采用常规压片法,分析母本染色体核型。采用切花柱及柱头直接授粉技术,进行OT×O系间杂交;在授粉后不同时间,采用胚珠直接接种法进行胚抢救。本研究中作母本的6个OT百合品种均为三倍体。柱头直接授粉技术明显优于切花柱授粉技术,前者的结果率及结籽率明显高于后者。24个OT(♀)×O(♂)杂交组合中,有16个组合能结果,占66.67%;能结果的杂交组合,大部分能收获饱满种子,结籽率在2.49%~16.78%之间。4个O(♀)×OT(♂)反交组合、6个OT(♀)×OT(♂)自交组合均未能结果。胚抢救60 d后,授粉60 d后进行胚抢救最有效,胚珠萌发最快,各组合出苗率在5.26%~18.56%之间。上述研究初步揭示了百合三倍体OT(♀)×二倍体O(♂)杂交育种规律,为创造非整体倍体变异、培育系间杂交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克服节节麦×普通小麦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幼胚培养的方法,克服了节节麦作母本与普通小麦杂交的困难。在授粉后15~30天,在无菌条件下剥下杂种胚,接种在修改的 B_5培养基上。从25个培养的胚得到3个植株,F_1的形态学特征像小麦亲本,完全或高度不育,用普通小麦花粉授粉回交结了种子。杂种的育性恢复很快,BC_1自交结实率18.1~22.2%,BC_2为28.6~58.1%,BC_3植株的育性已经基本正常。检查的 BC_2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2n=42。它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与父本小麦相似。BC_1F_3和BC_1F_4的主要性状倾向小麦,也出现了一些新类型。  相似文献   

17.
氮肥对小麦不同器官的氮素代谢及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在施氮(200 kg hm-2)和不施氮条件下,以6个杂交小麦及其7个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叶片、茎鞘、穗轴及颖壳和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含量和转运及其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和含量,但不影响其变化趋势。花期前叶片是贮存氮素的主要器官,花期后籽粒成为贮存氮素的最主要部位,其次为茎鞘。施氮对氮素积累量的杂种优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氮素含量的杂种优势有显著的抑制效应。施氮极显著促进叶片中的氮素转运,而对茎鞘、穗轴及颖壳无显著影响。总麦草90%以上的氮素转运自叶片。施氮与不施氮处理的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均以叶片最大,穗轴及颖壳次之,且同一器官中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不施氮的各器官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多表现正的杂种优势,施氮的多呈负优势,表明施氮对氮素转运的杂种优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小麦品种抗倒春寒能力与其柱头活力及花粉活性间的关联性,以5个黄淮麦区主导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杂交时互为母本和父本,去雄后1、3、5、7、9天进行饱和授粉,成熟收获后统计各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以各品种作为母本、父本时的平均杂交结实率分别代表该品种柱头活力及花粉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当5个小麦品种为母本时:平均杂交结实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周麦18’、‘百农207’、‘西农979’、‘良星99’和‘偃师4110’,‘周麦18’的平均杂交结实率最高为72.13%,柱头活力最强;‘百农207’的平均杂交结实率居第2位,与‘周麦18’的平均杂交结实率差异不显著;‘周麦18’的平均杂交结实率与‘西农979’、‘良星99’和‘偃师4110’的平均杂交结实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当5个小麦品种为父本时:平均杂交结实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百农207’、‘周麦18’、‘偃师4110’、‘西农979’和‘良星99’,‘百农207’的平均杂交结实率最高为72.00%,花粉活性最强;‘周麦18’的平均杂交结实率居第2位,与‘百农207’的平均杂交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百农207’、‘周麦18’的平均杂交结实率与‘偃师4110’、‘西农979’和‘良星99’的平均杂交结实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小麦×羊草远缘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TriticumaestivunL)和羊草(LeymuschinensisT.)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羊草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较好,花粉管能顺利穿过柱头,进入胚囊。在检查过的310个子房中,17个(5.5%)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2个(0.65%)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7个(2.26%)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小麦×羊草虽然受精率为8.41%,但最后结实率很低,若利用胚培养技术对杂种胚进行早期离体培养,可望提高杂种植株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20.
申萍  莫英  毕世敏 《种子》2012,31(1):125-126
试验选用了3个地方团豆品种,采用了3种不同的杂交授粉方法,研究团豆的人工杂交授粉的结荚率和结荚指数,为团豆的杂交育种探索最佳的杂交授粉方法.结果表明,团豆不同的杂交授粉方法间结荚率和结籽指数有着明显差异,结籽指数与结荚率间呈成明显正相关.拨蕾不去雄授粉的结荚率和结荚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