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桐庐县晚秋蚕僵病发生较为严重,给晚秋蚕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为此我们对全县晚秋蚕生产隋况进行了调查,笔者就晚秋蚕普发僵病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杨蔡芹 《中国蚕业》2008,29(3):62-64
通过对2007年新昌县晚秋蚕张产茧明显低于往年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确保晚秋蚕稳产高产的对策,即严禁在离桑园较近的农田、茶园使用菊脂类农药;在抓好桑园管理的同时,调整养蚕布局,增加中秋蚕种饲养量,确保晚秋叶质;晚秋蚕饲养前进行彻底消毒,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及时淘汰弱小蚕,调节好蚕室内的小气候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萍萍 《江苏蚕业》2002,24(1):25-27
近几年来,中、晚秋蚕上山不结茧现象十分严重,已经成为一些蚕农放弃饲养中、晚秋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人经过几年的调查分析,就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作了初步探讨。1 慢性农药中毒造成不结茧现象及其预防措施1.1 农田治虫污染 自1995年秋茧茧价下跌后,毁桑改种粮食现象在我市较为突出。造成原来成方连片的桑园变得残缺不全,插花零星田块增多,势必出现粮田用药与蚕桑生产的矛盾。特别是秋期农业部门为了有效地防治水稻三化螟的危害,一般都采用高效、长效的“杀虫霜”之类家蚕极为敏感的农药,而且用药高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邳州市中晚秋蚕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偏低。近3年,中晚秋蚕蚕茧单产不超过30kg/张,有的蚕农甚至颗粒无收,严重挫伤了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根据笔者十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对我市中晚秋蚕低产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铜梁县虎峰镇2012年晚秋蚕暴发僵病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提高晚秋蚕单张产茧量的防治对策,即加强对僵病知识的普及、彻底消毒防病、精心饲养增强蚕儿体质、严格分批提青及时淘汰弱小蚕、防止野外昆虫与家蚕交叉感染、调节好蚕室内的小气候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蚕桑生产中,一般认为僵病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往往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去年晚秋蚕我县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僵病危害,给晚秋蚕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为此,在僵病发生后,我们对全县蚕区进行了调查,走访了养蚕农户,查阅了有关资料,就僵病大发生的原因及今后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如下浅见。  相似文献   

7.
张玉琴 《四川蚕业》2004,32(2):21-23
秋蚕生产在全年蚕桑生产中占较大比重,但由于多种原因影响,秋蚕茧产量一直很不稳定,经济效益较低,而蚕病的发生与蔓延是威胁生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我市的中晚秋蚕生产中,每年都有蚕病不同程度发生,甚至一些常年生产情况较稳的专业村也多有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调查分析了2008年我地乃至皖南山区晚秋蚕僵病重发的原因并进行思考,总结提出晚秋蚕僵病防治技术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慧勤 《蚕桑通报》2009,40(3):59-60
中晚秋蚕是全年生产的重头,约占全年饲养量的60%以上,但由于受气候恶劣,病原积累多。桑树虫害多,叶质差及稻田用药频繁等因素的影响,蚕茧产质量不很稳定。蚕茧价格走低,蚕农惜本,减少了生产投入。管理粗放。使得中晚秋蚕难以取得好的收成。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中晚秋蚕生产稳产高产的技术措施,笔者以如皋市吴窑镇何柳、沈甸、沈徐等基地村为基点进行中晚秋饲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农村蚕病的发生和防治情况调查徐州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朱湘敏沛县林牧副业局付东山近年来,我市蚕病发生较为严重,尤其中、晚秋蚕,发病倒蚕已成为广大蚕农的后顾之忧,因而,我们深入各县、村调查,沛县1991-1993年连续三年中、晚秋蚕大面积发病,有的户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11.
吕立峰  马建红  陆玲制  周月康 《蚕桑通报》2012,43(2):48+51-48,51
1产质量概况 晚秋蚕饲养时气候适宜,无明显极端不良气候影响,温度、湿度条件较佳,桑叶叶质好,农药中毒损失又明显少于中秋,晚秋蚕易获得稳产高产且蚕茧质量优良。因此,晚秋蚕一直受到蚕农欢迎,其饲养比例已越来越高,已是我县秋蚕生产中的主导。  相似文献   

12.
射阳县2011年晚秋蚕发生农药中毒事件,经实地调查和鉴定分析,确认射阳县部分晚秋蚕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菊酯类农药中毒。此次射阳县蚕中毒发生的区域较广,与农田和桑园用药有一定的关联性。对农药污染来源进一步的调查后,该县加强养蚕地区农田及桑园农药使用的管理,并指导蚕农科学用叶,降低了中毒损失。  相似文献   

