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以荔枝品种妃子笑(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为材料,通过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重量、体积、糖、酸、维生素C(V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分析该品种果实的发育特性。结果表明:花后40 d到果实着色阶段为妃子笑果肉发育与风味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此阶段果肉开始膨大,糖含量升高,酸含量降低。除此之外,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肉可能具有不同的清除自由基模式。果皮中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相对稳定,但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皮内3种主要的抗氧化功能组分变化不一,其中Vc含量和SOD活性逐渐下降,POD活性则逐渐上升。与果皮不同,果肉中MDA含量随果实的发育逐渐下降,说明果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果实发育逐渐提高,而此过程中,果肉Vc含量显著上升,SOD活性下降,POD活性相对稳定。此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抗氧化能力的提高与Vc含量上升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
比较"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在(8±1)℃贮藏条件下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果皮活性氧代谢强度不同,贮藏期间,"乌叶"的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内源抗氧化物质还原型抗坏血酸(As 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都显著高于"兰竹",褐变指数、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兰竹"。据此认为,与"兰竹"荔枝果实相比,"乌叶"荔枝果实具有较长的贮藏期,可能与"乌叶"荔枝果实有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能减少O2·-积累,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较好地保持荔枝果皮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和减缓果实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有利于荔枝贮藏的复合保鲜剂,以‘井岗红糯’荔枝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L)和曲酸(kojic acid, KA)配比对采后荔枝果实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25 ℃贮藏条件下,对荔枝果实的最佳保鲜配方为:油菜素内酯40 μmol/L、曲酸35 mmol/L,浸泡时间为3 min,该复合保鲜剂配方能较好地抑制荔枝果实褐变和腐烂,降低果皮相对电导率、果皮pH和果皮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含量,延缓果肉总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s, TSS)和维生素C(vitamin C, VC)含量的下降,维持较高的果皮色度L *值、a *值、C *值和花色苷含量,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及漆酶(laccase, Lac)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紫娘喜’等6个海南主栽荔枝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果实贮藏期间,6个品种的果实果皮褐变指数快速上升,好果率下降,同时,果皮失水率和pH值上升,果皮花色苷含量下降。无核荔枝果皮褐变最快,而紫娘喜果皮褐变最慢,主要与果皮失水速率有关。贮藏过程中供试品种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和抗坏血酸(Vc)含量均下降,妃子笑、无核荔枝TSS/TA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新球蜜荔果肉TSS和TSS/TA值最高,TA最低;而紫娘喜果肉TA含量最高,TSS/TA值最低。紫娘喜与新球蜜荔Vc含量高于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5.
“乌叶”与“兰竹”荔枝果实的耐贮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福建省主栽荔枝品种"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在(8±1)℃贮藏条件下的耐贮性差异.结果表明:"乌叶"荔枝果实比"兰竹"耐贮藏,"乌叶"好果率显著高于"兰竹",而果实失重率、果皮褐变指数和果皮褐变度均显著低于"兰竹"果实;"乌叶"荔枝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TSS)、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比"兰竹"果实高:贮藏期间,荔枝果肉的TSS、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不断下降,但"乌叶"果实的降低速度比"兰竹"果实慢;在同一贮藏时间.荔枝果肉的TSS、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高于"兰竹"果实.  相似文献   

6.