13.
射阳县2008年晚秋大量发生蚕病,其发病面积之广,危害之严重在射阳县晚秋蚕饲养的历史上还属首次。据不完全统计,80%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发生蚕病,发病严重的损失70%以上,个别重灾户颗粒无收,这不仅挫伤了蚕农生产积极性,影响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增加了行业的不稳定因素。为了总结经验,防患于未然,笔者对2008年秋蚕暴发蚕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续)四、夏秋叶期从6月中下旬,我省桑树进入、夏秋叶期,开始养夏蚕,以后分别接养早、中、晚秋蚕,至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全年养蚕工作结束。这一阶段时间长,养蚕批次多(3~5批)。一般夏蚕和早秋蚕饲养量较少,中、晚秋蚕饲养量较大,...  相似文献   

15.
孙伟 《中国蚕业》2014,(1):49-51
对邳州市炮车镇晚秋蚕茧产量与质量下降的原因作了分析,提出了确保晚秋蚕茧稳产、高产的对策,即在抓好桑园管理的同时,调整养蚕布局,确保晚秋蚕用叶质量,加强晚秋蚕饲养的消毒、防病工作,做好蚕室内小气候环境的调节等技术措施,提高蚕茧的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16.
尹雪群 《四川蚕业》2006,34(3):32-32,9
目前秋蚕分为中秋蚕和晚秋蚕。8月中旬收蚁的蚕为中秋蚕,9月上旬收蚁的蚕为晚秋蚕。秋蚕的饲养好坏,主要决定于叶质、气候条件和桑蚕病虫害,其次是蚕品种、技术设备条件等,因此,养好秋蚕,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叶质和桑蚕病虫害等的发生特点,抓住关键,掌握时机,创造条件,努力做好各项技术处理,夺取秋蚕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7.
1 脓病暴发原因1.1 病原体存在晚秋蚕是四季蚕中最后一季蚕,与前三季间隔时间短,病原体多,病原体新鲜,毒力强。1.2 消毒不彻底经调查分析,暴发脓病的养蚕户,晚秋消毒大都是养蚕前两三天进行,有的甚至来不及消毒,小蚕已经到家,由于消毒不彻底,即使养蚕技术再高,蚕也容易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睢宁的养蚕布局是不养夏蚕,少养中秋,大养晚秋蚕,即全年三季蚕:春蚕、中秋、晚秋蚕。其比例为100:20:100,自然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正因为有了这中间小批量的中秋蚕,而影响了大批晚秋蚕的饲养成绩,结果是中秋蚕数量小,产量低,质量差,工农业效益都不理想。据1999-2003年五年统计,中秋蚕张产茧均在15kg左右;中晚、秋蚕无法拉开时间差,蚕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毒,造成病原积累,给晚秋蚕带来暴发蚕病的潜在危机,形成养了这小批量的中秋蚕,晚秋蚕不得不向后推迟的局面,导致晚秋蚕等黄了桑叶、等冷了气温,饲育中不得不加温。这样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用工量,还容易污染养蚕环境。中秋蚕饲养量小,经济效益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也不愿在高温气候条件下饲养中秋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正> 饲养正秋蚕以后,由于桑树枝条继续抽长,再加气温先高后低逐渐下降,适合家蚕蚕体生理要求。因此,每年晚秋茧质量比夏、秋茧还高。但是,晚秋蚕壮蚕期和上蔟阶段容易遭受低温多湿的不良气候影响,若蚕前、蚕中消毒防病不严饲养管理不善,往往容易诱发蚕病,引起晚秋茧歉收。针对各地历年饲养晚秋蚕情况,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几点科技措施,现综合于下:  相似文献   

20.
在2001年的晚秋小蚕期饲养期间 ,我县养蚕血液型脓病发生面广量大且发生时间早 ,最早在头眠就有 ,全县大约有30%蚕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比去年同比增加了近10 % ,有的甚至于颗粒无收 ,严重地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后由于气象条件的好转和及时的布置落实消毒防病措施 ,才有效地控制住了病情。促进了晚秋蚕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了防患于未然 ,根据今年实际 ,现对晚秋期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技术作了以下阐述。1原因分析1.1气候条件不理想晚秋蚕从发种以后开始 ,室温一直偏低 ,小蚕期日中室温在21℃以下 ,远远低于晚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