不同荔枝品种采后果皮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核荔枝、妃子笑、紫娘喜3个荔枝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耐贮性荔枝品种果实采后果皮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果皮褐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贮藏阶段,3个荔枝品种中无核荔枝褐变指数最高,妃子笑次之,紫娘喜最低。不同处理条件下妃子笑、紫娘喜果皮PPO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常温贮藏时无核荔枝果皮PPO活性逐渐下降,低温贮藏则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果实贮藏前期,PPO结合酶、游离酶与总酶活性以无核荔枝最高,妃子笑次之,紫娘喜最低。新采收果实中,紫娘喜果皮PPO同工酶仅2条带,妃子笑3条,而无核荔枝有4条。不同处理对同工酶带数无影响,但低温减少了无核荔枝某些阶段果皮PPO同工酶带数。不同品种荔枝果皮褐变进程差异与果实贮藏前期果皮PPO酶活性差异及同工酶带数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早钟六号”枇杷为试材,研究经6℃(CK)、12℃、20℃(室温)、30℃温度预处理2天后,在6℃下贮藏对采后贮藏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下,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呈现上升趋势,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2℃预处理能显著延缓“早钟六号”果实可滴定酸(TA)含量和维生素C(Vc)含量的下降及果皮电导率(REC)和果实硬度的上升,但不能延缓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下降。12℃预处理果实最耐贮藏,在贮藏后期SOD、CAT与POD能较好地协同作用清除O2-,降低果实受自由基伤害程度,使衰老得以延缓,果实在贮藏后期仍能维持较好的风味。6℃(CK)预处理果实在贮藏后期风味劣变。20℃(室温)、30℃预处理果实后期失重、腐烂严重,不耐贮藏。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水心病菠萝果实生理指标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以菠萝主栽品种‘巴厘’为材料,采用液质联用(L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测定了不同发病程度的水心病菠萝果实中主要内源激素、单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Vc)、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分析了水心病发病程度、内源激素和抗氧化酶活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发病程度水心病菠萝可溶性固形物、Vc和糖含量、SOD和POD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玉米素(ZT)、茉莉酸(JA)和脱落酸(ABA)含量均比对照显著下降,且随着发病程度的加深下降幅度增加;不同发病程度水心病菠萝CAT酶活性、MDA含量和SA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可滴定酸含量、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在轻度发病果中含量较对照明显增加,在中度发病果中含量显著降低,而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变化趋势与其刚好相反。相关分析表明,菠萝水心病病害级别与内源激素ZT、JA和AB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8和-0.94;与S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一方面水心病降低了菠萝果实糖酸比和Vc含量,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另一方面菠萝通过调节内源激素ZT、JA、ABA和SA含量,进而调控SOD、POD和CAT活性,增强对水心病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9.
以紫娘喜、无核荔枝、小丁香等3个海南主栽荔枝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室温贮藏过程中果皮褐变与膜脂过氧化及有关酶活性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3个品种果皮都表现出褐变指数上升,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质膜透性增大,抗坏血酸氧化酶(APX)活性下降,脂氧合酶(LOX)、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先升后降。但紫娘喜褐变最慢,无核荔枝褐变最快。耐贮的紫娘喜MDA含量、质膜透性及LOX活性较不耐贮的无核荔枝要低,GR活性较不耐贮藏的无核荔枝高。除GR活性外,无核荔枝其余指标变化幅度大于紫娘喜。不同品种果皮褐变进程差异与LOX活性变化、活性氧清除途径及质膜破坏进程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荔枝果实采前喷施0.5 mg/mL香菇多糖对采后常温贮藏过程中的生理效应及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前香菇多糖处理有效地降低了果实的呼吸强度和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并延缓了花色苷降解,抑制了荔枝果实果皮的褐变进程;轻微抑制了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此外,采前喷施香菇多糖还提高了果皮中的β-1,3-葡聚糖酶(GLU)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由此表明,采前喷施香菇多糖可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而延缓荔枝果实的衰老,并通过诱导荔枝果实的抗性来减少采后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采后菠萝黑心病发病过程中活性氧的代谢途径,以‘巴厘’菠萝为材料,将其贮藏在25 ℃条件下,观察黑心病的发病情况,每隔3 d对整果果肉以及健康部位和患病部位的果肉组织进行取样,测定果实发病率以及果肉褐变度,对发病过程中脂氧合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活性氧代谢起关键作用的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类黄酮含量以及活性氧清除相关酶(POD、CAT、SOD)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菠萝果实在贮藏第6天开始发病,到15 d时,发病率为100%,褐变度在第6~9天时增长最快;在黑心病发病过程中,与健康部位相比,患病组织伴随着LOX活性的升高,MDA的积累,同时出现AsA的下降、类黄酮含量的显著增加,且患病组织POD、CAT酶活性快速下降,但谷胱甘肽含量和SOD酶活性几乎没有变化。由此可推断,在采后菠萝黑心病发病过程中,AsA、类黄酮、POD、CAT在活性氧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1-MCP和乙烯利处理对采后菠萝蜜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大2号’菠萝蜜果实为材料,研究0.5 mg/L1-MCP(1-甲基环丙烯)和1 000 mg/L乙烯利处理对菠萝蜜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与活性氧、活性氧清除酶和还原物质的关系,为菠萝蜜果实的保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菠萝蜜果实的成熟衰老,LOX(脂氧合酶)活性迅速增加,H2O2(过氧化氢)和MDA(丙二醛)含量快速积累,CAT(过氧化氢酶)和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不断下降,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和GSH(谷胱甘肽)、还原型ASA(还原型抗坏血酸)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乙烯利处理极显著提高了LOX活性和降低了POD、APX和贮藏前期SOD活性,加快了贮藏中期H2O2和MDA含量的积累。1-MCP处理极显著降低了LOX活性和H2O2、MDA的含量,减少了活性氧产生,同时极显著提高了SOD、CAT活性和贮藏后期的POD、APX活性及GSH、还原型ASA含量,增强了活性氧清除能力。这些结果表明,乙烯利和1-MCP对菠萝蜜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保护酶活性及还原物质含量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程序降温处理对黄皮果实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核’黄皮果实为实验材料,研究程序降温(LTC)处理对黄皮果实贮藏品质及采后生理的影响。将采后黄皮果实分别经LTC Ⅰ(12℃,4 d)、LTC Ⅱ(8℃,4 d)、LTC Ⅲ(12℃,2 d后转至8℃,2 d)处理后,转至低温(3.0±0.5)℃贮藏12 d,每4 d测定各项品质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程序降温处理有效减轻了黄皮果实的褐变,促进了可溶性固形物(TSS)和维生素C含量的积累,促进了可滴定酸(TA)的降解,减少丙二醛(MDA)的积累,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抑制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同时保持较高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从而延缓了果实采后衰老速度,有利于减轻黄皮果实褐变和提高贮藏品质,其中以LTC Ⅱ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UV-B辐射对杧果树果实品质及其抗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台农一号’杧果树为试验材料,自然光为对照(CK),研究不同UV-B辐射[24、96 kJ/(m 2·d)]对杧果果实的损伤及其抗氧化的影响,并监测株产、果实品质和生理损伤、抗氧化保护机制等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96 kJ/(m 2·d)的杧果树体株产和单果重均显著下降,其果实可溶性糖下降、可滴定酸含量升高继而糖酸比下降,导致果实品质变劣。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皮丙二醛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而果肉则显著高于CK。96 kJ/(m 2·d)处理的果皮维生素C和未知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CK,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低于CK,对其他抗氧化酶活性和还原性保护性成分含量则一直无显著影响。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肉抗氧化酶活性及还原型GSH含量随时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CK相比,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下降,96 kJ/(m 2·d)处理的果肉POD活性、类黄酮和还原型GSH含量均显著低于CK,而24 kJ/(m 2·d)处理的POD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类黄酮和还原型GSH含量仅在后熟期显著低于CK,而多酚含量几乎不受影响。可见,增强UV-B辐射[96 kJ/(m 2·d)]对树体和果肉引起损伤,对果皮无损伤。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UV-B辐射与早春低温复合环境对小麦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龙麦26为材料,分析了低温、UV-B及二者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正常生长条件)相比,低温下小麦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降低,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脯氨酸含量未发生显著性变化;UV-B处理诱导MDA和脯氨酸含量及POD、PAL活性显著增加,但显著降低F_v/F_m和可溶性糖含量,CAT和SOD活性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低温和UV-B复合处理后SOD和PAL活性显著增加,而F_v/F_m、CAT和POD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MDA和脯氨酸含量却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说明,小麦幼苗不同代谢生理指标对低温、UV-B及二者复合胁迫响应程度和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6.
研究18种食品添加剂对荔枝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100μg/mL浓度下,邻苯基苯酚钠、叔丁基对苯二酚、脱氢醋酸钠、3-叔-4-羟基苯甲醚、联苯对3种病原菌的平均抑菌活性大于70%,其它13种食品添加剂的平均抑菌活性小于50%。在常温下,维生素E、甘草抗氧化剂对荔枝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防效大于38%,邻苯基苯酚钠、异抗坏血酸钙、叔丁基对苯二酚有促进荔枝果皮褐变的作用,其他13种食品添加剂对荔枝的防腐保鲜效果介于0~30%之间。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维生素E、甘草抗氧化剂处理的荔枝花色苷降解较对照缓慢,能显著抑制PPO、POD酶活性,延缓SOD酶活性下降,从而延缓荔枝果实的衰老。  相似文献   

17.
外源抗坏血酸对圣女果采后生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圣女果为试材,研究不同抗坏血酸浓度处理对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以及采用50 mmol/L的抗坏血酸溶液浸泡果实30 min并在15℃下贮藏,研究抗坏血酸处理对果实生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mol/L的抗坏血酸处理效果最好。50 mmol/L抗坏血酸处理有效延缓了圣女果果实硬度的下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推迟其成熟衰老进程;抗坏血酸处理还能抑制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快速升高,提高了果实贮藏后期SOD、POD的活性,抑制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同时,抗坏血酸处理也抑制了果实中PPO活性的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处理果实的相对电导率与SOD活性、PPO活性及Vc含量密切相关。外源抗坏血酸能有效地抑制采后圣女果的成熟衰老进程,有较好地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8.
‘福眼’和‘东壁’龙眼果实贮藏性与采后品质变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福建省主栽品种‘福眼’和‘东壁’龙眼果实在(8±1)℃、85%相对湿度条件下贮藏的果实贮藏性和品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与‘福眼’龙眼相比,‘东壁’龙眼果实贮藏性较好,采后贮藏期间的‘东壁’龙眼果实好果率较高,而果实失重率、果皮褐变指数、果肉自溶指数、果肉褐变度较低.采收当天的‘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都高于‘福眼’龙眼.采后贮藏期间,‘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TSS、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的变化比‘福眼’龙眼果实少;在同一贮藏时间,‘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TSS、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都高于‘福眼’龙眼果实.因此认为,‘东壁’龙眼果实的贮藏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霜疫霉侵染对不同荔枝品种果皮苯丙烷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荔枝品质和产量。本文以霜疫霉病抗病品种‘黑叶’和感病品种‘桂味’成熟果实为材料,研究霜疫霉悬浮孢子接种后果皮中苯丙烷类代谢通路相关酶活性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分析苯丙烷代谢通路与荔枝对霜疫霉侵染抗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接种霜疫霉菌后,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抗性品种‘黑叶’的P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桂味’。与之相反,‘桂味’的β-葡萄糖苷酶(BGLU)活性高于‘黑叶’。抗性品种‘黑叶’的总酚、类黄酮和花色素苷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桂味’,而‘桂味’的香豆素含量高于‘黑叶’。接种霜疫霉菌后,总酚、类黄酮和花色素苷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香豆素含量则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相关分析表明,上述指标与病情指数显著相关,暗示它们与荔枝对霜疫霉侵染的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述有关果树果实的酶方面的研究近况,主要包括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聚半乳糖醒酸酶、果胶甲酯酶、纤维素酶、几丁酶、卜1,3一葡聚糖酶、ACC氧化酶、淀粉水解酶、苯西氨酸解氨酶等.1、多酚氧化酶(PPO)荔枝、香蕉、油梨果实的褐变,主要是由于多酚氧化酶催化的酶促揭变.不同果实的多酚氧化酶性质不一样.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类似漆酶,能催化对位一二元酿的氧化;香蕉果肉多酚氧化酶仅能催化邻位一二元酚的氧化(董建华1990).鸭梨果实气调贮藏过程CO。伤害诱发的组织揭变是酚类物质酶促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